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自己,请不要溺爱自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6:3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自己,请不要溺爱自己
■    江苏  管建刚

溺爱孩子,我们不陌生;溺爱自己,有点陌生。溺爱孩子的后果,我们不陌生;溺爱自己的后果,恐怕很陌生。溺爱孩子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溺爱着孩子,害着孩子。溺爱自己的人,往往也不知道溺爱自己,害着自己。
你处在溺爱自己中吗?别忙着回答我,你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折磨”过自己吗?你“拒绝”过自己吗?你“强迫”过自己吗?再问你三个问题:你经常“折磨”自己吗?你经常“拒绝”自己吗?你经常“强迫”自己吗?
上班的时候,眼保健操的铃声一响,我便拿出绳子跳绳,五分钟的“眼保健操”结束,我也在气喘吁吁里停下了绳子。办公室的老师,佩服我每天能坚持写1000字,更佩服我每天跳1000个绳。1000个绳,跳到后面,也辛苦,也心慌,也想停下来歇。我不停,我对自己说,对自己的残酷,就是对自己的爱,折磨自己,就是爱自己。
朋友N比较胖,唠叨着要减肥,要控制体重,这样下去,退休了,不工作了,忙着跑医院,忙着和“三高”“四高”作斗争,多不划算啊。我说:“简单啊,管住你的嘴而已。”饭桌上,刚搁下筷子,爱吃的菜上来了,你忍不住拿起筷子,此刻,你要对自己说:不吃,不能吃;吃了,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忍不住,只是吃的欲望在作怪,而不是机体真正的需要。你和自己的欲望斗,你管住了自己的欲望,你强迫自己不吃,表面看是对自己残酷了一点,自己受了委屈,不开心,实际是真正的爱自己。
常听年轻人说“享受生活”,我心里便紧张。人哪,一不小心,“享受”成为“放纵”,爱自己成为“溺爱”自己。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法律法规,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校规校纪、厂规厂纪?为什么越是发达国家他们的法律越健全?人是不能放纵的,人是需要控制的。物质生活越丰富,越需要控制;社会科技越发达,越需要控制,控制的内容越多。
学校领导厚爱我,有人来,指着一旁的我说:“这是管建刚老师,我们学校的大熊猫。”我对这话既爱又恨。“爱”的是领导对我的认可和重视,“恨”的是那大熊猫真不是个东西。
人当然要爱自己,然而爱的方式、爱的味道有很多种。草原上有两匹马,一匹母马,一匹子马,大小相近,怎么区分?简单,你丢一把草,吃的是子马,看的是母马。森林里有两头狮子,一头老狮子,一头小狮子,怎么区分?你扔一块肉,抢到嘴的是老狮子。母马的爱,甜的;老狮子的爱,辣的。两者都重要。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人情,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喜“听其自然”,厌“尽其当然”。
B老师常把“听其自然”挂在嘴上,我忍不住问他,你知道“听其自然”前面还有一句是什么吗?B老师反问我:“有吗?管老师你糊弄人吧?”
我说:“我不糊弄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里说‘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你要尽了‘当然’,才能说‘听其自然’啊。”
B老师听了我的话,不说“听其自然”,改说“随遇而安”。我忍不住了,说:“‘随遇而安’后面还有四个字,你知道吗?”
B老师摇了摇头。
“随遇而安,斯真隐矣。”我说,“不是一般的人都能‘随遇而安’的,‘真隐’的人才有资格说啊。”
真正的“隐者”,都是历经了大风大浪,彻底看透了人生的。你还没好好地苦自己一番呢,就想“随遇而安”,做“真隐”?
不溺爱自己,很简单,“尽其当然”。工作要好好干,不管喜欢或者不喜欢。不喜欢的工作,强迫自己好好干,看似让自己受罪,受的只是一时的罪。你不好好干,也得在单位里待着,普通的中小学,还没有宽松到上班时间可以随便跑出去压马路、逛商场的地步,真有这样的学校,那我恭喜你,你这辈子的下场就是“大熊猫”。与其无所事事地上网、聊天,还不如正儿八经做点事。上网,上得再多,也就是个上网;聊天,聊得再多,也就是个聊天。一天的QQ,眼花缭乱,眼呆神滞,无非换来几条无关紧要的“八卦”。
该做的就要做好,哪怕是自己不情愿的,也要强迫自己去做好。强迫自己,就是一种管理自己,管理自己不由着情绪做事。会强迫自己的人,才会管理自己。会管理自己的人,才有资格管理别人。关了电视,关了网络,关了门和窗,自己面对自己,坐下来喝杯茶。心有骚动的时候,对自己说,静下来,我要能管理自己,我要能管住自己。我们做老师的,强迫自己静下来,读点专业书和报刊吧,那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自己”的法子。
1998年,毕业后的第八个年头,我第一次捧起教育杂志,不怕你笑话,那些教育论文,我全读不懂。不怕你笑话,外出听课,我不知道“好”在哪里,也不知道“孬”在哪里。一期期地啃杂志,渐渐能看懂了。看不懂的课,借了录像带回家,顺着倒着看,看得小小的女儿能跟着里边的调子读了,我也从懵懂里走出来了。同年10月,我狠下心,买了电脑。我对老婆说,我一定会把电脑的钱挣回来的。每发表一篇文章,学校会有奖金,我下定决心,要多写文章。教育文章不比写《三月》《四月》。一篇800字的教育随笔,我要敲打一个星期:每天晚上7点到9点,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冬天,家里没有空调,我把脚伸在一个纸箱里,腿上盖了被子,电脑前敲打两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我只写了五六十个字。
