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民练习:寻求普通人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21:5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民练习:寻求普通人的意义
——序蔡朝阳《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傅国涌
http://blog.sina.com.cn/fuguoyong
从才子文章到公民写作


朝阳是绍兴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与他认识已经快八年了,他们第一次结伴来我在杭州耶稣堂弄的家,找不到,从六楼下去到大街上接他们的情形,我还依稀记得。他那个时候的文字,我也很喜欢,比如写于2001年的那篇《宋六陵记》:
……六陵仍旧掩埋在茂密的茶树林下。唯一可以看出这里有奥妙的,是一丛丛突兀、奇高的古松。在绍兴,这样古松只有两个地方可以见到,就是六陵和“木客大冢”。徐渭过富春江时的诗句“老树拿空云,长藤网溪翠。碧火冷枯眼,前山友精祟”,形容这里,居然十分合适。那些古松拔地而起,树龄均上百年,高可有二十多米,和低矮的茶树映衬,更显得夭矫。另外奇怪的是,这些古松只在顶端有稀落的枝叶,而并不亭亭如盖,不知是树种如此,还是被人为斫去的。“碧火”、“精祟”这样的东西,在天色昏黄的时候想到,令人毛骨悚然!
不过,陵墓么,就应该这样,荒烟蔓草,暮霭四合才有气氛。设想一下,夕阳昏昏,归巢的暮鸦在天边盘桓,加上凉风穿旷,松涛鸣咽,如诉如泣。真所谓“萧骚岑寂”呀。
我去过宋六陵好几次了。第二次去六陵后,在上课时跟学生讲了讲,并且引了袁宏道“老松横道,杜鹃花啼血满山”和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的句子,几个学生便生出雅兴也去了。谁知回来以后就大呼上当,进而大骂我是骗子,说除了茶叶什么都没有。的确什么也没有,我喜欢那里,仅仅一个气氛而已。
这种文字有晚明小品的流风遗韵,弥漫着一种江南的才子气,这是我少年时代就熟悉的文字风格,从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袁氏兄弟的短文,沈复的《浮生六记》,到黄仲则的诗、纳兰容若的词,以及苏曼殊的诗和小说,都属这一类型,“一星如月看多时”,敏感而空灵,带着淡淡的忧伤,很中国,也很古典,这样的汉语气质曾吸引、陶醉过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个,每当见到这样的文字,难免会怦然心动。
我与朝阳相识在2003年,那时他上网已有几年,2001就在新浪的读书论坛发表文字,已由纯粹审美的文学感觉中逐渐走出,开始对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他2004年春天在“天涯”网开通的博客“读书写字”(后更名为“黑暗时代,读书写字”)可以看做这一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他仰望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的星空,他感叹的不再是“或者所谓春天”,他歌咏的不再是“采桑子”,他向往的不仅仅是“桃花乱落闲读书”的境界,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宽阔的世界,他在午夜梦回之时,在键盘上敲打出的一篇篇文字,更多地关乎当下,与这个时代有了更多血肉的联系。
2008年的冬天,我们一行朋友到乌镇去游玩,在景区街头目睹一个白发老妪骑坐在屋脊上打着红旗、举着标语牌,抗议官商勾结强占她的家园。我们给老太太拍照,和她聊天,她说的一番话,令我们心生感慨:“公民有合法做生意的权利,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可是他们剥夺了我纳税的机会,剥夺了我做一个好公民的权利!”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转到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公民写作上来,我提议回家后,由朝阳写一篇文章,贴在博客上。我当时说,朝阳的文章越来越好,已经从文人写作变成了公民写作,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跨越。随后,他写的文章就以老太太的话为题:《他们剥夺了我做好公民的权利》。
我目睹了他写作变化的过程,这些年来他的文章我大都读过,其中多有精彩之作,《在鲁迅路口》是他在2006年写下的,那个上下班必经的路口,他熟悉极了,生活在绍兴,年年岁岁读鲁迅,教鲁迅,他将自己日积月累的欣喜、困惑、那种似乎矛盾的心理都写出来了,鲁迅的闪电雷霆般的语言,痛彻国人肺腑灵魂的洞察力,诅咒黑暗的力量,同时他也写下了一段“腹诽”:
我对你充满了腹诽。因为我在读你的时候,时时看见了自己无辜的影子。每次讲授《纪念刘和珍君》,我都如芒刺在背,进退失据。你一口一个“庸人”,一口一个“无恶意的闲人”,你对普通民众的愤怒多么深切啊。“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是的,忘却就是我们的本能。可是,大先生,为了维持我们肉体的生存,在这个充满了刀俎和杀戮的年代,我们还有哪一条道路可循?人们告诉我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们还告诉我,“爱比死更冷”,只是,先生,你能给我一个更高的超越的可能吗?
