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的切入口与味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07:4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的切入口与味道   2011年09月28日  作者:刘会然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2010年11月前往温州,听取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两天下来,公开课异彩纷呈,风格多样,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本次听课学习活动,我感悟最深的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切入口和课堂教学的味道。
  语文的切入口
  对于语文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或层次入手,首先就是要找到“下手”的切入口,找到好的切入口,教学便犹如庖丁解牛。听了宁波耿锋贤老师讲解的《孔乙己》后,我感到语文教学中找好切入口,课堂真如放烟花,点其一处,炫丽满天。
  耿老师首先紧扣“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最大的优缺点),进而引出三个问题: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的?掌柜又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通过一个“看”字,通过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等多种互动,采取读,议,联,创的手段,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听完这节课后,笔者感悟到,看似一个简单的切口,却需要讲课者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围绕语文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高效低耗地完成教学任务。
  类似的课还有金华的郑月琴老师执教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以“知”为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导出:知之景,知之味,知之趣,知之境,知之“续”; 桐乡胡新明老师执教的《那树》,以对文章的标题分别加标点的形式来切入,通过加感叹号,问号,省略号,来引导学生逐步感知全文。
  在阅读教学中,分析文章的一般思路是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语言评析,情感体验。以问题递进为突破口切入,不失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遵循了从整体感知到局部赏析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活动。既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化等知识的传授,又有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还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的开发,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磨练,以及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这些都要求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要以最小的切入口,来达到贯穿全局的教学目标。
  语文的味道
  同样是省级课堂教学课,但有几位老师的课,给人的印象却很乏味,甚至导致听课老师纷纷退场。这就让我想到了语文课的味道的问题。
  记得有位著名的教师讲过,一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道大餐,要有好味道,食者才能口服心服。
  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品者满意而归呢?我想,至少要做到三味。
  一是语文味。语文虽然强调工具性,但语文味不能丢,语文就是语文,要教出语感,教出语文的思维,教出语文的智慧,教出语文的深刻,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生出明白。宁波耿锋贤老师讲解的《孔乙己》,金华的郑月琴老师执教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等几节课,都紧扣了语文味,整堂课在书声琅琅中完成,让人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真可谓余音绕梁。
  二是人情味。语文的三维目标就很重视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引领,备课要有情感点,有如戏剧,要有情感的制高点才能引起共鸣。在这次的公开课中,大部分执教老师都能注意到通过图画、录音、视频等手段来使学生获取情感的熏陶。
  三是书卷味。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去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去感受世界博大的文化。如杭州杨烨楠老师执教的《枣儿》,体现出了城乡矛盾文化的冲突,是“开拓生活”还是“家国之恋”;舟山顾盛红老师执教的《乡愁》,体现出从小我到大爱的代代相继的乡恋文化。文化的介入,会让语文课的内涵拓展无限的深度和广度,这或许就是语文课最大的韵味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宾王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1:43 , Processed in 0.0947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