现在,也有老师写了论文给我看,我认真拜读了,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说,管老师,要不我到“十一”长假改好了,再给你看。或者,要不,我到寒假改好了,再给你看。他们也知道,越往后拖,越不愿意再次拿起笔来改。人应拿出点勇气,强迫自己做该做的事。
为了把“电脑”挣出来,我拒绝了电视。1998年到现在,十多年里,我只看了三部电视剧《花非花》《新结婚时代》《潜伏》。你要获得什么,你就要拒绝什么。你拒绝了什么,才能得到什么。在此之前,我迷上了麻将。一次,几个同事在我家吃饭。吃了饭,打麻将。我家靠近村路,联防队的人摸上来,把我们逮住了。联防队的人一看桌上有钱,是赌博,要抓起来罚款。一同事老实,说我们是老师,闹着玩的。这一说,不得了,报到了中心校,又是批评,又是罚款。
我真的拒绝了麻将。我把打麻将的时间用在了电脑上。当你弄明白保守一个秘密,比传播一个秘密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这话说得挺在理,我把它篡改了一下:当你明白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
主动拒绝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考验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我搞作文教学改革,书中遇到了马正平先生。马先生说,作文的第一能力叫写作兴趣,第二能力叫写作意志,第三能力叫写作人格,第四能力叫写作技巧。起初,我深以为然。越往下做,越发觉,“写作意志”应该排在“写作兴趣”的前面。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下写,坚持不懈地用心往下写,不管起初你对写作有没有兴趣,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人不管做什么,意志第一。
很多人的一辈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里消耗一点,那里消耗一点,看似轻松写意,到最后才发觉,什么也没有做成。集中自己的能量,你得知道往哪里集中。看别人赚钱,你也去赚钱;看别人考公务员,你也考公务员。你没找到“自己”。我不反对赚钱,有本事赚钱,是好事;我不反对考公务员,为政府,为咱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是好事。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富翁,无可厚非;可厚非的是,一个老师一边做着老师,一边做着生意,脚踩两条船。我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我经商的三年,就是脚踩两只船过来的。我没把生意做好,也没把书教好,既伤害了生意,也伤害了教书。
爱得过分,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还一味地忍让、给予,那不是友善,不是关爱,而是伤害。对孩子的爱是这样,对自己的爱也是这样。有人说,爱,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对孩子的爱是这样,对自己的爱也是这样。
真正的爱自己,一定是让自己完善起来,使自己成熟起来。不断把自己推向新的、未知的领域,在战胜未知的恐慌中成熟自己的心智,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一次培训活动上,我认识了向老师、周老师。她俩离开了公办学校,办了自己的“作文学校”。他们离开公办学校的理由,出乎意料的一致:“学校里太松散了,太安逸了,太舒服了,也太没劲了。”我不由地肃然起敬。
人喜欢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地方,生活起来舒服,看病有认识的医生,读书有认识的老师,买东西有熟悉的超市,办事情有熟悉的朋友。离开了熟悉的地方,会举目无亲、束手无策。我第一次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晚上睡在床上,有哭的冲动。原以为,这样的感觉就我一个,后来才知道,很多人都如此。
历经了离家第一夜的想哭的冲动,我渐渐成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6:40:31 | 只看该作者
你找到“自己”了吗
■         江苏  管建刚
P老师热情、聪明、反应快,工作踏实、勤勉、有干劲。P老师教语文,没多久,市级评优课获了奖,进了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语文学科中心组,被评上了学科带头人。
5年过去了,P老师怎样了呢?P老师停滞在5年前的状态。进入“发展高原期”了吗?不是。P老师主持能力好,精彩的脱口秀常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她的不少时间花在了主持上。P老师对“心理咨询”有兴趣,会同几个伙伴,报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几年时间,也算考出了证,只是有证无岗。
学校见P老师活泼、认真,喜欢学生,就请她负责少先队工作。P老师一头扎了进去,播音人员、礼仪人员、大队委员、查岗人员,做得风生水起。少先队工作上,P老师培养了L老师,将工作交给了L老师,她呢,又干起了“教科工作”。P老师有点胖,又爱上了瑜伽,练得也不错,恰好,学校倡议组建“教师社团”,P老师又成了“瑜伽社团”的团长。
教语文也好,做主持也好,管少先队工作也罢,干教科工作也罢,P老师都中不溜秋,没有“冒”出来。我建议P老师:“你很有才华,只是不要什么都干,你要把一个东西做好。”
P老师说:“这些是我喜欢的呀,主持啊,瑜伽啊,少先队啊,我都挺喜欢的!”
