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阅读从哪里开始,面对五光十色的书市,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容易迷失。儿童的阅读要注意很多方面,要注意兴趣的培养,要注意习惯的养成,要注意氛围的营造,要注意对话的引领等等,其中做为阅读的载体——书的选择,更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儿童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严肃规矩、紧张沉重,过于负累的生活对儿童的个性发育及生命成长极其不利。孩子就是孩子,需要趣味,无趣的童年是不可想象的,无趣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童年是人生的底色,童年的幸福快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养料。
在孩子自主阅读初级阶段,要非功利性,要主张阅读的那种纯粹的快乐。这种纯粹的干净的快乐是生命自然的渴求,符合儿童的天性所需,可以激发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让他们尽快地进入阅读天地。
《吃书的狐狸》中异想天开的故事很受儿子的喜欢。读完这本书,我们总是戏称彼此为小狐狸、大狐狸。《父与子》简洁夸张的画面,生动诙谐的情节,总能让我们开怀大笑。其实,每每读到幽默诙谐的故事,譬如《晴天有时下猪》、《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长袜子皮皮》《小猪唏哩呼噜》等等,我们的心情都会特别舒畅,所有的不快都会很快飞散。
《爱心树》的作者——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写道:如果我们脑袋上有开关,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罪犯。因为我们可以把坏东西拿出来,把好的留在里面。阅读有趣的好书,就像给自己装上开关,把快乐放进去,把郁闷赶出来。
让我们从有趣味的阅读开始吧,让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幸福的儿童,让我们的生活幽默生动起来。因为只有有热情的人,才能看得到生活中的阳光普照;只有有趣味感的人,才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盈美妙。
科普方面的书包含了天文地理、科技自然、军事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读这样的书,特别容易激发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可以帮助孩子成为知识小博士,小百科全书,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成为当今社会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记得13岁的暑假,我躺在床上,突然思考起一个问题,深蓝的夜空里有多少颗星星,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呢?当时因为阅读面的狭窄,我不能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仰望天空的姿势让我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受,那就是大脑一下子被打开,思维的空间被拉得很宽很宽,可能就是书上描述的开了窍的感觉。我感觉那一刹间长大了,因为会思考了。
读《十万个为什么》《神奇校车》等科普方面的书除了丰富孩子的知识面,还能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品质。
生命需要成长,孩子需要长大,除了阅读的趣味性、知识性外,要注重阅读的深度与品质,还要多读文学方面的书籍。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丧失了由蜗牛牵着自己去散步的闲情雅致,这是时代的弊端。用文学来养护滋润,才有心灵的回归,才会有浪漫的气息。
电影《2012》给人们带来恐慌,据说有些年轻人在观看此剧后,选择了轻生,因为不敢面对没有未来的未来。确实,急剧膨胀的都市化,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转瞬间就吞噬了所有的一切……对现代文明和自然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如何把这些担忧和批判用一种能为孩子们自然接受的方式讲述出来呢?
很久以前,在城外很远的乡下,有一座小房子。小房子坐在山岗上。
清晨她看着太阳升起,黄昏她看着太阳落山。每到晚上,她看着月亮渐渐从一弯瘦瘦的新月亮变成一轮满月,然后又变回一弯瘦瘦的老月亮。
时间从小房子身边悄悄溜走,她只是看着乡村田园跟随季节的脚步慢慢地变模样……
质朴清新的文字,使喧嚣的内心格外宁静。而热爱环境、爱护自然的主题也悄然渗透进了阅读者的心田。
再如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中是这样写孤独的: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空阔,它的心更加孤寂。
在这样的文字里,孤独是美妙的空灵的,是诗意的高贵的。
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和一个不爱好文学的人区别在哪里?爱好文学的人心中永远会有一块温润而潮湿的地方,他的内心永远是温暖明亮的。文学能使人变得细腻优雅,文学能使生活变得从容浪漫,文学能让人更加亲近自然。正像梅子涵先生所说:多读文学性的书,带孩子们去浪漫的天空,看到文学里的生活,看到世俗的生活在文学里变得诗意,呼吸比原来更有童话般轻盈的美妙。
有些书,读起来会有点艰深,读它的过程也许比较缓慢,但仔细品读后,却发现它激发了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让人豁然开朗。这样的顿悟对于孩子的思维培养和人生认识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有这样一本绘本《失落的一角》,他画面和文字都非常简洁,却十分耐人寻味。一个圆缺了一角,它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有的一角太大,有的又太小,它飘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它们组成完整的圆,但是圆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
几根黑白线条,寥寥的话语,认真读过,你对它就绝对不能忘怀。你一定会记得那个缺了一角的圆。
做父母做老师的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期望:如果沉稳的孩子活泼点就更好了,如果活跃的孩子沉稳点就更好了,如果会读书的孩子还有几门特长就更好,如果爱好广泛的孩子学习更优秀就好了,细腻的孩子不要太敏感,懵懂的孩子如能再懂事点就好……总之,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完美,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捶打他们,希望他们没有缺憾更加完美。我们就像这个失落一角的圆。
怎样的人生才是我们的需要?在生命旅程中,是远方的梦想激励人去追寻?还是追寻使生命充满梦想色彩?面对这个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历程去回答的问题,在孩子们读了这样的书后,就开始了童年的思考。
童年是生命的启航。有的时候,孩子会提出: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我们不能回避孩子的问题,而我们与其用正确的学术性语言解释生命的逝去,不如给他讲故事。这种的讲述方式很含蓄,很美丽。在故事里,孩子自己会找到有关生命的答案。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简单温馨,寓意深刻,充满智慧,很适合安静的时候慢慢品味。
不需要跟孩子解释,不需要去追问他们的感受,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读完《一片叶子落下来》、《天蓝色的彼岸》、《獾的礼物》、《爷爷没有穿西装》这些书时,孩子肃穆的神色、湿润的眼眶。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以润物无声的力量轻轻触动人内心深处最细微的神经,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人类重要课题的种子,促发孩子们思考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和死亡,学会关爱、珍惜生命。这样的阅读对于童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我喜欢泰戈尔的《金色花》里的一段: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我曾经改编这首诗,和我的孩子一起朗诵。那一刻,我脑子里盘旋的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画面,我心里感受到的是我们之间浓浓的甜蜜亲情。我想,生命如同一段旅程,童年就是生命最初的底色。亲子共读时的温暖,童年阅读的这些美好故事,一定会慢慢浸染生命,成为若干年后彼此的生命旅程里那投射下的片片绿荫。
从趣味入手,以文学为气,用思考作桨,童年的阅读一定会更加绚烂多彩。让好书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滋润孩子的心灵,浸染其生命,内化其品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