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07:2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 2010年02月03日  作者:魏勇 戴建荣 丁慈矿 杨文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很多教师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在简单重复的教学生活中,慢慢消磨了自己的锐气和才华,蹉跎了美好时光,到头来,只落得一声叹息,两手空空。看来,如何寻找自己专业上的突破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本期“圆桌”,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的魏勇老师,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专家、上海浦明师范附小的戴建荣老师,小学对联教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丁慈矿老师。三位来自一线的老师,围绕教师的生命生长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对话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副主编杨文华主持。
  人生需要一个支点
  杨文华:本期话题,应该说来自植物学的小常识。有一天,我和儿子在小区里散步,看到路边的植物,儿子忽然问我:“爸爸,你知道植物是怎样开始新的生长的吗?”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考虑过。儿子得意地告诉我:在植物幼芽的顶端,都有一个半圆球形晶莹透亮的生长点,也叫生长锥,它由一团具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组成。春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生长点也随之从沉沉的冬眠中苏醒过来,脱去冬装,长出嫩芽……儿子的话让我联想到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是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也需要一个生长点呢?
  丁慈矿:是的,能够找到这个“生长点”,十分重要。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十六七岁时就开始考大学。他起初决定进入苏黎世瑞士联邦多种工艺学院学习,志向是当一名电气工程师,但是没有考上。后来,他发现自己对于物理学饶有兴趣,于是靠自学阅读了一系列物理学专著。从这里开始,爱因斯坦最终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
  杨文华:我认为这个“生长点”就是指生命个体的兴趣点、特长点。我研究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点。比如老一代名师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入手,贾志敏老师从素描作文起步,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江苏青年特级教师管建刚从最初的作文手抄报开始,完成了一场震惊小学语文界的“作文教学革命”。专业生长点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可能有这几方面原因:首先,它能够把一个老师的生命潜能充分调动起来,汇聚到一点,形成巨大的力量;第二,生长点往往也是一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亮点,是自己的长项,最容易获得突破;第三,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还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而提升自己的整体专业水平。
  但是,找准这个“点”并不容易。戴老师年纪轻轻,就在吟诵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我想知道,你最初是怎样发现自己这个生长点的?
  评估自己的生存状态寻找专业成长的支撑点
  戴建荣: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1999年,上海师资培训中心有一个古诗词吟诵培训班,学校派我去学习。很多老师对这种传统吟诵法不以为然,感觉怪腔怪调的。可是,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吟诵,觉得它契合了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也非常适合我的教学风格。我把吟诵技巧学到手以后就大胆在课堂上运用,结果,每次上古诗吟诵课,学生都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在一次全市公开课上,我上了一堂古诗吟诵课,听课的都被这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所吸引,赞不绝口。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感觉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教学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接下来,外地很多学校请我去上诗词吟诵示范课,我对吟诵教学的研究也由此一步步深入。今天想来,假如没有找到吟诵这个生长点,可能就没有我今天小小的成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07:28:46 | 只看该作者
 杨文华:一位哲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你借助这个小小的支点,带动了自己专业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丁老师在小学对课教学方面堪称一绝,你当初是怎么想到把对课引进课堂的?   丁慈矿:我教了几年书以后,就开始苦恼:教材很熟悉了,课堂驾轻就熟了,初登教坛的新鲜感也没有了,下一步该干什么?该怎么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王尚文教授签名的专著《对韵新编》,里面精妙的对联、有趣的故事让我大开眼界。我一气读完,忽发奇想:为什么不给孩子们讲讲对联故事呢?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我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乾隆和纪晓岚到通州私访。路上,乾隆出了一个上联让纪晓岚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纪晓岚一时对不上来,两人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当铺。纪晓岚灵感迸发,说:“我的下联有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结果,这个故事大受学生欢迎。以后,每到课间我都会给大家讲对联故事,但每次我都只说上联,故事中的下联,要他们自己去想。孩子们兴致勃勃,有的对得还不错!例如,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以“秋雨过江南”对“春风来海上”;一个四年级的孩子以“插花南窗前”对“采菊东篱下”;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以“山东长生果生长东山”对“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真是妙不可言啊!
  从此,我就走上了研究对联、研究对联教学的路径,并最终形成了一门特色课程:小学对联课。2005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小学对课》(后来先后四次再版),捧到新书,我喜不自禁,感觉自己找到了生命中要找的东西。对课教学可能就是我生命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吧!