一个人的确会有多方面的优点。一些大师,既是作家又是评论家,还是书法家、收藏家。然而,人家不是某一天醒过来,一下子成了“作家”兼“评论家”或兼“书法家”和“收藏家”的。一个人的成长总有所侧重,先成为其中的一个“家”,再成为另外的一个“家”。你成了其中的一个“家”,摸熟成“家”的门路,再成为第二个“家”,也就容易了。
我们老师喜欢常用“兴趣广泛”来评价学生。我对这个词不太有好感。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喜欢用“全面发展”这个词,我对这个词也不太有好感。一个人“兴趣广泛”了,弹一会琴,下一会棋,踢一会球,跳一会舞,唱一会歌,有没有一样拿手,那是个问题。小孩子的兴趣可以“广泛”,“广泛”的目的不是为了“全面发展”,而是什么都试一试,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的“兴奋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兴趣的“点”。
孩子对“这”感兴趣,行,那试一试吧;对“那”感兴趣,行,那试一试吧。孩子小,年龄是最大的优势,什么都“试”得起。我们都成年了,像小孩那样“试”,不是说不行,而是“试”的代价太大了,——没有比“时间”的代价更大的代价了。
你不用像孩子那样“试”,大人有大人的优势,你可以在内心里“试”,一晚上能把所有的兴趣都“试”一遍,选出一个最“优”的点,最适合的发展的“点”,把这个“点”挖下去,成为一口能冒出清泉来的“井”,再换一个“点”,挖下去,挖出清泉来。
优点和缺点好比一张纸的两面,轻轻一转,A面成了B面,B面成了A面,缺点便成了优点,优点便成了缺点。能说会道是个优点,不善言辞是个缺点吗?然而,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得到上级的器重,有现在的职位,正在于他话少,领导喜欢把不能外言的重要机密的事交给他办。
干一行爱一行是个优点。然而,这个喜欢,那个也喜欢,这个工作干一会儿,那个工作也干一会儿,就很难将你的专业,做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一点上,我特钦服微软和吉列。微软只做软件,吉列只做刀片,做到了别人仰视的地步。
H老师听了我的《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的讲座,感慨地对我说:“这几年我做了专职的行政副校长,不带班了,业务上没有长进,整天在繁琐的行政事务里穿梭。以前带班,学生敬佩,家长客气,每带出一个班,心底很踏实。现在,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也不知道干了些啥。”
言下之意,H老师很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一旁,H老师的同事跟她开玩笑说,下个学期,你带班去。“真要我回到一线,做一线教师,现在又感觉有点害怕了。”H老师苦笑着说,“行政工作忙碌一点,心头不像一线教师那样,天天绷着考试、分数、排名的弦。”
H老师的处境和想法,我能理解。H老师当年的选择,我也能理解,我还相信,很多人在面临H老师的抉择,大都也会做出跟H老师同样的答案。人生常有“十字路口”。路口的选择,选择的是“路”,也是面临自己、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最怕本着让自己“安逸”的想法去“选”。H老师,行政和学科之间,选择行政,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一是有面子一点,中国的教育界,学术依然抵不过行政。只有做了行政,人家觉得你手里有权,才觉得你有能力,有本事。二是能让自己轻松一点,压力小一点,舒服一点。
这实在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应有的表现。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寻找“自己”的出发点,是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壮大自己。绝大多数心智不够成熟的人,为自己寻找的是吃竹子的大熊猫的安逸。
有一年安排课务,学校里多了一位语文老师。校长说你那么忙,别带班了。答应的话,语文教学上不改作业,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我也没太大关联,能轻松很多。轻松一定有代价的。没有一种轻松、安逸是上天恩赐的,可以不出“钱”的。轻松、安逸的背后是成长速度的停滞、倒退。
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那一年不带班了,以后或许也会不带:掉进安逸和舒服很容易;要从安逸和舒服里拔出来,则很不容易。即使在作文教学上,我依然能有所进步,肯定不能像带班那样成熟得快,至于阅读教学,我会一事无成。带班,要教作文,也要教课文,我研究作文,研读学生的作文,很自然地,把作文教学上想明白的东西,用到了阅读教学上,那一年,我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陈金铭先生看了我的课例,兴奋地说:“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彻底、最干净、最有效的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我不知道这一年,我会在阅读教学上寻找到自己。寻找是个过程,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多长的时间。或许明天,或许明年,或许三年,或许五年了还一片迷惘,或许五年后的某个下午,你顿悟了。是的,顿悟。谁都不知道“顿悟”会在什么时间来。你不停地寻找,有意识地寻找,有意识久了,成了无意识,成了下意识,成了不经意的相遇。
H老师的选择,我说我能理解。很多老师,业务上有了一点发展,就提拔上了行政岗位,美其名曰“教而优则仕”。行政这东西“乱花渐欲迷人眼”,丢失了学术上本该有的厚重价值。我不是说,行政上就不能找到“自己”,活出“自己”,李希贵、冯恩洪等,他们都在校长的职位上,成就了学校,成就了老师,也成就了“自己”。然而,这条路与业务发展比起来,它太窄了。毕竟,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校长。而学术发展没有限定。像我们学校,一把手校长只有一个,特级教师却有四个。
有人说:管建刚,你不是副校长吗?当了副校长,你就吹凉风啦。
我的确是副校长。我真的很幸运。在我的学术研究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光的阶段,不只有一个好老婆支持我的研究,我还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有一次互动时,某老师发问:“管老师,能否听听你在行政管理上的见解?”我很抱歉地说:“我大概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副校长了。我享受着副校长待遇,却不用干什么事务性工作。我只要每年出一本书,就是对校长、对学校的一个交代。”
不知道你有没有我的幸运。
办公室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师范生到薛法根校长所在的学校实习,指名要跟着薛校长学。大家说,薛校长那么忙,不能你说拜师就拜师。那师范生说,不能跟着薛老师学,那我就不在这里实习了。
名师出高徒。人的成长,要找好师傅。好师傅能较快地培养你。然而,找到师傅也只能使你成长,不能使你成熟。只有找到了自己,才能成熟自我。
不少参加全国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老师,很快销声匿迹,为什么?他们的课是在很多“师傅”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们的课并不是他们的,他们的课里没有真正的自己。他们得到了特等奖、一等奖,却没有找到“自己”。
有一位全国赛课特等奖获得者,每次出去讲课,都要找“师傅”帮助设计课。只有师傅那里过关了,才有信心出去上。为什么不过师傅关,就没信心上?教学上还没有找到自己,尽管获得了特等奖。找到了自己,就不用找师傅了。
没有找到自己之前,一切的路都是闭着眼睛走的。这个时候,有个师傅告诉你,往这里走,往那里走,多好啊。优势,在一个阶段是优势,到另一个阶段,或许会成为劣势。有的人一辈子都很勤勉,领导很认可,师傅认可,家长认可,同事认可,别人眼里也算“功成名就”,最终却什么都没做出来。很多人找到的是外在的自己、虚假的自己,以为获得了一个荣誉,那个荣誉就是自己,就算找到了自己。
哪一个是真正的你?你在做着别人眼里的苦活、累活,却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反而觉得甜,觉得美,那说明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了。我带着班,经常外出讲课,多少有点行政事务,每年出一本书,然而,每个星期我总要雷打不动地和学生一起出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很多人问我累不累。我常用妻子和女儿的故事来回答。
女儿小的时候,学钢琴,妻子接送不说,还得帮她记着要点,回家再教。女儿写日记,不会写字,女儿说,妻子写。女儿要看故事,妻子读给她听。女儿长大了,能自己看书了,妻子担心她不爱看名著,下载了名著的评说,给女儿听。妻子为女儿付出了很多,一日,她抱怨道:女儿啊,为了你,我的时间没了,青春没了!