很多人,从你脚下经过,仰头看看,或者不看。你说,你一个都不宽恕。我趁着绿灯的时间,从你脚下经过,我打算,宽恕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
除了文章的长进,这些年在思想上的自我训练,使他的见识大大长进,这是从才子写作过渡到公民写作的坚实基础。读了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以后,他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正好俞可平是他的诸暨同乡,也是他叔叔的朋友,他和认同俞可平观点的叔叔有过一次饭桌辩论,据此就写出了一篇完全真实袒露自己思想的文字。2006年12月,刘军宁在《南方周末》撰文呼吁来一场新的文艺复兴运动,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他也参与到争论之中,写了《在当下中国谈文艺复兴是奢侈的》一文,不同意刘军宁“观念是一个起点”的看法,“认为利益才是起点,有了利益冲突,人们才会在这个不断的冲突中寻求和解。对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的驱动力不是观念,而是利益。……对普通民众而言,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就够了。”他尤其不同意对现实太乐观的看法,“不要去谈论遥远的文艺复兴,不要对当下有过高的期望。低头看路,着手做事。”他的观点诚然可以商榷,他的思考和感受带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提供了学者往往不具备的一些元素。2008年4月,在奥运火炬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如火如荼时,他写了《这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观念的对决》,对爱国主义、自由主义都提出了清楚、理性的看法。
这些文章不是从书本中来,而是从生活中来,从正在发生的关乎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那些事件中来,他不回避,不遮掩,而是真诚地提出一己之见,他文字是感性的,表达的观点却是理性的,这正是他文章的特点,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力求将自己对大问题的认知说得明白、清楚。这个时候,他的文章不是从空灵、抒情的审美性出发,逐渐往实在、朴素的这一路演变,毫无疑问,单纯的文字美感已不再是他的追求。无论到绩溪访胡适故居、到苏州为林昭扫墓,他对故乡草塔变迁的感怀,还是写教育、写孩子,不同的话题……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一种崭新的气息,那是内心自由的气息,一种公民的气息,

公民社会从身边建起

朝阳经常说起,大学毕业,分到绍兴的一所中学教书,曾经过了几年无聊、寂寞甚至有点沮丧的生活,网络慢慢地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心态,从“消极生活”到“积极生活”,这种改变要感谢神奇的互联网,因为网络,他开始在上面写作,私人性的写作转变成了公共性的写作,他的天涯博客,今天已拥有400多万点击率,影响日渐扩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他也突破了原来的交往圈子,网络至少使我们有了过一种虚拟的公共生活的可能性。
在他所栖身的古城绍兴,如果不是网络的出现,几乎很难找到同道者,正是网上的读书论坛催生了他们的E网读书会,我曾先后去参加过两次,一次是在一家酒吧,一次是在绍兴文理学院,是绍兴E网与人文学院合办的,关于“鲁迅与鲁迅文学奖”的讨论。通过这个读书会和网上论坛,他认识了许多跨越不同行业的有热情、有活力的年轻朋友,大家的兴趣、专业各不相同,但都关心这个城市,希望过一种有尊严、有意思的更健康的生活,正是这种生活的愿望使他们聚集在一起。
2008年1月初,绍兴E网在当地一家剧院举行年度晚会暨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一个纯粹民间的自发活动,有两位网友获得了“E言九鼎”诚信卖家奖,还有网友获得了“E网情深”最具深情奖、“E心一意”最佳团队奖,他也意外地获得了一个“E字千金”最佳原创文学奖,这个奖没有奖金,只有一个透明的水晶奖杯,他却十分珍惜,因为这是按民间尺度设定的奖项,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他在当夜写下的《E网是一种生活方式》中说:
晚会也是这样的,没有半点官方的正式的气氛。我很喜欢今天的晚会,闹哄哄,又有一些杂乱。都是网友自愿参加表演,业余团队,水平不专业,但是投入、高兴。组织也不是很完美,经常出一些小状况,比如演小品的网友,无线麦克风掉出来两次;布置道具的时候,“三碗不过岗”的旗子掉下来等等。主持人还在台上说话,很多小朋友跑到台上去捡彩纸,跳来跳去,呜哇乱叫。当颁奖的时候,有几个颁奖嘉宾找不到了。
  但我真喜欢这样的小小的意外的场面,比那种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官方晚会,多了人情味和亲和力,那种晚会,连笑声和掌声都是预先安排的,他们就当观众都是呆子!而这个晚会,活力四射,是网友自己组织参与的,是自由的,民间的,随意的——真好!每个观众都自己买票入场,30元一票。即便你跟E网的老板是哥们,他也不给你赠票。当然,30元不是跟你赚钱,他还有礼品,有抽奖,还有晚会结束的电影等等。
他们并非只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和陈伟峰等几位网友一起在网上发起募捐,最后募集了18万元善款,他的博客那段时期不断公布有关信息,记得还有捐款的账单之类,他们想在灾区援建一幢坚实的教学楼,期间经过了无数的曲折。作为尚在初级阶段的民间社会一分子,他在其中感受到了快乐,也体会到行动的艰辛和不易。
