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博览》文摘版“声音”栏征稿启事--《教师之友网》友情存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2: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博览》文摘版“声音”栏征稿启事

2012年第1期起,《教师博览》文摘版“征文”栏目取消,新推出“声音”栏目。“声音”栏目自即日起面向公众征稿。
“声音”栏刊载与教育相关的议论文字,内容宜庄宜谐,可以是因教育实践而生的真知灼见,也可以是对教育时事的评点笑弹,可以是深思熟虑之语,也可以是一时感触。作者不限于教师,也不限于教育行业从业人员。
要求:每则300字以内,观点鲜明,语言鲜活。因系思想片断,无须起承转合,无须详加论证。
稿酬:原创每则50元,荐稿每则30元。
欢迎广大读者赐文!
来信请寄:江西省南昌市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期刊社《教师博览》杂志社。邮编:330038。收信人:袁海波。
电子邮件主题请标明“声音征稿”字样,收稿E-mailyuefeng1973@sina.com
                                                                                                               
                                                                                                                               《教师博览》杂志社
                                                                            20111011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2:09:56 | 只看该作者
以阅读成就理念  以理念塑造现实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征文活动结语
                                   
    人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对于现在的我,遭逢未知于是读书求知,近似于一种本能反应(当然,读书不可能真是一种本能,为此我将终生感谢引导我亲近书籍的那些老师),如同禅者所说“困来向床,寒时向火”,似乎不存在“为什么”的问题。同时我也清楚,除了“我选择,我愿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提交不出任何有力证据,足以证明“人必须读书”——所有证据都不是无可辩驳的。倘若愿意放弃读书人专有的某些追求,人是可以不读书的,“不读书”跟“读书”一样,是人的天赋权利,诚如卢梭所言:“没有学问我们也可以做人。”
    但对于教师,我想不出“教师也可以不读书”的充足理由。不读书,怎么教学生?不读书,让学生“好好读书”的话如何说得出口?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征文活动,较为浅层的用意即在于倡导老师们多读书。如果您是位平时就爱读书的老师,看到这话觉得受了侮辱,我向您道歉,但坦白说,就如今的教师队伍整体而言,读书风气和研究教育的风气是称不上浓厚的。我们编辑部经常收到批评“教师不读书”现象的来稿,作者有教育官员、教研人员,也有些自身就是一线教师;好些学校有气派甚至堪称豪华的办公楼,但没有合格的图书馆或者压根就没有图书馆;流行的“营造书香校园”的口号,可以反证“书香校园”还不普遍;在某些学校,喜好读书的老师甚至会被视为“另类”而遭到同事孤立……梁卫星老师说:“学校的整体氛围,我有一个概括,就是,在当今中国,学校是最没文化气氛的地方。”这话或许有些过激,但应该不是无的放矢。
    开展此次征文更深一些的意图,是希望有读书习惯的老师们,能够学有所用,知而后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含义与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我想向大家推荐的一本好书”有所不同。“最喜欢”“印象深刻”等等题目的文章,都可以把书当纯粹的客体来写,文章内容到“认知”为止,说清它为什么让人(未必是“我”)喜欢、它为什么能给人(也未必是“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好在哪里就算大功告成;而要作“对我影响最大”这篇文章,必定要求讲述该书对“我”的“影响”体现在何处,它如何作用于“我”的心灵,它在何种程度上确立或修正了“我”的方向,提升了“我”的境界,改变了“我”的言行,一句话,作者必须切己,在文章中加入“我”的“生命体验”或“实践证明”。再说细一点,“对我影响最大”的阅读,必然是“历史事件”而非当下或近期发生的行为,因为当下或近期的阅读,对“我”的将来会有何种影响目前无法判定,若说它对我已经产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影响,则无法给这种影响的展现留足时间上的“景深”。从来稿的情况看,我们似乎给许多作者出了个难题。除了获奖的部分文章(如蔡朝阳老师的《有一种精神密码代代相传》,刘波老师的《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黄兵先老师的《一本书,一辈子》),多数老师的来稿在“对我影响最大”几个字上都交待不充分,有些文章(包括一些获奖文章)写成了典型的书评或读后感——撇开征文题目、征文要求(《征文启事》明确要求写记叙文)看,也算是好文章,但既然是征文,我们只好按征文活动的规则来评奖。
    北师大的于丹老师最近撰文批评了文化人“文而不化”的现象。提倡求真知,要求学者知行合一,是上世纪上半叶诸多教育家、学问家的共识,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陶行知。国学大家马一浮也认为,要获得真知,达到穷理尽性,不仅需要自证自悟,同时也需有实践功夫。他说:“学者若不切己用力,只记他人言语,犹如站在岸上看人操舟,有何用处?须是自己下船摇桨,用过一番力气,亲身经历过几次风浪,然后才见省力处来。”我们这些后学,可为鉴照。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我的答案是:为了追求自由。个人的寿命、智力、经历都太过有限,阅读和写作是人类横向、纵向联合的方式,是人类试图超越有限的一种努力。现实总是不圆满的,我们需要探求改变现实的途径和方法,而阅读正是这种探求的表现。以阅读为先导,我们可以成就自己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做些事,以求促成一些事,改变一些事。也许,人类始终无法摆脱被困的境地,但在试图摆脱的过程中,我们至少成全了自己。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2:26:3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叙事是本刊的主打栏目,它来自于一线老师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从诸多读者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该栏目寄予了厚望,这使我们既感到欣喜,又倍感责任重大。



教育叙事——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生活故事,如《那天我咬了学生两口》(周金荣)、《太阳真从北边出来了》(张娅娅)、《幸福,从沟通开始》(姚海军)。其实就是教师直面自己的教育、教学等生活,然后对其进行回味和反思,将自己的思考涂抹在故事之中。读者通过对故事文本的阅读,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而是对故事内涵的重新思考。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故事文本的解读会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对同一件事作身临其境的思考,往往会“见仁见智”。二是叙述一线教师的故事,如《“宝贝”走了》(谢云)、《我的小学老师们》(杜春蕾)。叙述者不仅把故事的过程描述出来,而且不时地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分析和判断呈现其中,真实地再现故事的同时,让读者对故事进行反思。



教育叙事是宏大的,它往往能揭示教育的道理,反映深刻的教育问题;教育叙事又是琐碎的,讲述的是那些课内课外,包括老师的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故事。显然,教育叙事范围很广,故事也会多姿多彩。



但不是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是教育叙事。要使叙事成为可能,还主要看所叙之事是否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否体现教育、教学机智,或是揭示深刻的教育问题。



无论是教师叙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其他一线教师的故事,首先,所叙之事一定要是真实的,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反思;其次,应该有细节的刻画,内涵往往体现在细节中;第三,注重真情,但应该自然流露,不煽情。


收稿邮箱:yuhua200808@126.com。QQ群号:747959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29 , Processed in 0.0924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