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书写生命的传奇 ■河南 常作印 常作印简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现任安阳市曙光学校教务处主任。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得主,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阳市优秀专家。先后主持省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不做庸师》《从此迷上教科研》等著作多部,应邀到全国各地做学术报告100多场,事迹曾被《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等10家报刊报道,被媒体誉为“教改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本土教育变革的领跑者”。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对于教师而言,有思想才有尊严,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都更可怕。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孩子正常的精神成长也无法在他手中完成,更不可能培养出文化的巨人。只有教师有思想,学生才会有灵魂;只有学生有灵魂,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从教15年来,我一直把“以行进的方式活着!培养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作为事业追求的崇高目标,把“计划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作为生活的座右铭,把“在每段经历中都能发现更强大的自己”作为与学生共勉的人生格言,把“读书、实践、反思和写作”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把“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乐趣……
为自己擎一盏心灯
还记得1994年9月,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踏上北上的列车,没有喜悦,只有沮丧和失落。虽然在封丘一中的几年苦读换来了不错的高考成绩,我却因填报志愿失误,进了一所师范院校。
我在大学新生报到处填下“常作印”,没想到接待我的老师突然大呼小叫地跑进系主任办公室:“第一名来报到了!”一位瘦瘦的中年男子走出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年轻人,你是我系录取的分数最高的学生,相信这里也能成就你的梦想!”
虽然系里把我当“国宝”一样重视,让我组建社团、担任班长和系学生会干部,但短暂的喜悦之后,是刻骨铭心的寒门子弟的自卑。突然间,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全没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很无知、无能。城里的同学听唱的英文歌曲和摇滚乐,我闻所未闻;他们看的索尔仁尼琴、米兰·昆德拉、茨威格等作家的作品,我都不知道。我突然发现:我是一个文化上没有长大的孩子!
无数个夜晚,我拷问自己:“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既然已经错过了太阳,我不能再错过月亮。感谢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王俊仁老师,他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火种是那样顽强,不断在我人生的黑夜将激情点燃。于是,我开始拼命学习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鲸吞的方式,以一种可怕的速度进行恶补。
那时的我,就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或者说像一个乞丐看见了金黄的面包,我开始了急切的、繁忙的、有目的的阅读。那段日子,我常常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有几次居然看了个通宵。虽然学校的图书馆非常简陋,但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也为我的阅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短短几年时间,我浏览了《论语》《道德经》《诸子百家》《全唐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硬啃了罗素、尼采、黑格尔、康德、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大师的著作,还发表了几篇有一定分量的“论文”。大学毕业时,我不仅在专业上取得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还被评为了省级高校优秀毕业生。老师、同学都认为我适合搞学术,建议我跑关系送礼争取留校任教,但我产生了要到中学去当老师的强烈冲动。我为当代中国没有思想大师、文学大师而感到深深的遗憾!我想:未来的大师应该由我培养出来。
在失败中蹒跚前行
我怀着这个梦想,走进了一所城市中学的大门。可工作没多久,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与初一新生的见面会,正当我慷慨激昂地演讲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大咧咧地说:“常老师,你能不能不讲日语?”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有多么糟糕!
初当班主任,我就发现班里有几个“刺头”,他们吸烟、喝酒、打架,但在我的高压、专制、紧迫盯梢下,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我带的班先后取得了新生军训标兵班、广播操比赛一等奖、期中考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任课老师开始告状不断,公开与我作对的学生越来越多,常常是摁下葫芦又浮起瓢,搞得我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班级卫生、纪律等成绩直线下降。我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那时的我,感觉做教师是如此的痛苦,丝毫没有快乐与幸福可言。
一位校领导了解到我的情况后,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本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对我说:“真正打败你的是你自己!工作的乐趣恰恰在于挑战!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工作,它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想一想,凭什么让学生服你?”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句话让我思索良久。对照魏书生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竟然是如此的简单粗暴和缺乏耐心,不出问题才怪!我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吗?我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吗?我有高超的专业智慧吗?我有真诚的专业爱心吗?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学生怎么会服我呢?我明白了:教师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的智慧性工作。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障碍赛,需要不断地跨越自己。为了让学生“服我”,我开始练习普通话,每天听新闻联播,模仿播音员的发音,我还买来著名朗诵家的录音带,反复听反复练;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本新华字典,遇到拿不准的字音就翻字典。迄今,我已翻烂了五本字典。我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学生夸我上课的声音像“播音员”!在省普通话测试中,我顺利获得了一级乙等的好成绩。
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当教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让学生“服我”,我开始认真“偷取”他人的“教育秘籍”。我虚心学习身边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绝技”;认真收集图书报刊上的教育教学案例,细细品味别人独具匠心的方法和智慧;到处借阅专家名师的报告、示范课录像,反复揣摩每一个精彩的片段;不放弃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哪怕是自费也要亲耳聆听专家名师的讲座。我不断模仿专家和优秀教师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把他们的“思想玫瑰”移植到我的“试验田”……我的教育教学不但有了生气,而且有了出色的成绩。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生活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不学习是等死,照抄是找死,只有经验而没有思想只能安乐死。模仿,是为了最终走自己的路。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名家的理论消化融合成自己的东西,以教育教学为圆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始把班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我每天坚持“六一工程”,即至少读书一小时,至少背诵一段经典,至少找一名学生谈心,至少上好一节语文课,至少写一篇教育反思,至少进行一次体育锻炼。每周,我都要去书店逛一逛,每年的报刊订阅费都在800元以上。流行网购后,常常一订就是几百元的图书。这些年来,每当朋友走进我的家门,总是惊呼我的藏书多。没有整块的时间用于读书,我就利用细碎的时间,随身携带几本书,随时翻阅。正是牛嚼了这些教育经典,使我坐上了提升自己的“直升机”,摆脱了在黑暗中摸索的状态。
