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敏感话题评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5 13:1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敏感话题评说

文章作者:戴正兴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2月 2012-4-24 9
  编者按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作文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经过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一些敏感的话题有了新的思考。本文作者戴正兴先生搜索近几年来出版的语文专业报刊,并进行梳理、整合,筛选出近十年来备受大家关注的,引起争议的10个话题予以评说,以期促进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发展。
    话题之一:以往的作文教学多注重技巧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理念上有哪些重大突破?
    【话题背景】
    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虽经多方探索,但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构建整个作文教学体系,使得作文教学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
    【话题评说】
    1.课程标准体现在作文教学上的变革是深刻的,其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在课程标准中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提出的改革幅度和力度之大,也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定性和定位。周一贯在《60年: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一文中,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其改革的特点:一是给写作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二是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儿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三是明确提出作文必须求真、求实;四是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五是淡化了对写作技巧的要求,重视了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培养。
    在课程标准语境中的作文教学,开始了向写作主体生命表达的回归之旅,开启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新阶段。
   2.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哪些崭新的教学理念?
    观念是一切教改的先导。以往的作文教学多注重技巧方法上的改变,缺少作文理念上的根本变革,致使作文教学改革收效甚微。韩向东在《语文建设》上撰文,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阐述了课程标准实现了作文教学观念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以写作主体的回归为前提;二是以“人”“文”融合为根本;三是以创新和个性培养为主导;四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源泉;五是以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基础。
    对作文教学新观念的理解和贯彻,必将带来学生作文心态的全面优化,以及作文教学效率的根本提高。
    话题之二:现行课程标准中,“写话”“习作”“写作”等概念的区分,是一种“滥用”,还是在作文课程变革上的一个突破?
    【话题背景】
    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作文”一词改成“习作”。许多的语文教师只注意到名称的改变,而忽略了名称背后所赋予的内涵变化。综观教师们日常开设的习作指导课,最普遍的问题是因写作概念不清,目标不明而导致写作教学指导中的种种失误。因概念不清,导致课型定位偏差;因概念不清,以致上课思路混乱;因概念不清,造成指导梯度模糊。
    【话题评说】
    1.课程标准中,“写话”“习作”“写作”等概念的区分是一种可贵的作文教学课程意识觉醒和体现。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序列在名称上第一次正式做了区分。它把小学第一学段,即1~2年级的作文课程叫做“写话”,小学第二、三学段即3~4年级和5~6年级的作文课程称为“习作”,初中阶段即7~9年级的作文课程表述为“写作”。
    课程标准之所以作这样的表述,其目的主要是在写作教学上作了教学梯度上的区分,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是为了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即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第二,低年级用“写话”来淡化作文意识,在中高年级用“习作”来初步体现作文意识,到初中阶段采用“写作”,就是为了“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个阶段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有机体,写作教学应是层层深入的渐近过程。各学段、各年段的沟通和整合,写作教学才能在科学规律的良性轨迹上运行。
   2.课程标准选取“写作”来替换“作文”的表述,但课程标准文本仍保留了“作文”这一称谓,这该如何区分?
    李海林、荣威东在《关于“作文”或“写作”的正名》一文中作了阐述,“作文”基本上是一个大众化、生活化的词语,它一般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过程的通俗的称呼,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但从课程重建和正名的角度来看,选取“写作”来替换“作文”的表述,似乎更恰当。
    课程标准在强调“作文作为一种写作活动或写作规律”时,大都用了“写作”一词;而在遵循大众语言应用习惯和日常教学习惯时,又保留了“作文”这一称谓,这也许正是一种明智、折中和稳妥渐变的做法。
    话题之三:当前中小学的习作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话题背景】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积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对习作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习作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学者还是一线教师,甚至社会公众开始了群体性反思,中国中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显然已成为一个跨界的社会命题。
    【话题评说】
    1.当前中小学的习作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倪文锦在《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思考》一文中,认为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五方面:写作内容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对“怎么写”的指导;写作教学观念落后;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有误;写作体裁要求失当。董蓓菲在《语文学习》撰文,指出习作教学存在五大症结:教学目标迷离;评价标准失范;命题技术滞后;畏难情绪泛滥;写作知识匮乏。
    徐初茵在《小学语文教学》撰文,指出了现在小学作文的一些不良现象:童情的缺少——虚假化;童真的流失——成人化;童真的散失——僵硬化;童真的丧失——机械化。
    2.中考和高考的考场作文暴露出哪些硬伤?
