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写给我们的建新老师作者:SUNNY
写给我们的建新老师
江南梦忆
唐老师的荣退之日将近,我早该写点关于建新老师的文字,可是,每每举笔,思忖良久,最终又不得不放下,实在不知从何说起。十年的相遇,十年的引导,十年的教诲,从课堂教学到编写教辅,从发表文章到出版专著,每一次进步,无不包含着建新老师的期待鼓励和敦促,无不浸透过建新老师的心血。
在乐山同乡的眼里,唐建新是所长;在同辈的南山语文人心中,唐建新是主任;在年轻的南山语文人的心中,他是慈父;而在我眼里,他却始终是老师。我从未以“主任”称之,而是一直这么固执地称他为唐老师。古人有一字之师,来深十年,我算是拜学于唐师门下,岂止是学到千字万字?唐老师这个称呼不会因为时空变换而发生变化,我对唐老师的感激和敬意,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损。
第一次见到唐老师,是2001年8月在南山区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的新课程培训会议上。当时,一个月前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降落南山,我很有些心高气傲,为自己重回中学教坛尚存些许不甘和无奈,因此,第一眼看到南山中学语文教主般的唐建新老师——我们的语文教研员,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外表不够潇洒,身材亦不够高大,却还壮硕,一张宽脸,半长的头发很认真地往脑后梳过去。其后两天的学科培训阶段,他却像一位导演,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新课程培训的好戏。在这里,我第一次聆听到区内名师的讲课与风采:王润梅老师的细腻和严谨,她给我们展示的精致优美的学生作业,让我感受到王老师的职业快感;蒋波老师双手一摆就逼真地写成一个大大的“一”字,他的艺术风采,对书法的精通,对诗词的酷爱,还有他满身的才气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侨中的一位女老师,是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从她的言谈中我认识到她的学生工作做得相当细致。这些老师的培训课一下子改变我的看法,让我感到南山中学语文教坛竟是藏龙卧虎之地。后来才意识到,这次培训只不过是唐老师擢拔先进、奖掖后生的一个剪影。接下来的十年里,唐老师一直如此,南山中学语文界,谁有思想,谁有文采,谁肯吃苦,谁有眼界,谁有创造力,他都一清二楚,知人善用,鼓励敦促,谁有了成绩他都会猛烈地宣传并向高人推荐。为此,南山语文新人层出不穷,走向省内外,走向全国,也便不足为怪了。一年之后,我竟也成为中学语文培训教师,从七上讲到九下,从高一讲到高三,从南山讲到广州,从省内讲到省外,一直讲到全中国,全都因为建新老师搭建的很好的平台。
南山成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2001级的初一教师便成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新课程培训会议的领导席上,课改新风尽吹,欧风美雨的先进理念猛传,但是,新课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课堂教学怎么开展?学习方式如何转变?领导们不会关注这些行动细节,而唐老师却做到了。在后来两天的学科培训阶段,唐老师首开先河,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大家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书记员、发言人等角色,组长召集组员讨论问题,书记则负责记录组员的意见,每个小组把意见集中起来,写在一张大白纸上,最后推选发言人,分享交流讨论结果。讨论交流中,每个人都参与其间,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到新课程到底不同一般。三年之后,当我参加深圳市教师海外培训学习,聆听美国教师上课的时候,才猛然发觉:我们的唐老师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向我们亲自传授这种学习方式了。唐老师或许没有我们这么幸运,这么近距离地倾听美国教师上课吧?那么,他的理念是听来的,他把别人口头的理念,变成了操作实践,他的指导是创造性的。
初来南山,我骨子里很清高,当时手里攥着教育部国家汉办颁发的对外汊语教师资格证书,我一心想着谋求机会公派出国,或者读个博士学位什么的,希望有朝一日逃离南山,离开中学教坛,可是,最终也未能逃脱南山语文人的宿命。三年之后,我便不再想逃离,而是踏踏实实地做着我的中学语文教师,因为唐老师带着我们做课改,开设公开课录像课,编写教辅,做课改培训,撰写并发表论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些让我有了成就感,我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尤其是2004年去了趟美国,有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我就更加不愿意再离开这个地方。
在教学比赛中拿奖不是我的强项,但这些年却也还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全都因唐老师的引导和鞭策。2001年9月的某一天,广东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来到南山,唐老师陪他一起到学校听课,了解课改情况。那是没有打招呼的课,这是我的第一次被听课。当时正在做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爱我家》,学生们拿着事先带来的家里的珍贵物品,一枚邮票,一张书法,两张照片,或是一本老旧的字典,等等,上讲台很深情地为同学们讲述家里的故事,有的含着泪在讲述,同学们各有各的精彩。唐老师一听觉得有意思,便马上要求学校派电教老师来录像,下课时还要求补录前面缺失的部分,因此,我便有了第一堂《我爱我家》完整的录像课。虽然它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却成为我和我的学生们最珍贵的档案资料,至今留在我的抽屉里。
