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湘子:寻找阅读的路线图
作者:邓湘子
有人把旅行比作在大地上阅读,而将阅读视为在文字里旅行。旅行与阅读,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体验,欣赏美景等许多方面,无疑具有诸多的共性。 在大地上旅行,凭借一本旅游手册,自然会增加许多方便。
常常有青少年朋友和家长抱怨,书店里陈列了那么多书籍,却总是缺少像旅行手册一样的阅读指导书。面对众多的书籍,不知道在什么年龄段该读什么书好。读书成了盲目的探索,就像不带旅行手册的旅客,恰恰把最精彩的风景遗漏掉了。
最近碰到一位家长向我谈及他的苦恼,自己推荐给上初中的孩子看的书,孩子根本不愿意读;孩子热衷阅读的书刊,他常常看不入眼。阅读成了父子间产生隔阂的一个矛盾点。 我曾经在青少年阅读方面发表过一些意见,就给这位家长提了一些建议。 我认为,寻找阅读的路线之一就是“顺藤摸瓜”,根据课本上涉及到的作者或作品拓宽阅读面。比如语文课本上选了《从百园到三味书屋》作为课文,是从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选的,那就可以找到《朝花夕拾》这本书来阅读。根据课文为线索,是可以找到许多优秀的书籍的。
不仅是语文课可以这样,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比如物理上讲到电学,就可以找电学史上的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来读,如《法拉第传》、《爱迪生传》之类,了解他们是怎么研究和解决电学上的问题,是怎样获得那些电学知识的。生物学上讲到基因学说,就应该找到《摩尔根传》来看看。 以课本为线索,延伸和拓宽阅读面,能够丰富青少年读者的阅读视野。
青少年的阅读眼光,应避免单一阅读文学书籍,要重视阅读科普书籍和科学家传记。从文字里看到科学研究的真相,有助于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理性的知识变得感性和丰富多彩。“顺藤摸瓜”寻找阅读线索的办法简单易行,而且与课本学习密切相关,算得上是一个好办法。 寻找阅读路线的另一个办法,就是阅读名著。什么是名著呢?有人曾为名著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标准,具体是这样的六条:一、阅读者最多,不是风行一时的畅销书,而是经久不衰的常销书。二、通俗易懂,面向大众,而不仅仅是面向专家教授。三、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四、隽永耐读,一页的内容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思想内容。五、最有影响力,最有启发效益,含有独特见解,言前人所未言,道古人所未道。六、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意义的进展。以这六个方面的标准去衡量一些公认的名著,大抵是不错的。
强调多读一些名著,成为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主要是因为名著的价值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它们所包含的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含金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有些名著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的。有时人们会说:“我可不愿意当阿Q!”或者说:“那是一条变色龙!”这两句话里的“阿Q”和“变色龙”,是有他们的出处和来历的,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寓含特定的性格内涵,不用说话人多作解释,听话人就能明白其中丰富的潜在意义。如果听话人对《阿Q正传》与《变色龙》这两篇小说名作一无所知,就不能理解说话人这么说的意思。这是很糟糕的,显然是缺少了一点“文化”。从这个例子看出,名著是构成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名著中的精华往往深入到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之中。多读一些名著,能够提高文化品位。 文学名著所探讨的问题,往往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阅读名著能激发我们对这些“永恒的主题”进行思考,使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这些问题。或许,名著也不能给出一个什么答案——文学本身是审美的,不是呈现答案的——但它的探讨对每个人都是有益处的。《巴黎圣母院》探讨人性的善恶。丑恶是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阅读作品我们能够获得的也仅仅是一种面对丑恶的态度,一种思考和信念,并不能够得出消除丑恶的灵丹妙药,但这种态度、思考和信念,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和鼓舞。《约翰·克利斯多夫》探讨和展示奋斗者的艰辛,世世代代依然存在这种人生的艰辛和困苦,我们却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自己面对这种艰辛时,就会多一份精神力量。
文学名著的语言具有经典性,是可以反复阅读的,是深蕴智慧的。有些读书人往往陶醉于名著的语言,当他去读一本普通的书籍时,常常因为语言上的疙疙瘩瘩而进入不了阅读状态。一个读者如果对名著的语言与三流作家的语言缺乏辨别,显然在阅读上还十分幼稚。有人把名著的语言比喻为名厨做出的菜,即使是普通蔬菜,也有高品位的美味。要提高阅读水平和趣味,就是要自己当阅读上的“美食家”。 当然,有些名著存在艰深难懂的问题,对阅读者提出一定的挑战。阅读中应该读一些需要思考的书籍,喝白开水是没有营养的。总是读流行的时尚文字,就像喝电视广告上推荐的饮料,也是没有营养的。
还有一些名著,由于时代比较久远,在表达节奏上比较缓慢,在描写情感和社会生活方面过于单纯浪漫,这些对当代人而言有些格格不入,但对培养我们阅读的耐心,丰富我们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却是有益的。
中学生的阅读路线,还可从专家推荐的书目和《青少年读书指南》之类的书籍中获得,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找到那些有教益的书籍。 我认为中学生在阅读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避免过于芜杂和凌乱。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徐葆耕教授著的《西方文学之旅》,有助于构建西方文学的知识框架;另一本是吴国盛先生著的《科学的历程》,有助于形成自然科学的框架。这两本书具有“史”的视野,写得不枯燥,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又有思考品质,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的历史来读,也具有阅读地图的指导价值。也可以订阅一两份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形成阅读的连续性。
在这个电子传媒快速发展的年代,青少年“远离文字”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因而谈论阅读和倡导阅读有着别样的意义。电脑和电视更重视流行文化和新鲜信息的传播,那是时尚而热闹的。但是对于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生长,安静地阅读书籍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的阅读路线,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行走。正如有了旅行地图,而对于从不旅行的人来说,那是毫无意义的。学会利用图书馆,养成逛书店的习惯,那些不期而遇地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书籍,往往带给我们惊喜。这样的行走、寻找和阅读,才真正构成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阅读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