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绍兴400多套家谱重修 | 2010-12-22
王晓宏 汤仲国 绍兴晚报
| | [tr][/tr]
自家的先辈是谁?家族中曾出过哪些名人或丰功伟绩?家族成员又向哪些地方迁徙……现在的绍兴民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些问题有兴趣了,民间修家谱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12月18日,随着绍兴市家谱协会挂牌成立,到会的家谱编修者有91位之多。
现在修家谱需要哪些条件?修家谱的资料又是从何而来?目前绍兴家谱热的背后潜藏着哪些问题?“新闻深呼吸”栏目组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绍兴家谱协会成立,91名爱好者集聚一堂
18日8点多,丁怀新早早从新昌赶到绍兴市档案馆会议室,参加绍兴市家谱协会成立大会。
今年58岁的丁怀新以前在当地一家印刷厂做厂长。前些年,一些重修家谱的人找他印刷家谱,渐渐地,丁怀新迷上了家谱,成了谱牒爱好者。
如今丁怀新不仅动手编修自己家族的《彩烟丁氏宗谱》,还受聘于绍兴各地,担任顾问,帮助一些家族编修家谱。
在当天的成立仪式上,绍兴市家谱协会的会员达到91人,他们有农民、教师、工人和企业家,还有具备文史知识的专业人士。
绍兴市家谱协会秘书长郭欢裕说,其实在民间还有更多谱牒爱好者,他们默默地为编修家谱而努力着,而且有些人的水平很高。比如绍兴县平水镇的孟迈老人,他本是一家纺织厂退休职工,但近10年来,他一直以手抄形式编撰《孟氏南支简谱》,且被国家档案馆收藏(本报“新闻深呼吸”今年5月12日曾有详细报道)。 当天,不少与会的谱牒爱好者都表示,这些年,绍兴各地兴起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但由于续谱年代间隔久远,民间谱牒知识肤浅,老谱查询困难,这给民间续谱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大家一起商量,共享资料,能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绍兴市家谱协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绍兴已重修300多套家谱,还有100多套正在编修
绍兴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戴晓红说,他们馆原本有古籍线装家谱117种,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续谱工作一度停滞。这些年,续谱在民间热闹起来,不少谱牒爱好者到图书馆查阅家谱资料,由于资料不全,最后失望而归。于是图书馆公开向社会征集收藏家谱,近5年来,该馆共征集到70多套家谱,其中今年收到的家谱有10本。在这些家谱中,诸暨市最多,占到三分之一,其次是绍兴县,也有上海等地一些谱牒爱好者送来的家谱。
“图书馆里收集的并不全面,绍兴民间各地还有大量重修的家谱。”戴晓红说。上虞家谱研究者、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上虞民间已兴起新修家谱的热潮,这两年当地已有近30个家族重修家谱。
“这些年,新昌地区重修的家谱有60多套,且越分越细,比如吕氏中又分10多支(宗),如今各支纷纷修订或新编家谱,形成一股热潮。”丁怀新说。
郭欢裕说,这些年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重修家谱的意识越来越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绍兴地区重修的家谱有300多套,目前还有100多套正在修编当中。
30万元修套家谱,最大的困难是查找资料
戴晓红说,以前的家谱装帧形式均为线装,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新修编的家谱装帧越来越多样化,简装、平装和“无线胶钉”都有,封面制作也更加精美。
相比外观的变化,新修编家谱内容更加丰富。
每种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按照目前流行的家谱中,有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4种记述格式,但每个格式中都有大量的插图(包括书法和绘画)。
如今重修家谱的费用并不低。“除了人工费用,还有排版、校对和印刷的环节,目前修套家谱至少要10万元以上,一般在30万元左右。”陈秋强说。绍兴谱牒爱好者杨伟春说,有些地方的家族为了续谱,甚至花去百万元。
陈秋强说,重修家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目前续谱的情况看,一般是家族里热心人士牵头,有提供资金赞助的,有四处寻找资料的。在修谱过程中,首先是把最近的家谱找出来,如果家谱不完整,得去图书馆、档案馆或博物馆寻找下落;再一个就是聘请编写人员,有的家族还会聘请顾问,让他们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从目前情况看,绝大部分家族的家谱有近百年没有重修,家族成员迁徙各地,要重新“连接”起来,这一过程繁琐、复杂。
每个家族的家谱中,首先介绍家族所能追溯到的最远的老祖宗的来历,比如是何时从哪里迁到某地定居,其次是本族中曾经有过突出业绩、官职的人的生平介绍;最后就是家谱的主体,即传承关系(世系表)。
住在市区快阁苑小区的陶先生是位退休教师,从2006年起,他和村里的一群老年人,默默地为修谱而努力着。“100多年了,我们的家谱没修过,要把一代代人寻找出来工作量很大。”陶先生说,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现存可查资料太少。
寻根溯源、教育后代,家谱具有多重价值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国史、地志构成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具有多重价值。
按修谱传统,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说法。由于一些特殊历史原因,近百年来,各地家谱修编工作几乎荒废。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改革深入,修编家谱在民间渐渐盛行,涌现了一批批谱牒爱好者。“重修家谱方兴未艾,大家热情很高。”陈秋强如是说。
陈秋强说,从表象看,家谱是人们寻根溯源的一个重要依据,但绝大部分家谱里记载着大量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碑文墓葬、诗词书法等,这些都具有文史价值。
更重要一点,家谱对年轻一代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比如上虞名人范寿康堂弟范福康在续修《范氏宗谱》时,把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家训;上虞《姚氏家谱》规定“孝父母、尊师长、崇勤俭、戒***”等内容,其实也有利于教育后代。
勿过度颂扬、“乱傍名人”
重修家谱应讲究科学性
毋庸置疑,重修家谱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但在修订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过重描述好人好事、丰功伟绩,对一些负面的人物和事件,则一笔带过或者只字不提。”在诸多家谱中,这是戴晓红发现的最为常见的共性。在戴晓红看来,家谱应该是真实记录家族里的人和事,人们的思想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因此重修家谱应客观些。
上虞家谱研究者、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一些重修的家谱中,存在“攀龙附凤”的“显摆”心态,有的家族拉名人作祖先,并把他们记录在家谱中,但这样做并不科学,我国姓氏的来源异常复杂,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原因,造成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历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
在不少民间编修的家谱上,有些家谱把近现代的一些名人联系在一起,有些家族“傍名人”之后,便就地搞起旅游开发。正因此,民间“修谱师”日渐走俏,他们打着“顾问”的旗号,游走在乡间或城市。
郭欢裕说,重修家谱过程中,的确存在混乱、不严肃等现象,如今家谱协会已成立,他们将为重修家谱提供资料和知识上的帮助,同时进一步规范重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市文化界一位人士说,重修家谱弘扬民间特色文化、发扬族人优良传统、增进彼此交流等有积极意义,但过度修订,就会失之于庸俗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