2002年1月,第一次全国课改实验区培训交流会在我的学校举行,会议安排了三节公开课,有夏志明老师的《黄河,母亲河》,屠谖老师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我的《戏曲大舞台》。我的学生们表现极好,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反响很好,《语文建设》期刊便刊载了这篇教学设计以及与蒋平教授的访谈录。第二年5月份人教社再次来南山录制这堂课,而从来不喜欢重蹈覆辙的我,便去借班上课,所以后来出版发行的这个版本并不如我自己的学生上得好。第三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来录制了我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例,唐老师和高老师两位先生为我的课做了精彩点评,非常感激。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录制了我的高中必修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每一次录像课例之前之后,唐老师都付出很多,看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几易其稿,有时弄得我们自己都烦恼不堪,可他却不厌其烦,要求做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
因此,我们的公开课做得好,他比我们还高兴,如果做得不好,他会比我们更在意,对我们的严厉批评便是免不了的。
我上课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喜欢把一节课翻来复去的倒腾几遍,今天请这个人来指教,明天又请那个人来把关,反复琢磨,直到教师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定格了为止,我坚决不喜欢这样做,理由是“我不会演戏,记不住台词”,实际上是我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做一节课,即使面对公众上公开课,也是这样。我的做法很冒险,为此,我有过滑铁卢的经历,而且还不止一次。当然,因为我没有付出太多精力,失败了,我也不会太在乎,为什么?这是我的本色,我本无能啊。我就是这么固执。有时候,唐老师也拿我没办法。
记得2002年,我第一次为深圳市上公开课,在全市初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研讨会上展示教学课例,课题是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也许是因为曾经上过这一课,学生做得很好,便麻痹大意,也许是因为我太随意,压根儿就没有把第一次在全市亮相当作一回事。公开亮相之前,我竟没有在学校试演,更没请唐老师来把关,最后,他觉得我这堂课上得不好,似乎给南山丢脸了,回来的途中,还在车上,他就当着区里许多语文老师的面,毫不客气地批评我,说我没动脑筋,没研究,不重视。后来听说,我下车以后,润梅老师告诉他:“你这样批评爱娣,以后谁还愿意给你上课啊?”事实证明,一向大大冽冽的我没有计较唐老师的批评,后来他找我上公开课,我仍然没有推脱,而且吸取教训,开始认真研究了。这样便有了我的《戏曲大舞台》《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等课例的录制出版。现在想想,老师批评学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孔子还经常批评他的弟子呢,子路挨批评最多,因为他鲁莽直率,而宰予受到的批评则比唐老师对我的批评要严厉得多,至少唐老师还没有骂过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之类的话。
在为各地教师做教材培训方面,唐老师对我的要求也甚是严格。记得2002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广州华泰宾馆为广东省骨干教师做教材培训,唐老师带着我去现身说法,为全省的骨干教师讲课改经验和心得。这是我为各地老师做教材培训的第一次,也是第一个走出南山的培训教师。中午到达广州,在宾馆吃过午餐,我就跑到暨南大学去找我正在读博士的同学玩儿,直到夜里11点钟才回到宾馆。回来途中,还在路边音像店淘了一大把班德瑞的音乐光碟,正洋洋自得,陶醉在来自阿尔卑斯雪地的纤尘不染的音乐呢。唐老师把我叫过去,问:“明天讲什么?”说着便要我把要讲的内容复述给他听。天哪,我哪知道讲什么?要我讲讲晚餐吃了什么,我们都去哪儿玩了,暨南大学校园是不是很漂亮还差不多。我一时语塞,坐在电脑前面半晌没有说出话来,打开课件,仍旧是一本糊涂账。见此情景,唐老师说话了:“回去把课件重新做一遍,晚上不要睡觉了!”刚才玩乐的兴致,被他一瓢冷水浇得透心凉。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彻夜不眠了。当时还没有外出带电脑的习惯,用他的电脑,没装五笔字型,用拼音打字,更是把我折磨得够呛。他说我曾经引用的“语文是什么”的诗歌很好,讲课时可以引用,可是资料没带来,我只好打电话,让爱人在电话里念给我听,一字一字地记下来。这一夜我一直忙到凌晨四点钟。与同宿舍的人教社中语室王涧博士闲谈,才得知唐老师早已被她称为“拼命三郎”了。有了这个不眠之夜的经历,后来外出培训,我再也不敢轻视或怠慢了,而是认真地对待。也许有人会认为,我能走出南山,去全国那么多地方培训,是唐老师对我的偏爱,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曾经历过如此不让睡觉的磨难。
