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专题讨论纪要
【2011年4月12-14日,由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小语会、杭州市天长小学承办的“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天长小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学者和教育报刊社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做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围绕“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三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召集人】
翟京华
沈大安
王显才
【参加人员】翟京华
沈大安
王显才
楼朝晖
庞继广
郭爱香
姚
颖
陈
洁
金剑辉
殷宗祥
郑
宇
金明东
第一分论坛全体与会代表,经过四个小时深刻而热烈的讨论,围绕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度论坛。碰撞出智慧,擦亮了思想。特别是中心主任翟京华女士,教育前辈沈大安先生,人教社小语室郑宇女士,北师大教育学部姚颖女士,杭州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等对小语课改的真知灼见,使得本次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名至实归。受大会委托,代表第一小组,将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端论坛,关注课改,意义重大
10年课程改革,波澜壮阔,其影响之巨几乎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代名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新一轮语文课标及教材颁布在即,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时此刻,小语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能够在首届论坛上,就“课程改革的得与失”进行集中研究,回望小语课改10年风雨路,将对未来小语10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正如开幕式上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小语改革在大的社会转型期,其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是极为突出的,因此小语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以“高端论坛”的方式关注课改,也昭示着小语界全体同仁坚定改革的责任与担当。
二、高位审视,课改十年,成绩显著
1.小语课改10年,顺应时代潮流,思想空前活跃,方法层出不穷,涉及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教师与学生多个维度,成果是巨大的,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心主任翟京华校长特别强调,对待课程改革,我们要有一种大智慧、大眼界。是改革,就一定会有问题。可能是改革前的旧问题,也可能是新产生的问题。改革的方向和主流是不是有助于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改革,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课改。正如鲁迅所说:勇士再有缺点,但他是勇士;苍蝇再有优点,但它是苍蝇。翟校长借用三个词形容课改成果:(1)普遍。十年课改使素质教育普遍化了。(2)普及。优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更加普及了。(3)普通。先进的理念,或者是世界趋势的前沿理论不再神秘,而变得普通了。
沈大安会长十分赞成翟校长的观点。他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面积的普及。比如三维目标,是课改一个很大的进步。再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本的多元解读,都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他认为这次课程改革重人文,让我们感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跟过去的政治思想教育不一样。课改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将影响我国以后整个民主化进程。沈会长还特别肯定了课改的重延伸,语文教育的范围在扩大,比如一些资料的引用,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实现了小语会崔峦理事长提出的“课外阅读校本化”,这在课改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2.小语课改10年,理论研究、课程意识、教育教学观念,相互碰撞,异彩纷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思想深入人心。
人教社小语室郑宇女士,强调十年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很大,集中表现在教育观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1)学生观的变化。学生不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再是一张白纸。(2)主体观的变化。课改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了首位,注重营造条件帮助学生去构建,注重如何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观的变化。即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一方面我们也允许学生有多元的理解。
3.小语课改10年,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学校、教师、学生与课改共成长,好多教师著有专著,这点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广西博白县第一小学的庞继广,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的金剑辉、云南昆明五华区教育科研究中心的陈洁、浙江绍兴县实验小学的金明东等,从“学校、教师、学生与课改一同成长”的亲身历程,从课堂面貌、学生表现、教师行为等不同视角,阐述了课改10年的沉甸甸的收获。
三、高屋建瓴,正视问题,把脉导航
与会代表在充分肯定课改成果的同时,也以小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梳理小语十年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寄希望借助本次研究厘清制约小语课改的瓶颈所在,以使我们的论坛研讨有助于小语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1.小语课程教学目标性的虚化。小语的基础性和母语特点,始终给人们一种印象,小语是学科但又不完全像学科。这就势必造成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中目标的模糊混沌。目标不清,重点不明,是小语顽疾。
广西的庞继广老师谈到十年课改有喜有忧,忧的方面谈到七点,其中第五点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任务无法完成”。云南陈洁老师谈到课改“轻知识、轻表达、轻实效”,也特殊提出,许多老师上完课后教学目标不清楚,尤其是情感性语文,孩子动情,流泪就是完成教学目标吗?同样,语文学科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年段目标不明确,环节目标、课时目标不清晰。小语室郑宇老师也对课标三维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过程要作为一个目标?目标是什么?一般是说对于一个学习结果的期待。如果说过程是一个目标的话,这个目标最后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再说价值观,是否可以和情感、态度来结合?哪有一节课就能完成一个价值观的教育的?关于教学目标虚化的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应注意把握小语课程改革综合化及人文丰富性的尺度,赞成柯孔标副理事长提出的“有限语文”的理念,让小学语文在目标上由感性走向理性。
2.小语课程教学训练性的弱化。母语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丰富的语言实践。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脱离儿童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就会使得我们的教师不从容,心中没底,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虚化和低效。
