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善待课堂用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2:0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善待课堂用语  2012年03月01日  作者:韩素静  来源:教育时报
  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语言:“哇塞,你太棒了。”“下面请第一小组PK第二小组。”“各位小组长,你们一定要hold住哦。”……不知道,当听到这样的潮言潮语在课堂上此起彼伏时,你有什么感觉。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语言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密师生关系,然而,课堂毕竟是传授知识的圣地,教师应该漂洗语言杂质,善待课堂用语,捍卫语言尊严。
  近几年,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渐入人心,“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推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位”于学生,从前台逐渐走到后台,作用似乎越来越小,在课堂上仅限于提提问题,过渡衔接一下,评价一番而已。即使提问题,也是提前在多媒体上作好准备,既省时又省力,还避免出现漏洞。这样看来,教师的课堂用语,似乎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课堂怎么变化,教师永远是教学中的首席。教师要用知识的尊严和智慧的权威,巧妙地引导学生,带领学生从“不懂”走向“懂得”,从“不会”走向“学会”,从“无知”走向“有知”,这其中的沟通和引导,语言便是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语言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教学语言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善待课堂语言。
  善待语言,就要漂洗语言杂质,让课堂语言规范化。作为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去解答疑问,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到准确、规范的语言,正所谓只有“取乎于上”,才能“得乎于中”。
  善待语言,还要丰富语言,让课堂语言具体化。很多时候,老师只用笼统的语言去评价,不管什么样的回答,教师都是用“太好了”“太棒了”“你太聪明了”等语句来评价,但好在哪里,棒在哪里,相似的回答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老师没有下文,学生不得而知。所以,善待语言,还要丰富语言,让语言脱离浮华,回归具体,回归本真。例如,学生朗读得好,可以这样评价:“你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相信,听了这样的评价,学生再朗读时,一定会注意感情的表达。再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老师这样评价:“你的回答不仅内容正确,而且声音洪亮,真好。”听了这样的评价,学生再回答问题时,一定会声音洪亮地回答,因为老师的评价已经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
  善待语言,还要注意语言前后是否关联。很多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仅仅为了引出另一个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教师不置可否。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春酒》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老师接着问:“过春节时,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孩子们回答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等。紧接着,教师就直接进入了自己的话题:“作家琦君童年时的春节,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酒》。”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开场提问仅仅是为了引出课题。其实,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梳理,把零碎的发言归结到一个点上,然后再提出课题。例如,上文在开场提问之后,就可以这样梳理学生的发言:“孩子们,老师听出来了,我们同学大多数都来自于北方,因为这些风俗是典型的北方风俗。那么,南方呢?出生于浙江的琦君,她童年时的春节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呢?今天,我们一块走进琦君的《春酒》去看个究竟。”如果这样梳理一番,是否对学生的回答也有了一个总结,也能更好地引出课题呢?
  因此,教师善待课堂语言,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无论开场白、过渡语,还是小结语、评价语,都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从上课的第一句话开始,就应该谨慎对待,力争让每一句话都能传达出文人的气息、文化的气息、文明的气息。(濮阳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韩素静)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2:04:01 | 只看该作者
让评价语更有味  2012年03月01日  作者:于德明  来源:教育时报
  作为教师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怎样才能使评价语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读了庞玉静老师写的《让评价的语言充满艺术》一文后,深有感触,特记之。
  评价语要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价语要想感人,必须要有感情、要真诚,即评价时,心中要有温情,脸上要有表情。如表扬一个孩子,我们需要眼睛直视着他,面带笑容,以高兴和赏识的语气把自己的赞美传递给孩子,使他受到鼓舞和激励;如果是安慰一个孩子,那么就需要扶着她的肩膀,亲切地肯定他的成绩,并指出努力的方向,使他体味到理解和安慰。特级教师于永正、贾志敏、孙双金、窦桂梅等老师就精于此道。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他在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老师不如你,老师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真诚的评价语不仅让那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而且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情——温情和表情。
  评价语要生动。相比之干瘪的语言,我们总喜欢听那些生动有趣的语言。孩子们受年龄的局限,更喜欢听好听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尽可能地让语言生动些、有趣味些。比如针对学生的朗读,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读得入情入境的——“看得出,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真了不起”;读得欠一点火候的——“要是再深情一点,那该多好呀”;读得有滋有味的——“多么美妙的声音呀,我的心也随之而动了”;点中要害的——“你的发言一针见血”;学法运用特别好的——“能够从全文阅读的角度来思考,你可真会读书!”;能有独立见解的——“有主见的人就是不一样!”针对不同孩子不一样的表现,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评价,既生动又形象。好的会喜形于色,有所欠缺的也会心服口服。
  评价语要准确。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建立在正确客观基础上的激励和导向,它必须以真实为前提,把实事求是作为一切评价的基点。针对学生的表现,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学生细小的动作和回答中判断出其思维动向,客观地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们既要肯定其成绩,又要准确地指出他有待努力的地方。因为只有准确,才能给学生以真正的帮助,才能使他们知晓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需要以生动、真诚、准确的评价语,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们,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作者单位:西峡县城区第三小学 于德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6:11 , Processed in 0.1187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