从这次培训开始,2002年8月,再次应邀去昆明给云南省骨干教师做培训,并于第二年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聘书,聘我为中学语文教材培训团讲师成员,一做就是八年,走遍大江南北,为二十余省市地区的教师做培训几十场。曾记得每次接受任务,外出培训前,唐老师都会就培训专题提出严格要求。他对我说过:“培训团的其他成员,他们或是省市地区的教研员,或者是大学教授,他们有名气,有地位,而你是一线教师,你必须认真,用实力说话,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脚!”正因如此,我的每一场培训,在人教社培训后的调查回访中,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和打分都很高,也正因如此,我才能这么顺利而幸运地为人教社教材培训做了八年。在长达八年的教材培训中,全国许多地方的老师认识了我,我也认识了中学语文界的许多名家、高手。唐老师又告诉我,见到他们,要虚心请教,他们谁谁谁是哪个方面的专家,对哪项研究有专长,甚至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什么,他都一清二楚,让我一定要向他们请教。这又给我指出一条向名家学习的路径。
如果说十年来我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什么长进的话,唐老师功不可没;如果说他还愿意把我当作学生来培养的话,那是因为他发现我虽然做事毛糙,但竖子可教,我能吃苦,还算勤奋,而且脑袋瓜子也还算有点灵气,能做点事情。
十年来,跟着唐老师编编写写的事情也做了不少。区内老师共同编写的正式出版的初中教辅练习就达20本次,设计的教学案例也很多篇,除了初中发表和出版的,我编写的高中语文的《儒林外史》教学案例还收录在《中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里。
在所编写的初中教辅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探究•活动案例》一书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做得最开心的一套书。记得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只给唐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和要求,没有样章,也没有具体的做法,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最终能够做成啥样子。唐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份模糊不清的传真件,叫我回家去创造。也许是因为没有镣铐的束缚,我便可以自由地舞蹈,把我尚存的一点想象力和对文学的喜爱这点雕虫小技全都用上了,我的《我与文言先生有个约会》、《如此识字》等篇章,《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小剧本,至今仍是我自己钟意的文字之一。我做的这个单元不是练习,而是语文活动案例,我编写的内容全是自己的原创,那种快乐感觉很好。任务完成后,稿子发出去,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接到唐老师电话,他十分欣喜地告诉我:“你写的东西,人教社非常满意!”他把“非常满意”四个字咬得很重,说得很清楚。我知道从唐老师口中获得“非常”一词是多么不容易,看来,人教社的确对我的样稿很满意。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把这一套书全部交给唐老师主编,这样南山语文老师又多了一件忙且乐的事情,一做就是六本书,六个学期。
在唐老师面前,我们始终是学生,只要是他分派的任务,只要是与语文有关的事情,他都会严格把关,尤其是外出开会,在会议上发言,他必定要求做好课件,有时三遍五遍地修改,还要求自己试讲,算准时间。今年8月在贵阳召开的第四届“人教杯”会议上,南山三位老师的发言得到专家组的好评,被称为“南山现象”。会后一起在街上散步时,唐老师表扬了我们,马蓉老师当时就笑着说:“我的发言别人怎么评价我不在乎,只要唐老师满意就好。”而我永远记得,我的稿子被逼着要求修改了五遍,而且他还要求我必须对着课件试讲,掐准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因为会议只给每位十分钟的发言时间。
在研究方面,我的《美国语文教育》的写作与出版,唐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不能不感激唐老师。
来到南山三年之后,我被通知有资格参加深圳市教师海外培训前的英语考试,居然考了78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唐老师,他很高兴,当时他就说:你将是南山区享受海培的语文教师第一人。当我正式被通知成为海培学员之后,他便交给我任务,施加压力,从美国考察回来,他就要求我给全区中学语文教师做了关于美国语文教育的讲座,要我为老师介绍美国语文教育情况。其实,在美国考察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搞出什么名堂,更不知道我怎么去写美国语文教育。我把自己思绪混乱的提纲发给唐老师看,他们立即帮助我整理思路,提出建议,最终迫使我在十分艰难地完成了美国语文教育的写作,如果不是他的期待,不是他的引导,不是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做这件事情“有意义”、“功德无量”的话,或许,我的《美国语文教育》早就胎死腹中了。因为做这件事情非常艰难,美国五十个州五十套标准的杂乱无章,成堆的英文资料,散乱的零零星星的片言只字,如何才能组成系列的像后来这样十一个章节的符合中国教师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书稿?