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就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1 15: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博览》(原创版)2012年第1期P50--52)


“我”就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孙明霞

一说到教学资源,老师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极其外部环境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资源,一旦环境条件落后,就感叹我们没有丰富的资源,甚至新课改多年了仍无法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原因也归结到资源匮乏上来,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的资源。
前段时间给学生讲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提到人类不能随意消灭一种动物,也不可以任意增加某个物种,否则会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所以,人类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控制和开发动物资源……很理性、很准确的表达,但却有些说教的味道。怎样距离真实生活再近一点?突然想到幼时捉毛毛虫的经历。记得在小学时曾多次被老师放假捉毛毛虫,因为山上树木的叶子全部被虫吃光了,所有松树枝上都是成串的毛毛虫在爬,农田的庄稼也是虫害严重。于是,学校就连续一段时间每天下午假去捉虫,每个同学要完成一定数量(称重计算)毛毛虫的任务。我们就带上一个有盖子的小桶,手带大手套、拿着大夹子上山捉虫。为什么那时毛毛虫那么多?当时没想过、也不明白,现在讲到环境保护才恍然大悟:那个年代,麻雀和老鼠的地位一样,都属“四害”之一,必须人人诛之,于是,整个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剿灭麻雀的战斗。据资料记载,上海市在5天内就消灭麻雀686172只,获雀卵265968只。不仅麻雀被消灭,其他很多飞鸟也难逃厄运。其实,鸟类(包括麻雀在内)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吃的粮食很少。没有了鸟,昆虫自然就泛滥成灾……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麻雀的遭遇、我小时候的捉虫经历告诉学生,虽然他们没亲历过,但因发生在我的童年,生动真实,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为消灭(或增加)某种动物所带来的危害了。可见,我的生活经历成为今天的教学资源。
讲人体“肾脏与尿的形成”一章,最后一节内容是“人粪尿的处理”,其中提到高温堆肥。这城里的孩子哪见过农村怎样进行高温堆肥?虽然可以把道理讲清楚,甚至让学生背熟,但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是索然无味的。于是,我就给学生讲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游戏:因没什么玩具,更没有游乐场,男孩子们常常把那些整齐的大粪堆当成战场,看谁先跑到粪堆上抢占制高点。学生惊讶不已:“那不会漏下去啊?”当然不会,因为人畜粪尿中搅拌了大量杂草、泥土等,并在最后的粪堆外面糊了一层泥巴,就像一个平整美观的戏台一样(过去农村的戏台就是一个土台子),等冬去春来,粪堆就被挖开、用锄头捣碎,撒到农田里。为什么要堆成一个大堆?当时也是不明白的,现在知道了,那就是农民进行高温堆肥,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释放能量形成高温杀死其中的虫卵和有些细菌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老师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也明白书本上的很多知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知识,遇到这样一道问题:“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色的?”学生可以回答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但不少学生从没到过黄河岸边,自然也没见过黄河的水是什么样的,怎么理解“水土流失”?我想到我曾到过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并拍下的照片,就找出照片做成投影给学生讲:“这是我站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东营。照片中,我背后就是即将入海的黄河,那河水,用泥浆来形容更恰当。就在我身后左侧不远处有一台机器,你猜是干什么用的?是专门用来抽取黄河水的。而抽取的黄河水不是灌溉农田,而是盖房子打地基。不仅农民盖房子用来打地基,附近学校的操场也是用黄河水给垫高的——抽上来的水,流入挖好的地基区域后,水,慢慢流走了,沉淀下大量泥土,结结实实的地基就形成了。你知道吗,东营每年会形成30多平方公里新土地,海岸线会向大海伸进390米,请问:这大量的新土地从哪里来的?”很生动、真实的让学生体会到黄河沿途森林资源减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
今年上半年我受邀到厦门新店中心小学上一堂科学课。说实话,对于常年在初中教学、从未走上小学讲台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确定了给五年级的学生讲“我们的生长变化”一课。仔细研究内容,觉得最好是结合学生自身的生长变化来教学。但如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是怎样生长变化的?用学生从小到大的照片最好,但我距离太远不能提前搜集并做成幻灯片,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留下的一个个瞬间。于是,翻箱倒柜的找照片,从一周岁时抱在怀里,到两岁、三岁、五岁、八岁、十岁、十二岁、十八岁、二十岁……并且要找我和孩子的合影(这样,可以把我当参照物),然后翻拍,做成幻灯片。儿子看到了,有些不高兴地说“不要拿我照片去上课”,我只好跟儿子商量,“我只是用、不传播,你也算以实际行动支持妈妈为教育做点贡献吧”,儿子只好无奈地接受。当真正走上讲台后,学生看着屏幕上我身边的孩子不断长高并逐渐超过我的时候,他们很自然的总结出“我们的生长变化”最突出的是身高体重的增加;有的小朋友还发现长大了的“哥哥”有了胡子,我也顺势告诉他们“你们也会慢慢进入青春期,身体还会发生很多变化,要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才能让自己更健康”。有了老师和孩子的生动案例,学生再结合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也就容易理解所学知识了。
其实,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以及自身的学识、性格等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有时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是很好的资源,甚至是无可替代的资源。比如讲关节的运动,随便活动某个关节;讲呼吸运动,直接带领学生做深呼吸动作;讲血液,提前一天到医务室抽取自己5毫升血液做分层实验……因为知识如此鲜活、生动,学生学得效果自然也更好。
由此可见,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对完成教学任务多么重要。新课改实行近十年了,我们一直认同的是,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自然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能否利用好当地资源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忽略了“我”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曾看过语文名师谈课堂的文章,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也听到过数学名师说“我就是数学”,当时还开玩笑说“我教生物课,那我就是生物了。”当时并没有完全领会“我就是语文”、“我就是数学”的丰富内涵。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和对课堂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意识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关键不是外在条件的优劣,而是教师如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尤其是教师自身的资源不容忽视。当教师自身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在教学中时,老师不仅仅是在完成教学任务,更是课堂本身,老师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为一体,和整个课堂融为一体,才会达到“我就是语文”、“我就是数学”的境界,也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2:54 , Processed in 0.1201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