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苏州,共话语文
——记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
本刊记者 周 燕
苏州的深秋不见萧条。小桥、流水、青青的垂柳,闲适的人们漫步于店铺连绵的街道。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于10月29日至31日在美丽的苏州第十中学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及《语文学习》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苏、浙、沪、皖四省市中学语文教育界的12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江苏省教研员朱芒芒、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浙江省教研员胡勤、安徽省教研员杨桦、四川省教研员段增勇、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俐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荣生、《语文学习》执行主编段学俭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朱芒芒主持,柳袁照校长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和问候,《语文学习》副主编何勇介绍了本届论坛的准备工作,以及论坛“促进长三角地区优质语文教育资源交流,促进高校理论研究和教学一线实践密切合作”的构想。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是专家学术报告。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刘俐俐以“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为题,介绍了她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成果。首先,她介绍了卡勒《文学理论》中的两种文学研究模式:语言学模式(又叫诗歌学模式)和解释学模式,并指出她所采用的正是语言学模式,这种模式由果溯因,认为文学作品存在于词语所搭建的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中。在概括了文学经典问题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之后,刘教授指出,文学经典不是本质性的,而是建构性的,由艺术价值、可阐述的空间等六个方面来建构。接着,她介绍了文学经典解读的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重读、中观层面的重读和微观层面的重读,指出这三个层面是互相联系的。面对以审美态度完成的阅读和为了研究目的的阅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形态,刘教授分析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对空白点的处理,前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空白点,后者不填补,而只会指出空白点的作用。最后,刘教授以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和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催粮差》为例,通过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大家看到她的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王荣生的报告《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引起了与会者对散文教学问题和语文教学文本类型的思考和讨论。一开始,王教授就抛出了文学解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教学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阅读方法和文本类型的对应。他认为,阅读方法是受制于文本类型的,好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因为采用了正确的解读方法。文本类型是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的依据之一,它与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他的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他从文化传统、教学现实的主动选择、与国外教学文类的比较等方面来解释和分析这个问题,得出初步结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一要限制散文,二要对散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最后,他指出应正确把握散文教学的两个链接,一是要建立学生原有经验与“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内容的链接;二是要建立学生语文经验与人生经验的链接。
接下来是专题发言和自由论坛。四省市代表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会场,进行“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的观点报告和深入探讨。初中组由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和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教授共同主持,专题发言人有江苏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徐万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豪、浙江杭州建兰中学饶美红等。高中组由杭州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和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共同主持,专题发言人有上海复旦附中黄荣华、浙江金华教研室朱昌元、安徽宿城一中李梅等。台上专题发言人的观点报告简洁扼要,台下与会老师的自由发言更是精彩纷呈,主持人或幽默轻松或一针见血的风格为论坛增色不少。两个会场的气氛都十分热烈,老师们你来我往,观点与观点碰撞,思想与思想交锋,智慧的火花处处可见。之后,初中会场由《语文学习》何勇副主编,高中会场由上师大郭开平教授,宣布“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征文大赛获奖名单,并介绍征文大赛的相关情况:本次征文大赛共收到参赛论文2000余篇,其中,初中110篇、高中127篇获奖。会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理论与案例——2009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获奖论文精编》也首次亮相。
10月31日,与会代表分赴四个分会场观摩展示课。四省市及东道主苏州市共十二位教师执教初高中各六节课,初中有: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周颖的《我的叔叔于勒》、江苏南京市人民中学毛韵华的《李清照词三首》、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四中汪雅虹的《紫藤萝瀑布》、浙江杭州市建兰中学李明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上海实验学校东校刘鹏的《麻雀》、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康慧娟的《我的叔叔于勒》;高中有: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徐思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徐红芬的《我与地坛》、安徽省合肥市肥东第一中学宣沫的《牡丹亭·游园》、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张悦的《半张纸》、江苏省苏州中学杭尧尧的《葡萄月令》;上海复旦附中王希明的《双桅船》。十二位授课教师都是四省市精心挑选的教学能手,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师生互动和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均体现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四个会场分别由步根海、袁卫星、胡勤、朱芒芒四位教研员、特级教师担任主持和点评工作,他们对这十二堂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本次论坛参与面广,组织形式独特:既有高校的理论研究者,又有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既有各地教研部门的精心组织,更有成果发布平台的搭建。研讨气氛浓厚,各界交流顺畅,特别是与会教师的自由发言和对论坛主题的探讨深度,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