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转:语文教学,魂兮归来作者:我思故我apple
语文教学,魂兮归来(转载)
中国教师报记者 茅卫东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会,一上午时间听了五节课。促使我写下这篇感想的是前三节课。说实话,连续听了那三节课之后,我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惊讶。这三节课中,执教老师——各省市评选出来的优秀语文教师——的目中无人(生)、不知所云在我看来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一、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说
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其教学导入就像他的仪表一样干脆利落。然而,我刚在心里把“不错”二字念完,他的又一番直接了当的叙述就让我为之一愣。他说:“《我与地坛》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我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了多少,我们都很年轻,不会去思考死的问题。”
既然课前学生已经阅读了文本,为什么不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学生是很年轻,但老师能够凭这一点就确信几十个高一学生中没有一个人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
当老师出示第一个思考题后,我明白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这个问题是:“为什么史铁生会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看来,教师是想在学生和史铁生之间设置一个对比,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没有错,但将此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就不对了。
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史铁生偏跑到地坛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地坛给了在死亡面前徘徊的史铁生什么样的生命启迪?你是从何处感悟到的?”
应该说,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是很有帮助的。遗憾的是,整节课,老师的重点显然只是在于让学生感悟到应该珍惜生命,不要轻言死亡。虽然教学中也有让学生划出精彩句子的时候,但目的还在于“写下感悟并交流”,而不是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本身。倒是有几个学生从句式、意象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教学进行到尾声时,执教老师更是将“在地坛中我的感悟”直接用幻灯片展示了出来。于是我在上课开始时的那个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把学习收获综合起来说一说呢?”
可能执教老师意犹未尽,出示完史铁生“在地坛中我的感悟”后,他又说:“史铁生……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于是,伴随着执教老师的深情述说,千手观音、残奥会的图片一一呈现。当听到“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地坛……”时,我忍不住默默地想:不去也罢!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走近史铁生”的文章,五六百字。
很明显,这堂课老师的努力只是在于让学生感悟到应该珍惜生命,文本只是被当作一个载体,没有为老师真正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体验也不是老师所关注的。
二、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读
第二节课的内容是巴金的《小狗包弟》,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老师。在深情的配乐诗朗诵引出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著名作家巴金后,老师说:“同学们刚刚拿到材料,还没来得及看,我先把故事简述一下吧。”
随着老师的叙述,幻灯片上陆续出现了反映故事情节发展的文字:“与包弟相处七年”、“包弟变成包袱”、“刚送走包弟”、“送走之后”、“至今”。
简述完故事,老师的问题来了:“有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大家找一找。”可能因为是公开课,老师心里有点急,说完这句之后,她马上又补充道:“这句话分别在什么位置?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起到什么作用?”
与老师的焦急心态相反,学生的反应显得有点慢,寻找到“你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并予以说明花了点时间。因为毕竟没有在课前阅读过文本,老师只是简述了故事梗概,而且边说边有投影,学生在2500多字的文本中寻找一句话花点时间也是正常的。
接下来,老师引领学生把握巴金的情感变化(欢快——担忧——轻松——自责——歉意),并即时将学生所说的相关词语输入到幻灯片上。其实,这个环节完全可以安排在老师讲述故事情节之后,因为这比之前让学生寻找到文中出现三次的一句话并说明它的意义和作用来得容易得多。不过,事实上,这个环节进展得并不太顺利。我以为原因主要是老师在选择词汇时费时太多。比如,在分析“包弟变成包袱”后巴金的心情时,有学生说出一个四字成语,老师说太长了,写不下,非等到学生说出“担忧”才算完。说到“至今”巴金的情感,有学生说“内疚”,这应该是贴切的,但老师非得让学生说出“歉意”才满意。一看文本,《小狗包弟》里面有“歉意”这个词。
分析文本最后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最顺利,学生很快明白,此句中有没有“想”这个字大不一样。但在分析文本倒数第三段中“满园的创伤”具体指什么,文本开头“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又受到阻碍。于是老师开始用相当简洁的话语讲解“十年浩劫”,并顺便提供了问题的答案。寥寥数语,80后的高一学生真能理解那段历史,颇值得怀疑,也不知道老师告诉学生“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反衬人性的怯懦是何用意。
好像为了解答我的疑惑,此时,老师打出一张当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的照片,然后告诉学生,人性有阴暗的一面,我们需要不时地反思甚至忏悔,不时叩问自己的良心。如果我们都能关爱他人,这个世界就无比美好(没有录音,大意如此)。
最后,老师也是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就是《你的**怎样了》,并给学生留了联系方式,要求学生把作文寄给她,并保证自己“会为你们保守秘密的”。
巴金写作此文的心情是沉痛的,笔触自然也是沉重的。这样的文字,没有经过完整细致的阅读就进行分析感悟,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关怀。说轻了,是老师缺乏公开课临场应变能力;往重里说,这就是一种伪抒情,是拿人文作秀。
三、为什么去耕别人的田
第三节是作文指导课《三个成语的启示——作点辩证分析》,上课的也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
老师先是让学生看漫画或文字,引出三个成语:盲人摸象、刻舟求剑、过犹不及,然后分别点出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告诉学生不可片面地看问题,不可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做事不能绝对化(似乎说做事不可过度更恰当)。
然后,老师说“语言和文字是反映思想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辩证地看问题,作文自然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这节作文指导课的目的,就是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接下来,老师出示了第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艰苦奋斗过时了吗?
