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初中生微型小说获世界金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09:4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初中生微型小说获世界金奖!

    日前,在第五届世界华文中学生微型小说创作大赛中,深圳文锦中学初二学生陈瑞彬以一篇《一百元的旅程》(原文附后)获初中组金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中国内地学生。有趣的是,这还是陈瑞彬第一次写微型小说,平时喜欢写散文的他花了一周时间,修改了三四次才完成这篇800多字的小说。
    首次写小说就获奖
    本次比赛吸引了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内地和港澳等地区的中学生参加,陈瑞彬的作品《一百元的旅程》是在3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一百元的旅程》讲的是主人公把努力学习获得的100元奖金匿名寄给母亲买药,而处于艰难生活中的父母却挂念着在城里上学的主人公,把100元钱寄给了主人公。对陈瑞彬的作品,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郑海涛评价说“立意新鲜,描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动人心扉”。
    构思受丛飞报道启发
    这次参加比赛是陈瑞彬第一次写微型小说。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构思是受到爱心大使丛飞的报道启发的。那段时间,他看了很多丛飞的报道,而且学校也组织学生为四名贫困学生捐款。当拿起笔构思时,他头脑里就想到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于是,利用晚上学习结束后的时间,他花了一周时间写了这篇800多字的微型小说。
    能获得金奖,陈瑞彬和其指导老师觉得很幸运。他的指导老师告诉记者,陈瑞彬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写作水平在社里还不能说是最好的。陈瑞彬则告诉记者,参加比赛前,对微型小说的认识不深,平时他比较喜欢写散文。“决定参加比赛时,我和同学开始都没什么信心,”陈瑞彬告诉记者,为此,指导老师专门找出前几届比赛出版的文集给大家阅读,看了以后觉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大家又对比赛充满了信心。
    奖金交给父母
    7月7日,陈瑞彬到香港领奖,还与其他得奖的学生一起参加了微型小说的“创作坊”活动。这次活动可以说是得奖学生之间的一次较量—在听完微型小说家的讲座后,每位学生都要在半小时内创作一篇50至100字的微型小说。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短的篇幅,令这次不正式的比赛难度比正式比赛还要大。这次,陈瑞彬写了一个关于劫匪的故事,篇幅不到100字,不过可这次比赛的冠军却不是陈瑞彬。“可惜啊,”陈瑞彬有些失望地说。他觉得,自己还要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次虽然不是不正式的比赛,但真的很体现写作水平。”
    在创作大赛中,陈瑞彬获得了一万港币的奖金。这和他参赛小说中主人公获得奖学金的经历很相似。陈瑞彬告诉记者,拿到奖金后,他也打算和小说主人公那样,把奖金交给父母,“自己留一点就可以了。”

                          一百元的旅程

    “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不行,不行,他一笔划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不行,还是能看出来。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
    “已经下班了。”邮局的营业员催促。
    “就好。”笔尖在汇款单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它用在最紧要的地方吧。好心人。”
    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口气。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五十元钱再给他带上。那怎么行呢?我带得已经够多了。你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他眼里闪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
    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他没有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这钱给家里,让妈妈治病。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有了这一百块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得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已经好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十二天后的上午。天晴得真好。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出而。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2:09:13 | 只看该作者
文学与中学时代
张炜

人们所从事的各种事业,最早的开始,对一些事物痴迷的缘由,往往不是在大学或更以后,而是在初中和高中,人在这个时段接受的影响才是最重要、最具有决定力的,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事实上就是如此。因为回想起来,我在初中和高中时候的文学经历、那些热爱文学的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影响,不仅巨大,而且真的决定了我的后来。那时候的一些文学交流、阅读和讨论的情景,直到现在还清晰地在眼前晃动。
虽然已经发表了许多作品,已届“文学中年”,但是回头看中学时代的那些文字,却最能令我感慨和激动。它们记录着我最初的文学脚步,记录着当年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
我们的中学建在一片果园里,没有围墙,春天到处是花,秋天到处是果实。果园的四周全是林子,是海边无边的丛林,跟大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我特别突出的记忆,是在大自然里的快乐,这才是不可补偿的最好、最重要的经历。
我在回忆中学生活时,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那片海边林子、林子里发生的各种故事。除了写进记叙散文,我早期几乎所有的小说创作,都是以这里的林与海为自然背景的。
可见给予我最多的,是海边那片丛林。
当年非常幸运,我们的中学校长酷爱文学。他当年办了一个油印的刊物,名字叫《山花》,全是手刻蜡板印制的,那时候连打字机都没有。我们校长亲自制版刻字、印刷和装订。他的字特别漂亮,是几乎比得上铅字的长仿宋体。他号召我们同学写作,并将作品发表在《山花》上。我就成了这份油印杂志主要的撰稿人之一。可惜今天没有把它保存下来,这是很大的遗憾。现在只有关于它的美好回忆了——今天一想起来,还能感到鼻孔前面飘过的油墨的香味。看到自己的作品印出来,上面还有老师做的精美的插图装饰,什么草叶、花朵之类。
那个时候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幸福奇怪地调和在了一起,作为一种混和食物,被我们这些少年吃下去了。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文学道路。我发现在造句方面的一些嗜好、一些特点,还有一些文学倾向,包括写作题材的偏重,大多都是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形成的,它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部分了。
现在有不少学校极其重视理科,这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重理轻文,进而把文学看成无足轻重的东西,那就相当愚蠢了。文学素养是所有文明人、高智商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它不仅是一门专业。心灵里的诗意、追求完美之心,是优秀高尚的人共同的特征,这几乎是没有什么例外的。有时我们去一个中学,会发现那里的同学都在忙着做应试准备,入学之后几乎只有这一个目标,除了准备考文科的同学从考试的角度关心有限的一点文学作品之外,绝大多数同学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知识是相当可怜的。个别深入学习文学的同学,甚至会被当成一个异类。
这和我们当年是多么不同。我们读中学的时候爱文学是十分普遍的,这主要是因为校长爱文学,这对同学的影响就很大。他是大家的榜样。原来有些不太爱文学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读写,他们也就跟上来了。如果哪一个同学对文学是个懵懂,大家会觉得这个人笨,没出息。那时的确有这样的一种风气。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缺少了大自然的这门功课,而只有书本的功课、城市的功课,是不会健康的。我们小时候躺在洁白的沙滩上,夜晚看星空听老祖母讲故事的那种情形,恐怕再也不会有了。一天的星星灿烂迷人,流星在天际划过时引起一声呼叫,这样的情景只有留在记忆里了。夜晚的清湛天空,它的颜色,现在的城市人和乡下人都差不多,他们已经没法讲得清楚了。因为电灯太亮,还因为空气污染,过去那样的夜空已经没有了。在一片灌木簇拥下,屏住呼吸听蝈蝈唱歌的情景,现在的少年到哪里去找?而缺少这样的少年和童年,一个人能说没有遗憾吗?我对此深深地怀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0 21:47 , Processed in 0.12539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