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困生 2011年12月08日 作者:李彦鸽 来源:教育时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排除其心理障碍,使学生学好数学,应该成为一个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学困生的长期观察,发现一些他们共同的心理特点,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这类学生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注意的不稳定性。好的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注意跟随老师的讲课,能够明确而清晰地反映,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消化成自己的知识,而学困生往往容易分散注意力,表现为注意的不稳定性。长期如此,学习兴趣一点点降低。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直观性、内容的新颖性、教学的活泼性,甚至调整讲课声音的大小、变换手势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以达到注意的稳定性。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时常提醒学困生注意听讲,要多向他们提问。提问时要启发引导他们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困生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
我们常说,思维是一种反映。人的思维过程中,会经历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这一过程。在教学中有些概念联系紧密,有些概念差别较小,学生容易混淆。而学困生尤其在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表象比起一般学生要模糊,对要求观察的对象不能抓住与本质相联系的特征,因而在解题时,他们不能利用相应的表象帮助解题。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发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题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丰富、有趣又有一定难题的题意,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了解数学的多方面应用及数学的无穷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各人记忆的快慢,准确、牢固和灵活程度,可能随其记忆的目的任务、记忆所采用的态度和方法而异;各人记忆的内容则随其观点、兴趣、生活经验为转移,对同一事物的记忆,各人实质上所牢记的广度和深度也往往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尽可能使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使其使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其次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法。记忆法有许多种,对于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形象记忆法;对于学过的内容,可以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使用回忆记忆法。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即时复习,多提问学困生,会使他们的记忆得以长久。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提醒学困生作有目的的观察,使其获得正确的表象,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困生将所得知识不断深化,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一题多变,多加练习,以培养其灵活应变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诱导,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取长补短。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全校教师、学生对学困生都要坚持正面教育和帮助,严禁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对学困生予以关心和帮助。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驿城区教体局 李彦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