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4 19:4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 225200  吴娟 仇梅玉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学习的是问题。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充满疑问,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育;培养;学生问题。
        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出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时常思考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1.新科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恰当的美术语言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美术作品,并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运用美术语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要懂得美术元素有哪些,又是如何表现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在审美提高的基础上才会运用美术语言去表达对一幅美术作品的评价,交流。
        2、从课堂状况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满堂贯的现象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谈不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或滥用多媒体播放着影视动画文件,几乎没有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技巧以及没有从形式上去分析美术作品。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问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通过提问角色转换等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审美互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设问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树立对问题敢于探究的精神。在运用提问的形式下发散各个环节的内容。”①  教师循循善诱,循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进行审美互动。
        3.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人类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具备创新要求。发现问题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中才会发现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宇宙飞船上天,人们在太空中如何洗澡,人们如何吃饭睡觉等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解决问题首先考虑到好多问题,如考虑不到太空中出现意想不到就会对人生活带来困难甚至导致人身安全危险。学会问问题在美术课中强化问题意识,才会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研究者测试不同地区国家的孩子的知识水平,结果发现非洲孩子不能解释什么是“粮食”,美国孩子不知道“其他国家”,而中国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问题”。学校教育围绕教科书强调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内容,不重视个性和兴趣。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装的主体性。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直到学生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积极思维、探究,创造性地建立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北京12岁的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推翻了传统的蜜蜂飞行时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振翅造成的观点,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一出人意料的结论。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4、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指出:“智力在一切阶段上都是把材料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从初级的行动结构升为高级的运算结构,而这些结构的构成乃是把现实在行动中或在思想中组织起来,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摹。”在他看来,智力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每一阶段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学生的行为,能说明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教育则要适合于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那么,有些学生为什么不向老师提问呢?大体不外乎几种原因:
一是有些学生出于爱面子的虚荣心里,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总怕问错了被人笑,对质疑有后顾之忧。
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质疑。他们只是虔诚的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无疑问。
三是不会质疑。有的学生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驱使,平时很少和老师讨论一些知识性学术性问题。
四是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师道尊严,极少数教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在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中,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尤其在教学中,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着重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新精神,在问题的发现中、在想象中、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学生问题的提出。教师对问题提得多且质量高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肯定。对提出问题质量差的学生,老师切忌挖苦讽刺,要从精神上给予鼓励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其不足原因。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8册《石头中的生命》一课的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听石头声音、摸石头质地等活动,再把一幅幅巨大的、造型粗矿的各代石雕作品呈现在他们眼前,学生会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一件件经过风雨的洗礼,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的那些富于“生命力的石头”,也被中国古代石雕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所折服,激发起学生对石雕的制作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美术课堂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2、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只是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让美术教学贴近生活,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8册第7课《适合纹样》一课中,我展示两只瓷盘,一只有适合纹样的瓷盘,一只白瓷盘。让学生选择喜欢哪一只,说出理由。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找找生活中的适合纹样:找找大自然中的适合纹样;分小组讨论适合纹样的特点。最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案来创作,在创作时,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运用色彩和线条造型完成适合纹样。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首先寻找、欣赏生活中的适合纹样,讨论探索,把握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3、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使学生会问。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不喜欢提问或不会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如何提,对提问的方式、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提问题的技巧。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4册《树上树下》一课中,欣赏课本中作品时,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树上有什么?树下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你有什么奇特的故事呢?作品中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紧紧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编故事的心理特点,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学生受到启发并拓宽思路,创作时每个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很好地表现树上树下的故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4、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内涵,解决疑问。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4册《画感觉》一课的教学中,课一开始导入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画感觉其实很容易,只要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就行了。然后出示两幅不同感觉的图画,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学生能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进入探讨、争论的状态,学生之间的探索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在不知不觉中时一步提升了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接着通过拍手,闭上眼睛来体验各种感觉,让学生通过触摸、尝试、体会,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感觉,学生在合作、触摸、尝试、体验中能够激发积极的情趣,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得到充分体现。由于存在个体审美能力和感受力不同的差异,奇特的构思。独特的见解,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的指尖流露,画出来的感觉具有变化万千的魅力。教师要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激发,使学生保持积极地创作欲望。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与鼓励者的位置,师生再心理上已消除了角色位置位置的界限,构建起自由对话的平台,进入到一种开放的、默契的、多元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由“感觉”的畅快。
        5、把美术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但并不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世界的奇妙,认识美术学科的作用,了解美术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要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思维,产生问题意识。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6册《家乡的桥》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分工合作收集家乡的桥的结构特征、建筑特色、历史背景、图片资料等信息,采用上网查询、图书查询、向长辈咨询、实地考查等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回到课堂,合作学习,共享信息,以记忆画的形式画出家乡的桥。以组成“小小旅游团”的形式,分别派代表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设计的的桥,于是不同的桥,虽然造型不同,材质各异,背后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传说在学生的心中流淌下不同的美感。这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空间。
        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生提问,学生互问,师生互问,在通过查找资料共同讨论疑难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发现问题很重要,要会去找问题,问题是否正确,问题是否确当合理,不要出现“先有母鸡还是先有鸡蛋”的怪圈问题。另外还要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问题的答案,不是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学生。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过程中,美术欣赏让学生感受的同时,让学生发展创造美的思维。在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并取得良好效果,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感性有很大提高问题思维方法有所特破,同时揭发了对美术的兴趣。学生的思想观念明确了,学习研究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学生才能向着目标去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形成个性发展方向,“创造能力”与“创新思想”为学生指明方向,技法的熟练才能有所创新,教给学生是对“感知•提出问题→熟悉•明确问题→掌握•解决问题→创新•查找问题”这样一个全新的过程理念。
        1、通过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学会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能够用美术语言有创造性的用自己的观点合理的分析一幅美术作品。
        2、通过各种实验,调查寻求比较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学科上问题的意识非常重要,没有这种意识就不可能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回答为什么作出科学的创造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吧了”。
        3“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其实质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跨学科研究课题,在美术学科中如何进行深入探索很值得研究。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是提高“问题意识”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科学研究品质,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抓住内化学习者科学精神的各个重要环节,掌握教学策略,不失时机进行实践与探索。只有学习者高度重视科学创新的整个学习过程,才有可能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奠定具有个性特点独立研究问题的科学精神
拟解决的途径:
1. 让学生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艺术课的重要性。
2. 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寻找大量的资料,以便于研究。
3. 在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与同行探讨,采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用实践加理论的方法。
4. 引导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全新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问题意识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作为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贯穿于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中充满疑问,使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著《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9
2.雏尚智著《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日] 大桥正夫编 《教育心理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2
4.高南           《艺术心理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5.彭立勋著      《美感心理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12
6.俄B•得罗夫斯基主编《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7.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
8.张鹭 《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9.朱小林《2006湖南省中小学美术学科发展年度报告》,《中国美术教育》2007 年 第3期
10.《问题与问题解决》江苏教育出版社   美术主编  徐建  
11.《名师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文娟  郭香平  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9:07 , Processed in 0.0709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