他说自己是个务虚多于务实的人,网友推动的许多事他并没有去参与。他深知精神的追求是跨越地域的,但也强烈地意识到,“地域,确实是我们得以产生在场感和推进力的所在,我们曾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呈现分歧,不断明确,不断获得共识。这个共识在于,要用理性的、非暴力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权利诉求。要用克制的,然而坚决的态度,去坚持我们的言说。允许失败,目的不指向任何可以达到的物质利益,目的仅在于表达我们的不同意见。”
2009年清明节前夕,他和6个朋友以绍兴市民的身份自发地前往祭蔡元培故居旁边的孓民广场,向蔡元培先生表达敬意,献上鲜花,宣读祭文,祭文是他执笔的:
今天,我们用当年先生推重而旧学者讥之为“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白话文,来写这篇几百字的祭文,因为我们深知,新语言中蕴含着新思维,而新思维中蕴含着新生活的可能。
当时,全国共有16处大型公祭,除了孔子和“三苏”以外,全是帝王将相。网上还传出山东清河县要公祭西门庆的消息,有感于此,他们想以简单的民间方式纪念他们的乡贤先辈,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北大的奠基人。
今年春天,他们邀请出色的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到绍兴开音乐会,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当地人对民谣的热忱,周云蓬干脆在绍兴租房子住了下来,随后举办了多场音乐会,歌谣给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了一次次的冲击,特别是8月14日举办的“追忆似水年华:一百人与周云蓬共唱一百年”。朝阳不久前写的《音乐照亮梦想》中说:
我热爱李青兄为其音乐台所录制的一句宣传语:有音乐就有全世界。确实如此,自4月份老周第一次演唱会以来,万晓利、刘东明等我们热爱的歌手,相继来到这个江南小城,给我们带来最为美好的音乐,而以老周这次的“追忆似水年华”谈唱会为高潮,我有一种深切的感触,我所居住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可爱,正在变得更加宜居。如果城市尚有可能使生活更加美好,而音乐,则毫无疑问,正在使得城市更加美好。
用朝阳自己的话,这是他们“尝试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也就是不断地往真实的公民生活靠近。我们知道,没有公民社会,不可能有公民的存身之地,但公民社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恩赐给我们的,它只能日复一日,在平常的生活中,在这块土地上慢慢生长,让一部分人先公民起来,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任务。

教育,做一个公民的支点

教书多年,朝阳一直不讳言他并不热爱这个职业,他不必全力以赴,课堂、练习题、高考不是兴趣所在。但是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还是赋予了他教育学的眼光和职业精神,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乃至米奇尼克访华时,他在“推特”上问的问题也是站在一个中学教师的角度。在教育当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做公民的支点。
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他给学生开读书会,也给学生开书单,只是最初推荐书目基本上是文学类的,他爱好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也有兴趣,中文系给他的趣味大致上也在美这个范围内,对真与善的维度没有太多的留意。但是,随着阅读视野的打开,他的书单渐渐开始变化,从1.0时代、2.0时代到2.1时代,渐渐从文学的框子里跳出来,涵盖历史、哲学和其他各类社科和人文书籍。因为他意识到,公民教育,需要的是权利观念的启蒙,需要的是理性思维的训练。
对他来说,不能忽略的一个经历就是他参加的那次竞选,大约2006年,他所在的学校领导宣布基建处主任开放竞选,每个老师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参与。他在竞选演说中说,自己是冲着“民主”两个字来的:
作为一个相信民主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的人,作为一个坚信民主制度的价值的人。这次,既然民主来了,我想,我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不能做空头理论家,如列宁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又则,可爱的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美帝国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而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我想,我非来不可,我内心里有一种责任感,一种紧迫感。当然,社会主义民主的是民主集中制,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词语的重心落在“集中”这两个字上,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过民主的嘛!