  魏勇:发现自己最有竞争力的元素,既是商业成功的要领也是教师成功的秘笈。经济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资金和技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同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在某方面自己比其他大多数人更有竞争力。比如,戴建荣老师在古诗词吟诵方面有比较优势,丁老师在对联教学方面有强大的竞争力,于是,他们的专业成长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点。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找到自己的支撑点,是因为我们生活在随波逐流中,被惯性驱使而已,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评估。我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吗?我想要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评估自己的生存状态是寻找专业成长支撑点的前提。
  学会主动寻找机会,而不是等着机会来找你
  杨文华: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生长点呢?
  戴建荣:我觉得兴趣是第一位的。兴趣往往能把人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我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吟诵,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从此,沉醉不知归路。我常常一个人在家里,在阳台上,在卫生间里,在厨房里,自吟自唱,到了忘我的境界,爱人说我像个疯子。
  杨文华:是的,这是一种痴迷的状态。很多学者在研究学问的过程中都有类似的体验。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三轮车夫直升复旦博士。38岁的蔡伟只有高中学历,当过工人,摆过小摊,后来在老家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中学开始,蔡伟对中国古文字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摆摊之余,蔡伟的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看书,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得到了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的赏识,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博士生。仅以高中学历没有经过本科硕士课程的培训而直接读博士的,蔡伟成为复旦百年校史上的第一人。可见,一个人长期痴迷执著于一件事,不成功也难。
  戴建荣:除了兴趣之外,把握机会也非常关键。我觉得,一个人要学会自己去找机会,不要等着机会来找你。当年我参加的那个吟诵班快要结束时,要上两堂展示课。别人都不愿上,我第一个举手报名。培训班的负责人陆襄老师很赏识我这一点,对我的课进行了精心指导。那次展示课上得非常成功,得到上海许多专家的认可。从那以后,许多学校邀请我去上吟诵课。后来,我又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扶持,在全国性的小学语文研讨会上多次展示吟诵课,受到了广泛欢迎。
  魏勇:我同意戴老师所说的主动找机会而不能等机会,主动上展示课是课堂速成的途径。一堂展示课意味着你有一段时间吃不香睡不好,做梦都在磨课,精神上有一种不能承受之重负。所以,遇到上展示课的机会,许多人能推则推,其实,推掉的是自我成长的机会。固然,准备展示课很累,但一旦咬牙熬过去了,你会发现课堂境界为之豁然开朗,满目苍松翠柏,再回到日常课堂,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
  丁慈矿:我觉得,对于那些一时找不准发展方向的老师,多多读书可能是一条捷径。我为了研究对课,从2000年开始收集各种对联书籍,至今已经积聚了一百五十余种资料,长夜抚读,爱不释手。在完成了《小学对课》以后,我发现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科书非常有意思,于是又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也已经收集到一堆,正在逐本研读。我总喜欢研究一些在别人看来无用的东西,但恰恰又是这些东西让我受益匪浅。
  魏勇:说到读书我插两句。功利性的阅读固然有助于专业速成,但成就有限。我们打交道的对象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人,孩子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如果我们自身对人的认识有限却想完全理解学生,我以为是缘木求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来自于我们的局限,我们有许多关于学生的知识,却缺乏关于人的学问。于是,学生仅仅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我们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要求和人性缺陷。比如,学生不交作业,表面上是学生在为难老师,实际上很可能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障碍发出的挣扎信号。他们最不需要老师整齐划一的工作要求,最需要老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个在学习上毫无成就感的人的苦恼。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人学,一切跟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的书籍,教师都应该阅读,比如: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等。当我们拥有一个比教育教学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时,我们才能更接近教育真相。还是那句老话,不为教书而读书才能教好书。
  丁慈矿:还有一点,就是青年老师要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教师每天要面对一大堆琐碎的事情,这种琐碎最易消磨人的志气,若没有朋友相互砥砺,大好时光便会在琐碎中消磨掉。古人说:“吾道不孤!”今天是信息社会,即使你身边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也能通过网络找到。真的,在网络世界,喜欢下棋的人可以找到棋友,喜欢旅游的可以找到驴友,喜欢对联的,可以找到联友!朋友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己的专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魏勇 戴建荣 丁慈矿 杨文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读丰子恺《教师日记》有感 2010年04月07日  作者:匡慧娟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淘书,网上淘、书店淘,见到好书爱不释手。
  那天,与朋友相约去书店,见到了丰子恺的《教师日记》,欣喜若狂,随即买了下来,回家处理完一切家务,虽然已是挺晚了,并且寒冬腊月的,但我还是在被窝的温暖下,捧起了《教师日记》狂啃起来。
  说起来难为情,我其实至今从没有读过丰子恺的文字,“认识”丰子恺源于他的漫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自然和淡泊中透出的是执著。因为爱所以爱,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
  翻看书本,我发现这是地地道道的“日记”,或长或短,短的居然才寥寥几十字。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教书育人、读书会友、生子奔波……生活五味无不在他的笔下展开。读着读着,我不禁想,丰子恺先生的日记如果在今天,能否得到如此高的褒奖呢?估计不被批为“流水账”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结集而出那是想都别想!
