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邨
吴立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曾在《光明日报》撰文介绍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领导的实验,主张把作文训练同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不仅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当时有人响应,其中上海市长沙路小学邹柏年老师“听音乐作文”的实验,成果尤其显著,得到著名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的首肯。时隔20多年,我又见到深圳市莲花小学钟传祎对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作了较深入的阐述,在实践上作了较全面的探索,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和可推广性,感到十分欣慰。
从钟老师的经验看,同学科整合,使作文教学摆脱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大家都承认“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是现在的学校,教师并不让学生表达他们生活中占时间最多的学科学习生活,只是让他们进行看似有趣,其实题材并不丰富的训练,如写“记一件有趣的事”、“我的老师”、“说说我是谁”、“记一次难忘的活动”等,其结果学生习作题材狭窄,思路闭塞,只能用贫乏的材料进行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貌,味同嚼蜡。现在同学科学习整合,差不多每一堂学习新知识的课都可以提出一些饶有趣味的题目供学生讨论,习作的源泉是无限丰富的。大家也都承认“思维是作文的关键”。可是,现在一般学校仅依靠有限的“课外观察”和“作前指导”,思维训练强度不够,效果不好。同学科学习整合后,学生可以经常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较充分的思维训练。例如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童话故事和真人真事的片段记叙后,仿写和续写课文的练习,可以激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空中翱翔,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和才能。在美术课后让学生用学到的色彩、光线、透视和画面结构的知识来分析名家的画,让学生用学到的音响、节奏和旋律的知识来分析乐曲,不仅可以陶冶审美情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又能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在历史、自然常识课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历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书面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柳暗花明又一邨”,钟老师的“学科作文”实验为我们的作文教改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是我们不能“树一宗,废百家”,如何正确处理学科作文同观察作文、想象作文、交际作文的关系,在学科作文中如何正确处理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的关系,正确确定要求、比重、策略和方法,乃是我们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作者系上海师大研究员,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
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 钟传祎
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写作,学生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一定的语言训练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阶段特有的行为,它和学生的学科学习密切相关。学科学习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浓缩、概括、抽象、总结,课堂的教学需要打通和生活的联系,还原生活的本来样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并将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学科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技能的熟练、情感的熏陶、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产生。这些结果为学生作文提供了认识、思想、语言的准备,所以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正因为如此,作文应该携手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让作文成为学习的帮手,让学习成为作文的助推剂,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熏陶和作文训练灵活的融合一起,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让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这就是学科作文。其内容可以是记载一天的学习情况,理清一天的学习思路,反思一天的学习过程,明确一天的学习重点,回顾一天的学习趣事,分析一天的学习成果,巩固一天的学习要点。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可以是一次有趣的阅读感悟,可以是一次解题的过程,可以是一次学习合作的经历,可以是一次学习活动的记录,还可以是学习一个词语、句子、片段的心得,一个重点概念的阐述,以及对知识的感悟、发现、拓展,更可以用童话、寓言、故事的形式再现知识的内涵。形式可以是记叙式的、说明式的、抒情式的、思辩式的,也可以做实物配以文字说明,或者设计图表、图形加上文字描述等各种文体。
为此,我们开展学科作文教学实验,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开创新的作文教改之路。
一、携手学科老师,明确各自角色: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语文老师教作文,没有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各尽其责,协同作战。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是所有学科老师共同的行为,只是大家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
语文老师是学科作文教学的主导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整体有效把握,从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形成学科作文理念、学会挖掘学科作文素材、掌握各类学科作文的写作方法,全面有效的训练学生,确保作文教学落到实处。要关心学科学习,训练积累素材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包括养成用心说真话的习惯、捕捉初始意念、快速成文的习惯、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语文教师也是学科作文教学的组织者,要了解学生的作文心态和作文能力,制定恰当的作文训练计划,选择恰当的作文训练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作文训练活动。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生活,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生活中新颖、有趣的题材;要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及时把课堂学习生活变成作文素材,督促更好地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非语文教师作为学科作文的参与者,要明确作文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要把作文作为学习、研究、创新的工具,自觉参与到学科作文教学中来。在学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表演、游戏、比赛、辩论,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把书本和生活进行无缝对接,激发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记录生活感受。这既是学科教学的任务,更是学科教学的最佳策略。
二、创新作文课堂,探索作文新课型:
学科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形式,它从提高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出发,从学习内容、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入手,拓宽学生写作视野,让学生把作文作为学习的工具,倡导学科教师都参与作文教学,其基本课型包括: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1)、课堂实录型:
课堂实录型是以语文老师为主导,学科教师配合,立足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通过拍摄课堂画面,再现课堂情景,回顾教学流程,确定恰当的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从而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
其基本流程是:语文教师通过全面浏览各学科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性强、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情景性比较突出的学习内容,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从作文教学和学科学习的目标入手,沟通整合,确定共同的训练点。第二步:语文教师深入学科课堂,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扑捉课堂生动有趣的画面,分享学生学习的快乐。第三步: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画面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分享课堂学习感受,交流课堂学习体验和收获,确立作文素材,进行作文训练。
(2)、内容整合型:
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思品、心理、综合实践课,这些课往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竞赛、动手实践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充分、体验丰富、思维活跃,上课的内容也是作文的内容,课堂学习和作文指导可以融为一体,既教学教材内容,又辅导学生完成文章,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开。
内容整合型的教学流程是:第一,根据教材中作文训练要求和学段作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确定作文和学科整合的内容。第二,以活动为引领,以说写为形式,突出学科教学,穿插作文指导。第三,提出作文要求,完成作文训练,巩固学习内容。
(3)、学科主导型:
学科老师结合讲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课堂实录、科学观察、音乐美术欣赏等类的文章,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方式,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课型完全由学科教师实施,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运用作文来促进学科学习。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后,山东省泰安学院附中生物教师孙明霞让学生写《小麦的成长自述》;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让学生写了《仙人掌求水记》;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学生写出了《西瓜子历险记》;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孙明霞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回家访问自己的父母(以母亲为主),了解母亲在怀孕之前、怀孕之后的早期、中期、后期以及自己出生过程中、出生后各个时期母亲的心理、生理变化,饮食的变化,妈妈是顺产还是难产,出生时的体重等,写出访谈录或调查报告。(见《中国教师报》第204期2007/5/16《一位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茅卫东)
第三,优化学习习惯,变课堂笔记为作文
1、训练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记录的要点包括:老师提出要解决(学习)的问题、内容、总结、要求、强调的话;同学精彩的提问、发言、活动;课堂的行动、气氛;学习过程;热闹的场面;同桌的表现;最佳问题;重点内容、精彩瞬间、精彩对话、搞笑动作、幽默语言等。
2、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的方法:
KWL法:按照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和学到的(learned)的范式整理课堂笔记,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了什么内容,怎么学的,老师说了什么,同学怎么做的,学会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等,形成记叙学习内容、情景、收获的叙事文章。这是基本的学科作文样式,也是刚学写学科作文的入门格式。
精彩瞬间法:定格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讨论、游戏、活动、比赛、表演、辩论、演讲、实验、制作等,写明原因、经过、结果,写清自己感受、体验、收获,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同学、老师的言行,表达自己的看法,体味课堂滋味,还原课堂真实面目,留下真实的课堂人生。
课堂拓展法:围绕学习内容,深入知识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物、事件、情景,讲述相关故事,和相关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如房龙的《人类艺术》《与世界伟人的谈心》即是这类文章的范例。学习是为了更好适应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内容再还原于生活,写下具体过程和发生的故事,真正让学习活起来,用起来。
知识拟人法:让知识自我介绍,学了三角形,让三角形介绍自己,学了动物,让蚂蚁、蚕作一番自我表白,如《水的自述》《铁的名片》《图形王国成员小考》等。用童话的方式演绎知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琥珀》等。
学科作文教学案例:
科学作文:我们看云去
【学习目标】
学习用观察、描述等方式记录天空的云量,能根据天空中云量的多少,判断天气情况,经历活动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练习观察景物的方法,发现平凡事物的美。
【学习内容】
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学习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课堂笔记】
1、老师提出的观察要求是什么,请记录下来:
2、我们的观察行动。在哪里观察,什么时候观察,观察点的环境,怎么观察的,一一写在下面。
3、云的观察记录
观察地点
| 观察时间
| 云的位置
| 形状
| 色彩
| 变化
| 联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他是怎么观察的,他观察到什么?老师怎么表扬他的?
【习作锦囊】
这次作文我们重点练习景物幻化法。什么叫景物幻化呢?景物幻化就是把看到的景物幻化为另一种事物。
我们先看一段文章: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这篇文字写火烧云的变化,天空出现了一匹马,这不是真的马,是像马一样的云,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详细写出了云的形状,很逼真。这就是一种幻化,把大自然的云幻化成动物马,非常生动。而且写出了云的变化,马腿伸开了,马脖子长了,马尾巴不见了,马变模糊了。作者把火烧云幻化成马、狗、大狮子,使天空成了动物的世界。这样我们读了有整体感,容易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新情景。
运用景物幻化发要注意:
1、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
2、要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和幻化的景物要有相似之处,不可随意幻化。
【范文欣赏】
我们看云去
唐智珩
早上,蔚蓝的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几片风帆,不久天空又披上了云纱,天空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一样,我们找都找不到,只见白茫茫的一片。
快到中午了,天空渐渐地把云纱脱了,露出了身子,天空把云纱撕碎抛在高空,变成了无数只长了翅膀飞在空中的绵羊,接着又变成包子和饺子的形状,可能是天空饿了,正在吃午饭呢!
