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学生一把学会欣赏艺术的钥匙 | | | ●板块:美育课题
【引言】
美术教育专家把美术教育归结为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两大活动,但由于过去我们对美术的片面理解,美术教育一直偏重技能的学习,而欣赏活动常常被忽视。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校参与了《城乡两地美术欣赏教学教学普及与提高的研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下面就请课题组邵郡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发言稿正文】
给学生一把学会欣赏艺术的钥匙 邵珺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给学生一把学会欣赏艺术的钥匙》。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
启示之一:“藏”知识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通过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加深对社会文化的理解的艺术课程,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少美术基础,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常常感到很难介入信息交流。一方面对美术语言的理解感到困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当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他们面前时,虽然他们心灵也会为之震撼,很想表达内心的感受,却往往面对作品词不达意,语句混乱。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价值的领悟。这样的状况,常常使教师在课堂上很难与学生实施互动。久而久之,容易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画展讲解”式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很难发挥,欣赏兴趣就会减弱,美术教育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为改变这种能够状况,在欣赏课教学前,我先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包括对一幅作品的看法,对画家的了解,以及你想了解些什么知识等问题。目的在于把学生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全部想法展露无疑,从而了解学生对作品的初期印象。图(1)
班级 姓名
| 1、 你认为画家表现的是什么?
| 2、 你知道些什么知识?
| 3、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
在学生回答完问卷调查后,我再整理出学生的资料,把不同的问题分类总结,有多少同学对画家了解不足,有多少人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等等,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班级不同情况,把侧重点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这样可以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做完这些并没有结束,我还让学生继续在课下收集资料,其中有人物的也有艺术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开设艺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在五年级的教材中有《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在欣赏齐白石作品的同时,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水墨螃蟹》把他的爱国热情讲解给学生。白石老人在抗战时期毅然辞去艺专学校的职务,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日军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寄愤怒于书画,在作品上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辛辣讽刺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达到了内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统一。因此在课堂中的知识不单是传授美术常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艺术大师的品格与精神。
启示之二: “藏”观点
优秀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
比如在讲《二十世纪艺术大师——马蒂斯》一课,我不是把马蒂斯的任何资料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自由参观、游戏形式等让学生自己发现,老师提炼与总结后把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看《小鹦鹉与美人鱼》让学生谈自己对画面的感受,然后再把学生的感受加以提炼,总结,得出剪纸作品的特点,如构图比较新颖,利用疏密的形式突出主体形象,色彩对比鲜明等,交给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一种方法,然后再拿出一幅作品《王者之悲》,观察画面后还是谈自己的感受,因为欣赏课首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画面的初始感受,然后才能去分析画面中的元素,通过观察,学生马上就发现两幅作品在构图上的不同。在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作品在色彩上的特点,黑色的应用使画面更加的均衡,视觉冲击力更强。然后在请同学们走下座位近距离观察马蒂斯的剪纸作品,与画家产生共鸣。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利用已学到的方法用绘画的语言自己总结画面的不同的美感,整个课堂在相互启发下步步提升。在欣赏课上完时并不是结束了,还要留下思考总结的时间,通过欣赏你又了解了些什么?再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反馈回教师。(表2)学生的再次思考也是一种学习的延续。这时学生的观点、看法与前测时完全不同,已经把个人观点、老师的观点巧妙地融合其中。
班级 姓名
| 1、通过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些什么?
| 2、你认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
| 3、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 启示之三: “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问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比如多种活动形式:讨论、查资料、表演、看课本、总结词语、写短文、听音乐等等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像欣赏课前查阅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不同课的内容,教师要给出具体的查找资料的方向。像马蒂斯一课主要是查找其人以及“野兽派”的由来。在《漫画》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夸张这一手法,我采用了表演的形式,通过演学生发现漫画的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再有欣赏《大自然的奇观》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世界自然遗产不同的美感。我利用讨论、词语总结等形式,开启学生的思维,用一句话概括自然界中的美,最后以一段文字的形式表达美的感受等等。这些方法中都隐含着学习的目的,把多种活动作为一节课的主线,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
诚然,运用 “三藏”的方法,意在将“深山藏寺”之良方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自然地增添教学魅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学呈现内在、持久的魅力。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点评】
邵珺老师的发言告诉在座的老师,如果我们把“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学艺术就会因此而升华,教学也会因此而富有个性魅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