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预习作业设计的视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7 13: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预习作业设计的视角
——以《自然之道》的设计为例
文章作者:鲍国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2年1月 2012-3-29


    语文课怎样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这好像并不是个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是一件习为以常的事。但由于大量的公开教学,特别是名师示范课均为借班上课,所以并没有预习作业;许多教学比赛课前禁止接触学生,也没有预习作业。这样,对语文预习作业的研究反而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语文预习作业应从哪些角度去认识它的功能,又应当如何设计?下面以人教版《自然之道》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谈谈语文预习作业设计的视角。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中一位语文教师在本班施教时设计的语文预习作业,如下:
    《自然之道》预习作业设计:
    1.常规作业:认真读课文3遍,最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通过工具书理解生字词;标自然段序号;想课文大意。
    2.我觉得文章中这些词语比较难写:。
    我觉得文章中这些词语值得积累:。
    通过词语手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后,文章中这些词语我还没有理解:。
    3.读了课文,我觉得“自然之道”的意思可能是:。
    4.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如果我们没有做蠢事的话)(见下表)

    5.文章中的“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愚蠢之一:。
    愚蠢之二:。
    愚蠢之三:。
    愚蠢之四:。
    ……
    结果:。
    一、预习作业的本义在于“预”和“习”
    所谓“预”,指“事先”。一般情况下,预习是学生事先与文本的接触。这种接触与通常的阅读有一定的区别,并不是一种随意的阅读,而是按学习的阶段要求与常规进行的阅读活动。上例中,因为四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概括文章的大意,为此,第4、5两项作业的设计均着眼于这一鲜明的学段学习要求,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意,这也就是“预”的本来意义;而1、2、3项作业中的识字、词语理解与积累、课文朗读、工具书运用等均是常规进行的积累性的学习要求,即所谓的“习”,“学而时习之”,只有在这样的“习”之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才能逐渐提高。
    问题在于第二项中“我认为文章中这些词语值得积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怎样的词语在学生心目中是值得积累的,老师心中不一定清楚,而事实上也不可能清楚,因此导致作业的标准非常模糊;第二是词语的积累是不是只要写下来了就可以称之为“积累”,既然是值得积累,有没有其他的关于积累的要求。
    因此,从“习”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有比较清晰的要求。
    为此,预习作业设计的第一个视角是: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积累的常规学语习文活动;又要体现本课教学的阶段目标的学习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预习作业的本质在于促进课堂教学
    预习作业布置的本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服务的,是某种角度讲,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和“引子”。
    所以,预习作业的成果首先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存在的,是课堂学习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学习概括课文大意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课堂时间又是一个常数,不可能全部照顾到学生的需求,为此,有时,安排预习作业是有必要的。但也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本课的作业设计缺失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对海龟习性的了解。如果没有对海龟习性的了解,学生不懂得为什么海龟刚生下来,就会面临如此的险境。这是课文阅读的必要的常识积累,也就是必要的学习资源,离开了它,理解课文内容就会遇到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说明,许多时间安排预习作业时教师会更多地着眼于教材的角度,较少地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其次,预习作业的成果是作为一种“情感储备”存在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常常听有些教师说:“这堂课学生情绪上不来。”究其原因,一方面,课堂教学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学生的自由阅读空间不大,不可能自如地体味。而预习时,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接触文章,就有了与文章接触的第一感觉,带着这样的感觉进入课堂,课堂的情绪可能会更充裕一些。
    本课中,学生的情感倾向可能在于同情海龟的遭遇,这当然是正常的,也就是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游客是一致的。但是这恰恰是与自然之道相违背的。所谓的“自然之道”,就是海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海边的鸟类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的“同情弱者”的法则在自然生物界可能行不通。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学生的情感起点是“同情”。而作业中要求学生分析出“愚蠢”的几个方面,在情感上过于超前,在难度上过高。
    三、预习作业的本源在于学生的个体积累
    预习作业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益,基于它的“两头”:“一头”为是否符合学习的要求,即体现课时目标、课文特点,另“一头”则是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积累,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二者构成了其本源。
    从本课作业的设计的内容来看,全部是教师整齐划一的作业要求,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作业几乎没有。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没有。从形式上来看,全部是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动手作业没有出现,比较单一。
    所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的缺失,是本课作业设计中一个相对突出的问题。
    所谓的个性,一般来讲,一是指学生的阅读经验。作为一个带有一定哲理性的故事文本,从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来看,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从中感受到一个哲理,这在以往的阅读中并不多见。所以第三项作业“读了课文,我觉得‘自然之道’的意思可能是 ”与学生的阅读经验是缺乏关联度的。不妨改成“在你读过的动物故事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故事是哪个?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与本文阅读的对接,而且不同的孩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个性化的作业。
    二是指学生语文水平。不可否认,学生的语文水平各有高低,作为预习作业,应该给学生有充分的照顾到不同水平的空间。以第四题为例,类似于“途径”“风险”之类的过于理性的表述方式,语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很大困难,再加上教师在旁边还加了一个“如果我们没有做蠢事的话”,这更加给孩子在理解上带来难度。
    三是指教师的教学指向。也就作业中蕴含的教学目标问题。作为预习作业,更多的应当关注过程性的教学目标,比如,进行了多少读与写、听与说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多少课外知识拓展方面的阅读等,少一些刚性的、达成性的目标。比如,第五题作业,让学生写出游客们的“愚蠢表现”,一般都是在课堂上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而要求小学生以笔纸作业方式完成,显然要求过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1:06 , Processed in 0.0667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