学生都很聪明,不用老师多引导就知道了,艰苦奋斗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现在讲艰苦奋斗不是非要像革命年代时那样啃草根吃野菜,杜绝不必要的浪费,不盲目攀比,就是艰苦奋斗。
讨论很顺畅,但也不时有学生抑制不住低声笑出来——毕竟是公开课,学生也有所顾忌。
第二段材料是“上海地铁图书馆丢书引热议”。这个话题没有前一个那样有倾向性,学生讨论明显热闹了起来。看得出,他们真的投入了。只是当讨论的主题由“丢书的是非”变成“地铁图书馆有无必要”的时候,不知道执教老师心里有没有暗暗叫苦。
最后,老师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很乖巧地说,要辩证地看问题。想不到,这时候老师又来了个中西合壁,先是一段“祸福相依”,然后是“人不能够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以本人十几年高中政治老师的经验看,这些可怜的高一学生是彻底晕了。
忍不住给在场的一位熟悉的某市教研员发短信,他回复一句: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
四、语文课,魂归何处
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会,上这三节课的老师,都是各省市推选出来的优秀教师。但我以为,这是三节失败的课。尤其是作文指导课,简直就是高二的哲学常识课。只是辩证法内容在高二哲学中安排了半个学期的学习时间,而这位女老师则尝试让学生在一课时内就能初步地自觉地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种勇气,真让人啼笑皆非。前两节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非常明显,思考的问题基本是由教师设定的,思考方向或者说基调也是确定的;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展示的工具,说出了教师希望学生说出的答案,远谈不上是学习的主体。这个问题,在后面两节课中其实也存在。这几节课,学生基本是在教师设定的问题内进行寻找、思考,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也没有在教学前后询问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感想。也正因为如此,有教研员戏称:自主阅读,不由自主!如果有人说,这是公开的课,执教教师不敢太放手,那我们上公开课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颁发几个奖项吗?这样的公开课,又置学生于何地?
再回过头来说说前面的两节课,第一堂课是让学生感悟珍惜生命,第二堂课是让学生自觉关怀别人,教学到此中止。从教学活动最后的落脚点来看,说它们是一次班级读书活动或者班会课可能更为恰当一点。
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学,应该是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最后求得文道统一。”个人以为,就语文教学而言,因道悟文相比因文悟道更为关键。“道”,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类,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是“人文性”的东西。这是语文教学绕不过去的,但并不是语文教学特有的内容。哲学、历史中有“道”,生物、地理中也有“道”,数学、化学中还是有“道”。学生在课堂上悟道,还在校园内悟道,更是在生活中悟道。那么,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表达,是文字表达形式。知道一个文本说了什么(内容),这只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如何通过与其相适应的文字形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字之美。
显然,这两堂课只有因文悟道,而无因道悟文。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对着一篇篇课文不停地感悟啊感悟,最终除了极少数对文字天然敏感的学生外,多数学生上了10多年语文课,恐怕到头来也写不出一篇字通句顺的文章。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想象的问题,而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这些年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各方严厉的批评,其根本不就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也没有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文字的表达能力吗?从这几堂语文课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教改进行了多年,事实依然不容乐观。
于是想起钱梦龙先生前几年发出的呼吁:“语文教学,魂兮归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