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裔画家参照《清明上河图》创作相近尺寸城市山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17:2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裔画家参照《清明上河图》创作相近尺寸城市山水2012年05月14日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徐词




没用尺子,徒手绘制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徐健国耗时14年。(徐健国《申城新瑞图卷》水墨本局部)
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创作了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图卷》,画作尺寸跟《清明上河图》相近,不同的是只见建筑不见人物——与北宋相比,如今一个城市的面貌更多取决于建筑,而不是市民。即使只画建筑,徐健国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
2011年11月,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来到广州。
此前他为家乡上海创作的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图卷》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声名鹊起——被评论界和媒体拿来作比的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之后有地方政府开价请徐健国绘制类似的“城市宣传画”,被他婉拒。“投入不进去。”徐健国形容自己创作城市山水画是一场“恋爱”,“不喜欢怎么谈恋爱?”
广州的朋友约徐健国饮早茶。这是当地人习惯的一种社交方式。约在清晨六点半,徐健国起个大早,提早五分钟到达酒楼。只见一片漆黑,他很纳闷,“是不是关门了?”
正待要离开时,灯突然全部亮了。让他惊讶的是,大堂里乌压压坐满了人。“那些人静静地在等待一个时刻一样。”
徐健国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所见的灯亮后的那一幕:有人在看报纸、等朋友,有人在聊天,态度悠闲,声音也越来越吵……“这真的是生活。”
2012年4月底,由10幅28厘米直径的团扇组成的《羊城赋图》在“当代艺术的超越: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四十年艺术求索”展览上正式亮相。
还是五分钟
五分钟的等待,身处明与暗的交界——对徐健国来说,这样的情境并不陌生。
五十年前,上海画家叶之浩收十岁的徐健国为徒。第一堂课约在正午十二点,那天徐健国也提早了五分钟到。敲叶家的窗户,没人应答,只好在日光下坐着等。
“你早到五分钟,就从我的生命当中拿掉五分钟;你晚到五分钟,还是从我的生命拿掉五分钟——以后要准时。”这是叶之浩不开门的理由。
“哪有那么严重?那时候觉得时间好像用不完。”徐健国当时很不理解。
十二点整,门开了。徐健国从1961年明晃晃的社会主义新世界里,一头闯进古意幽远的传统山水画中。
后世的美术爱好者恐怕再难有这样的教育:免费的私塾式教育,每堂课一站就是三小时,从一草一石画到青绿山水,还要帮老先生研墨、晒书……三年下来,徐健国练就“童子功”。直到有一天,老先生说:“好了,现在我没什么东西教你了,我们做朋友吧。”后来,徐健国在英国看到一些老绅士,就忆起叶之浩:“这样的中国人,现在已经没有了。”
至今留存在徐健国身上的,还有这种传统文人式的不徐不疾,温文有礼。
“文革”开始后,徐健国先去崇明长征农场插队五年,197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
“那个时候大家都到马路上去造反。”徐健国却跑去空荡荡的上海历史博物馆,逛累了在窗台旁歇一会——这也是庸常世界与艺术殿堂的一道界线——窗外是光明大道,窗内则是满室暗尘,“楼是朝西的,在夕阳下,那些青铜器古物闪闪发光。”
徐健国选择投身后一个世界。毕业后,在上海歌剧院担任了八年布景师。1984年获得奖学金赴美求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画家。
“原来中国人这么读书”
“如果没有到美国,我永远画不出《申城新瑞图卷》,我知道的——我没有看清楚自己是谁。”徐健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与当时中国旅美艺术家喜欢扎堆的风气不同,他选择离群索居,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到纽约的第二年,被一家画廊看中,成为最早的华裔签约画家之一。同期崭露头角的还有陈逸飞。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7:21:17 | 只看该作者
那时附近的华人邻居李安赋闲在家,抱着小孩,买菜做饭。“我运气比较好。”很快徐健国就与妻女在美国团聚。
关于徐健国那些西洋画作品的特点,流传着一些说法。比如他把宣纸蒙在画布上作画,颜料有“中西合璧”的独家配方等等。徐健国表示:“蒙上是出不来效果的,很多人做过这个试验,一冷一缩以后会出问题。”不过,他确实要去跟颜料厂的老板谈判,“我的订货只有一点点。”
“其实,我一直在研究我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一块——艺术基因。”徐健国更在意的,不只是绘画技法和材料上的探索,而是“找自己”。