广西庞继广老师忧虑:一是老师讲得太少,讲得又不精,学生课堂的收获在减少。二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语文整体水平令人担忧。浙江金剑辉老师提出现在的小语课程“轻基础、轻序列”。浙江全明东老师强调语文还是要有一条主线的,应该是“学语习文”的。我们迫切呼唤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一条主线来承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知识体系和序列,不要把教师的水平估计得太高。他引用沈大安会长的话强调:“语文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也提出,能否给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一个标准──过关作文的标准。如果样本数量足够大的话,还是能出标准的。他觉得这就是序列。北师大姚颖女士也提出: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多作文训练的直接操作的方式,我们是否去借鉴。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学写作,要经历拟作的方式,模仿别人的文章。还有自拟题目或师长命题,自作文或代长辈作文,跟长辈参加写作活动等……再比如到了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潮,要进行很多单项的训练,练声律,练对仗,立意取材,修改加工等。人教社郑宇老师也指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于阅读目标的关注不够。二是需要大力加强阅读策略。台湾赵镜中教授经常介绍阅读策略,但是我们吸收的不多。有些阅读策略,还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比如自我监控的意识、图像化的策略、知识的关联等。对此,代表们特殊指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重视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操练和运用的机会。
3.小语课程教学规律性的淡化。小学语文是学科,更是科学。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发展语言,更是发展思维。思维发展,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同样,小语教育特别倡导“教是为了不教”,举一而反三。
广西庞继广老师谈到课改后有“学生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级分化”现象。江西南昌的郭爱香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要求,低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年级是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高年级是有一定速度的读。而我们的老师布置学生回家读课文,就提3遍5遍,往往会忽视这些差异性的要求”。北师大姚颖女士也特殊强调,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是变化的。我们的教学设计事实上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视,浙江全明东老师提出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现在的阅读教学研究应该做的非常好,但识字、习作需要同步重视,口语交际的研究就更加忽视了。可见语文学科内各领域也因其相对独立性而有其独特规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只有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教学才能真正驶入“顺其自然”的快车道。
4.小语课程教学多样性的软化。课程教学多样性是一个丰富的概念。这里着重是指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教学评价问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正如小语室郑宇老师指出的那样:面临一种新的理念时,教师首先要想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改变了以往哪些不足?自身是不是有不足和缺陷?认清了问题,就不会出现课改初期“小组学习”昙花一现,也不会出现课改十年“小组学习”名存实亡。同样,代表们对课改中“评价”这一软肋十分忧虑。四川乐山的殷宗祥研究员从政策方面、课程方面、社会方面对评价的制约影响,提出不解决好评价问题,课改就没有导向的指挥棒。浙江金剑辉也提出考核评价虽不是一个概念,但考什么,怎么考,也是课改需要同步配套的。沈大安会长对学生学科评价也十分关注,指出:我们非常重视考试,但是缺乏对于评价的研究。国外评价有两大部分:纸笔检验、表现性测验。《学生表现评价手册》中介绍了两种评价方式:成长记录、展览展示。纸笔检测怎么做得比较合理、科学,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2011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特别是对于小语特级教师教学中心而言,对于小语十年课改和未来十年新的起点,我们正关注小语改革的两大走向:一是回归本色,二是走向生本。我们相信在全国小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小语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执笔人:王显才
吉林长春东北师大中信实验学校校长
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
(二)“语文教学教什么”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语文教学教什么
【召集人】
李明新
段宗平
余
琴
【参加人员】李明新
段宗平
余
琴
陈先云
腾春友
王尚文
王雷英
王永渔
李志德
蒋
卉
李莉莉
李海鹏
吴彩花
邢志敏
贾
芬
时广郑
韩海鑫
肖俊宇
刘亚雄
于艳荣
夏迎春
程
弘
李淑艳
林
莘
张德华
李
晶
余洪礼
程惠萍
杨
华
魏
薇
本次论坛倍受大家关心的是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较为深入的阶段被再次提出,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作用。对此,三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教什么”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组内的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都感受到,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教师存在问题,不是个别课堂存在的问题,而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于艳荣(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指出,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周围的老师,他们有种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张德华(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李莉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彩花(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元小学)认为,有时候看一节语文课,感觉除了几个生字之外,对学生来说收获并不是很大。语文老师到底教什么?基层的老师并不知道。目前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还是很笼统的。李淑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指出,现在的年轻教师,觉得教一篇课文非常简单。20分钟就可以教完。上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不能根据课文的体裁,有侧重地来设计教学。时广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很多老师,很喜欢听课,但是并没有弄清楚做课教师要教什么,只是盲目地学怎么教。
可见,不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就无法真正提高语文的质量问题。反思这个问题,李明新(北京小学)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王雷英(宁波广济小学)认为,它已经不是一般操作层面的问题,既反映了语文理论建设方面的问题,又反映了教师实践认识的问题。由此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2.“教什么”的再次提出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