  如果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就如同听一个长者在跟你讲故事,那么,读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就如同在听他叙说生活的种种,虽然琐碎,但每一点滴,无不给你以启发。
  开篇第一篇,是丰先生告别教师生活10年后重返校园。
  开学纪念周的时候,面对学生仰望的脸孔,丰子恺感到10年前的角色正在“复活”,他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他慷慨激昂,以“乐莫乐于新相知”开头,谈到了要与学生们共数晨夕,要与来自东西南北的教师共度朝晚,要在蓝天丽日的桂林山水间学习知识……新相知,新快乐,他勉励全体学生能够“努力用功,不辜负这难得的好机会”。
  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一种使命感让丰子恺再一次与学生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娓娓道来,从美术的范畴讲到美术的学习方法,从学科的外延讲到学科的内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认为学习美术的“器”,就是绘画,绘画的根在于写生,而人物又是写生的最好材料。他认为,无处不是写生的范本,无景不在写生的笔下。
  开学第一天,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聪明地用好开学第一天。丰先生一句“原来与我有缘的就是你们这几位”这句平实而充满真情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他如谈心般地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的套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艺术就在生活之中的道理。读着丰先生的日记,让我想起了这句话:“判定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就要看他是不是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丰先生谈心式的教育,让学生醍醐灌顶。
  《教师日记》从1938年秋季开始,到第二年暑假结束。这段日子,用丰先生的话说就是“离家逃难”的日子。可是尽管身处战乱年代,丰先生仍然在探索艺术教育。他认为,“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有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丰先生的这个主张,在今日读来,还是那么耐人寻味。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研究颇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则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对于教育的阐述在丰先生看似浅淡的话语中都能找到答案。
  在一年的奔波途中,丰子恺携家眷老少共11人,自己称自己的劳顿为“更伟大的旅途”,认为“与其积钞票于箧,不如积阅历于身”,并且把流离当作游历,以“家不异船,船不异家”的阳光心态看待漂泊,用“人是到处寻苦的动物”来勉励自己。一日记中丰先生写道“因为没有课,不去学校,又因为伤风牙疼,无法读书写字,边检点目前生活”:一毫子买回三十五个小圆子,全家人分吃恰好,又在远离家乡的桂林,尝到了久违的家乡滋味,煞是开心;价廉物美的大橘子、甘蔗,让他食之不忘,向家人朋友推荐,更让朋友“常得佳境”;一只简单的竹篮、竹匣、竹碗,都会让他“可喜”;乡间木匠用木条搭成的窗花,先生感觉“能兼顾文字的形体力学的条件,即兼顾美术与实用,使文字不失其神气而用时又坚固,甚多嘉许也”。颠沛流离中先生的生活是清贫的,但先生对于生活的乐趣却是溢于言表。读着这些文字,我更能理解先生在逃难周年纪念日前写的一段话:“这一年的崎岖之路,增加我不少的经验,给我不少的锻炼。……但走崎岖之路也有它的辛勤的报酬,并非全然不幸,尤不必视为畏途而叫苦连天。”先生用最阳光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这种心态影响了他的子女和学生,也将影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翻看着丰先生的篇篇日记,不管是教育,还是交友;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还是对教育前程的忧患情怀……但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渐行渐思的丰子恺!
  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小鸟已经飞过。人生有生即有情,丰子恺的一生就像天上吹过的一道微风那样平淡而又朴实,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就是美丽的人生吗?我愿手捧一盏香茗,细细品味丰先生的淡淡细语,领悟教育与生活的真谛……
  (匡慧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07 , Processed in 0.1322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