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云的意义:还至本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4: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云的意义:还至本处
——新年之际写给看云和同行的朋友们
徐冬梅

    我是被台上的看云打动的。2004415日。南京。那天她演讲的主题是——根在沃野。说的是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的经历。在素朴而典雅的东南大学礼堂,她端坐台上,舌灿莲花,大放光明,语调慈柔,却不乏锋芒,听来声声在耳,她的手随着语言的顿挫而摆动,似乎在寻找言语的节律。在此之前,我阅读过她的不少帖子,惊叹于她的文字,尤其是流淌其中的大气和厚重。也正因为如此,当我的朋友筹办活动的时候,我力荐邀请看云。在我看来,为了人气,名师固然要请,但一个立意较高的活动,必须给老师们更好的引领。但我还是没有想到,看云的讲座居然如此打动了我,打动了台下的上千名教师。其实与其说是打动,不如说是惊喜,是唤醒。多年来,我主持亲近母语实验研究,倡导儿童阅读,可谓上下求索,在我看来,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母语学习应该是简单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的化身,但有这样的老师吗?有这样的教学吗?母语教育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在那一刻,我知道,我自己真正找到了回归的道路。
    让我们一起回家。
    回到来处。
    还至本处。
本处之一: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成为道成肉身的语文。
    如果我们老师有非常好的语言功底,即使满堂讲,又怕什么?学生的语言是听来的,是读来的。
    我从来不改作业,因为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看云的狂人狂言。因为有底气而不觉狂妄。
    看云的底气来自她的海读,在回顾自己最初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时,她提到了自己因为自己上了师范,而不甘心做一个教师,于是就以诗人梦作了替代。于是,在同学们懈怠时,她借、买、抄、写,夜以继日地读,常常一人空室,高诵《过秦论》、《长恨歌》、《琵琶行》、《叶甫盖尼·奥涅金》、《吉檀迦利》、《先知·沙与沫》……,这应该是她真正厚积底气的最初阶段、重要阶段。而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读书的习惯保持到了工作后。在最初的律师梦破灭后,在厌倦了没有自由精神的公开课后,她将自己的获奖证书全部收起,决意隐逸,读愿意读的书,做愿意做的事;和学生一起过宽松、舒服的教育生活。春往秋来,她每天在学校都要发声读”1小时左右,且读无定所,自己读书,在班上读书给孩子们听,在孩子们写字时自己读书,在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时候在空教室里读书,在办公室里读,在有风穿行的走廊上读。
    她读书有一些习惯,一是喜欢发声读,二是好书至少读两遍,三是觉得最好的必须要写了读书笔记。而她读的往往是真正的经典,在她看来,除却经典不是书,经典意味着真正的文化的根,是精神不竭的源。
    她不仅自己读书,而且带着孩子们读书。从一年级开始,她从来不让孩子们带任何书面的作业回家,所有作业都在校内完成,孩子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完成一首童谣或者童诗的背诵,看云称之为日有所诵。她在课堂上讲故事给孩子们听,用白色朗读把一个个经典的图画书,一个个经典读给孩子们听。她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天上学包里都必须装着课外书,作业完成的同学就可以看课外书,每周有两节读书课。学生汇报读书心得和交流日记。是为手不释卷。一年级要求孩子们每天一句,二年级开始一周三篇日记。是为间有所记
    母语是可亲的,母语学习是简单的。快乐地诵着诗意满满的句子,读着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名著,写着虽然稚嫩却出乎性灵的句子,看云的学生何其幸福!只有这样一个充分感受过母语温暖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
    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培养读书的种子,自己先做读书人。这是看云告诉我们的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其实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听说读写,又怎么教孩子听说读写呢?语文教师成长的第一要义就是力求自己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教师应该力求锤炼自己的语言、文学素养,然后才是教育素养,教学方法。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应该唤醒教师对于语言的感觉,然后才是技巧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多少年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却更多是在技巧的泥潭里打转。母语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我看恐怕还在培养一批热爱母语,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有教育情怀的语文教师。
    让我们一起回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跟着看云,跟孩子们一起:
    日有所诵。诵童诗,诵唐诗,诵诗经,诵论语,诵老子,诵泰戈尔,诵在时间的流里,在四季的风中。
    手不释卷。读儿童文学,读教育名著,读古往今来的文化名著。