    功利化教育的应试现状,衍生出诸多中考和高考作文的硬伤。
    在中考作文阅卷中,有阅卷者对考场作文作了诊断,共性的硬伤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二是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三是叙述杂糅的文体错乱;四是无“我”的感情荒芜;五是无“故事”的简单无味。
    当下中学作文为考而教,为考而练的功利倾向更加严重,在高考的考场作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高考作文往往成为应试教育泛滥的重灾区。有论者归纳了高考作文有四大硬伤:一是“南辕北辙”的“伪文化”倾向是不少同学的硬伤;二是“叠床架屋”的“泛散文化”现象是大量考生的通病;三是“按图索骥”状态是考生普遍的缺陷;四是“黔驴技穷”的“束手”表现是无奈的现实。
    3.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造成上述病症的原因有哪些?
    上述病症,有论者提出,从考试制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语文教学本身和教师本身都有必要作出系统检讨。
    一是考试制度所衍生的评价标准,催生了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二是课程标准缺失内容标准,离清晰、可管理的要求也相距甚远。三是教科书中写作知识和序列被边缘化甚至完全消解。四是写作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缺乏独立地位,写作教学的自身规律未能得到足够的尊重。五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这也是导致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面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种种沉疴,我们任重道远。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迎来了攻坚任务,应该进行深度改革与艰苦的重建。
   话题之四: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写作的有效教学?
    【话题背景】
    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效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把全部精力花在指导所谓的写作方法、技巧指导上,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些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写作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写作教学的发展。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话题解说】
    1.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什么?
    课程标准强调“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根据这一课程理念,王建军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一文中,对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理解作了如下解释:通过我们写作教学,学生在对写作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还有论者提出,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
    2.怎样才能实现写作的有效教学?
    如何改变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不良倾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倪文锦撰文提出要把“写什么”与“怎么写”放在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层面加以审视。第一,“写什么”,首先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其次,要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再次,要研究学生有效的习作实践。第二,“怎么写”,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怎么写”的指导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扎扎实实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有序地开展习作训练,加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训练。
    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有论者提出必须有新的突破。在观念上突破“写真实”和“有意义”的束缚。写作的天地广阔无边,不能把学生限制在“写真实”和“有意义”的圈子中。写作教学要实现突破,还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写作单独设课,单独编写写作教材,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
    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树立写作教学的课程意识,把写作课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教学,以摒弃写作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推动学生写作水平循序渐进,使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有论者提出如下几方面对策:一是保证写作教学课时充足,摒弃重“读”轻“写”;二是确立写作课的目的与内容,改变“放羊式”教学;三是选择适合的习作教材,创新习作教学的课型。
    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应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当前部分教师自身习作能力的弱化,影响了写作教学应有的含金量,写作单独设课,在师资配备上要重新组合,集中一部分有写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写作课的教学任务。
    话题之五:什么是“新概念作文”?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话题背景】
    “新概念作文”这个概念兴起于语文改革风越吹越紧的1998年,这一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国内9所著名学校共同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全国引起了强大反响。此后,《中国青年报》以及各省市也相继举办名称各异但主旨基本相似的作文赛事。所有这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提倡自由表达为主旨的作文比赛成了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奏响了世纪节拍。
    【话题评说】
    1.什么是“新概念作文”?
    《萌芽》杂志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征文启事”中对“新概念”的解释主要是“两新一真”,即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真体验(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感受、体验生活)。虽然这只是描述性的并不十分精确的解释,更不是对“新概念”的科学精确的定义,但确从思维品质、方法、表达手段和要求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应试作文的具体解释。
    2.“新概念作文”作为一种积极的作文现象,它究竟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
    “新概念作文”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锋”,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探索出一条新路:表达真情、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新概念作文”针对传统应试作文的不足提出了创新举措。这些创新举措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作文命题和文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作文构思和立意从雷同走向个性;三是作文选材从褊狭走向宽广;四是作文语言从单调走向多样。
    在新概念作文对传统应试作文有较大突破,并逐步引领“优秀作文”潮流的同时,其自身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段双全撰文指出,其缺点是“传统作文功夫”的缺失,不少学生由于缺失“文外功”和“文内功”,写出的文章虽貌似新潮,但实际上既缺底气,又无文彩,还少道德,因而面目可憎,招人诟病。有论者从语言修养和文风方面指出新概念作文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从新概念作文比赛到《萌芽》《美文》等发表的优秀作品,作者笔下的母语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汉语写作,语言欧化单一,有的甚至粗糙,还出现了不少低俗语、暴虐语,文风常常柔弱缠绵或无病呻吟。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3.“新概念作文”能否代表作文改革的方向?