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长期存在?为什么这个问题再次被关注?对此,大家通过讨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王尚文教授(浙江师大)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深思。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可能隐含着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他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明确这个问题来自“为什么要教”,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他以为叶圣陶老先生其实是讲得一清二楚。学校的各门课程,就好像是车轮的辐条,指向学生发展这个核心。语文教学,有它的独挡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才是语文课的独挡之任。如果我们着眼为内容,那与政治课、历史课,没有多大的区别。
理解什么?运用什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教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什么帮助。当然,理解离不开理解课文内容。但是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者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之所以要设置语文,就是要培养这个能力。
同时,王尚文教授指出,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要把理解和运用割裂开来。只有“百分百”的语文课,才是最有力、最深刻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李明新(北京市北京小学)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在我们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每隔一个阶段就会出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今天再次被提起,的确隐含着学科的再次觉醒。这一觉醒,将有助于我们对语文课程基本属性的再认识。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它的长期存也在反映了语文教学复杂性的客观现实。他指出,在教育走向开放,走向民主,走向科学的今天,这个问题变成所有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说明有更多的教师语文学科的意识增强了,语文学科自身建设又到了一个迈向新起点、新高度的时候了。这个问题解决的价值将在于推动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
3.“教什么”的问题探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感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起点并非从零开始,特别是实践层面,许多同志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深化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探讨“教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观更清晰,教学专务更明确。
李志德(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五中学校)李晶(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还是要围绕语文来做文章。什么是语?什么是文?听、说归“语”,读、写归“文”,紧紧围绕听说读写组织实施,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林莘(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指出,在解决语文“教什么”的时候,我们得清楚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概念:(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2)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3)阅读与阅读教学。(4)读者与作者,教课文与教语文。概念厘清了,“教什么”才清楚。蒋卉(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以阅读教学为例,也谈到相同的认识。她认为,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和阅读划了等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对象不同、目标不同。教师如果始终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那她就会忽略指导阅读的策略层面的东西。
李明新(北京小学)王雷英(宁波广济小学)余琴(杭州上城教育学院)等老师认为,语文作为国家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的价值是多元的。既要教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语文能力和习惯,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前者是它的专门任务,用一句话概括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后者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实施中,要在完成自己专门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所有学科一般性的任务。而我们今天迷失方向,往往是忽视或丢失了专门任务,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李莉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则从语文课程性质的角度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始终是老师纠结的一个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能够分割的。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学习一篇课文,让学生更便捷地去理解,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指出,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个性价值。特别是在体现个性价值上,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年段来深入地研究语文教什么。同样,不同文体、不同课时,都值得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教什么”的问题探讨促进了语文教学多角度的实践研究。
第一,一些同志的实践与认识反映了对“教什么”的系统思考。程惠萍(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提出了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的“三回归”主张。回归语文是指一篇课文可挖掘的教材点很多,语文老师必须把语文核心的价值挖掘出来。回归学生是指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应该站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指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当作神。一个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自己引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语文空间去。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智慧。林莘(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面对教什么的问题,觉得备课时要做到四点:凝聚文章的魂、把握文章的脉、点击文章的心、挖掘文章的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时广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指出,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不是对立的矛盾,这是统一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如何把教材教好,他认为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1)从大处来着眼。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2)要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入手。(3)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习惯情况来设计语文教学。肖俊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老师认为,“教什么”需要有三个重视。(1)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2)重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3)重视理清文章思路能力的培养。
