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池莉斩获“中国作家”大奖 称她的城里永远有文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00:2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莉斩获“中国作家”大奖 称她的城里永远有文字



2012年04月28日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胡孙华




并不看重奖项的池莉将轻装上阵再次出发(照片由本人提供)
“我会继续探寻文学最美的本质意义”
10年来从不主动申报文学奖项的武汉作家池莉,不久前又获得一个重量级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该奖项来自于她去年的中篇小说《她的城》。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是2007年设立的国家级文学奖项。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府共同创办设立,面向全国公开出版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评选。该奖创立5年来,已成为在文学界乃至海内外具有影响的权威文学奖项。五届评奖陆续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便有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张炜的《你在高原》,以及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关仁山的《麦河》、叶广芩的《青木川》等优秀作品。
《她的城》是2011年第一期《中国作家》杂志的头题中篇,随后被《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后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畅销至今。仅在当当购书网上,《她的城》获网友评价1500余条,好评如潮。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评语是:中篇小说《她的城》以平民态度,讲述了3个武汉女人在这座城市里的婚姻遭遇和生命成长历程。简约的故事设置中,凸显了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与穿透,而饱含于人物情节叙述里的温情,则体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理解和认同。
历年来获各种文学奖70余项的池莉得悉作品获奖,还是“感到由衷喜悦”。没去参加颁奖典礼的她,发过去了一篇两百字的获奖感言。她在感言中说:我在你们这里获得加油和鼓励,更会从这里再次出发,继续探寻文学最美的本质意义,任何艰难险阻,在所不辞。《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在颁奖典礼现场宣读了池莉的感言,一度哽咽。
【独家专访】
伴着文字前行,守好我的城
池莉已经在这座城市写了30年了,还将不停地写下去。昨日,池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写作、谈读书、谈生活、谈女儿、谈电影……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平实的话语亦如她的文字,坦率真诚、通透睿智。
我对那些活得最艰难最无助的人饱含敬佩之情并流露于笔端,这是我特意献给顽强生命活力的礼赞。
并不是外国人比我们觉悟更高,或比我们更风雅。而是我们的逻辑出了问题,违背了人性。
近十年来,我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我不合适这些热闹喧哗的场合。但是“两会”不是一种活动,是一份工作。
看电影与看书,对我没有差别。都是文化也都是娱乐。只是符号不一样,一个是文字想象,一个视觉形象。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00:28: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写作
记者:您在小说中指向市民阶层,指向日常琐碎的市井生活;而您自己的生活却是那么小资,旅行、阅读、看电影、看球赛……这个有矛盾吗?
池莉:我没有矛盾。我很统一。你提了一个我始终都没有理解的问题,包括我的一些研究者、批评者,不少人都持有你这种观点。我真的对此统统地惊愕不解。因为我的写作,正是要反假大空话语,反以阶级划分人群,反以政治职务划分人群,反所有的意识形态包括所谓的小市民意识形态。我只是要写人、个人、真实的去掉脸谱化类型化的个人。
不错,在写作中,我对那些活得最艰难最无助的人饱含敬佩之情并流露于笔端,这是我特意献给顽强生命活力的礼赞。难道因此我也就一定要被类型化?如果我小资而不小市民,就是矛盾的?人哪有那么简单?!哪里可以那么归类和贴标?!我们的思维怎么可以如此狭窄呢?!
记者:借用您的小说名字《她的城》提个问,作为一名武汉作家,您的“城”是什么样的?
池莉:永远有长、中、短文字,随着岁月前行,立体交叉在我的身边,这就是我的城;争取写得更好,争取把武汉挖掘得更深,争取让武汉更加迷人,争取让出版社一看到我的作品就不得不拍出最高版税,这就是我的城。我的生活很职业:平时除了埋头写作和阅读,过一段时间就会出去走街串巷。不是家庭妇女的逛街,是作家的逛街,不购物的,只看建筑、街道、看人们在做些什么、盒饭里吃了些什么,找弄堂口歇下来,慢慢和陌生人扯闲篇,慢慢聊生意和家常。
记者:作为这座城市的代表作家,作为市文联主席,您在写作中会有意识地给这座城市的文化注入怎样的精神?
