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艺术类博物馆悄然转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4 19:3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06月30日作者:张树伟 潘国霖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从关注物到服务人
中国艺术类博物馆悄然转身
  ■本报记者 张树伟 潘国霖  

中国美术馆展厅教学现场
  一次中美艺术博物馆的教育研讨
  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美术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为教育的空间”中美艺术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中美两国艺术教育与艺术博物馆界的领导及专业人士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加强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学科研究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
  这是一次看似很平常的博物馆界的艺术交流,但他们交流的不是艺术品的收藏、经营等问题,而是艺术教育,是如何把博物馆变成一个提升国民艺术素质的大课堂,这在中国文博界是一件大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就艺术博物馆教育话题举办的国际研讨活动不仅是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对我国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将影响中国艺术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纽约大学博物馆学系主任布鲁斯·阿尔什那先生在题为《艺术博物馆、教育和公众》的演讲中,通过英国泰特美术馆和纽约现代美术馆在展览陈列方面考虑教育因素的实际案例,揭示出博物馆教育关乎博物馆存亡的重要性。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在题为《美术馆的战略职能---公众政策》的演讲中,重点阐释了担负着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使命和职能的美术馆制订和执行正确的公众政策的必要性、重要性。布鲁克林历史协会主席德布拉·施瓦兹女士在题为《艺术与历史的交聚:情景转换的影响与教学的时机》的演讲中,阐明了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本质需要在审美交流和历史知识的平衡之下找到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育契机。
  而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在题为《由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实践引发的思考》的演讲中,通过近几年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的实践案例,介绍了中国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此外,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教授钱初熹女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艺术教育专业教授主任朱迪斯·伯顿女士、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先生、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金谷瑾女士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博物馆界第一次把教育作为国际研讨的话题,有意识地学习国外博物馆实现其教育功能的经验,开始了或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博物馆发展方向大转身。
  艺术博物馆从关注物到服务人
  1999年,著名的博物馆理论家史蒂芬·维尔把美国博物馆界的最近发展比成是一种“从关注‘物’到服务‘人’”的变化过程。他认为,过去的博物馆侧重收藏和保护文物,而现在则侧重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博物馆已从最初主要对内着眼藏品的机构日益发展成为对外向社会和观众提供服务的机构。艺术博物馆的办馆理念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而以观众为中心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引导和教育观众。
  在中国这种趋势似乎并不明显,但不久,时间到了2004年,有着珍贵藏品、经常举办高水准艺术展览的中国美术馆开始意识到国际艺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及时跟上,成立了公共教育部。这一举措强化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彰显了公共性和公益性。
  在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成立之初,儿童艺术教育就首先成为其重要的工作。从2004年到现在,已经举办过4次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举办过7次中国美术馆艺术课堂活动,组织了2次艺术夏令营,这些大型的活动有十多万孩子参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此外,还为孩子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中国美术馆。
  比如,2008年的敦煌大展,孩子们在展厅里临摹壁画,像这样把展厅变作课堂的活动正是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在办馆理念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收获之一。而这些艺术教育活动已经逐渐摆脱简单而粗疏的状态,获得了一种自觉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美国艺术三百年”大型展期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艺术的名义---十万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活动,京津地区60余所高校的近十万大学生走进了中国美术馆,以美国艺术为媒介,对艺术及其价值等诸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
  当然,这些教育活动需要很大的投入,同时这种投入是长期的。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认为,建立博物馆公共教育部门,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培养一支有奉献精神的、有使命感的队伍。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的艺术博物馆也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正逐步由收费走向免费开放,据了解,目前650多家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明年就超过1500家。这意味着公众教育越来越重要。
  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践之后,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和龙头的中国的艺术类博物馆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国外艺术博物馆的经验,把博物馆作为广阔的课堂,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使命。
  什么在挑战博物馆的教育
  和传统的课堂不一样,艺术博物馆的教育要困难得多。比如既然是教育,那就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对其中的困难,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体会颇深,他自己在博物馆工作33年,从讲解员走上馆长的职位。他认为,博物馆教育部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建设好一支合格的教育队伍,这是面临的困惑或者是难点。
  湖南省博物馆的讲解员和教育人员近年来的变化或许正说明国内艺术博物馆对教育功能带来挑战的应对。2003年以前,湖南博物馆的讲解员一共是12人,其中高中和中专毕业的有4人,大专毕业的有5人,本科的有3人。从2003年到2007年,大专毕业生占到讲解员的79%,本科毕业生占21%,其中播音专业毕业生6人,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2人,美术专业毕业生1人,新闻专业毕业生1人。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馆又进一步提高了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本科生占到83%,其中增加了外语专业毕业生8人,播音专业毕业生4人,管理专业毕业生4人,其他专业毕业生18人。陈建明认为,博物馆的教育队伍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而中国美术馆的何琳同样感受到美术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她看来,作为收藏、陈列和展览中外艺术作品的中国美术馆,急需美术史的专业人才。当然,这种人才并不是研究型的,还需要懂得心理学,能够和观众很快沟通,能够很快了解观众需要什么,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此外仅有美术史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历史、社会相关学科的学习背景、学习经验,才有可能对作品作全方位解读。可以说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人才要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合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观众导赏。
  布鲁克林历史协会主席德布拉·施瓦兹认为,许多博物馆苦苦挣扎和思考的问题是对艺术品的历史解读和艺术解读如何达到完美结合。因而需要把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放在一起培训,让他们互相学习,思考怎么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艺术品。
  在这一方面,国内的博物馆可以说正处在探索阶段,在尽可能地学习和模仿国外的有关做法。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去芝加哥一家博物馆参观学习,对方的教育部主任告诉他说,我们最骄傲的是我们的博物馆可以为从5岁的孩子到博士生设计不同的艺术教育课程。
  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则认为:“博物馆教育最大的挑战是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在新的文化条件下,公众又对文化充满期待,正是这种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工作意义的重要性,我们所有的同志会把它看成机遇和挑战。”
  这或许就是差距,尽管国内的博物馆正努力开拓自己的教育空间,但从教育的专业化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艺术博物馆教育人才的匮乏正成为限制其发挥教育作用的瓶颈,更不用说还有资金、场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可以说,国内博物馆还无法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课堂,给参观者提供不同层次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实现对参观者美的感染。
  当然,对中国的艺术博物馆而言,公共教育还有很多路要走,美国的很多博物馆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很好的公共教育,而中国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设立公共教育部才4年而已,但值得欣慰的是,这4年却走得很踏实,有一批意识到公共教育价值的人正竭尽全力地推动中国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进程。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30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8 00:14 , Processed in 0.1355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