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种下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1 08:4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种下了什么?
薛法根
  今天和二(4)班的孩子一起学习《猴子种果树》。课尾,我让孩子们借用段落结构续编故事: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对猴子说:“……”。猴子一想:“……”于是就……
孩子虽小,但想法真的挺多: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乌鸦(又是乌鸦,大概学生觉得乌鸦是最聪明的鸟了。)“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吃桃子(大概是《西游记》的影响),你就种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最喜欢吃桃子,当然要种桃树啦!”于是拔掉樱桃树,改种桃树。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兔子跑过来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这么伤心啊?樱桃树很难种,但是你要有耐心啊,没有耐心怎么种得活呢?”猴子一想:“对!我要有耐心,一定要种活樱桃树。”于是,猴子继续种樱桃树。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大象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一棵树都没种成呢?你不如先把梨树、杏树、桃树都种好了,再慢慢种樱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应该把所有的果树都种上,这样一年四季就有果子吃了。”于是,猴子就种了起来。
  ……
  我给孩子们续编的故事: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嘿嘿”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相信这些鸟话呢?俗话说,‘世上哪有什么好鸟’。它们不是真心帮你,而是存心给你捣乱的!”
  猴子一想:“……”
  我让孩子们接着往下想:
  猴子一想:“不对!狐狸最狡猾了,我才不上它的当呢。”
  猴子一想:“对!我就是听了它们的话,改了又改,最后一棵树也没有种成。”
  ……
  课上到这儿,或许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就这个续编故事来说,孩子们续编的情节之中折射出他们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做事要有耐心;听取符合自己心愿的建议;采纳别人正确的建议;把失败归于别人……猴子听了别人的话,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便一事无成。故事本身所要阐述的道理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要有自己的主见。而归于“耐心”似乎就停留在已有的认识水平上了。因为谁都知道猴子没有耐心,《猴子下山》里,猴子丢了玉米摘西瓜,丢了西瓜追兔子,最终一无所获。但文中的猴子坚持种果树,问题是没坚持自己最初的主见“种梨树”,一换再换,最终落得两手空空。两个故事情节相似,但蕴含的哲理是有差别的。
  当然,任何故事的意义都有其规定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作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谓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孩子们的解读正是多元的,上述列举的是有自己见解的发言,还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尚未说出来。由此,我在想,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一个文本,孩子自己阅读和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有何区别?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思想,蕴含着价值观念,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擦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心里从小种下“价值”的种子。也许,一个故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在于此吧!
  由此,我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化用课文的段落结构,续编故事,这属于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而所续编的故事内容,则属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要重视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视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提高了,其表达就会更入人心。如果学生套用语段结构,胡编乱造内容,那么无论其表达能力有多高、多强,我们总觉有很深的遗憾。
  课虽然教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清晰的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28 , Processed in 0.1823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