     间有所记。写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做过的事,写自己的教育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处之二:回到大地的怀抱——“草根的力量
    看云曾经自称草根教师。她的的确确是一个草根,这么多年,她一直呆在一个城郊结合部的小学,这么多年,她一直带着一个班,任教语文课并做班主任。
    她的班是她的。她把自己的根扎在55个孩子中间。她在带过两个大循环回头带一个一年级班的时候,在教育在线用“guiqulai”开辟了专题帖。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第一度春夏我们二年级了(上)(下)三(2)班的故事是她的网络班级日志,记录了她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部分生活。这些原生态的班级日志给我们研究看云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她的几本著作基本都是她的这些日志的整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出版后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已经被评为吉林省新闻出版奖,《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初读上去有点长,有点啰嗦的书名,仔细品味却多么充分的表达了一个草根教师的自足自得,这本书出版的当年就成了教育畅销书。一个无名无位的小学语文教师,出版、即将出版6本书,我想这个数字会不断长大,在当代中国可谓一景,感谢网络时代,感谢让她专心教育写作的李玉龙,感谢让她真正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玫瑰,感谢出版她第一本著作的编辑杨爱萍,感谢教育在线……有了他们,看云才代表草根教师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几年,她也开始比较多地在全国讲学,但不同的是,她不太上公开课。她基本说的是自己的读书、写作和教学,也就是拿自己和自己的这个班说事。也许有些老师会说,这只能说明看云课上得不够精彩。也许确实,和技艺娴熟的名师相比,她的课不能算是好看,但一节公开课不是评价一个老师的唯一标准。看云曾经写道:语文不光是课。语文更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课。语文是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一起学习语文时候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我是深以为然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师生是长在一起的。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经历,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生命过程。如果说,在现在的中国,以课代训还有一定的价值,用上研讨课来探讨母语教育,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话,也只能是一种手段,只能在最一般的层面,看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说到底,公开课、研讨课只能是一种模型的展示和探讨,最多相当于科学研究中的一次演示。连实验都谈不上,教育的根本实验应该是一个个班级,一个个学校。如果教育改革就是为了搞出一些精致得不能再精致的所谓示范课,如果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将舞台当成课堂(或是将课堂当成舞台)的名师,如果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不在意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的生命和个性,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道路将不是越走越宽广,而是越走越进入歧途。
    草根看起来是多么的卑微,因此很多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大树,成为标杆,,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草根的力量:
    草根看云在55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了母语的种子、真善美的种子。看云的孩子们多么幸福啊,当他们长大成人,回忆在这个小学校度过的时光,不会不回想起曾经的那些诵着童谣童诗长大的岁月,那些薛老师讲过的温馨的一个个故事,那些读过的一本本的有情有趣的好书,那些自己写出来的稚嫩的文字。(引用孩子们的文字)我羡慕并祝福这些孩子,他们的小身体里孕育着优良的种子。走到哪里,他们手里攒着大把大把的金子啊,他们会从这里出发,走得很远很远。
    草根看云改变着一个小组。很多资深的网友一定记得看云写过的《小语组的故事》。她现在的办公室有四位老师,在办公室,他们从来不谈家长里短,在一起做得最多的就是一起大声读书。一开始是看云读什么,他们读什么。他们一起读过《老子》、《论语》,后来是小李读的童书已经远远超过了看云。小李、严老师、跳背开始带着自己的班级的学生读书。同轨的严老师也许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老师,但她的班级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学生(引用小李或者严老师的日记),她在日记中写道:
    草根看云的力量改变着一群小语姐妹。看云的文字、看云的讲演唤醒了一批又一批小语兄弟姐妹。从她上网以来,她的每一贴都有着很高的点击率,自从她从头带一个班,开辟班级的专题帖后,很多老师每天都来看贴,不少老师亦步亦趋,跟着她带着孩子们送童诗,读童书,上读书汇报课,用她的办法解决班级的一些问题。她是有文字般若的,有光辉,有穿透力,你读她的文字会被点燃,被唤醒,明白真正的语言之美。在教育文字中,好看好读的文字实在不多。她的几本书广为流传,并不是商业推广的成功,而是文字本身的力量。相比于她的文字,她的演讲更有光彩。正如在我的开头讲到的,听了她的演说,你会知道,言说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合乎,也就是找到我们言说的事物本身的内在的,然后让我们的语言符合它的节奏。
    草根看云的力量影响了55个家庭。看云的家长会是很有特色的。在2004.8.31的帖子中,她这样写道:大约四点就醒来,想着带领家长读书的事情,想着第一次家长会的讲话,就再也睡不着了。……我更坚定了培养读书型父母的决心。以后她每个学期开两次家长会,家长会基本开成了读书指导会和报告会。她要求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写日记,为了让家长们动起来,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她写作的《请跟我来——给家长的  封信》(刊登在《小学青年教师》2005  期)。她不是为了发表而写的,她是为了这些家长而写的。为了一个个家庭的孩子能跟上班级的整体节奏而写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少家长一个个跟着看云一步步走上来,有些家长还开始写诗,(引用家长的一首诗一些文字)  读梁漱溟先生的传记和他的著作,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乡村建设,还有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中国正在进行新农村的改革,我坚信,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改革都不能改变一个社会的形态,最终的改革必须通过教育、文化的改革实现。看云从一个班出发所作,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所做的班级——家庭教育互动的工作,有着实验、研究、推广的重要意义。我国有多少乡村教师,如果我们能把有兴趣投入这项事业的老师们组织起来,从一些哪怕细小的点开始做起,例如带着家长们读书,例如跟农民们交流教育的正确理念,例如建立文明的基本风尚等等,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将会多么扎实、有效。
    除了自己班级的家长,看云还唤醒了无数的家长。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很多的名师,但影响却都是在教育的范围内。经常出现的现象时,在教育圈内,更多是在某个学科的教师圈内,可谓名声鼎沸,名师的写作也是非常专业。看云却打破了这个怪圈,她的文字、她的影响超出了所谓的教育圈子,有很多的家长每天都来读她的贴,照他的方法教育孩子,给孩子读书。很多家长把她当成了朋友,真正可以信赖的专家。
跟着看云,做一个草根
    紧贴着大地行走。盯着一个班。一个学校。我们的教育生命只有和孩子的生命成长连在一起才是真实的。
盯着一个点,做一件事。不要企望爬上一个标杆,指望不朽。点滴的建设才是真实和有效的。
本处之三:回到活泼自然的生命
      “8小时之外我属于家,属于孩子。在儿子上高三以前,看云八小时以外所有的时间都和儿子在一起。
      在看云居住的小区,有很多的香樟树,她家楼后的一株最为茂盛。每天,儿子出门,她站在窗口,儿子下楼,走到这株树下,回头一笑,挥挥手;每天晚上,儿子下晚自习,她站在窗口等候,儿子走到树下,抬头喊一声妈妈。是爱给了这棵树生机和圆满吗?
    看云的儿子金戈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她自己的任教的学校——合肥62中学学习,这是一个只有一栋楼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金戈从来没有上过一个另外的培训班。高中三年的时间内,金戈每天坐公交车从郊外到市内,在路上就要有2个小时。2005年夏天金戈考上了南开大学国际会计系。
    她自己一直保持着一种简单、率真的生活。在看云这里,没有一般的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同学、同事、邻居、领导……她对别人基本没有应酬和客套。但你不要以为她是一个情感冷淡者。她给每一个请教的网友,有教师也有很多是家长,一一回复短信,我不能确知总量有多少,我相信这些短信如果能够公布出来,为大家所阅读,大家才可以了解一个真实的、真诚的看云。
    她从来不勉强自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跟很多喜欢说豪言壮语,把自己往崇高一路塑造的人截然不同,大概是得了王小波的真传,她总是喜欢一个劲自鄙,我就是为了自己轻松,带孩子们读书的!我只为自己做事。
    不仅在家庭,对自己,对学生,她也把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认为老师给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母亲希望给孩子的教育。她带着孩子们诵童诗,读童书,允许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孩子们在教室里可以摆弄各种玩具。为了孩子们能够安全的进出学校,淡泊的她可以和校长据理力争。
    在看云的开示下,我终于领悟,生命所要的实在不多。追逐外物的我们,去除狂妄,反观内心,才可以得到和谐和宁静。必先有完整幸福的生活,才有真正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必先有真正活泼清新的自己,才有真正健康精进的教师,必先有清静自由的生命个体,才有真正觉悟自由的民众。
    再惊天的事业,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为了我们真正的活过,

    新的一年,让我们跟着看云一起:
    回到母语,回到生命,回归童年,回到我们自己。
2007年元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29 , Processed in 0.1076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