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淑敏:把幸福密码还给孩子作者:却咏梅 伏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0-11-13)
实现梦想是人类最美丽的梦想。网上流传的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这些是我想要让你们得到的东西:在一个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的世界中长大……”
没有梦想或失去梦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选择越多,有些孩子的梦想越少?为什么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意愿会产生严重分歧,进而使家庭模式走向死局?为什么远没有到走投无路、生活无靠的地步,却总有人放弃年轻的生命?
怎样看待孩子的人生价值、梦想与成功?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尊重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小草”的梦想有意义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些注定不能成为精英的平凡的孩子,他们的梦想有意义吗?
面对记者的疑惑,毕淑敏反问道:“‘小草’从来就不是精英,为什么一定要成为精英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于孩子如何成为优秀和卓越之士倾注了太多的注意力,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即使一个孩子目前是优秀的,将来在更大的范围内也不一定是优秀的,因此对于成就卓越的极度热衷是一个很大的价值偏差,如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要把“成功”二字破解掉。
毕淑敏认为,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现在的家长经历了厮杀而上的奋斗历程,他们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认为取得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在求学过程中变成最优秀的人。而毕淑敏说:“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这样的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吗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在毕淑敏看来,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她解释说,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还要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毕淑敏告诉记者:“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毕淑敏认为,类似的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她曾对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孩子们说:“这些问题的答案要自己慢慢去寻找,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父母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错了吗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祖国争光……”许多人都写过这样的作文,家长、孩子、老师没有人在意,以致韩寒说,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在毕淑敏看来,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毕淑敏认为,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必过于谨慎到认为“稍走错一步就对不起孩子”的地步,“我不知道不上一个好的中学会如何,也很难想象一个本质还不错的孩子,接触几个贫民子弟就会变成流氓……其实孩子的世界根本没有那么险恶。”
虽然家长的很多设计都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毕淑敏说。
北京的精英阶层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毕淑敏设想:“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