女儿去澳大利亚访问、交流,十天时间。我对妻说,这十天,你可以耳根清净,尽心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结果呢,女儿不在了,妻子惦记得不行,恨不得女儿马上飞回来,好马上为她苦为她累。
《班级作文周报》就是我生的一个孩子。你找到了自己,才能生出“自己”的孩子。“孩子”是你找到自己的一个物证。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使自己的教育幸福起来,那就一定要走上研究的路。很多人本身就是“研究人员”,一天到晚做“研究”,却没觉得幸福,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研究的都是“别人的孩子”,做起来当然觉得苦,觉得累。
你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吗?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6:43:41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从找到“自己”开始
■江苏   管建刚
我有一个朋友,住隔壁小区,每日都要回小镇工作。一次,母亲来我那,小住几日后,要回去。我跟朋友说,明早母亲搭他的车回乡下。
母亲到家后,给我电话,说以后不搭我朋友的车了。我吓了一大跳,忙问出了什么事。母亲说,到镇上,她只要转乘305就能到家,我那朋友非要把她送到家门口,他这么客气,以后她哪还敢坐他的车。
我那朋友,一心想把事情做完美。却不曾想,把事情做完美了,某种程度上,也把事情做“绝”了。
跟完美较真的人,往往被完美左右,反而不快乐。做老师,你要完美,你要对得起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搭班老师,你当自己是神啊!做一个有特点的老师,特点,足以安身立命。
有个女孩曾轶可,周立波说她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间还跑调。立波说立波的,轶可照样上轶可的台。你说她的歌难听,她说,那是我自己谱的。曾轶可不完美,她有缺点,大家喜欢有缺点的、不完美的她。
谈恋爱,你不能光爱人家的优点,只盘算着对方的优点才结婚的,那样,婚后离婚的几率一定大于幸福的几率。优点和缺点都是上帝给人的礼物。优点和缺点加在一起,成为人的特点。谈恋爱、过日子,要接受人的特点。抽烟是个坏习惯,那女孩看那男孩抽烟的样子,很男人,很有味道,你说那男孩该不该戒烟?
一个人不要只看自己的优点,自我感觉太好,便不能有长进。也不要老盯着自己的缺点,缺点看久了,会觉得自己不是个东西。人的眼神好比放大镜,老盯着自己的缺点,会不断放大自己的缺点。一个人永远拿不开的,正是看自己的眼神,你的眼神随时随地带在了身上。
有人给丰田的“刹车门”编了顺口溜,“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丰田刹不住”。两周内,丰田召回了三百多万辆。丰田怎么失去自己的优势的?——丰田总盯着自己的缺点,总看着人家“现代”的优点,“现代”哪个部件的成本比“丰田”低,丰田马上拆“现代”,将“现代”的长处学到手。人家的长处学到手了,自己的长处丢了,OK,安全出问题了。
人要活出“自己”,生活上如此,工作上如此,事业上也如此。林忆莲,我的偶像,小眼睛,单眼皮,很有魅力。有一年,单位来了女孩,小眼睛,单眼皮,忍不住想,身边的林忆莲出现了。谁知,一转身,那女孩单眼皮变成双眼皮了,搞得我看她不是,不看她也不是。哼,双眼皮的小眼睛就好看了吗?
外出学习,听人讲SS语文,一时心潮澎湃,回去也SS语文。SS语文还没琢磨出道儿来呢,又听人讲ZT语文,一时间热血沸腾,回家也ZT语文。ZT语文还没捂出暖气来呢,听人家说,JD语文那才是真语文。JD语文还没整出啥滋味来呢,又一股语文风刮过来,刮得人一头雾水,到头来,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没了自己,你能成为谁?
十多年前,我和学生一起办《班级作文周报》。办到第二年时,我写了篇文章《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参加江苏省颇有盛名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我把文章拿给资深教科人员看,人家仔细看了,也没把我当外人,真诚地说,这哪是论文啊。我脸红心跳、口干舌燥地收起东西,找了个“回去改改”的托词,老鼠过街般溜回去。也没信心改了,再说,截稿日期近在眼前,胡乱投了出去,不获奖就不获奖,算完成任务吧,算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吧。深秋,来了通知,叫我去领奖。到会场才知道,那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居然得了第一名。
那资深教科人员说的也没错,从他的眼光来看,我那篇东西的确不像论文。那篇东西长得不像他,像我,有了我的个性,它胜出了。
大家都在研究怎么上阅读课,市里搞大型活动:上阅读课,全国搞大型活动:上阅读课。作文教学被边缘化了,管建刚研究的还不是作文课,什么《班级作文周报》,什么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什么写作动力、写作意志。有人说,管建刚,你能不能拿出一节好课来?——我瘪了。我拿不出来。
我妥协了,强大的功利面前,我丢失了自己,我也研究起阅读教学。那会儿,我们学校创省实验小学,专家来验收,我上《黄鹤楼送别》,老师们说我上得好,专家也说我上得不错。我整理了实录,写了教后记,寄给了《人民教育》。过了一阵,《人民教育》来了电话,说要发表我的实录。我兴奋得脚都软了。《人民教育》发表实录,多大的肯定,多大的荣耀。
一天又一天,《人民教育》始终没发我的实录,我以为碰到了骗子,从此死了心,老老实实干我的老本行,办《班级作文周报》,多想新点子,学生有兴趣写,有东西写,写出好作文。有时,把学生的作文投出去,到正式报刊上发表,拿稿费。一年、两年、三年,我的作文教学体系越做越大。2005年,出版了《魔法作文营》;2007年,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10年起,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
后来,遇到《人民教育》的编辑,编辑说:你没遇到骗子,那电话是我打的,实录、反思,都不错,由于个别原因,一压再压,一拖再拖,过了刊期,再也没能出来。
我听得冷汗都冒出来了。幸好出了“个别原因”,发出来了,我大概真的从此朝着“阅读教学”走,丢失了最本真、最本色的我。走“大路货”,我能走多远?一次,朋友对我说,听孙双金老师讲课,一些老师向孙老师提作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孙老师说,作文教学的问题,建议你们去问管建刚。朋友向我转述,我问自己,要是走了“阅读教学”的路,孙老师会说“建议你们去问管建刚”吗?