第二,许多同志认识到强化目标意识有利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张德华(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王永渔(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局教研室)认为,要强化课标意识,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时目标入手确定教什么。不同年段,具体目标也不相同。夏迎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教育学院研究院)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目标不清,方法不明。我们的出版社、专家们,编写教材时,能否让我们的老师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说的许多目标太泛了。只有把目标弄清楚,我们的老师才知道怎么教。刘亚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则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语文教学教什么,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一线的语文老师以课标为依据,将课标对每个年段的学习要求都了然于心,能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的方向不至于偏离。
第三,一些同志还从更多的视角就“教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邢志敏(辽宁省实验学校)主张从生本的角度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归于“小”字,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的向往是非常重要的。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认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将直接影响“教什么”的问题。她指出,无论什么版本,课文后面都有提示性的内容,告诉我们教什么的范围,但这不足以让教师有效地把教学内容提取出来。语文老师都要过文本解读的关,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深入灵活地用教材。有的语文老师误读课文,把握不了文本,素养不高。语文教学能不能解决好“教什么”,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李淑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则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她结合“小学语文学会学习”的实验认为,低段要贯穿两条线,一个是识字,另外一个是读说背的训练。中段把阅读的操作方法,列入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到了高段,学生就会逐步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水平。建立有序的阅读教学的训练序列,明确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就能基本解决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韩海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在会上与大家分享非语文学科的案例,从东、西方的教学案例比较中,使我们思考“教什么”。程弘(陕西省西安小学)指出,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忽视调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热爱阅读、倾情于阅读、倾情于写作的情感。
4.“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呼唤语文学科理论与教学的创新。
如何根本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王尚文教授(浙江师大)认为,要建设新的语文学。新的语文学是由“语用学、语言美学、哲学解释学”等组成。这将给我们的语文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科支撑,真正能够实现华丽的转身。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指出,语文教材至今也没有打破文选式的结构。这种教材,我们拿到的每篇课文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而语文教材编排缺少逻辑性,文选式的编排方式也很难打破。之所以难以打破,与语文学科自身建设的不完备是有直接关系的。李明新(北京市北京小学)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或语文教学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时候了。如果没有理论创新,我们的研究可能还在这个高原地带做一些低水平的研究。我们如果没有稳定的共识,没有一门具有学理意义的学科立在那儿做指导,语文教学研究就会存在钟摆现象。目前的语文观千差万别,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摇摆。从理论层面,我们需要再次思考语文教育中的语文观、语文价值观、语文课程观、语文教学观,只有把这些方面的理论更深入地研究了,我们教什么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清晰。在理论创新的同时,语文课程的研制、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的模式等都需要新的探索。高水平的课程研制既能回答为什么教,又能清晰回答教什么;高水平的语文教材则科学地实现用什么教;而教师更多的精力则可以用于研究如何教。可见,解决教什么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讨论中,陈先云(人教社小语室)主任认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可以从课程层面与教材层面两方面考虑。在目前情况下,教师从教材层面研究更有现实意义。(执笔人:李明新
北京市北京小学校长
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三)“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语文教学改革展望
【召集人】
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参加人员】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汪
潮
黄
兰
董
琼
董蓓菲
王
慧
邹春红
吴
群
李亚东
仇千记
王崧舟
盛新凤
俞国平
展望一: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若干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语文教学实践也呈现着非此即彼、左右徘徊的钟摆式发展轨迹。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目标不明、内容不清、实效不高等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们对语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认识。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董蓓菲老师提出,语文教育之所以被骂得很多,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既要继承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又要和西方的教学努力站到同一个水平上。课改十年来,从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再到教材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走进课堂,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没有跟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造成课改十年的成效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明显。
吉林省吉林市的邹春红老师从教研员的视角提出,语文教学的理论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实践中对新理念和新方法做“加法”多,“减法”少,总让人目不暇接。从历史发展看,语文教学实践总在左右徘徊,一直都在探索之中。80年代阅读教学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分析,有固定模式,从内容到内容,把针对内容的训练当成主体。90年代初提出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老师将加强语言训练当做语文的本质。后来“课改”提出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这中间可谓花样繁多,但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强。
