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挥写中国精神——张旭光书法创作与审美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5 11:4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挥写中国精神——张旭光书法创作与审美体验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09    作者:刘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旭光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安新县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有幸看到了《张旭光书法作品集》,给了我一个十分强烈的感觉,尤其让我联想起汉代的中国精神。元气淋漓,大气蒸腾,大风飞扬,这不正是汉代的中国精神吗!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统一强盛的本质精神吗!
     旭光同志对我说,他1991年到西安参加国际书学讨论会,期间参观了西安碑林,因是第二次去碑林,没有太多的感觉,却被碑林院中的几尊汉代石雕(石狮、石马)所震撼。并且有生以来首次与书法相照映,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决心以书法语言来表现和反映这种从生活中得来的审美体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验,他困惑了。他感叹:“生活体验离书法语言太遥远了,非大才华者不能为也!吾愚钝至极焉能如愿也哉!呜呼!徒逝岁月耳!”
     他说,他的生活体验和他的感叹一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种生命理想。从此他开始了缩短生活体验与书法语言距离的实质性探索。为了表现自己体验到的并且已转化为生命理想的那种“开张、苍茫、充满、弥漫”的境界,他首先寻找到了一块过渡的土壤——汉隶和颜楷。他写《开通褓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把汉隶的浑穆、苍雄融入行草;他写《自告身帖》、《大唐中兴颂》、《李玄靖碑》,把颜真卿楷书的开张、宽博也融入到行草的创作。仅此一点,他说他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坚定了信心。二是开始读汉代的历史、美学思想史、美术及石雕、砖雕,还长期沉浸在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浪漫和夸张中。他说他1997年到中国美术馆看完甘肃画像石展览后,再到一楼西大厅看吴昌硕的画展,始觉吴不够深刻,不想再看下去了。尽管他的看法不一定对,但我认为他已经读懂了汉韵,进入了角色。三是开始放弃多年钟情的半生半熟的有利于表现文雅和秀丽的仿古宣和狼毫笔,改用纯粹的白色生宣和中长锋的羊毫笔,进行水墨的浑化,追求淋漓和浑重。他有一首诗《试纸》:“素纸一张铺满天,阵云千里出心间,长空界破风雷起,任笔龙蛇舞大千。”这首诗确乎带着逼迫和弥漫的气象。笔的改变和速度的调节,加上水的妙用,使他的作品增添了浑重、苍茫和旋律。四是在形式上他已不习惯写长的条幅,更多的是斗方、中堂和横幅,以增加饱满、弥漫和扩充的视觉冲击力。
     以上多方面的探求都服从于他生活体验所转化成的生命理想和追求。我认为这个探求过程是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可以提供借鉴。他的探求过程和取得的成果,会使我们相信当年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见夏云多奇峰、山谷老人见峡中荡桨而悟得笔法是完全可能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神话和传说。
     现代体验美学认为,人的瞬间直觉和体验可以形成永恒的意义。因为人和生命都是一种时间性存在,而直觉是时间绵延的瞬间,这一瞬间的顿悟,是艺术家永恒生命的一次喷发和奔放。艺术家把凝神观照的冲动瞬间和思接千载的联想瞬间凝聚在一起,固定在一个相适应的形式中,使得这一瞬间的体验获得永恒性。这种永恒性是一种生命的永恒性,在这种永恒性中能找出我们自己生命的绵延,必然转化成永恒的生命理想和审美追求。我想,一个在追寻自己生命理想过程中不断找出自己生命绵延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毫不动摇地、不间断地为实现理想去探索、磨砺,真正获得与自己生命理想相适应的、那惟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旭光目前正这样清醒而坚定地实验着、前行着、收获着。
     书法界的朋友都知道旭光是写“二王”起家的,尤其对唐人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和《阁帖》用功最多。据他自己说,“非典”期间,他又逐字研究了《圣教序》几十遍,又有许多新的收获。比如王羲之行书结构的闭合性规律,真正悟出了在传统技法把握上什么叫“到位”二字。他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当代书法创作和评审最概括的标准“到位、味道”四个字。“到位”就是功夫到家,“味道”就是个人性情和审美趣味的表达。一些朋友说,写“二王”写得精到的人不少,但像张旭光那样开张大气而又朴厚的不多见。这一点正是他多年来追寻自己生命理想的直接结果。有人说: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这话有道理,旭光同志确实在写“二王”的基础上走出来了,最可贵的是,他能从审美体验出发,创造相适应的语言和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前行了半步,从而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和风格。旭光的隶书以汉代《张迁碑》为基础,融入清人伊秉绶、金农的现代感,又顾小爨和汉简之诡异与天然,同时又加入行草的意韵,也颇具创造性和个性风貌。(本文略有删节)
                                               
                                               (刘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45 , Processed in 0.0958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