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特色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 文/周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2:5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特色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
——以“夏山学校”和“巴学园”为例

很难寻找到一所全面优质的学校,哪怕英国的伊顿公学,也只能说是服务于贵族并造就贵族的优质学校。顺应社会需要并满足学生需求,是全球所有学校生存下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优质学校在理论上有着统一标准,但具体的学校必须以具体需要和需求的满足程度为标准,这就使得学校的发展只能走特色之路,全面优质只能以一种教育理念或者办学者的理想而存在。因此,建设特色学校,既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全球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选取了全球公认的最富特色的两所学校,即夏山学校和巴学园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范本,力球从两所学校的发展经历和办学模式中,提炼出对我们有益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办学特色的前提是对学生天性的悦纳
很多校长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学校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特色。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校长的冥思苦想之中,而是在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天性之中。的确,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这样的办学特色并不是求新求异的结果,而应该是适应和引领学生个性与天性的结果。既然每所学校招录的学生都不一样,很自然地每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办学也不一样,正是在办学特色适应与引领不同天性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成就了具有不同天性学生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豆豆之所以被原来的学校开除,是因为这个小姑娘实在是太有自己的个性,他可以用一整堂课的时间来重复打开抽屉拿东西的动作,还可以在上课时间去看教室外面的艺人,这样的学生是所有大众化学校所无法接受的,因此豆豆在小学一年级就被开除了。幸运的是豆豆最后在巴学园找到了与自己的天性相适合的教育,在这儿她的行为并不是怪异的,虽然校长和教师并不完全接受她的行为,但却可以理解她,并在理解她的基础上来引领她和教育她,这让她觉得非常的幸福。
之所以我们承认巴学园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学校,是因为他能够悦纳象豆豆这样的富有个性的孩子,当豆豆被妈妈带到巴学园的时候,校长说要先与豆豆聊聊再决定是否留下豆豆。于是一场四个小时的谈话开始了,在这四个小时里校长没有任何测试,也没有过多的提问,而是让豆豆讲自己想讲的东西,校长仔细的聆听并不时的追问。在豆豆东拉西扯的四个小时谈话之后,不但校长决定留下了这个小姑娘,更重要的是豆豆喜欢上了这位校长,这位校长也喜欢上了豆豆。
之所以开除豆豆的学校没有被大家认可为特色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无法接纳富有个性的学生,他们也没有能力为富有个性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只是为大众化的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教育,任何超越大众化的行为表现都会被视为违规与违纪,因为这此行为是规范化教育所无法引领的。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制度化的,教师不会个性化地理解学生的天性,当然他的教学也不是顺应学生的天性而产生的,而是根据课程大纲与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而设计出来的。
二、特色办学的空间在于对知识训练的超越
知识总是相通的,在夏山学校教授的内容,在巴学园也是一样的,在其他学校也是一样的,如果哪所学校教的知识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这并不是说这所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而是说这所学校教授的知识是错误的。因此,如果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训练上,那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办学特色,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谁用的方法更有效率而已。之所以今天我国的中小学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与我们中小学将知识训练与传授作为核心任务有着紧密的关系。
让学校超越知识训练,让学校回归教育,回归对学生幸福生活的引领,于是有着不同学生,学生对幸福生活有着不同理解与向往,也就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我们通过夏山学校在接受督学检查时的情况,来看他们是如何超越知识训练从而回归教育的。在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看来,“我觉得一般督学习以为常的是在课堂上拿起一本法文书来考学生,然后便判定礼尚往来程度如何。我提出那样的方法在我们这个不以功课为先的学校是行不通的。我对一位督学说:‘我们学校的标准是快乐、真诚、平均发展与合群,你们可不能真正督察夏山。’他笑着说,他们无论如何要看看,他们的督察方式也相应调整,以适应夏山的教学方式。”[1]
当学校的任务是知识训练时,教师要指挥学生知识的权利,学生有接受教师教学的义务。当学校的使命超越知识训练并回归教育,回归对学生幸福生活的引领时,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从正式的职业关系,回归到了日常的生活关系。正是在生活层面对学生的引领,彰显了夏山学校和巴学园的办学特色。我们来看巴学园中发生的一幕:“小豆豆心想:‘今天,我可要第一个爬到校长先生身上。’每次都是这样想着,但是一不留神的话,就有人从盘腿坐在礼堂正中央的校长先生的两腿之间钻了进去,又有两个爬到先生的背上,吵吵嚷嚷的。校长先生的脸涨得通红,边笑边叫道:‘噢,好了!快停下!’但是孩子们一旦占据了校长先生身上的地盘,就拼命地粘在上面,怎么也弄不下来。所以,如果有的孩子稍微迟了一步的话,小个子的校长先生身上就已经乱成一团,再也无处插手了。”[2]仅仅这一幕,就为我们理解巴学园的办学特色做了最好的注解,也为其他学校如何落实办学特色,而不是如何设计或者纸上谈兵办学特色提供了示范,只是要真的做到这样,就需要我们的校长与老师能够以生活的形象面对学生了。
