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叩问刘再复的两次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07:2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叩问刘再复的两次人生作者:刘再复
叩问刘再复的两次人生
傅修海(学者)
    翻读刘再复的访谈录《走向人生深处》,第一感觉是“夜阑卧听风吹雨”,唯有倾听方能入耳入心入神。对我这样的小辈而言,刘再复的人生跌宕生涯和学术开阖气势,都只能是一种向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人生,于历史是势,于个人则是命。刘再复的第一人生,便因此而格外笼上些迷离斑驳的尘烟,不由得令人扼腕惆怅。
    然不管这段时光如何,第一人生的苦难与波澜,总归是酿成刘再复此后断裂和超拔的始基了。既如此,作为读者,我所欣赏的便是他的反思深度与平和态度。告别哪些和远离什么,固然是个中应有之意,但毕竟都是一种对待的差别,并非看透。可一旦有所决绝,由此而来的就是更令人欣喜的、对自我此身的发现和坚守,对彼岸的沉思和关照,所谓“天上星辰,地上道德律”一类的敬畏。借用书中刘再复的话说,那便是其“立身态度”的变化,即本书采访者吴小攀关注的“人生观的变化”。
    刘再复在磨难之后选择和认定了“存在先于本质”,他说:“既不纠缠于过去,也不执著于未来,不再制造幻想与乌托邦,只充分活在当下,就在当下感悟真理,创造存在意义。”这便是他的放下和舍得,尽管其间饱含着无奈与被动,更粘连着将自我剥离某种母体的血肉相连的苦痛。但唯有如此,他便没有了许多海外潇洒者的摇摆和高明,彻底获得自我放逐和游走的淡定,并不时以独语天涯的明慧而直抵人类基本精神的内囊深处。在我看来,刘再复的这些“闲敲棋子落灯花”式的心灵叩问,无疑是一种精神清洁。
    在书中,刘再复说国外十几年的生活,于他而言最大的收获有两项:“一是扩大了眼界”,一是“赢得了一个自由表述的个人创造空间”。他更把收获简括为“三宝”:自由表述、自由时间和完整人格。一种得到的珍贵和喜悦溢于言表。没有种种形态各异的精神文化、现实生活等等的重压,又怎么会有李贽的童心说和六祖慧能的顿悟呢?
重要的恰恰不在于某种得到,而在于如何看待和介入这些得到。以自由为例,刘再复便独具一格地向往和选择了“主体间性”的出处,如在文学艺术中寻找美善,强调其精神内涵和人性深度;于宗教则止于敬畏精神(大慈悲、大谦卑),“喜欢孤独的上帝”;对社会人生注目于关怀,关心思考人间的世事沧桑。然而,如此种种的“间性”,流露的绝不是他的何等悠游,而是展现了他在人世美好的叩问旅途中的温爱与从容。
人生最苦是我执。饱受片面进化论滋养的中国现代人,所执何其多。刘再复从第一人生到第二人生,仍都不免有所执。“写作”与“禅”结合的思想自救,不仅让他明白“梦里已知身是客”的灵动,也由此得以进入“一晌贪欢”的智慧的“挥洒”,返归贵族古典,沉潜原形文化,散淡禅意人生。这便是刘再复的第三人生。
    他认为人文学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观性的,它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和现实展开对话;一种是客观性的,那是对其精神价值进行具体把握。”进入禅的内核后,作为一个思想者,刘再复不但自觉把人文学术的思考奠基于客观,而且把学禅也基于“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不仅如此,他还强调破一切执,返归自性。所谓“一切看空了,生命更积极”。
    大乘佛学的影响和禅的参悟,无疑是刘再复人生境界飞升的一大契机。但不管如何,真正让他破关而出的,当是《红楼梦》悟。刘再复坦言:“唯有进入面壁的沉浸状态,才能进入深邃的精神深渊。唯有在那里,我才能与曹雪芹等伟大灵魂相逢。”
    《走向人生深处》是刘再复的精神传记,而且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传记。其卓异之处,除却传主的风雨人生与智慧高格之外,还因为这是一本以纸上问答生成的传记。访问者机智、朴素和识见,带着倾听的热忱和富有思想的语言火花,牵出的不仅是叙述者串串珍珠般的智慧挥洒,更引发出了足以辅证一个时代的思想者情思。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53 , Processed in 0.0955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