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我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教师。每天早晨,我都与学生一起背书。十几年来,我不但与学生一起背诵了几千首唐诗宋词,也背会了《论语》《老子》《庄子》等,还背诵了泰戈尔、普希金、莎士比亚等国外大师的许多经典片段。近些年,许多人喜欢听我班的课,由衷地赞叹我的学生发言口吐莲花,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谁能想到我们背后的付出呢?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科班的孩子练完功了,老师常叫坐下来,静一静,默一默。”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如果一个教师只顾低头拉磨,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师。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在善思者的头脑中,才能活化为智慧。为此,我常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寻找班级问题的解决办法,结果常常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虽然让我经历了蝉蜕蝶化的焦灼痛楚,但是也让我听到我与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
从教15年来,我坚定而自信地站立在讲台上,坚持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不会思考的人势必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只有让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入,孩子的精神之树才会长青!我经常让学生针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等,进行独立思考和评论交流。我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的心灵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用民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言说,用自由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权利和责任……渐渐地,学生的自主意识、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生命意识、自由意识等,一一被唤醒。
用写作抵达精神之乡
我个人认为:从专业化的角度讲,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平凡、平静、平常”的工作中,练就“四能三立”能力,“四能”即“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静下来能思”;“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的能力。
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其《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对于我,“文字是圣物中之最珍贵者”,坚持写作能促使自己多读多学多思考。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发展、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幸福,也是在成就一个个学生的同时书写自己的职业历史和生命传奇。
2003年,我的专业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这时,我读到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一文,由此开始走进网络和教育写作。没想到的是,我在网上发表的第一篇教育文章竟然掀起不小的波澜,引起很多网友共鸣。一时间,6家报刊社的编辑与我联系,表示想刊发这篇文章。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位远在英国的朋友从欧洲华人网看到转载的此文后,发来了近两千字的电子邮件,表示赞同和支持,并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
没想到自己在网络上“一炮走红”。从此,无论工作有多忙,一旦有时间我都坚持上网耕耘自己的精神家园,平静如水的教育生活被鼠标“激活”了。
2004年6月的一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中国职称评审体制的文章,引起网友激烈讨论。 6月23日,一位网友的跟帖吸引了我的目光:“看了您的大作,真的大开眼界。尤其是中国的职称竟然跟工资、福利等挂钩,更令人费解……” 然后是一千多字关于美国教师“职称”的介绍,让我眼界大开。原来,他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博士、教师、汉学专家。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地球村”。
与网友的交流让我的教育教学思路大开,我在改造班级和课堂的同时,不断追寻和实现自我超越,创造性地开展诗意的教育,在班级中尝试自主民主管理,让学生在自由、幸福中领略别样的教育风景。为了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和思想交流,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写教育日记,并放在班里,让学生监督,供学生浏览。我批改学生的随笔时,常常是批语比学生的文章还长。在我的努力下,几乎每一届学生都成为了写作爱好者。
2011年初,我的教育博客“诗意的河流”访问量突破三百万次。在教育探索的路上,我也欣喜地觉察到自己似乎触摸到了诗意教育的境界。这应该归功于网络和专业写作,是它让我睁大审视教育的双眼,是它把我送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我个人认为:卓越的教师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精神。针对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以青年特有的热情和一名教师的良知关注着,思考着。为了用事实说话,不靠在书斋里拍脑袋,我自费跑遍大半个中国,拜访专家名师,深入一线,深入农村,调查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现状,先后走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两千多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真实的视角记录下真实的中国教育,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调查报告。
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也没有人资助我,我是自觉地、也是自主地做着这一切,为了那些曾经把毕生的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的先驱们,更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我广大的学生。
前几日,收到一位已毕业学生的来信,他说:“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您是我们的班主任、知心的朋友,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如果有来生,我愿意一万次做您的学生!”当一届又一届学生不仅仅把我当做他们的老师,还把我当做他们的“精神导师”时,内心里涌出的,不只是甜蜜和自豪。
2006年7月26日,《教育时报》第一版以《中原课改名师常作印: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为题整版报道了我的成长经历;2008年,我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特等奖第一名,并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12月,被《教育时报》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教育变革榜样人物”;2010年5月,我的第三本专著《不做庸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被专家誉为“一位教育思想者心灵的燃烧”……其实,精彩是逼出来的,奇迹是拼出来的!退一步,山穷水尽;逼一逼,柳暗花明。我坚信:只要努力,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卓越的成绩来。
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有一个天真的梦想:让我的班级成为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诗意栖居地,让学生在健康幸福中自由地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