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玩学结合,精心营造快乐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4 19:2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玩学结合,精心营造快乐课堂

 
摘要: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率, “玩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旨在精心营造快乐的美术课堂。在美术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让学生更便捷、自主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启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与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美术学习中,孩子们的美术学习兴趣与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在“玩学结合,快乐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中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玩与学的结合融入美术课堂,给“快乐”的美术课带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美术  快乐课堂  教学模式

引子

自2000年《课标》初稿颁发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各个地区也精心组织人马编写新的《课标》试验教材,我校学生试用的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新学期,常常看着孩子们捧着刚发下的美术书,被教材中的一些课例完全吸引,新的《美术》教材内容、图片、活动设置等方面让孩子们兴奋愉悦,积极投入,参考书中的呈现的教学内容,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尝试,兴高采烈地开始“美术游戏”活动。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在论及激发美术学习兴趣时也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内在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样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可见,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快乐”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的需要来设计一种新的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情绪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我们以“快乐”为情感体验的过程与结果,在“快乐”的课堂中,师生间营造轻松的氛围,学生不必小心翼翼的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教师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

模式的操作流程图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快乐”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步入“快乐课堂”的新境界呢?“玩学结合,快乐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通过 “尝试→交流→创作→评论”四个环节,让孩子在课堂中大胆的“玩”,引导孩子们巧妙的“学”,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创作的乐园。
“玩学结合,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一、大胆的“玩”,于游戏中掌握学习方法——为“快乐课堂”适时引路。
1、玩情境
美术学科具有很浓厚的人文性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情境创设在课堂中犹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图形、音乐、语言等方面创设美术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媒体预创的情境中去开心的“玩”,在“玩”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探索要求,在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中,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和畏难感,使学生感到美术创作是一种娱乐,一种享受,在他们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下,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我们来下棋》一课中,学玩结合在“尝试”阶段的实践


尝试激趣:
师生共同探讨表现方法
留下学习的初步印象(学)
感受学习的快乐,了解基本方法(玩+学)
初级自主表现(学)

交流:营造情境和气氛(玩)
创作:自主表现(高级)               
评价:评审作品(构图形式和方法)                  
人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在课堂中将所要掌握的游戏棋的基本要素:游戏者、色子、游戏棋盘等因素融于孩子们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为下一个学习环节做了一个极佳的铺垫:开门见山地从学生平时玩的游戏棋出发,直接以游戏体验切入课题,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在课堂中“玩”,且要“玩个痛快”,如运用“真人秀”的形式将棋盘立体化;运用多媒体课件玩大型探险游戏……让学生在多种媒体预创的游戏情境中开心地玩、痛快地玩,在“玩”中体验“学”的内容,在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理解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我们来下棋》一课师生在热烈、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明了棋盘设计的基本要领,引发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学生在上完课后意犹未尽,连呼:“怎么就下课了?”“棋盘设计真容易,太好玩了,再玩一会好吗?”

2、玩工具材料
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它强调于艺术体验(即创作)以及艺术欣赏(即评论、理解),因此美术学科丰富的工具给孩子们提供了另一个好的“玩”具,各种画笔、画纸、剪刀、粘合剂纸盒、绳线、瓶瓶罐罐甚至瓜果蔬菜等各色媒材介入美术课堂,让孩子们心痒痒手痒痒。在创作阶段,激发孩子们体验工具特性的情绪,以及对多种材料的好奇心。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也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学习客体(学具)融会整合的过程。苏霍姆林司基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充分、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教学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在语言表现、实际操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刺激,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知与体验。

如《追风快车》一课中,学玩结合在“创作”阶段的实践:


尝试:  留下初步印象  

交流:思考创作中的问题

创作:

评价:评审作品
人机互动,探究不同表现方法 (玩)         
营造师生交互活动氛围  (玩+学)      
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现手法(学)
学生自主创作表现  (学)

典型课例《追风快车》一课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时,主动质疑:“这种材料,它适合做“汽车”哪个部分。”而教师示范时,积极让学生参与,“谁能帮老师选材料来做汽车的?”。“你有什么好点子将它固定呢?试试看?”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兴趣更浓,纷纷给老师想办法,教学就这样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为了解决选用多种材料合理组拼汽车中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运用CAI课件中设置了一个人机互动环节,精选了几样物品,可以进行拖动组拼汽车,“这些材料能够制作汽车吗?你能试试吗?”学生“玩”电脑中的游戏,拖动物品拼出“汽车”,这样,学生在实践中,直观、形象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教学效果很好。