以人为镜。在纽约巴德学院就读时,他习惯把书按扇面形摆在工作室地上,躺在地上看,困了就睡,醒来继续。靠身体的挪动,一本本看过去。别人惊叹:原来中国人这么读书。班上25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像一个国际大卖场”:有的对形体方块和硬边艺术感兴趣,有的可以用彩色铅笔重复一个动作填满画纸,有的用手术刀、马桶塞进行创作……“对于习惯用笔墨渲染的中国人来说,非常惊讶。”徐健国说,只有生吃过奶酪,拿啤酒当饮料,才会更了解中国菜的做法和味道。
艺术品是另一种镜鉴。1987年,徐健国开始接触收藏。一个唐代的老子铜像,一个非洲女孩的头像,放到一起看:“女孩子用非常单纯的眼睛看待世界,老子非常沉静、有智慧,一对比很有意思。”再比如,他买到的南宋宫廷画与印度宫廷画,材料相近,都有线条,“对线条的运用、理念是怎么样?马上就比较出来。”
后来徐健国耗时六年为纽约的朋友设计监制私家园林。作为这个三维立体空间的总设计师,他带领一群外国人和福建泥瓦匠植树造园,协调东西建筑如何相处:西方“大就是大,给你力量”,中国移步造景,曲径通幽。
“必须是——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在美国所受的当代艺术教育让徐健国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要表现和发挥的,应当是根上的东西。”
徐健国想把一些被忽略掉的东西捡回来。中国画,他十岁就开始研习的这一绘画方式,重又出现在他的艺术之路上。
画城市山水不是画工程图
“目前的很多形式和方法,完全是文人笔墨的调侃,这是一种堕落。”隔着大洋看中国传统画的发展现状,徐健国说。
1994年,他开始构思用传统水墨在丝绢上与现代上海进行一场对话,“我只是画家而已。”除了向《清明上河图》致敬,他的宏愿还包括:让中国山水画“往前跨一步”,也让中西文化能够在此找到一个结合点,“退而为新文人画,进而则道济天下。”
徐健国不得不取消很多个展,收入锐减——画廊中意的还是他那些西洋画作。此后他往返中美17次,历时14年。
对于观者来说,《申城新瑞图卷》与《清明上河图》的最大不同可能在于:街市人潮渐渐退后以至消失。钢筋泥石,城市森然,人如蝼蚁。
“画出来没有古意,就是僵冰冰的城市。”最开始画局部,屡遭失败。徐健国形容,“下笔颤抖,笔里面没有自信。”
“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该怎么走。”他用彭加木迷失罗布泊来形容那五年的心境,严重时还去看了心理医生。
1999年,徐健国去法国尼斯马蒂斯博物馆。面对马蒂斯设计教堂的十余幅草图,当时就震惊了:中间数幅线条杂乱,“一看像是不会画画的人画的,完全找不到方向”。到了最后一幅,线条洗练,河清海晏。徐健国近乎狂喜,豁然开朗。
他正式开始了在上海与纽约之间的折腾,难度仍然超乎想象——
新旧交替,华洋杂处,如何布局取舍?玻璃、金属等建筑材质该如何用传统技法表现?无法航拍,徐健国必须骑着自行车到处拍照、画草图;仰视所见,还得画成俯瞰的景观,角度细节要起大变化;往返之间,某一栋建筑忽然没了,“拆得比画得还快”……
画城市山水不是画工程图,徐健国更强调自己是“通过城市来抒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因此不拘泥于“一块石头、一个楼层”。
徐健国慢慢进入创作的“热恋期”,乐趣难以言说。“绢一打开,我感到心情平静,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2004年,长6.06米、宽0.48米的水墨本完工。有人数了数,光建筑就有六千多栋。带回上海,上海博物馆的老先生郑为扔给他八个字:“洋洋大观,精神可嘉。”
郑为后来补充:“毛病不少”,比如画的楼太写实。徐健国与他争论,自己也看出一些问题。于是埋头画第二张,比第一张长两米,“把中间和尾巴拉松,气韵出来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7:21:48 | 只看该作者
一画又是三年。丢了笔,徐健国去黄浦江坐船散心,回来时接近黄昏,沿岸灯火明灭起伏,“不行!第二张一定要是彩色的。”
其实徐健国每次经历的磨难,都来自于跟自己“过不去”。
这一次,“做最难的”,要有光的色彩:中国画从来没有夜景,就画夜景,要让霓虹灯闪光——青绿山水的冷色与红黄灯光如何结合,是大难题;中国画没有时间感,就画出时间感——西方绘画对时间的处理是某一时刻的截面,“我就要把下午、晚上、早晨全部画在一幅画里,正好把中国卷轴画的特点融进去”。
为了呈现光影色彩、明暗变化,徐健国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文化没有界限,只是你自己有界限。”但凡有用,都拿来一试。比如先用白粉打底,一层一层上色:棕黄偏一点点蓝,再是烟紫色,补色时多来两次,灯就亮了。彩色本呈现出来的主调,是一种带着神秘与忧伤色彩的蓝绿色。
1995年,上海作家王安忆发表了长篇小说《长恨歌》,其开篇描摹的城市景观与《申城新瑞图卷》彩色本的某些局部几乎可以对照阅读——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徐健国还以传统笔法描绘纽约、伦敦、巴黎、布拉格、佛罗伦萨、香港等国际都市的局部风景。轮到创作《羊城赋图》,设定新挑战:画焰火、画现代城市的龙舟竞渡、画山水中的人……
与徐健国维持了二十多年关系的画廊数年前关闭,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西方市场对他的城市山水画兴趣并不大。他的知音还是中国人。
下一步,徐健国准备用中国传统伦理的概念研发新的形式,创作环保主题作品,“天人合一的概念是最环保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23:26 , Processed in 0.17464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