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校外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 |
2009年8月28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校外教育模式,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实践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校外教育体系。这不仅促进了日本的国家振兴、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实践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日本完整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日本校外教育的实践,可以为我国校外教育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一、日本校外教育实践的主要设施 校外教育设施是开展校外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实施校外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在日本,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及私立机构,都非常重视社会教育设施的充实和完善。特别是文部省,把扩充和整顿社会教育设施作为校外教育行政的一大要素来抓。在日本,符合“设施三要素”要求(即物质条件、人员条件、职能条件)的社会教育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公家(国家和地方团体)主办的,也有民办的和公民合办的。而且,这些校外教育设施还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这些校外教育设施的利用率也非常高。据2006年统计,有2亿2268万人次利用公民馆,2亿6950万人次利用博物馆,1亿4310万人次利用图书馆,2077万人次利用青少年设施。 目前,在校外教育实践中的各类设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1、儿童文化中心。 儿童文化中心是综合性的少儿校外教育设施。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儿童的动手实践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文化活动、培养少儿良好的情操,同时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咨询指导等。儿童文化中心于1959年成立,其内部设施包括集会、图书、音乐、科学、绘画、理科实验、游戏、咨询等专用教室,并配有各种科学模型、实验器材、电化教具、天文观测仪、图书等。 2、少年自然之家。 少年自然之家是促进儿童接受自然体验、身心体验和集体生活训练的校外教育设施。其教育目的有三个方面: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培养少儿亲近、热爱自然的感情;通过集体住宿生活,培养少儿遵守纪律、合作、友爱和奉献的精神;在自然环境中促进少儿身心的健康并培养其自我实践、创造的态度。少年自然之家与学校、少儿团体联系紧密,每年都为学校和团体组织在野外住宿提供设施条件、为活动的开展派出指导教师。通过举办讲习会、研修会等来对学校的指导教师及团体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3、儿童馆。 儿童馆的设置规模一般有大有小。地区性的儿童馆一般都设有集会堂、游戏室、图书室等,为本地区低龄儿童提供游戏、学习、活动的场所,也为儿童会、母亲俱乐部等团体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县级的中央儿童馆规模较大,内部设施比较安全,如设有剧场、画廊、室内游泳池的科学资料馆或历史资料馆等,有的还有室外游乐场地,整个设施适合于集体住宿。中央儿童馆还承担着联系并指导各地儿童馆的职能。 4、公民馆。 公民馆是1949年日本《社会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普及发展的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社会教育机构,全国90%以上的市町村均设有公民馆。至2002年,日本全国共有18000所,基本上在城市每所中学、农村每所小学的社教区内都设有公民馆。公民馆在学校教育之外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机会。尤其是还特别设立了游戏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等专用活动场所,通过开展游戏、音乐、体育活动来为少年儿童服务。 5、图书馆。 地方公共图书馆是对地域居民提供图书、资料、情报信息服务的社会机构。大多数图书馆都设有专门的少儿阅读服务场所,如儿童图书室。他们大多会采取多种形式来为儿童对象服务。如,组织少儿读书会,指导开展书展书评等读书活动;改变借出办法,设立移动图书馆,以方便远距离的少儿借阅;举办夏季野外图书馆;编印儿童书目和书评广告资料等。 6、博物馆。 博物馆是通过实物资料来促进人们开展社会学习活动的重要教育设施。除直接冠以“博物馆”之名的设施外,日本还有许多同类设施,如科学馆、动物园、水族馆、乡土资料馆等。广义来说,这些都属于博物馆。博物馆与公民馆、图书馆并列为日本最主要的社会教育设施。在整个社会教育逐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博物馆的功能也由收集与保管实物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转向更为重视社会学习者需求的满足。除举办各种公开展示外,他们还通过开设知识讲座、举办演示活动、编印宣传资料等来推广普及社会教育。运用博物馆对少儿进行校外教育,是日本比较普遍而富有实效的方法。 7、“学习塾”。 除了各种正规的社会教育机构之外,日本还存在大量开展校外教育的民间机构,有为数众多的名为“学习塾”的校外补习学校。它们主要以升学指导、补充学校教育以及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能力为目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晋学塾”,对国语、数学、理科、社会、英语等课程进行持续的、有组织的或者因人而异的指导;二是“兴趣班”,以培养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为主,学习绘画、书法、音乐、钢琴、体操和计算机等,对丰富青少年人生并陶冶其情操非常有益。 大量日本中小学生课后去这类机构参加补习。据文部省在1993年专门进行的一项调查,全国中小学生中,去“学习塾”的小学生达23.6%、中学生达59.5%。现在,3名小学生中就有1名、5名初中生中就有3名在“学习塾”学习。据说,日本全国目前有“学习塾”10万所以上。美国教育界对日本的“学习塾”教育很感兴趣,认为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或充实,有的“学习塾”教育甚至优于公立学校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其兴趣和能力起到了难以估价的作用。 二、日本校外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与学校教育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科教学为主要途径相比,日本的校外教育更强调少年儿童自身的主体性,开展活动以自发性、自主性为前提并将活动内容直接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注重在直接经验中引导学生的体验。校外教育活动的类型有很多。按活动对象构成划分,有伙伴活动、团体活动、家庭活动等;按组织对象划分,有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组织的活动,也有校外教育设施举办的教育活动;按活动内容分,有自然体验活动、社会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文化活动、各种交流活动等。 1、自然体验活动。 许多学校利用暑假组织“林海学校”、“林间学校”等来对学生进行集中的野外活动。少儿可以参加游泳、在海边进行堆沙子、登山、野炊、露宿等活动。这不仅使学生受到了自然的熏陶,更使其得到了意志与体质、体能的锻炼。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还出现了“农村留学”、“山村留学”等新型的教育形式。即城市学生暂时离开父母,到农村、渔村居住生活一段时间,以体验生活。此活动形式最早发起于长野县,1985年向全国推广,1990年遍及27个都道府县,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涉及学校有80多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农村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生活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自然经验。 2、社会体验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重视培养学生作为日本人的自觉意识,使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经常组织学生走访家乡历史名胜、考察文化遗址,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变迁等。很多地方的学生还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组织展览、出版刊物等。如,大阪府寝屋川市立成美小学的学生广泛采访和收集本地流传下来的有关寺院、动物等的传说故事并绘制成册、编印成书,供大家传阅。 