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如何拯救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1 05: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如何拯救生活
                                                      福建 张文质

  今晚到哪里寻找一本值得读的书?很多时候我会盲目地站在书橱前,看了又看,我失去了对智慧的好奇,似乎更关心读下去的姿势。"灰不溜秋,忧心忡忡",拉金使用的这样的词语,也适合我用来形容自己无数个夜晚。夜晚,我总是不大有方向感,一个人在白天耗费太多精力对付生活的烦忧,似乎也预支了本来属于夜晚的生命的宁静。
  因此要找一本合适的书便成了夜晚的主题。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着。
  今天一早就有一位朋友发短信说:"每次上你的博客,我也会少些怒气。"我告诉她,克制怒气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之一。我为自己做的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理解",所有的批判、敌意、厌倦、退避、自省和重新成为建设者的努力,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缺乏理解,生命就有可能用偏方向,从而丧失自我觉悟与超然物外的圆融、诗意。比如,所谓的怒气,其实也仍然是一种复杂的值得审问的情绪。从教育说起,我们的教育首先是政治、意识形态、体制的用心,并不是要培植健康、健全的人格,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可能性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体制不可能有对自身私心的警惕、节制和超越,同样,在体制的"曲木"上,也开不出"笔直"的人性花朵。我们就在体制所预设的各种欲求之中不停地摇摆。生命因为从未获得透彻的理解力,无法通过自问自悟找到答案,从而根本难以凭借理性,使自己能够在复杂的世界中确立人性的坐标,因为"理解"而成为一种改善和自新的力量。
  活着,必须背负种种重负,又有谁能借你一臂之力?如果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一点一滴的洗去身上的愚蠢与邪恶,如果我能一开始就走在正道上,那该多好!
  往塞得满满的书架看一眼,确实有一种"仁人志士"都在那里争斗的架势,你到底愿意抽出哪一本呢?当我感到茫然、郁闷,像灰尘一样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时,我会读谁呢?费尔南多·佩索阿叔叔吗?随便翻开哪一页,一个坐在自己无望而自足的身体中絮絮叨叨的人,他说的不是深刻,而是可以绵长地进入我的生命的东西--"一道阳光突然照入我的心胸,我的意思是,我突然看见了它……"而在另外的时刻,我会想起本雅明,我想起的不是他的《单向街》,而是《柏林日记》--他并不是要写下自己的童年。他写下的是自己的文字,笔触梦幻,变化多端的自我炫耀。只有那些天才作家才有资格这样放任,"为艺术而艺术"吧?好像是在奥·帕慕克的随笔中看到这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够精细阅读十本书,他大概就可以成为博学而聪慧的人。帕慕克怎么描写读书的快乐呢?"……有时在海伯利亚达,一个避暑的小岛,打发晚上的时光那样,当我在没有人光顾的路旁长凳上坐下,开始在路灯下读这本书时,我就觉得这本书像月亮、大海、树丛和墙上的石头一样成为了自然界的一部分。"
  今天早上我不知为什么突然"不可救药"地想到了这些问题,突然发现"教育"仿佛已经隔了很远。想到那些教师朋友,如果他们不再是教师,或者我忘掉他们是教师,我会想到谁?谁仅仅因为他的文字,以及通过他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阅读趣味,我就能看见他更为生动而丰富的精神相貌?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教育研究者,因为我过于迷恋某些趣味、气息,某些天性中明亮而微妙的对美的"趋向力"(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就像所有因为读书而感到幸福的人一样,我总是发现那些精读者,所说出来的话语,大部分都是说给我听的。我也始终在听。当我的记忆力开始衰退时,我更信赖的可能就是这些不断地增加与重复。
  我愿意继续消极地说一句,在看不到世道和自我有太大变化的将来,也许只有读书仍是一件比较可靠的工作。不要说到多么远去,今天早上我读到一个句子,常常是这样,哪怕就是一个句子,你就会发现那些强势再也无法统治到你的心灵,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所建立起来的"体系""工程""行动"都变得荒诞而可怜。帕慕克说,他经常做图书清理工作,"剔除的书籍都是那些年龄大概在五六十岁之间的愚笨、平庸、小有成就、秃顶、江河日下的男性作家的作品"。我们是否也该动手做同样的工作呢?
  可能这些话还是说得太远了。更贴近的应该是把我们的生命变成一种向智慧返归的过程。所有阅读的快乐,只有从阅读中慢慢培植起来。所有精细的体验,都是一种慢功夫,只能从一个个句子甚至一个个词开始。
  阅读,耐心地写下一句两句,掩盖了我们在这个时代不具备"豪取巧夺"能力的羞愧感。一个教师--我还是要说应该回到我们的身份和职业的本色,在阅读和沉思中难免会添加很多忧郁。我们同样难免会把这样的精神色泽带到课堂上,实在也没有办法。"道理"也许不允许我们这样,良心却给我们开了一条通道。

  张文质(1963- ),教育学者,诗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丛刊》主编,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2:35 , Processed in 0.0753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