到了傍晚,热气压和冷气压构成了风,云儿们正在空中进行化妆舞会,它们的衣服有红色、黄色、黑色等许多颜色,衣服的形状更不用说有多少种了,马、狮子、狗……,不久云儿们就退下了。
到了晚上,云儿们就变成了灰色,衬着同样是灰色的天空一起休息,还有一些云随着风到处去旅游。
别看这些云平时看起来很温柔,它们发起火时的情形实在无法想象,它们把脸涨得鼓鼓的,呈黑色,接着它就开始疯狂地降雨,造成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这都是云儿们干的。
这个就是平时很温柔,发火时又很疯狂的云。
柳暗花明又一邨
吴立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曾在《光明日报》撰文介绍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领导的实验,主张把作文训练同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不仅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当时有人响应,其中上海市长沙路小学邹柏年老师“听音乐作文”的实验,成果尤其显著,得到著名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的首肯。时隔20多年,我又见到深圳市莲花小学钟传祎对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作了较深入的阐述,在实践上作了较全面的探索,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和可推广性,感到十分欣慰。
从钟老师的经验看,同学科整合,使作文教学摆脱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大家都承认“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是现在的学校,教师并不让学生表达他们生活中占时间最多的学科学习生活,只是让他们进行看似有趣,其实题材并不丰富的训练,如写“记一件有趣的事”、“我的老师”、“说说我是谁”、“记一次难忘的活动”等,其结果学生习作题材狭窄,思路闭塞,只能用贫乏的材料进行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貌,味同嚼蜡。现在同学科学习整合,差不多每一堂学习新知识的课都可以提出一些饶有趣味的题目供学生讨论,习作的源泉是无限丰富的。大家也都承认“思维是作文的关键”。可是,现在一般学校仅依靠有限的“课外观察”和“作前指导”,思维训练强度不够,效果不好。同学科学习整合后,学生可以经常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较充分的思维训练。例如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童话故事和真人真事的片段记叙后,仿写和续写课文的练习,可以激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空中翱翔,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和才能。在美术课后让学生用学到的色彩、光线、透视和画面结构的知识来分析名家的画,让学生用学到的音响、节奏和旋律的知识来分析乐曲,不仅可以陶冶审美情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又能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在历史、自然常识课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历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书面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柳暗花明又一邨”,钟老师的“学科作文”实验为我们的作文教改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是我们不能“树一宗,废百家”,如何正确处理学科作文同观察作文、想象作文、交际作文的关系,在学科作文中如何正确处理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的关系,正确确定要求、比重、策略和方法,乃是我们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作者系上海师大研究员,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 (文章刊载于《语文建设》2010年12期,内容有部分改动。)
学科作文《家庭书柜调查》作文指导教案家庭书柜调查
(作文与综实课整合编写案例)
深圳莲花小学 龙慧
学习内容:
人教版综实课六年级补充内容。
学习目标:
学科目标:通过本课的调查活动,了解个人家庭的藏书情况及大致种类;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调查报告的能力,增强分工合作的意识。
作文目标:学习写一个活动,把在活动中发生的感受最深的事件记叙下来。注意写好自己的心理活动。
课堂情景:
主题一 汇报自家书柜的调查情况
通过介绍,了解到藏书量最多的是有1605本,二三名分别是1500本和1000本;最少的只有62本。
主题二 展示自己的调查统计表
同学们的统计表有中规中矩的表格式,有统计图式,还有电脑打印的蛇行表格……
主题三 谈谈自己的感受
精彩对白 1、陈思擂:我真没想到,我家的藏书量是全班第一,我很自豪。
2、刘政楠:我的表格设计了图书分类栏目,统计出自己的书分为漫画、小说、童话、散文类。
3、王媛:我也分了类,分为历史书、作文书、小说书、哲理书四类。
4、谢广信:我想,很多同学都会把调查结果制成表格,于是我想别出心裁,就做成了统计图。
5、顾嘉敏:我在进行调查时,发现我已经把《长翅膀的绵羊》看了三遍,它是我最爱看的书。
6、陈嘉静:我最爱读的书是《繁星》、《春水》。这些书语句优雅,看完了心里觉得特贴切。
7、陈闻声:我发现我家人平均每月的读书量是3。5本。
8、陈诗雪:我给大家推荐《保姆狗的阴谋》这本书,看完后你也许会流泪,也许会思考人生。
…… ……
习作指导
一、故事导入:
近邻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当李光耀总理带领新加坡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后,,他曾去民居视察。当他看到家家住上了新房,有了家电,不少人家还有酒柜,装饰柜时,却浓眉紧锁,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对,是因为他发现没有一家有书柜!他认为,国民不爱看书,国家就没有前途。于是他在全国大力倡导读书,带领国民掀起了读书热潮,铸造了新加坡今天的辉煌。
美国人月均读书量是5本,我国每人年均读书量不超过5本——差距巨大。
所以,你们的综实活动很有意义。
二、写清活动过程:
课上完了,我们一起再回想一下:综实活动是怎样开始的,有哪些环节,主要的活动是什么?最精彩的部分,你认为是哪一部分?最后课是怎么结束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怎么把这次活动写下来呢?我们要交代清楚。否则,让别人读了就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你到底写什么。
三、要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
一项活动如果平均笔墨,就会写成流水帐,因此写作时,要突出重点:可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是制表经过;可以是大家交流的场面……
思路拓展
可以不局限写此次活动的经过,还可以写:
自家人的阅读习惯;这次活动后你的思索……
先就这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