3、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以个人的自觉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小组或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地域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具体的活动有:回收废旧图书报刊,促进资源的利用;募集零用钱,为公共福利事业开展集体募捐;访问残疾人、老龄社会福利设施,帮助照看儿童;帮助父母做家务,清扫社区环境;协助开展公害障碍物调查、野生动物保护调查和文物遗址的保护;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防火防灾宣传等。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以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与奉献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推 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如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全国各地少年儿童积极参与赈灾志愿活动,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4、文化活动。 日本地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很有地方特色。地方行政部门以及民间组织均采取各种措施来振兴本地文化事业,以此推动地域社会的综合开发与长远发展。这也为少儿校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各地公民馆、儿童文化中心等为少儿举办各种地方性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讲座、表演,组织茶道、插花、书法、美术等传统艺术的演示与培训,以此来使少儿在参与艺术体验的过程中养成对地方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兴趣爱好并在参与中初步掌握艺术表演技能,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日本明确制定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文化立国”两大战略。为适应这一战略需要,日本强调在校内和校外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灵教育”以及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所以,他们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改革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让青少年儿童接触社会和自然,以达到“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培育日本儿童之心灵”的目的。 5、“学社融合”活动。 在给青少年提供校外学习机会方面,日本把改变青少年只在学校进行知识学习、进而导致与社会和自然界疏离作为重要内容。为此,文部省首先加强了体制建设,从1997年起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其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去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每年的7月20日—8月19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期间,由国立青少年教育设施和各都道府县在自然界组织各种野外探险活动。其中有专为那些因厌学等苦恼的儿童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办的“青少年野外教室”,以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在社区成员的指导下,利用周末和学校或附近的设施开展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促进老年人与青少年、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之间跨年代、跨区域的交流以及与残疾人之间的交流,日本还组织实施了“青少年交流推进事业”。为了加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中小学生还参加当地社区进行的体验活动,以增强对自然和环境的感受、培养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等。 在扩展儿童社区体验活动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如,与建设省、环境厅联手,推行“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开展居住地水路河流调查并提出治理建议活动;与建设省联手,推行“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开展儿童冒险游戏等活动,探讨对都市公园如何治理和经营的问题;与农林水产省联手,实施“建设田间小道与溪流推进计划”,让儿童喜爱农村自然性游戏、进行治理和保护水道的活动。 校外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社会现代化建设。而正是现代化建设这种教育需求,又促使带有全员、全程、全方位性质的日本校外教育进入了体系化、综合化的新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三、日本校外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借鉴日本校外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校外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健全校外教育法制,提供规范化实施的制度保障。 日本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保证校外教育的有序运行与健康发展。借鉴日本之经验,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和完善校外教育的法制建设。为此,可以将目前各地区校外教育的“工作章程”、“组织章程”、“暂行条例”等加以汇总、修改和充实,建立与学校教育法相对独立的社会(校外)教育法,明确校外教育的管理体制、校外教育的功能定位、校外教育机构的任务、校外教育专业人员的职责与考核、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模式等。通过校外教育法制法规的建设,来推进其全面深入地、规范化地展开。 2、完善校外教育设施,提供充分必要的物质保障。 日本诸多的社会教育设施为开展校外教育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教育设施的完善程度及水平(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日本建有大量高水准的社会教育设施,是日本校外教育事业多样化发展和高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校外教育的设施和设备还不充分、不完善。根据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较大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先和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设施;而在一些设施缺乏、无力建造校外教育专用设施的地区,可采取“学校开放”的方式,利用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设施和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使校外教育能在固定的据点内实施。另外,要对我国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进行调查和整顿,对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功能的再论定、作用的再发挥,坚持公益性或低收费的原则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从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3、理顺校外教育管理体制,提供有效实施的机制保障。 日本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清晰,各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责任明确,从决策、咨询到管理、执行,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至下,都有一套完整的、一体化的系统机制,非常便于管理和协调。与之相比,我国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则十分不畅。目前,校外教育机构主要隶属教委、科协、妇联与团委,还有一些机构隶属企事业单位等。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校外教育的相关政策难以统一、校外教育的管理呈现多头和无序状态。结果,无论是校外教育专门机构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难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从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知识型和谐社会的理论高度出发,从大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的政策发展趋势看,理顺校外教育管理体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