    新概念作文套用了《新概念英语》中的名词,至今已存在了十多年,但“新概念”本身只是个名称而已,是否能长期存在并不重要,其实质,对传统应试型作文教学的突破意义,则无疑是十分积极和影响深远的。周一贯认为,它深层次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虽然现在还没有人明确宣称“新概念作文的方向就是新课改作文改革的方向”,但是有识之士认为,“新概念作文”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只要我们能够发扬“新概念作文”的优势,又能避免其不足,我国作文教学改革必能获得成功。
    话题之六: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项有效举措,为什么教师不爱写或不屑于写“下水作文”?
    【话题背景】
    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很多教师是在自己基本不写作的状态下去教学生作文。20世纪70年代美国写作设计会对作文教学作了调查,结论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快与教师不喜欢写作、拙于写作有很大的关系。很难想象,一名长期荒疏写作的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走进写作的殿堂。有论者提出,教师写作,应成为语文教师提高素质的硬指标。
    【话题评说】
    1.如何看待教师写“下水作文”利弊得失?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并用“下水作文”指导写作,其价值如何,作文研究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黄伟撰文认为,教师写“下水作文”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体悟作文之道,内在地体察学生作文过程,从而使指导更为有的放矢。二是提高教师自己的作文素养和作文评改水平。陈兴才在《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一文中总结了教师写“下水作文”有三个好处:一是获得写作体验,真正把握学生写作的甘苦及规律。二是在具体的写作任务中可以获得关于命题、要求、兴趣、指导是否合理的最早反馈。三是榜样作用,学生读教师的“下水作文”在心理上没有读名家作品的距离感。
    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培训方法,让四百多位作文阅卷老师,在没有阅读“评分细则”的情况下,用一小时独立完成一篇与考生同题的“高考作文”,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样做,它的作用是,阅卷老师下水写高考作文,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作文命题要求和“评分标准”,确保判分公平公正。经过亲自“下水”,可以真切地体察出临场写作的甘苦,与考生有更多的心灵沟通。
    下水文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形象的蓝本和最具体的思路点拨,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最实在的困惑。正因为如此,下水文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大力提倡。但是下水文也会带来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造成学生作文思路的模式化;二是容易造成语言的成人化,结构程式化。(参见黄伟《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对于教师写“下水作文”,有识之士坦言,我们既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2.写下水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举措,为什么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的不多?
    语文教师不爱写下水作文或不屑写下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有论者分析其基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主观原因。教师本人缺乏写下水作文的意识,即使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心态浮躁,思想懈怠,总觉得写下水作文太费力气,就懒得去写。
    二是客观原因。语文教师任务繁重,有很多与教学工作关系不大的琐事、繁事,弄得疲惫不堪,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写下水作文。
    三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上级管理部门)缺乏得力的行政引导措施。一方面着实给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上。另一方面把教师写下水作文与评优评先挂钩。引导措施得当,对教师写作会产生很大影响。
    笔者认为,写下水作文是需要教师的勇气的。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只要你是有心人,总是可以找到写作时间的。教师理应成为师生写作共同体的一员,以自己积极的姿态,以自己的写作甘苦和体验,激励学生、启迪学生。
   话题七:如何正确地运用“模仿”,使其在作文训练中发挥独特的效应?
    【话题背景】
    学生作文应不应该模仿,是作文理念探讨中争论的问题之一。有人提出模仿是创造之始,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有人认为模仿是对个性的扼杀,是创新的天敌。如何科学的认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
    【话题评说】
    1.学生作文应不应该模仿?
    评价模仿的是与非,应从科学的、客观的教学实践出发。模仿是人类的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唱歌、跳舞、绘画、书法等技能的获得,大多靠模仿,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过模仿阶段而一步走上创造性表述的舞台。有论者提出,模仿不仅不应该被指责,反而应当受到鼓励。模仿在学生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作用为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所证实。有论者认为,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学生作文应当从模仿起步,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最终走上创新之路。
    2.如何正确地运用模仿,使其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发挥独特的效应?
    模仿是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起步方法,不是作文训练过程中的唯一方法。要使模仿在训练过程中发挥独特的效应,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模仿向创新过渡。模仿仅仅是写作能力的基本训练,最终目的是通过模仿,跨进创作的门槛。力求做到仿而不袭、仿而不套、仿而不滞、仿中求异、仿中求新,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模仿有哪些方式,如何选择好时机?总结有关教师的经验,模仿的方式有: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法。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如何指导学生模仿?刘发建老师在谈及作文教学模仿与创新关系时介绍他几点做法,很有启发。第一,上作文课前,准备好供学生模仿的范文;第二,从单一模仿走向多元模仿;第三,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提供的范文自由写作;第四,注意模仿的层次,不同学习力的学生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第五,鼓励学生由低级模仿向高级模仿发展。
    话题之八:考场作文的阅卷有没有内在的法则?有没有潜规则?它们能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
    【话题背景】
    考场作文阅卷老师曾在《南方周末》撰文提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钟时间。考场作文评阅,虽有考试大纲和评分标准作依据,但落实到具体篇章上,有其“明规则”,也有“潜规则”。
    【话题评说】
    1.考场作文的阅卷有没有其内在的法则,即所谓“明规则”?