我痛苦过,烦恼过,几次想到要放弃,毕竟,没有它,不写《美国语文教育》,我也照样活得很快乐,很浪漫,很光荣,很幸福。可是,唐老师不答应,他认为我必须做,必须把它进行到底。有时是鼓励和期待,有时便是强制加逼迫。当我灰心,气馁,犯难的时候,他便鼓励;当我粗制滥造,胡乱地写的时候,他便毫不客气地批评。我的《美国语文教育》,历时两年,六易其稿,增删数次,他都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向外宣传推荐,他也是煞费苦心的。从上海教育出版社,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到最后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欣然接受,最终付梓出版,唐老师费了很多心思。
从美国回来之初,有一次去办公室请教问题,跟他谈起有关写作内容,他便带着鼓励的语气预测道:“明年将会刮起一阵爱娣旋风!”从来对名利无所求的我,认定自己是笨拙的无名小卒一个,微尘一介,怎么会有旋风刮到我头上呢?对此,我一笑置之,以为唐老师比我还可爱,很有理想色彩。其实直到今天旋风也没有刮起来,只不过,它的影响却在渐渐地扩大。
《美国语文教育》即将付梓出版,出版社希望扩大书的影响,希望我找些名人写序,我向唐老师求救,希望他能帮我找找名人,而唐老师告诉我“不必找”,理由是,第一,你认识的名人不多,他们不了解你和你的美国语文,第二,他非常看好这本书的价值和质量,因此,决定朴素打扮,不请名人写序,不请名家推介。但是,书稿一旦出版,他便不断向外推荐,希望在全国语文界产生影响。当学校决定为我的书举行首发仪式时,他非常支持。从各地语文界权威人士手中,搜集评价文字,因为都是朋友间的阅读与观感,不是应付媒体的采访,于我,那些评价非常真诚而珍贵。唐老师还亲自为我的首发仪式撰写对联:“以开放的视角关注前沿,以科学的态度创新教育”。
在《美国语文教育》首发仪式上,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这样评价南山教育:“南山为什么能够创造教育奇迹?因为有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共同的特点是有理想、有追求,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追求,同时这儿有一批博大精深的、真正优秀的大师。”在这批优秀大师中间,唐老师则是给我帮助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今天我仍然可以这么说,没有唐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的《美国语文教育》。
《美国语文教育》出版之后,我都不想再回首,再作深度思考,因为我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我要报复一下,不去理它。而唐老师一旦有机会,便帮助我提升对美国语文教育的理性认识,有一次他拷问我:“美国语文教育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竟一时语塞,说“不知道”,然后他告诉我:“美国语文教育没有奇迹。”呵呵,原来这不是后记里的第一句话吗?然后他给我分析“没有奇迹”的理由。
唐老师把南山语文搞得风生水起,培养了一些实力派,以及他自己在全国中语界的影响,统统都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像钢铁一样是炼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言,“要用事实和实力说话”。
如今,唐老师即将六秩荣退,为他开个研讨会,做个纪念册,无论如何也不过分。于是,当建伟把第一个电话打给我的时候,我表示全力支持。可是我的软弱笔力,无法概括唐老师的业绩和贡献,无法表达唐老师在全国中语界的影响,更无法书写站在我们面前的高高大大的建新老师的形象,只能借助回忆的点点滴滴,表达一份感激之情。于是,我怀着一个后生的虔敬之心,把一页页短信发往全国各地,恭请诸位名家大师书写他们眼中的建新老师,这便在收获感动的同时,收获了唐老师从事教研工作30年的累累硕果,收获了30年来他与各地新老朋友建立的深情厚意!
为唐老师退休开个研讨会是众望所归。早在2009年5月,孟素琴老师就对我说过:
“给唐老师开个会,很有必要。像唐老师这样的‘区’教研员,这么有思想、这么有研究成果的,太少了。
其实,开某位同志的研究会,受益的,将远不止这一个人。”
孟老师还说过:“唐老师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我对他很钦佩。”
作为特级教师、河南省教研员的孟素琴老师能如是说,作为后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敬佩唐老师,不在他退休之际为给他做点什么呢?
来到南山这十年,遇上唐老师,是我的幸运。他让我觉得教语文原来这么有趣,其中大有学问,语文教学值得我一生去爱,用一生去追求它的理想境界。
敬爱的唐老师,壮辞巴蜀,源在仁寿,承天府之恩泽,聚夫子之才德,享语文事业之清誉。德馨南山,惠及语文宾朋;培养青年,彼其教学大赛显身手;领先课改,执教学研训之牛耳;指导科研,高瞻远瞩,凝聚期待,促成“南山现象”之存在。
敬爱的唐老师,家住阳光棕榈园。寂寂寥寥棕榈居,年年岁岁一房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您有夫子之心,却无垂老之颜,您对语文事业的追求,您对我们语重心长的批评和谆谆教导,亦如芝兰之香,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
祝唐老师身体健康,壮心不已,永葆乐观情怀。韬光养晦之余,依然不吝赐教,笔耕不辍,宝刀不老,为语文事业奉献更多更闪光更智慧的教育思想!
2010年12月5日凌晨2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