马不应该学骆驼,骆驼也不应该学马。马有马的优势,马有马的劣势。骆驼有骆驼的优势,骆驼有骆驼的劣势。马是大地上的马,骆驼是沙漠里的马。你是骆驼还是马?这是个问题。我不是骆驼也不是马,我或许是头驴,或许是头牛。那也不错。只要找到自己,活出自己。牛有牛的精彩,驴有驴的幸福。
凭借什么来找到自己?不是家庭住址,不是工作单位,不是身份证号码,不是姓甚名谁。那只能找到外在的自己。我们要找到“内在”的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教学”上的特点。怎样找?——从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生命历程中去寻找。
我的一位老同事,教体育的,姓吴,学校田径队的大孩子都不服他。大孩子说,我跳得比他高,跑得比他快,凭什么要听他的。吴老师喜欢写毛笔字,毛笔字写得好,他没有拼老命练田径,而是静静地写自己的字。校领导发现他的字好,让他改教书法,这一转,如鱼得水,吴老师的字越写越棒,他的学生也越写越好,写字教学圈里,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吴老师找到了“自己”,走出了自己的教育人生路。
一两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你应该泡一杯茶,橙色的灯光下,盘点自己的生命历程。老师,说到底是教学生怎么去过人生的。对人生没有思考的人,那只能是个教书匠。木匠、泥水匠面对的是死物,老师面对的是活物,两者的最大区别在此。根雕艺术家是把那树根当成有呼吸、有生命的活物的。
一个书法老师,要从自己怎样爱上书法、写好汉字的角度,去发现自己的特点,去成就自己的教学特点。一个语文老师,要从自己怎样学好语文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特点,去成就自己的教学特点。一个数学老师,要从自己怎样学好数学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特点,去成就自己的教学特点。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经历。一个人的阅读教学水平,最终取决于自己的阅读经历;一个人的作文教学能力,最终取决于自己的写作经历。
我怎么钟情起作文、作文教学的?我的语文一向糟糕,作文更是拿不出手的烂山芋。师范里得的唯一一次表扬,在三年级。那年“十一”,陈正南老师叫我们写作文,也没说一定要写什么。家里忙得要死,哪有什么心情过节。我居然没去编什么社会主义新风尚,老老实实写了母亲采桑喂蚕的事。陈老师居然大加赞赏,朗读并评讲了我的作文。我由此明白,表扬对作文的作用。这也是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讲评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欣赏”,大面积地欣赏学生的作文。
那次表扬,昙花一现。我的作文莫名其妙地亮了一回,然后又黯淡无光。成了语文老师的我反思,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一次表扬不够,要连续刺激,足够的刺激频率,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热情像太阳一样,一直处于燃烧的状态。
我的作文人生的戏剧性一幕,发生于1998年的春天。那年春天,我写了篇《三月》,寄给地方小报《吴江日报》。三月的某一天,同办公室的民办老师王老师,拿了张报纸给我看,说:小管,今天有一件怪事,《吴江日报》上有个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发表了篇《三月》。我一看,那个管建刚就是我呀。王老师满眼狐疑地看了看我,看得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大大的伤害。回家路上,我发誓,要再发表一篇给王老师看看。四月的某一天,王老师拿着《吴江日报》过来了,说:小管,这上面写《四月》的管建刚,还是你吧?我掩盖心头的喜悦,严肃地说:“正是在下。”
我在村小待了八年,同办公室的都是民办老师。民办老师跟公办老师的收入、福利、劳保,差距很大。我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民办老师怎么教,我也怎么教;民办老师怎么布置作业,我也怎么布置;民办老师怎么应对考试,我也怎么应对。有的时候,期末的考试成绩,还弄不过经验丰富的他们,他们对我这个正宗师范生,心里多少有过问号。
我的《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发表后,我发现,办公室的民办老师们,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嘿,这小子,真有两下子啊,师范生啊!我的《七月》《八月》发表了,1998年的 830,照例去中心校开全体教师会。走廊上,遇到了校长,校长对我很有意见的,你想啊,这管建刚报到后,不工作,尽花公家的医药费;身体养好了,忙着挣钱还债,哪像个好青年?我也觉得愧对校长,每次去中心校开会,我就怕在走廊上遇到校长。一见对面校长来了,我就窜到左边的厕所,假装去方便。时间久了,一见校长,我就有了反应,想要去方便。
那天,走廊上我和校长再次相遇,我居然没有了去方便的感觉。一向对我有看法的、不苟言笑的校长,居然对我灿烂一笑,我心惊肉跳地叫了声“校长”,回味一下,才知道这感觉叫“受宠若惊”。我的《九月》《十月》发表了,我的《冬之歌》《冬之约》《冬之舞》发表了,我发现,老婆看我的眼神也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了柔情蜜意。
哦,原来作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的,作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的,作文可以让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实现这一美好的人生转变的途径是“发表”。农村学生的作文,孬着呢,怎么能经常发表呢?我想到了办自己的“报纸”——《班级作文周报》,由此,我迈出了“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一步。
现在,我常把自己当年那段“光荣历史”,晒给身边的年轻老师。大家听得眼珠子都要弹出来了。我发现了一个真理,当你成功了,你的缺点都变成了可爱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的主编李振村先生的讲座,时常掌声、笑声不断。他的普通话比我还普通,有一次,他说要当众配乐诗朗诵,可爱的李主编用他那地道的山东普通话说:“你们不要听我的发音,你要听我的真挚的情感。”惹得现场又一片笑声、掌声。
年轻的时候,贾平凹先生很穷。一次肚子疼,朋友用板车拉他去医院。医生看了说,不碍事,买个西瓜回去吃就好了。贾平凹买了一个大西瓜,抱在胸前,朋友用板车拉他回家。到了家里,肚子不疼了,贾平凹痛苦地看着西瓜:“早知道,这西瓜就不买了。”据说,贾平凹的吝啬,文学圈有名。
贾平凹先生的吝啬绝不是什么优点,然而,今天听来,却一点也没给贾平凹先生抹黑,反而觉得贾平凹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的真实的人。把你的优点做大,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你的缺点也就可爱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0:15:52 | 只看该作者
对话管建刚: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本刊记者  朱文君
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
    记者:据说你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教书,但是现在却教得那么有滋有味。是什么让你有如此大的转变?