……如果,你用你神圣的选票,淘汰了我,那么,我要祝贺你们。因为,今天,我竞选的失败恰恰是你们民主权利的胜利。
如果,你们用神圣的选票,选择了我,那么,我不但要祝贺你们,还要向你们表示敬佩,敬佩你的知人之明,因为你没有看错,你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人。劳动人民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啊!
他的参与本来只是一种“as if”,结果却得到了最多的选票。领导让他去当总务副主任,忙碌了几年,他再三要求,终于辞去。这段贴近基层权力的生活经历,是一次亲身体验体制运作的机会,使他更真切地看到体制之弊,也因为这段经历,他在论及中小学教育体制等问题时,获得了新的观察角度。
学校例行的早会,日复一日,原本都是毫无生气的人云亦云,他试图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注入一些新而活的内容,他从梁漱溟的《朝话》中汲取灵感,第一次上去讲《坚守我们的教育理想》,他说坚持理想是一种自我启蒙,启蒙需要从自身内部发光。奥运火炬事件发生,国内有一种抵制家乐福的气氛,正好轮到他讲话,他告诉学生,法国人游行示威的权利,就是政府也不能干涉。说到底,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学生能朝着一个现代公民的方向走去。
在学校以外,因为《教师之友》和《新教育读写月报》的约稿,他写了不少与教育有关的文章。2004年1月,《教师之友》刊出的“那一代”专题,对魏书生、钱梦龙、于漪三巨头进行批判,引发了热烈争论,其中反响最大的就是他那篇《魏书生——技术主义与权威人格的末路》,从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偏差两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进行了尖锐的批评。2009年,他与郭初阳、吕栋等人有关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报告,对现行三个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了一次审视,发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从事实真相到价值观念,可以说,中国孩子还在吃错药。
如果说2004年他挑战权威魏书生的那篇,影响还在教育圈内,那么,“救救孩子”的影响则大大跨出了教育圈,许多媒体都做了重点报道,甚至成为一时舆论的热点。
他自述儿子的出生对他影响很大,尤其在教育观,在看待教育的问题上,他围绕着儿子学步、学语的成长过程所写的那些文字,也都足以融入到公民教育、建设公民社会的进程当中。教育,在他心目中,不仅仅是课堂,不仅仅是练习和考试,早在2004年春天,在杭州现在已消失的三联书店,有过一次《中学人文读本》的座谈会,当时崔卫平、丁东、谢泳、邢小群诸位先生都在,还有许多中学教师和中学生,记得他在发言中就直言,没有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与非人的教育之别。他要做的就是人的教育,他有关教育的文章和所有努力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他的《阅读会内化为血脉与骨骼》一文里可以看到,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他的阅读主要限于文学作品,最多加上美学,这是他全部的精神滋养,也是那些弥漫着文人气息的才子文章之由来。大学毕业之后,林贤治、顾准、余英时、殷海光、唐德刚、黄仁宇、费正清、史景迁、汤因比等进入他的视野,阅读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阅读转向涵盖历史、思想的人文阅读。肖雪慧、崔卫平、艾晓明、何清涟、龙应台等知识女性的著作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6年的3月,他和初阳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在博客里写下这份令汉语世界骄傲的名单。)这当中网络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波普尔、哈耶克、贡当斯、托克维尔、以赛亚·柏林乃至哈维尔、米奇尼克……的世界一个个向他打开,他的精神资源变得日益丰厚起来,捷克天鹅绒革命推动者哈维尔倡导的“生活在真实中”,波兰和平转型的灵魂人物米奇尼克所说的世界是不完美的,灰色的是美丽的,为了美好的今天而不是明天,“as if”,……这些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一而再地提及那段经历,上班磨日子,“生活在下班之后才开始”,直到他的世界一点点扩大:“既然日子要一天一天的过,那么可不可以尝试着,将每一天,都尽量将自己放置在真实之中呢?既然空气和泡沫也是一天,尽量真实也是一天,那么,不如试试尽量真实的方式看。反正我从来不想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