二、巧妙的“学”,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为“快乐课堂”铺架云梯。
1、学方法
“玩”中隐藏着“学”的目的,教师在玩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各类信息有效综合、分类,在欣赏、感悟、领会、游戏的氛围中掌握到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直观形象的范作或动画视频中呈现美术课中的重点问题,突破了难点问题,以达到美术学习活动“学”的成果呈现。这样学生在成功创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就会觉得学习美术是如此快乐,自己也就十分乐意地投入到美术课当中去。

如《纸盒组拼楼房》一课中,学玩结合在“交流”阶段的实践:

尝试:留下初步印象
信息交流 :
分析作品形式美法则(学)
思考创作中的问题(学)
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玩)
展开想象体现创新意识(学)

创作:学生自主创作表现

评价:评审作品的构图形式和方法

在《纸盒组拼楼房》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形、色以及声音上给学生更强大的感官刺激。通过欣赏更多优秀的建筑艺术摄影作品和纸盒组拼楼房模型,分析各种建筑形式美法则,恰当地引导学生感受到了立体形态不同的艺术美,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在组拼纸盒楼房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视频展示台,引导学生的及时发现问题,大胆制作,提高动手能力,利用身边废旧物品,感受创造美的乐趣。对发展儿童的健康情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及设计意识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学表达与评价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在美术活动中应鼓励和刺激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绝不能约束学生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表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从每一张作业或作品中找到其“闪光点”,予以放大、强化。还可以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出示具有代表性失误的作业进行借鉴,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大胆的创作,于评价中明了学习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作热情。

如《神奇的小画册》一课中,学玩结合在“评价”阶段的实践:

尝试:留下初步印象

评价交流 :
相互评价作品,从中学习创作手法(学)
探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现手法(学)
展开想象体现创新意识。(学)

创作:学生自主创作表现     

评价:
评审作品的确良构图形式和方法(学)
描述作品的内容和创作心得,体验快乐。(玩+学)

典型课例《神奇的小画册》一课,为了解决学生在画册上的构图问题,衔接问题,以及避免单调重复添画问题等,特意设置一个欣赏学生作业环节。环节一:出示把人物画得偏小的画册,要学生谈谈。从而得到结论:构图要饱满。环节二:出示上页和下页没有衔接好的画册,要学生谈谈对本画册的看法。从而得到结论:上下连接。环节三:出示前面三张变化比较小的画册,让学生欣赏,讨论。从而得到结论:想象独特,表现有趣。

教学模式应用显现的效果与适用范围

实践证明,“玩学结合,快乐课堂” 这一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可取、可推广的。它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玩学结合”的课堂中,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学,而且学生期待玩,期待学好后玩得更开心,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了一种更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为纽带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玩学结合”的课堂中,呈现的学生状态是“小眼发光,小嘴常开”,呈现的学生作品也是“个性彰显,技法得当”,学生的天性得到保护和发展,能快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每堂课都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年龄阶段的差异,学习领域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那么“玩学结合,快乐课堂” 这一教学模式适用于什么年龄阶段与学习领域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习的主体——学生。低年级的孩子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常常跟着兴趣走,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只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或空间开展活动,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被激起,学生愿意参加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中年级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渡期,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情绪较稳定,集体活动的意识增强,懂得集体活动的一些规则、规范,开始从活动的效果、动机等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抵制内外诱因干扰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由此可见“玩学结合,快乐课堂” 这一教学模式适用于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
其次,我们要了解学习的内容——教材。湘版《美术》教材特别注重情意性,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体验,以“接近学生、贴近生活、丰富有趣”为原则。教材中《蚂蚁搬家》、《美丽的铅笔头》、《变脸》、《小人国》、《小蝌蚪找妈妈》、《看大夫》、《神奇的小画册》、《追风快车》、《我们来下棋》、《走迷宫》等课目,设置了与孩子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学习活动,这些是最适用于“玩学结合,快乐课堂” 这一教学模式的!

反思

回头望这一路走过的心路历程,我们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的思考:
1、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能力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且,还应该是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师肩负的多层身份,激励着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2、关于“玩”与“学”刺激量的思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学结合,快乐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了提供有效的玩与学资源,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处理教材,而且注意要控制好时量,过多的游戏刺激有时反而会产生副面的影响。

“玩学结合,快乐课堂” 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反复研究、实践与操作,期待它日趋完美!

长沙市岳麓区桐梓坡小学  何娟

主要参考文献
1. 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著《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苏霍姆林斯基
5.《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5:21 , Processed in 0.0966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