    管建刚: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我读师范只是为了弄个城镇户口。所以师范三年,我读得稀里糊涂,没等弄明白教书是咋回事,就毕业了。临毕业,一场大病,迫使我把心思全放在学熬药、打针、针灸上。
    一年后,勉强能上班。校长让我选:或教两个班数学,或教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我以为一个班总比两个班轻松,于是,一个从小见了作文就怕、见了语文就头疼的人,成了语文老师。
    马马虎虎教了两年书,认认真真养了两年病,看了不少医书、药书、养生书,现在想想,我最初的那点语言,或许是那些医药书给的。身子渐渐好起来,书却没教出样子来。那时候的我对教书没感情;对语文,要说有感情,一个字:怕。
    这当儿,父亲的小厂子垮了,他愁得一下子佝偻了下去。我说,爸,我帮你干。但母亲不让我辞职做生意,说万一你的身体不好,没了公费医疗,跳黄河?——黄河那么远,死都来不及!
    记者:从开始为了户口,到后来为了公费医疗,教书仅仅是为了生计,而不是因为喜欢。
    管建刚:不过,到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你安心做语文老师吧。这样一做就是十多年,现在成了特级教师,成了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我明白了,当初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欢,不应该成为“不出色”的理由。
    记者:心理学家埃尔森博士采访过100位公认的“成功人士”,一大半的“成功人士”说,目前所做的,并不是自己当初所喜欢的。看来,当初喜欢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下的“做”中学会“喜欢”。
    管建刚:没错。一个人10岁喜欢的,不等于20岁喜欢;20岁喜欢的,不等于30岁喜欢。反过来说,一个人20岁不喜欢的,不等于30岁不喜欢。30岁不喜欢的,不等于40岁不喜欢。人是能动的,变化的。
    心思刚回到教育上时,我也曾对上班产生疲倦感。怎么办?我念四个字,后来我戏称为“四字真言”:“上班真好。”上班路上,我一心一意地念,念着念着,自己都笑了出来。念着念着,情不自禁念起做教师的好,工作稳定,双休日、节假日不说,寒假、暑假,多逍遥。学生少不了给我添麻烦,可也正是那些“麻烦事”,我活得不再一成不变,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变化”。你看,带一班孩子,对你言听计从,不开心了发个火,第二天,孩子依然甜甜地说“老师好”,要在公司里、机关里,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记者:看来,是积极的心态成就了你,这一点在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
管建刚:所以我说,不喜欢的,你好好做,做出点名堂来,也就喜欢它了。很喜欢喝我母亲做的一道汤,汤汁浓稠,味道醇厚。一次,母亲炖着汤,我偷偷去锅里喝了点,嗯,没什么味道。母亲说,要炖上三个小时,才能炖出好味道来。工作,也一样,别急着下论断,说它没有味道。你做出味道来了,才知其中的好滋味。

我不过只比别人少了2.18
    记者:很多老师知道有个管建刚,是因为你的文章,你的书。
    管建刚:是的,2005年,我出版了《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了《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记者:很多人以为,管建刚如此能写,一定从小喜欢语文,读了很多课外书,作文水平顶呱呱。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误会。
    管建刚:呵呵。小学里,除了教材,我只知道连环画。到初中,才知道还有金庸和《每周广播电视报》。读了师范,教语文的张老师一天问我,管建刚,你都读过什么课外书?我想了半天,看过金庸,还看过琼瑶,别的没了。
    张老师说:“你要看名著,看巴金。”我买了《家》,勉强看了10页,再没翻第11页,看不懂。
    有人说,你不会骗我吧,管建刚?你这样的基础也能一本本地写书?为什么不能?不要把基础看得那么重。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给过一个公式,我很受用:1×40%×40%×40%×40%×85≈2.18(分)——什么意思?人的智商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前者占四成,后者占六成。智力因素又分知识和技能,知识占40%;知识又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书本知识能在实际中用的,占40%。汪中求说,你若同意以上的权重、分配,那么,一个人大学毕业,总成绩平均为85分,此人在学校获得的总智力分为2.18分。
    记者:哈哈,按这个说法,以后遇到那些北大、清华毕业的,我就想,我不过只比你们少了2.18分而已。
    管建刚:就要这么想!刘伟,一个用脚弹出流水般钢琴曲的男孩,别人问他,你怎么想到用脚弹琴?他说,谁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这是2010年最震撼我的话语。没有双手的人,能实现他的钢琴梦。没有个子的人,能实现他的NBA梦。那个1.6米的小个子男生,所有和他一起打球的伙伴,听他说有个NBA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凭你,打NBA?做你的大头梦去。这就是博格斯,NBA历史上最矮的球员,每到球场,都会引起人们疯狂鼓掌的人。
    达尔文晚年时曾经感慨:“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
    可见基础的好坏,决定不了什么。很多人把“基础不好”挂在嘴上,只是给自己“继续懒惰”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最后看的,不是你的基础强不强、扎不扎实,而是你有没有全新的发现,与众不同的创造。
    记者:不过,现在的你还是当年的那个基础吗?
