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修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 20:1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修改
——《祝福》之教学尝试

毛荣富

    鲁迅先生对语言十分讲究。《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出版的《东方杂志》,到1926年8月收入《彷徨》一书时,语言的修改有十几处之多。这些修改颇见匠心,有的改动,恐怕只有在真正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悟出其妙。于是我想,在学习《祝福》时,让学生来品味鲁迅的语言修改。语文课应重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既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又是进入课文的桥梁;既是审美对象,又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素养。
    上了两课时的《祝福》之后,我对学生说: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语言大师。我们有必要从语言的角度对这篇课文进行再学习。
    下面便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的六处修改,这份材料在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
    1.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初稿:我是正在这一夜经过我的故乡鲁镇的。
    2.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初稿: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他的一只小鞋。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初稿:无单列成段的此句。
    4.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初稿:她没有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5.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初稿: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6.“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初稿:“祥林嫂,你放着罢!”四婶慌忙大声说。

    接着,就让大家研读这份材料,各自思考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何要作出这样的修改?这样改动的好处在哪里?我提醒大家,有些改动要联系全文来看。到了课堂发言阶段,我们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式——发言者只要回答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一句即可,其他同学再就他讲的这一句进行补充,也可发表不同意见。一句完了再来下一句。
    第1句的修改理由,很快就被许多同学想出——把“经过”改为“回到”,是因为故乡鲁镇是“我”行程的目的地而非途经之地。
    第2句看似简单,起初答错者甚众,后来有位同学还是看出来了——“一只他的小鞋”和“他的一只小鞋”是不一样的,必定是先看到“一只”,而后再确认是“他(阿毛)的”,修改之后,真实感和准确性都增强了。他的发言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对语序比较敏感,并要求大家树立“语序”意识。
    和第2句一样,第6句的修改也是语序的调整。“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一个主语后置的倒装句,强调的是“你放着罢”。有位同学说得很好,“你放着罢,祥林嫂!”比“祥林嫂,你放着罢!”的语气要来得凶,一点也不客气。——我说:对。大家再思考一下,四婶这时的“凶”又说明了什么呢?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女孩显出有话要说的样子,我就点她发言,她鼓起勇气,站起来说:四婶早就对祥林嫂讲过,不要去动酒杯、筷子和烛台这些祭祀用的东西,可是,捐了门槛的祥林嫂自以为已经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而四婶并不认可这一点,对于祥林嫂的屡教不改,自然会很生气,态度也就会很“凶”了。学生的发言很有说服力,有的同学默默点头以示赞同。有位同学对此还作了补充:四婶在这之前也曾说过“祥林嫂,你放着罢!”平和的语气里多少还有点温情,而此时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可见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差了。祥林嫂的人生已走上了末路。——我夸这两位同学能从细微之处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命运走向,有一种纵览全局的眼光,能以小见大。
    第3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是鲁迅先生补写的。经过讨论,大家发现,单列成段的这句话起着结构的过渡作用——它承接前面的那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时候),又为后面那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作了铺垫。有了补写的这句话,文脉就贯通了。有位同学还说出了它的言外之意——称呼虽然都是“祥林嫂”,但她的地位和性格已与从前大不相同。我说,能品出言外之意,说明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第4句只是把“没有”改成了“未必”,对于修改理由,许多人久思不得其解,我提醒他们不要在字面上兜圈子,要联系生活,联系活生生的人来思考。有同学随即悟出:“我”对祥林嫂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揣测,“没有”一词太硬,有点绝对,用“未必”就留有余地了。——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并告诉大家,作品的真实性,不仅在于故事情节是否合乎情理,也在于这些细微之处能否经得起推敲。
    第5句是最难的,讨论的时间也最长。——我提示说,“大家以为”这四个字可以说是非加不可的,可以联系小说的社会环境来思考。——终于有几位同学相继发言,课堂高潮随之出现。把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即:祥林嫂头上的伤痕,是她被迫改嫁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留下的,在“从一而终”、“好女不事二男”的封建时代,改嫁即失节。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鲁镇人肯定无一例外地认为祥林嫂头上的伤痕就是“耻辱的记号”,加上“大家以为”,一方面指这是鲁镇流行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暗示“其实不是”,表示了否定。如果不加的话,那就意味着作品中的“我”以及作者也都同意这种“耻辱”之说。——这几位同学的说法拨开了大家心头的迷雾,赢得了羡慕和称赞。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攻克了这道难题,真令我感到高兴!老实说,当同学们陷于困境时,我差一点儿想把答案说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往往容易低估学生的实力,习惯于灌输,喜欢越俎代庖。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大家对这些句子的修改进行了归纳。大家发现,第1、4两句更换词语,作用是使表达更准确。第2、6两句调整语序,作用是突出须强调的东西。第3、5句是增补词语,作用是接通文脉、丰富语意。——这些修改方法,也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来。
    到了这堂课的总结阶段,我让大家谈谈从鲁迅先生的语言修改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因为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这时的概括就比较顺利。——他们说,语言修改,不是细枝末节的事,还须瞻前顾后,有一种全局的眼光;语言的修改,不仅是技巧,更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完善。他们还说,这六个句子的修改,似乎让他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深刻独到的,又是精细严谨的;他在思想上有着高屋建瓴的非凡气度,在艺术上又有着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 此文为“中学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比赛获奖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45 , Processed in 0.0608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