    考场作文阅卷的标准尺度是牵动人们的一根敏感神经。马伟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撰文,他根据自己多次的作文阅卷的体验,给出一个粗泛的阐述。归纳了以下四点:(1)文章立意是作文阅卷中放在首位考量的因素,理应成为作文教学和训练的着力点;(2)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卷中考虑的重要维度,教学必须着力改进提升;(3)布局谋篇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我们应认真探究并加以改进;(4)当语言和思想完美统一,语言才会避免单纯的藻饰,变得精彩精辟。
    2.考场作文的阅卷有没有“潜规则”?
    考生要想作文获得高分,不仅需要熟知阅卷者的“明规则”,还要了解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潜规则”。刘思明在《教学管理》撰文,列出了七条“潜规则”:(1)标题要让人一眼就看出与主题或话题的关联;(2)文章的首段和尾段最好都点题;(3)文章最好分成五至六段,形成“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4)作文实际篇幅以超过规定字数的底线一两百字为宜;(5)在题材上要写自己经历或可能经历的事情,不要写自己不太可能经历的事情;(6)文章立意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正确;(7)文体还是自然传统的好,不要再使用拾人牙慧的“创新”体式。
    话题之九:“真实写作”是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良策?
    【话题背景】
    学生写作应强调生活真实还是情感真实,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究其原因,这与人们对作文的真实性问题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话题评说】
    1.什么是写作中的“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界对“真实写作”的研究多维展开,有深化的趋势。
    李海林提出,真实的写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写作任务;二是真实的写作对象;三是真实的写作环境;四是真实的写作成果。
    叶黎明认为,判定学生写作是否真实的标准,就是看写作是否表达真实情感,应包括四个标准:一是作文是自己写的;二是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自己体验的情感一致;三是作文所反映的生活世界和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四是作文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作者自己的思想一致。
    2.“真实写作”是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良策?
“真实”历来是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所倡导的写作原则之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真实写作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有论者提出,一味地坚持写真实,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箍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为“真实写作”并非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良策。
    魏小娜在《语文建设》撰文,对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反思,提出“仅仅依靠真情实感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作文教学。其理由是:一是过分强调真情实感,其结果是把作文教学引向褊狭的路子;二是一味坚守真情实感的作文之道,重在“体悟”“感悟”上下功夫,就会疏于开发具体详尽、切实管用的写作技能;三是并非所有的文章类型都可以依靠真情实感来写作;四是真情实感类写作是一种“弱”的语言表达方式。
    写实和虚构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坚持虚与实的和谐融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课程标准这一段表述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写真实,反对弄虚作假,但允许并鼓励“虚构”,课程标准不提“虚构”这个术语,而用“想象”替代。对学生的想象多几分理解宽容和热心指导,用科学的语文课程理论引导作文教学改革。
   话题之十:网络语言有哪些特点?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话题背景】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网络写作,已经悄然走进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写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写作殿堂的阳光之窗。中小学生作文中大量涉及网络语言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酱紫”“鸭梨”频现中小学作文。网络语言“入侵”中小学作文是否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该如何规范和引导,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话题评说】
    1.网络语言有哪些特点?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它与汉语言的基本词汇相辅相成。罗会武在《网络语言》一文中,详尽地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从正面看,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简洁性、形象性。从负面看,网络语言具有不规范性、随意性、低俗性。
    教育工作者、语言学专家对网络语言有其不同的认识。有论者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论者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已经形成了“语言公害”,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汉语表达能力。
    2.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不合规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较大冲击。短期来看,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如“童鞋”“油墨”“菌男”“霉女”频繁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导致学生与教师、家长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语言上的“代沟”。从长远看,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普遍提高。
    引导学生使用纯洁、健康、规范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论者提出对待网络语言,首先是宽容,其次是学习,再次是引导。有论者提出在教学中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能够理性认识和接受网络语言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的加强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有理有据的对网络语言不盲从;第三,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网络语言和规范汉语的优劣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语言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四,在教学形式上,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规范汉语的兴趣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校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2:14 , Processed in 0.1178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