池莉:我一直一直一直在写的武汉人,他们各个不同,但骨子里头有一种共同的城市文化基因,这就是生命力顽强、大气、粗放和潇洒。用武汉话说:对朋友,最舍得,是敞(Ca)的!对敌人,不信邪,敢赌狠!我想我能够传神写出来,让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让大家能够认识到并发扬优点修正缺陷,就不错了。至于是否可以注入什么精神,那是子孙后代才能够发现的东西,我不知道。
关于阅读
记者:您经常出国游历,见多识广。在国外,是如何推广阅读的?国外读书是何种状态?
池莉:我没有见过国外政府大规模地强势地推广阅读,这种推广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国外阅读推广主要在民间,实际上也不算是“推广”,就是社会常态。他们的出版、阅读、评奖、文学节、艺术节、朗诵会、书友会等活动非常活跃,五花八门,频繁又普及,阅读等同于他们的“精神面包”、水和空气,不可或缺。即便当代网络发达,但他们外出旅游度假,背囊里肯定要带书。他们乘坐地铁公汽飞机轮船,多半也会捧书阅读,就像我们在公共交通上习惯打瞌睡养神发呆和嗑瓜子吃零食一样。
记者:为什么国外阅读状态和我们不同,您心目中的阅读之城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
池莉:我以为,并不是外国人比我们觉悟更高,或比我们更风雅。而是我们的逻辑出了问题,违背了人性。我们的读书,自古至今,功利目的很强,学而优则仕,从考状元到考公务员,录取都是以成绩分数为标准,因此人人都被要求阅读统一的书本,不管个人是否有兴趣,也不管是否能够开启个人才智。这样被迫读书,当然让人很反感很辛苦。更加上苦读N年,踏上社会以后,又发现社会自有它的一套生存游戏,学非所用,浪费的只是青春和生命,毕业后的个人生活压力接踵而至,疲于社会竞争和应对,还有多少人可以保持广泛阅读的精力、心境和兴趣呢?当然很容易去选择轻松一点的打瞌睡嗑瓜子打麻将了。
人总是永远向往美好生活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逻辑。只有当阅读成为一件对个人有利的事物,阅读才能够蔚然成风。外国顺应了这个逻辑,他们从小可以自由阅读,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喜欢的书籍更容易开发和促进人的聪明才智,阅读越多,智慧就越多,创新意识就更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就更强,事情也就会做得更加漂亮,因此也就更容易升职,更容易涨薪,更容易被爱和爱。阅读就这样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和生活习惯。比尔·盖茨就是这样成为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尽管他开创了一个电子网络世界,但他个人还是酷爱捧书阅读,现在他家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我心目中的阅读之城是:武汉三镇满城书香,读者人人得其所喜。只要我们在强有力的阅读推广中,尽可能设计与提供合乎人性逻辑的方式方法,持之以恒,不言放弃,复兴武汉文化,一切皆有可能。
记者:您正在系统地读什么书?有何启示?
池莉:这几年我反复读柏林,以及涉及他的所有书籍。我认为,这位已经去世的英国当代哲学家开启了消极自由主义的智慧之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为多元共存的可能性,作出了革命性的思维和分析,对现世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
关于身份
记者:您是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您觉得自己合格吗?很少参加公众活动的您,却从来没缺席过全国“两会”,您为何格外看重这个身份?
池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以为我是敬业守职的。的确,近十年来,我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主要是许多社会活动已经变成秀场,我不合适这些热闹喧哗的场合。但是“两会”不是一种活动,是一份工作。人大代表不是自我标榜的,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是要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成员,审议和监督一府两院的年度工作,维护和修订法律,投票选举新一届中央政府。因为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我格外看重这个职务。这是一份非常神圣的工作。
记者:作为文联主席的池莉,作为作家的池莉,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池莉,思维上有没有差异?若有,是什么?有没有冲突?
池莉:宏观地说,没有冲突。我作为一个作家能够体验多种角色。工作思维肯定有差异,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使得个人受专业局限的思维得以拓展和开阔。
记者:有报道称您把您的女儿亦池当做您最成功的“作品”,您是如何“创作”她的,她现在是什么状况?
