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教育的第六阶段(摘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2: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教育的第六阶段(摘编)
一天夜里,我正在读着从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第六阶段”的观点分析书中各角色的研读指南。这篇指南写得太好了。“六阶段”不但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教我要孩子们学习的东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很快就把“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甚至用“六阶段”来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也让我极为自豪。我在上课的头一天就把“六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他们立即应用在自身的行为上,因为它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这6个阶段描绘出美丽的路线图,而学生们的热烈回应,总令我惊讶不已。
第一阶段:我不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
我教书第一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某日,我外出参加一场数学训练会议,我带的班在我外出开会时秩序大乱。第二次我因故无法上课时,我想确定孩子们不会再次“让我难堪”。我用很凶的口气说,要是有人不听代课老师的话或没有做好分内的工作,等我回来时他一定会很惨。这么做很有效。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经过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个策略其实是无效的。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现在,我会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请孩子们信任我,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接着要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作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第一阶段的思维是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孩子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想惹麻烦”以外的理由作出决定了,但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班称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
我曾到中学参观过,看到教室里的老师用第二阶段思维鼓励学生完成作业。其中一位历史老师还让授课的各班比赛,看哪个班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胜出的班级在学期末得到奖品。显然这位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我和作业完成得最好的班级聊过以后发现,尽管他们在作业方面做得很好,却对历史的了解极为有限。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毕竟,这比吓唬好,孩子们也会比较“喜欢我”。当时的我太年轻,欠缺经验。现在我不会再这么做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满足。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抵抗这类现象(这出于我的亲身体念)。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这种感觉真好。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请假的第二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其中,罗伯特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帮忙老师维持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这位老师替罗伯特感到骄傲,并表示要奖赏他——或是帮他加分,或是送他糖果之类。但讽刺的是,罗伯特拒绝里。他那么做不是我为了奖赏。他的思维层次更高。他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而老师也很自豪,因为这个小家伙这么崇拜他。
罗伯特表现良好,当然是件好事,他以取悦老师为表现动机,也是很温馨的事情。和大多数教室里的情形相比,这已经是太好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最近很流行第四阶段的思维。鉴于行为不当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大多数老师在受训时学到要在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我见过墙上贴有这类班规的教室。有些图表是由工作量过大的老师草率完成的,有些却是精美到足以让《财富》五百强的董事眼睛一亮。我见过有意义的规则(不可打架)和没什么道理的规则(不可大笑),形形色色。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规其实是好的——这可以让孩子们学习适应不同的环境。
我对规则没有异议,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行为界线和期待。
我曾遇到一位采取有趣方式教孩子说“谢谢你”的老师。他制定的规则之一是,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东西——计算机、棒球、糖果,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对老师的善意表示感谢并说声“谢谢你”。要是做不到,礼物就会马上收回去。
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这个“教育”也未扩展到孩子的其他生活领域。某天晚上,我带着这群孩子去看戏,和戏院里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感激之情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没有向给他们节目表和帮他们找座位的接待人员道谢,也没有向在中场休息时帮他们上饮料的人道谢。他们的班规只限于在某间教室对某位老师该有的行为。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在思维上从未超过第四阶段,那么当中有多少人要被除名。我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马丁·路德·金、圣雄甘地、梭罗等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突破第四阶段思维的境界,就要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误的。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想,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构成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呀!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将这个想法传达给学生。通过带领他们认识阿坦克斯·芬奇和《杀死一只知更鸟》,我的努力终于成功了。在小说中,阿坦克斯给他女儿斯各特一个忠告,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没多久,这个想法便开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他们在校内外得体的态度和礼貌的举止,赢得了掌声和赞许,这让我觉得既快乐,有骄傲。
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规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该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我用好几个办法来教第六阶段。因为我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于是我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对于父母和师长而言,寻找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是饶有趣味的——一旦你开始注意,就会发现这种人并不少。
每年,我带的五年级学生都会阅读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我班上的学生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像这样的例子,在电影《推销员之死》《正午》《肖申克的救赎》中都有。要孩子们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但我还是这么要求他们。如果你对于引导孩子达到这种境界的思考持怀疑的态度,我不怪你。任何拿出真心诚意对待教育这份工作的老师,都会暴露在惨痛失败和心碎失望的风险下。不久前,我亲身经历过那种失败和失望。即使这样,我依然要坚持,因为这就是我的工作。每一关心孩子教育的老师和父母都会这么做。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尽力而为。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我拒绝回到过去那种“我说你照着做”的层次,我也不会骗自己去相信学生对我的静养是一种成就。我办不到。
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我的教室里已经有学生达到这种境界了。我想,这就是最美好的。


——节选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54 , Processed in 0.1470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