三、特色办学的路径在于让学校适应学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上学,既不是学校办得不好,也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而是学校办学与学生学习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尽管学校办学越来越努力,学生学习也越来辛苦,但由于两者之间的适应度越来越低,导致学校办学与学生学习都变得非常的艰辛。因此,究竟是学校办学适应学生学习,还是学生学习适应学校办学,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课题。如果让学生学习适应学校办学,那么学校办学越没有特色越好,因为一旦学校办学有了特色,能够适应学校办学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学生学习要去适应有特色的学校办学也会异常的辛苦。最重要的是,学生本身并不熟悉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去适应学校办学,只有通过试误来达到目的,于是调皮学生和差生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是夏山学校立校的基本理念。在夏山学校的创办人尼尔“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有人说我们勇敢,其实这并不需要勇气,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四十年来,我们这一信念从未动摇,而且更加坚定不已。”[3]在夏山学校,“孩子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生活,而不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看法,家长与教师的关心和指导只会造就一些机器人。如果你强迫孩子学习音乐或其他东西,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们失去意志。只有唯唯诺诺、畏缩胆层的社会才需要这样的人”[4]。正是对学生善良本性的信任,基于对孩子善良本性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教学,才真正地彰显了夏山学校的办学特色。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惊奇,那就是一个学校的运动会会为一位特殊的学生设置特别的项目,目的是为了让他能够和别人一起参加运动会,而且在运动会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所学校就是巴学园,这位学生就是高桥君,一位个子很矮很矮的男孩子。“高桥君的个子,已经不可能再长高了,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校长先生在开运动会的时候,特意设计了适合高桥君的项目,让他可以取得好成绩;……总之,为了使高桥君,还有泰明这样的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能够去掉自卑的心理,以及‘我比别的孩子劣等’的想法,校长先生尽了他能做到的种种努力。”[5]相信这所学校的运动会不会取得特别骄人的成绩,但在所有学校的运动会中,一定是最富有特色的运动会,也一定是最具人性化的运动会。如果一所学校要以体育为办学特色,究竟是让学校通过选择体育成绩异常优秀的学生入学,还是通过体育项目来适应每一个学生,可能两者都可以造就学校的体育特色,但哪一样特色更具有教育力呢?
四、特色办学的宗旨在于办学信仰的体现
在校长们的心目中,特色办学就是在现有办学的基础上,再寻找到一点或者一些与从不同的办学内容就可以了,因此往往将特色办学理解成是一项技术活。可是,时间久了后,校长们发现,学校并没有因为这些技术活形成什么办学特色,倒是留下了不成体系的教育活动,让人欲罢不能,欲立也不能。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夏山学校和巴学园,特色办学并不是一个技术活,而是对办学者教育信仰的体现,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所系,是学校办学过程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
我们来看夏山学校创办者尼尔对自己教育人生的总结,就能够理解创办一所特色学校对校长在办学信仰上的要求有多高。尼尔认为,“我今年已经七十六岁,我想我不会再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了,因为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说。可是我要说几句对我有利的话。过去四十年来,我至少没有空谈理论,我写的大部分是根据对孩子的观察以及和他们一起生活得到的实际经验。当然,我从弗洛伊德、霍默·莱恩以及其他许多人那里得到启示,但渐渐地,我不得不放弃理论,因为事实的考验证明了这些学说的空洞无效”。[6]是的,要创办一所全球公认的特色学校,不仅仅需要校长去学习很多的理论,而且还要从理论提供的启示出发,再结合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与生活经验,来形成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在这样基础上办出来的学校,必将是最有特色的,也因为最有特色而最有生命力。
我没有找到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对自己办学信仰的追求,但在他办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却能够看到他对教育一以贯之的态度。当学生们觉得巴学园没有校歌时,校长大人并没有请音乐专家们来写一首,而是自己写了“巴学园,巴学园,巴——学——园”,就这么简单,但就这么执着。尽管最后学生和教师因为理解不了校长的深意而放弃了这所校歌,但对巴学园办学理念的坚守却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校中,很少体认到校长们的办学信仰,可能并不是我们的校长们缺少办学信仰,而是在我们的教育土壤中缺少孕育办学信仰的养份。在没有办学信仰的学校,也就少了教育的成份,多了教学的成份;少了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多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少了学校办学对学生学习的适应,多了学生学习适应学校办学的要求。如果能够在我国的教育土壤中孕育出象夏山学校和巴学园这样的特色学校,这种教育情势的变化应该是必然的了。

[1] [英]A。S。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5页。

[2] [日]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41页。

[3] [英]A。S。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页。

[4] 同上,第9页。

[5] [日]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71页。

[6] [英]A。S。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7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7:16 , Processed in 0.0906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