池莉:我从来没有说女儿是我的作品,那都是别人说的。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是女儿的作品。没有孩子之前与有了孩子之后至今,应该说我的性格和修养在逐渐变好,以前糟糕到甚至认清不了自己的糟糕。我自己带孩子,和她朝夕相处一起长大,共同经历所有的艰难困苦。
我们不存在“圈养”和“放养”的概念,凡事都和她商量,以她感觉最好为原则。她没有什么青春逆反期,我们特别亲,很有默契。尤其在她18岁以后,她越来越多地照顾我,下厨献艺,指导我穿衣吃饭,料理我的国际版权,谈心聊天开玩笑,现在她已经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毕业工作了。最重要的是这孩子特懂事,心地善良,宽容厚道,乐于助人。我真是不知道自己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为此,前年我出版了《来吧孩子》,书一直在发行。
关于爱好
记者:电影被称为“造梦工厂”,而女人天生爱做梦,所以有人说电影是为女人而发明的。您喜欢看电影,是因为您喜欢做梦吗?或者是,你想从电影艺术中吸取营养?您的小说很多被改编成影视剧,是不是因为创作中受到电影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
池莉:我不爱做梦,但我喜欢电影,我只选择世界一流的好电影。我主要是观看人类不同的命运以及承受命运的方式与能力,还有审美,解惑,学习知识,足不出户可以去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我看电影与影视改编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自己从来不改编自己的小说,在小说被改编之前,我也不知道它会被改编。
记者:您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影片?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或哪几部影片?最近看了《泰坦尼克号》吗?
池莉:好电影我都喜欢,不分类型。我喜欢法国上世纪60年代前后所谓的黑色电影导演皮埃·梅尔维尔的作品,印象深的有《莱昂莫汉神父》,也喜欢德国导演哈尼克的作品,《白丝带》印象深,还喜欢土耳其籍的德国导演法提阿金的作品,比如《天堂边缘》。喜欢的电影太多了,数不完。
现在伊朗和东欧、北欧的几个国家,电影越拍越好。奥地利也很厉害。法国有起伏,时好时不好。英国比较稳定,一直比较好。俄罗斯在进步。
美片我已经不喜欢了。15年前还算喜欢,看过《泰坦尼克号》,当时也流泪了,主要是感动,但是现在不会再去看,也不再会有泪。美片里头我只选择动作片和传记片,其他一律都太“好莱坞模式”,故事都换汤不换药,过于简单化。
记者:看电影与看书,对您来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通常,电影被归于娱乐,而图书被归于文化,您把看电影当做娱乐吗?若看一部电影,您觉得非常好,您会不会去找这部电影的原著读读?
池莉:看电影与看书,对我没有差别。都是文化也都是娱乐。我吸取和欣赏的东西是同样的,只是符号不一样,一个是文字想象,一个视觉形象,我脑子里可以自如地转换。
当然,我更喜欢看书。一般说来,原著会更好。比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改编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尽管作家自己亲自写剧本,还是小说好。对于读者来说,文字的丰富想象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具体形象的表达,还因为读者的个人想象多半是自己演主角,任何导演选定的演员都不如自己,人人更爱自己嘛。不过,电影有电影的表达优势,许多故事会更加适合形象表达。
3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武汉女人生活在长江之畔的这座城市中,命运以特定的形式将她们纠缠在一起。军人出身的百万富翁蜜姐爽利干脆、愤然逃离家庭的原白领丽人现擦鞋妹逢春懵懂天真、出身大家的蜜姐婆婆宁静包容,当面对感情与世俗、婚姻与道德,痛苦与重生的冲突,经历婚姻带给她们的伤痛,她们如何彼此理解、相互扶持,带着伤疤所特有的美丽,继续在长江千年不断的涛声中生活下去。
池莉,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等。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主要作品见北京十月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另有散文集《老武汉》《怎么爱你也不够》《熬至滴水成珠》《来吧孩子》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及话剧京剧楚剧广播剧,包括《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你以为你是谁》、《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水与火的缠绵》、《云破处》(法国巴黎剧院)、《所以》等等。历年来获各种文学奖70余项。法、英、西班牙、日、德、韩、越南等外文译著不断在其语属国家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47 , Processed in 0.0844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