重庆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兰老师搜集了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期望,他们期待将来大家能够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老师们走出混沌,不再纠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问题;期待语文教学不在专家的辩论中徘徊和丧失自己。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指出,“语文的本质和个性在哪里,这是课程改革狂飙突进后留给我们身后的反思”。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可以取得一些共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正如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清晰的内容和目标?其他学科课程标准里都有内容标准,而语文课程标准里则没有,这是否透露着语文教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它有其规定性,但语文学科的言语性和母语的习得性又使我们很难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预设和表达。他还提出一个追问,即纷乱的教学现象是不是掩盖了语文学科不是知识学科这一事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柯孔标老师对此的回应是,语文肯定不是知识学科,但语文教学时刻离不开知识。但对于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知识,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晰,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结合英语学习的经验指出,初学英语时学习了大量语法知识,但在实际运用英语时,语法规则大多已忘掉,但是讲话时还会体现出对语法的运用。这就像建筑时的脚手架。建房子时必须要有脚手架,但是房子盖起来,脚手架就撤掉了了。
对语文本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必须澄清相关方面的相互关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汪潮老师提出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王崧舟老师和同样来自浙江的盛新凤老师还讨论了语文内容与形式,即言与意的关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实用性与“小火慢炖”式的积淀、精神陶冶之间的关系;显性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的关系,等等。他们指出,就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言,教学必须首先保证内容的确切,再选择方法;就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而言,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语文不等于教教材。
展望二:语文教学实践有所改观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的改观首先表现在教师身上。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教材文本的体裁和体裁等)恰当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并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目标。实践证明,在特级教师的引领下,普通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比较清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训练序列。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的杨屹校长和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员吴群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她们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收获。
杨屹校长首先分析了班级授课、年级累进式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教师对学生知道或不知道什么,只有大致了解,缺乏针对性,尤其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突破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就需要采取个人化的教学策略,诊断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确定精确化的指导内容和方式。她们学校的尝试是,组织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共同研讨,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理清各个年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努力标准,再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努力标准比对,明确学生需要有哪些持续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尝试根据一般学生达成努力标准的学习过程绘制“教学路径图”,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目标。在教学实施中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进程及时测量和监控,并依据测量数据指导后续教学。
吴老师的团队主要开展的是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此研究的意图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教师的教学,改变教学过于随意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借鉴新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延伸目标三类。基础目标是学生不用教就会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重点,拓展延伸目标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较高要求。教学过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检验实现基础目标;二是突破核心目标,包括汇报预习收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归纳整理展示交流、语言实践等四个环节;三是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深化拓展延伸目标。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教师的目标意识浓了,经常思考和反思三类目标如何设定,备课时会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言语形式的指导,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得到控制,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学生能够在课堂潜心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改进只有在能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变化时才有实效。浙江省乐清育英小学的俞国平老师提出要建立“以学为主”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集中的内容,有充分完整的时间,学习过程能够表现出整体、连贯、有层次地提升。概而言之,“教学内容上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上先学后教,教学要求上多学少教,教学评价上以学论教”。董蓓菲老师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联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提出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语文课堂要追求教学公平,力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她结合去年年底“两岸四地”活动中香港老师的授课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感受。