    管建刚:当然不是。现在想来,我庆幸自己,没有被当年的“烂基础”吓倒。百事可乐有一句广告词:“渴望就是力量。”我喜欢它胜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这东西,它就在那里,你什么时候去要它,都可以。你有了行动的渴望,就有了弥补基础的动力。我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做着做着,发觉自己的不足,于是把与作文教学有关的书全买了来看,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与研究有了整体、全面的了解。我的研究每往前推进一步,我就要大量阅读一批书。这些阅读,无形中弥补了我基础的不足。但,和那些单纯为补基础而补基础不同,我是为了塑造“自己”去汲取知识,那过程不是枯燥的,不是痛苦的,而是美好的,美妙的,充满了成长的欢愉的。

努力,从找到“自己”开始
    记者:你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那么自信,自信地思考、自信地做事。这是很多年轻老师缺乏的。
    管建刚:有个女孩叫曾轶可,就是周立波说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间还跑调的那个“超级女生”。曾轶可的“绵羊音”居然成了名,有很多粉丝拥护她。优点和缺点都是上帝给人的礼物。优点和缺点加在一起,成为人的特点。所以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生活上如此,工作中如此,事业上也如此。
    外出学习,听人讲某某语文,心潮澎湃,回去也某某语文。某某语文还没琢磨出道儿来呢,又听人讲某某某语文,热血沸腾,回家也某某某语文。某某某语文还没焐出暖气来呢,听人家说,某某某某语文那才是真语文……到头来,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没了自己,你能成为谁呢?
    记者:但是,你却能沉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办“班级作文周报”,而且一办就是十年。这是你的个性使然吗?
    管建刚:我也曾妥协过。有段时间,我把作文教学扔一边,也研究起阅读教学。那会儿,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黄鹤楼送别》,专家说上得不错。我整理了实录寄给《人民教育》。过了一阵,来了电话,《人民教育》的,说要发表我的实录。我兴奋得路都不会走了。
    一天又一天,《人民教育》始终没发我的实录,我以为碰到了骗子,从此死了心,老老实实干我的老本行,办《班级作文周报》,研究作文教学改革。后来,遇到《人民教育》的编辑,编辑不无遗憾地告诉我,《黄鹤楼送别》的实录由于各种原因过了档期,没能发出来。我听得冷汗都冒出来了。幸好出了“各种原因”,要发出来了,我大概从此会朝着“阅读教学”走,丢失了我的本色和专长,我能走多远?
    马不应该学骆驼,骆驼也不应该学马。马有马的优势和劣势,骆驼有骆驼的优势和劣势。你是骆驼还是马?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不是骆驼也不是马,我或许是头驴,或许是头牛。那也不错。只要找到自己,活出自己,牛有牛的精彩,驴有驴的幸福。
    记者: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并在成长中获得了对人生深刻的领悟。
    管建刚:每个老师都应该有一两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泡一杯茶,温暖的灯光下,盘点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经历。一个人的阅读教学,最终取决于他的阅读经历;一个人的作文教学,最终取决于他的写作经历;一个人的音乐教学,最终取决于他的音乐生涯。

寻找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
    记者:那么盘点你的人生,反思你的成长经历,有没有一个“关键事件”影响了你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
    管建刚:有!前面说了,我的语文一向糟糕,作文更是拿不出手的烂山芋。师范里唯一的一次表扬,在三年级。那年“十一”节,陈正南老师叫我们写作文,也没说一定要写什么。国庆节期间,家里忙着采桑叶,忙着养蚕。我没有去编故事,老老实实地写了母亲采桑叶、养蚕的事。陈老师居然大加赞赏,朗读、评讲了我的作文,给了我很大激励。我由此明白表扬对作文的作用。这也是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讲评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欣赏”,大面积地欣赏学生的作文。
    那次表扬,昙花一现。我的作文莫名其妙地亮了一回,又黯淡无光。后来我明白,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一次表扬不够,要连续刺激。足够的刺激频率,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热情像太阳一样,一直处于燃烧的状态。
    记者:你找到了“连读刺激”的办法———办《班级作文周报》,这是否也缘于某个“关键事件”?
    我的作文人生的戏剧性一幕,发生于1998年。那年春天,我写了篇《三月》,寄给地方小报《吴江日报》。三月某日,同办公室的王老师,拿了张报纸给我看,说:小管,今天的《吴江日报》上有个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发表了篇文章《三月》。我一看,那个管建刚就是我呀。王老师满眼狐疑地看了我一下,看得我浑身不自在。回家路上,我发誓,要再发表一篇给王老师看看。四月的某一天,王老师拿着《吴江日报》说,小管,这上面写《四月》的管建刚,还是你吧?我在村小呆了八年,同办公室的都是民办老师。民办老师跟公办老师的收入、福利差距很大。我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没有,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考得过经验丰富的他们,他们对我这个正宗师范生,心里多少有过问号。
    我的《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又相继发表后,办公室的民办老师们,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嘿,这小子,真有两下子啊,不愧是师范生啊。那年的8月30日,去中心校开全体教师会。走廊上,遇到了校长。校长以前对我是很有意见的,你想啊,这个管建刚,报到后,不工作,尽花公家的医药费;身体养好了,又忙着做生意挣钱。那天,一向对我有看法的、不苟言笑的校长,走廊上相遇,对我灿烂一笑,我心惊肉跳地叫了声“校长”,回味一下,才知道这感觉叫“受宠若惊”。我的《九月》《十月》发表了,我的《冬之歌》《冬之约》《冬之舞》发表了,我发现,老婆看我的眼神也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了柔情蜜意。
    我由此明白,作文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的,作文可以让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实现这一美好人生转变的途径是:发表。怎样让学生在作文不太好的情况下,也能经常发表?我想到了办学生自己的“报纸”———《班级作文周报》,由此迈出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一步。
爱自己,请不要溺爱自己
    记者:有人说,管建刚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找准了“生长点”,还因为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超强的意志力。
    管建刚:溺爱孩子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溺爱孩子,是在害孩子。溺爱自己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溺爱自己,是在害自己。
    你在溺爱自己吗?请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折磨”过自己吗?你“拒绝”过自己吗?你“强迫”过自己吗?再追问三个问题:你经常“折磨”自己吗?你经常“拒绝”自己吗?你经常“强迫”自己吗?