他尝试着在单位也尽可能地说实话,展现真实的自我,与同事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结果发现有很多人同意他。他意识到,我们不得不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世界,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世界,但我们说出真实,将自己的主张表达出来,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推动。这正是他尝试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原本对经济学完全陌生、也毫无兴趣的的文学青年,从最初接触到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学史笔记》,第一次意识到,经济学在改造社会,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他把网上下载的这本书打印、装订,做成了平生第一本自制的书,这也是他在经济学方面的第一种启蒙读物。他把能找到杨小凯著作,全部找来读了,而杨小凯在经济学以外谈宪政、谈时政的文字,更让他感受到一个经济学家的公共关怀。循着杨小凯,他走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和自由》,阿马蒂亚森的《饥饿与公共行为》,他服膺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理论,前两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自由化过多,恰恰是管制过多。华人经济学家中,在杨小凯之外,对他影响大的还有陈志武、茅于轼、财经作家苏小和。他说,“读经济学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大概是推动我从文学青年实现转向。从文学青年的特质中抽身出来,我觉得是我这几年最大的进步,这个进步一则是从读历史而来的,……一则就是读经济学。从文学梦走向努力学做一个现代公民”。
正是这一转向,使他不久前完成了一本专门写给小学生看的读本《为什么不能买下所有东西?》,围绕着他5岁的儿子蔡从从,从活的现实中撷取很多真实故事,步步深入,为孩子解答:为什么不能够把所有的玩具都买走?钱从哪里来?工作是什么?假如你有一笔钱会用来做啥?勤劳就能致富吗?干净的钱与肮脏的钱?人一辈子究竟需要多少钱?……这样充满生活感,同时又有知识积累和精神视野的读本,正是今天儿童读物中所匮乏的。不能忽略儿子带给他的灵感,正是他对儿子的爱,使他身上的才华和责任一天天地显示出来。他的经济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他做的这件事实际上已超越了经济学的界限。
朝阳的精神资源不仅来自书本,来自知识先辈们的思考与探索,还来自生活中呼吸相关的一个精神共同体,从大学时代的同学挚友郭初阳,到网络时代逐渐扩大形成的跨地域的朋友们,他们中有很多是中学教师比如吕栋、周仁爱、范美忠、苏祖祥、梁卫星、魏勇等人,也有民间社会各行各业的朋友,大家相互砥砺、交融互补、讨论对话,成为彼此的精神资源。这种影响也许一点都不亚于闭门读书。
朝阳还跋涉在通往现代公民的路上,生活远未完成,收入本书每一个字,都在为他的脚步作证。这些年来,他的思考、言论和行动,可以为民间社会的成长做一个具体而微的注脚。他持的一种低调、建设性、可持续的行为准则,看起来不够雄浑、不够过瘾,但他确乎浑身都散发着民间的气息,有点儿散淡、随意,从行事为人到作文似乎都是如此,他的目光总是那么诚恳而清明。
就职业而言,他在中学也是体制内,我常想,是否在体制内谋生并非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独立、民间的标准,有些人身在体制外,整个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述都在体制内,有些人身在体制内,但心态、语言、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是民间的。他不是那种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天纵之才,既不能一言足为天下法,也不是勇者无惧,没有为了理想出生入死、赴汤蹈火的表现,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于一所普通的中学,没有显赫的学历,没有惊心动魄的人生履历,却因着他不停地寻求做一个普通人的意义,他点燃了自己这盏灯。也正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也以做一个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为目标,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更具有示范性,是每个普通中国人都可以效仿、可以普及的,他的文章也属于普通人的感想、普通人的思考,他为普通人如何走向自由之路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在民间社会崛起,重建一个新时代的过程中,这个平凡的实例所具有的意义,也许超过了许多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典型事件。因为他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都不是高不可及、需要巨大道德勇气和牺牲精神才能做到的,他只是在脚踏实地做公民的练习。
2007年的最后一天,他在博客发表过《重申一个公民社会的理想——2008新年献辞》,篇末曾引用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
你可以不做诗人
你一定要做一位公民
                                2010年9月21、25日初稿   10月4日杭州桂花开时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1:06 , Processed in 0.0906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