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盛新凤老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客相生的关系,是师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从“请跟我来”式的教学转变为“我跟你去”的教学,但实践中出现教师该讲的不敢讲、不敢展示等现象。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学互动,教与学之间不断地相互转换。
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指导什么,阅读教学当然是要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将对知识性内容(如写作方法等)的理性分析和运用与对文意的感悟和体会有机结合。此外,董蓓菲老师结合PISA等国际测验项目的阅读测试题指出,阅读教学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文字产生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由此发展其阅读兴趣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她还结合国际阅读测验(PIRLS)的试题案例提出,目前中国学生缺少的能力是在读完文章后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要培养这种高级思维的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她举出的试题问题如,“你觉得老鼠容易被骗吗?说出一个理由。”“你认为罗伯是个怎样的人?举出两个例子。”“文章的哪些内容可能令人不相信?”当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比如习作、写话,包括写句子的活动;再如听记、口语交际,等等。
展望三: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语文教学实践的改进要以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包括政府、课程和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材编写者,也包括广大教师。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现实情况,未来的语文教学研究在问题范围方面要进一步扩展。首先,如黄兰老师和邹春虹老师所说,要从“阅读独大”转变为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给以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在公开课的研讨活动中,目前许多公开课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其他课型极少。以后的教研活动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增加对其他课型的展示和研讨。其次,语文教学研究要兼顾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结合。再次,语文教学研究要从重点研究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教转向兼顾研究学生如何学及学得怎样等。
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汪潮老师提出要有一种整体观。例如,对于教学内容,不能孤立地讲选取哪个内容,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盛新凤老师也提出,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的思维方法中应该有一种融通的思维。至于具体的研究策略,董蓓菲老师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我国100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一些规定性要求,比如识字教学、课型教学、文体教学等。此外,她和董琼老师都提出,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也需要以科学态度进行分析和选择性地借鉴。
展望四:语文教材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导向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内容不明的现实问题,许多老师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在教学指导性方面存在着局限,进而对语文教材的改进提出了期许和建议。浙江省龙游县的教研员赖正清老师介绍他们对3000多位学生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和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的的选文的满意度和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学生的喜好与教师的想法有一定差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教科书在可读性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同样来自浙江的俞国平老师也曾对教师进行过调查,请他们说说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果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没有明确的想法,教学设计时“想当然”的成分很多。教科书没有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转化为有序的教学内容。为此,他的展望或者说期许是,建设高质量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高的确定性,并有明确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综合而言,就是语文课程教材化,语文教材教学化,或者说教材内容课文化,而课文练习化或实践化。
此外,黄兰老师还提出,教科书内容要突破课文主导的面貌,通过教材的组织结构使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课文)一样有一定的地位。
结束语:特级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时半日的讨论,不仅仅是提出了对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展望,而且展示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在未来引领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潜能。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主要学习领域,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自身的规律。这些使语文成其为“语文”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只有揭示和把握这些规律,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随社会风潮的变化而左右徘徊,来回摇摆。探索和揭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不仅仅是学者或专家的责任,更是广大教师的使命。特级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植根于实践,又有一定的思想提炼,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为探寻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发挥作用。
事实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在并将继续带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作研讨、教学尝试、课例研究,探索明明白白教语文,让学生清清楚楚学语文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期待在不仅的将来,特级教师们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将已经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汇聚成册,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也为教育主管部门、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建议。(执笔人:易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全国小语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