    为了锻炼身体,我每天跳1000个绳。1000个绳,跳到后面,也辛苦,也心慌,也想停下来歇息。我坚持不停,我对自己说,对自己的残酷,就是对自己的爱,折磨自己,就是爱自己。
    我的一位朋友,比较胖,老唠叨着要减肥,可就是落实不了!我说,简单啊,管住你的“嘴”而已。饭桌上,刚搁下筷子,爱吃的菜上来了,你忍不住拿起筷子,此刻,你要对自己说,不吃,不能吃!你和自己的欲望斗,表面看自己的欲望受了委屈,对自己残酷了一点,实际上是真正的爱自己。
    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人情,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喜“顺其自然”,厌“尽其当然”。现在有不少人,常把“顺其自然”挂在嘴上,我忍不住要问他,你知道“顺其自然”前面还有一句是什么吗?———“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啊。
    爱自己,而不是溺爱自己,那就要“尽其当然”。该做的就要做好,哪怕是自己不情愿的,也要强迫自己去做好。会强迫自己的人,才会管理自己。会管理自己的人,才有资格管理别人。关了电视,关了网络,关了门和窗,自己面对自己,坐下来喝杯茶,读书,写作,静思……
    记者:所以你给人的感觉非常安静,这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十分难得。对于一线老师来讲,迫使自己静下来,读点书,写点文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自己”的课程。
    管建刚:对。1998年,我第一次捧起教育杂志,不怕你笑话,那些教育论文,我全读不懂。出去听课,我不知道“好”在哪里,“孬”在哪里。于是一期期地啃杂志,渐渐能看懂了。看不懂的课,借了录像带回家,顺着看倒着看,慢慢就从懵懂里走出来了。
    同年10月,我一咬牙买了电脑,下决心要多写文章。教育文章不比写《三月》《四月》。那个时候,我写一篇800字的教育随笔,要敲打一个星期:每个星期的晚上7点到9点,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冬天,家里没有空调,我把脚伸在一个纸箱里,腿上盖了被子,电脑前敲打两个小时。平均,一个小时我只写五六十个字。
    现在,也有老师,写好了论文给我看,我认真拜读了,提出修改意见。他说,管老师,要不我到“十一”长假改好了,再给你看。或者,要不,我到寒假改好了,再给你看。他们其实也知道,越往后拖,越不愿意再次拿起笔来。人是要拿出点勇气,强迫自己做该做的事的。
    我拒绝了电视。1998年到现在,十多年里,我几乎没有看过电视。
    “当你明白保守一个秘密,比传播一个秘密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这话说得挺在理,我把它篡改了一下:当你明白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要获得,就要有拒绝。拒绝了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主动拒绝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考验意志的力量。我搞作文教学改革,书中遇到了马正平先生。马先生说,作文的第一能力叫写作兴趣,第二能力叫写作意志,第三能力叫写作人格,第四能力叫写作技巧。起初,我深以为然。越往下做,越发觉,“写作意志”应该排在“写作兴趣”的前面。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下写,用心往下写,不管起初你对写作有没有兴趣,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人不管做什么,意志第一。
    记者:做了,就有收获;坚持,才出奇迹。你十年的坚持,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没有记录,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研究
    记者:作为一名杂志编辑,我看到很多老师不善于写。虽然他们也有很多创新,并且做得不错。
    管建刚: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赫然摆在一起出售。一个是日用品,一个是食品,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啊。原来,沃尔玛的工作人员在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周末,某一连锁超市里的啤酒和尿片的销量总是很大。他们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观察、走访中了解到,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经常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片;丈夫们买好尿片,顺手带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和尿片销量一起增长。搞清原因,沃尔玛工作人员打破常规,尝试将啤酒和尿片摆在一起,结果,啤酒和尿片的销量双双激增。
    如果没有销售记录,就不可能有销售周期的统计,也就不会出现这个经典案例。商家想把商业做好,要记录;教师想把教育做好,要记录。这“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随机的,一句话两句话,可以;感触深,八句十句,不想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的事件和想法的记录。记录,要的是真实和及时。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及时,那是因为人有惰性,会懒掉。人都会遗忘,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会遗忘小半,第三天会遗忘大半,第四天会遗忘得干干净净。
    人的思想,有的时候是漂浮的。文字能将漂浮的思想捕捉住,固定下来。你捕捉十个二十个属于自己的有想法的句子,你还会怕文章没有思考力?你经常这么捕捉,你会变得敏感;你经常这样捕捉,你会变得有思想。
    教师每天写几句教育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有很多的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分类,同类的合并,你就能从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里,归纳出属于你的发现,属于你的规律性的东西。你将这些写成一篇文章,必定是实实在在的好文章。一些老师觉得自己缺少教育理论,写不出教育文章来。我始终认为,我们不缺少理论,我们缺少的是属于自己的记录,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你有1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篇有意思的论文。你有100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本有意思的专著来。当你拥有了足够的原生态的“记录”,再有针对性地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你就能读到心里去,就能发现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相通点、共振点,就不会觉得阅读理论专著的枯燥。
    文学巨匠果戈理说:“必须每天写作。如果有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重复下去,等到写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主意。
    让我们拿起笔来,记录,记录,再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2:27 , Processed in 0.0669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