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蜀人物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0 19:5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蜀人物志文/方心田



自四川回来已近一月,总觉得要写写几个川人,不然愧对他们的美酒佳肴。

江湖一刀

江湖一刀,本名谢云,人称刀哥,现供职于绵阳涪城教师进修学校。大学中文毕业,从教多年。以文学起步,现专攻教育研究,笔耕不辍,屡获硕果。
我与刀哥的认识,始于文字,世人俗称神交。其文秀外慧中,淡定沉着,不乏睿智之句,朴素而深刻的人生道理或教育观点,总是蕴涵在清新优美的文字中,使你常在惬意享受中不觉就中了他的思想毒,又似一个邻家兄长耐心地与你娓娓说理、悠悠抒情,语气不急不徐,亲切敦厚的样子教你完全失去了戒备。
2009年8月,《教师博览》召开重点作者笔会,我们邀请了他。他和妻子乘火车出川,经陕穿鄂,奔赣而来。那是我们的第一次晤面。晤面时,我感觉特别亲切,他与我颇为类似。都是其貌不扬、内心刚强型,瘦小的身躯里蕴蓄着巨大的精神能量。他话如其文,文如其人,沉静,文雅,温和,执着,时常手托下巴,作凝注、思考状。君子之交,不在热度。南昌市里,井冈山上,我们话虽不多,却可肯定为同道,路遇颔首,惺惺相惜。果然,在其后的编辑工作、网络交流中,我们觉得合作的空间日见其大,于是邀请他担任网络编辑,为我刊组稿荐稿,策划专题。因为他长久沉溺于教育世界,痴迷于教育思考,对诸多教育现象与本质甚为熟知与敏感,他策划的教育专题,很是契合我心;而我提出的一些组稿、改稿建议,他也每每点头。一拍即合,英雄所见略同,可谓我们合作的常态。这样,时间长了,我就觉得他可以做一个好编辑,好主编,而我却未必能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他专心业务,虚心求教,四处访游,勤奋写作,渐渐成为了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人物。有人问他:刀哥,你是如何使自己执着于教育研究与写作这件事的?他回答:我觉得自己也没别的本事,既然吃的是教育这碗饭,就要把它做好、吃好。教育又像老婆,我既然和她结婚了,目前又没离,就得和她好好过日子。不喜欢她也得过,过着过着也就喜欢了。
喜欢生爱情,执着出成果。刀哥的教育博客,在1+1里甚为红火,许多熟悉的、陌生的教师网友,常常情不自禁地一头扎进去,心知意会地吮吸着其中的营养。刀哥可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借着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优势,他竟然在网上招兵买马、竖旗立国了,是为教师成长共同体——知行社。取王阳明知行合一之哲学,又合陶行知先生之名号,领着一帮教育圈内的有志青年,且知且行,且行且思,写评结合,颁奖印书,津津乐道,孜孜求索,如今花开出墙,葳蕤四方了。除了绵阳知行总社,还扩有几个外地分社,成员达百余人,无数的一线教师受惠其间,知行社的杏黄大旗,猎猎飘扬在西蜀的半空中。
2011年10月下旬,我和同事余华借赴泸州开会,奔袭绵阳,再一次见到了鏖战于教育江湖的刀哥。此番晤面,少谈公事,多叙友情。刀哥了解我们的软肋,招了一帮能歌善饮的哥们妹们以及就职于此地的代安荣老师对付我们。他个人酒量并不显著,但善于用兵,只使了三板斧,我就被砍倒落地了。第一板斧,吃绵阳火锅,喝青岛啤酒,不分男女,轮番上阵,我轻松应战,带着微笑下了火线。第二板斧,卡拉OK,歌舞升平,以酒佐歌,以歌伴舞,刀哥一个电话,不断有美女帅哥前来勤王。你来我往,你敬我爱,渐渐的我似乎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关键时刻,难能可贵的是,只有些微酒量的余华豪气干云,手提一瓶啤酒,跳出来要吹瓶子单挑刀哥。刀哥有点吃惊,待看清是余华兄弟,立即气运丹田,大喊一声:我们喝干!余华羞赧一笑:不,喝一半。见我们尚有余威,英雄不倒,刀哥又使出了第三板斧:众人簇拥至一家烧烤小店,继续煮酒论英雄。先是余华独自卧倒一角,梦会周公,接着就是我神智不清,终于被川人斩于马下。待我醒转过来,已是翌日凌晨。我揉眼寻思,自己是怎么回宾馆的?一点也没记忆。余华说,是他和美女李丹搀扶我回的。我感动莫名,发誓要写写李丹,以报搀扶之恩。

美女李丹

李丹,当地小学教师,典型的四川辣妹子。眉目清秀,一个字——美;性格开朗,两个字——话多。其时为知行社社长,办事果敢,雷厉风行。酒量奇大,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
2008年10月,《教师博览》召开原创版创刊研讨会,刀哥率领她和几个知行社成员来过赣地。可惜当时我不在,错过了一睹李丹风采的机缘。据说,李丹手提酒瓶,绕桌三周,硬是找不到对手。从此,李丹威名远扬,赣人臣服。
此番我们赴川,刀哥自然不会晾着李丹。不过,使第一板斧时,李丹踪迹不见,乃有家事耽搁。待使第二板斧时,她和其他美女陆续出现了。端眼细瞧,她果然豪爽,三番五次地前来敬酒,敬酒时一饮而尽。可惜到第三板斧时,我已欣赏不到她的飒爽英姿了。
真正让我亲睹她巾帼风采,是在广元。刀哥携李丹、李阳奔赴广元,乃是出席利州区知行分社成立大会,及由刀哥做一场关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我们受刀哥邀请,也乐得学习,欣然前往。李丹负责驾驶,车技不错,她在保证大家安全的同时,还哔哔剥剥地洒下了一路上的话豆豆。利州方面非常热情,工作上隆重而有序,接待上有序而隆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会议结束的那天晚上,东道主大摆两桌宴席,给每人上了小火锅,搬出了一箱红花郎。主敬客,客回主,如是走马灯似的兵来将往。刀哥喝得脸赤眼红,李丹于是提酒出征。只见她拎一瓶郎酒,走到每个人面前,皆敬一杯,喝得干净利落,众人刮目相看。
晚上回宾馆,我们欲出门散步,大堂里遇李丹,邀她出门,她要先回房间,让我们等她。可是等了许久,也不见她下来,于是打电话去催。李阳接听,告知李丹已呼呼酣睡也。
这个李丹,传说中的英雄,想来也不过如此!

大胡子摩西
摩西者,夏昆也。四川新都一中青年教师,出版有《唐诗的江山》《率性教书》(即将面世)等。
俗话说,名如其人,往往指的是姓名,有时也指网名、笔名。摩西,自然是夏昆的网名。他胆子好大呀,竟敢取名摩西?摩西者,犹太人,先知也,《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三千多年来受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及非教徒们的广泛尊敬。夏昆君莫非也有过人的本事,或者非凡的信念?
我之初识夏昆,还是品读其文字。时任《教师博览》编辑的木云君,在2010年1月号的人物志栏目编发了夏昆的自传文章《背着吉他当老师》,我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思想的中学老师,是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语文老师,是发表过很多文章且多次获教学奖的教坛才子。后来,夏昆源源不断地在我刊发表各种文章,有叙事、影评、随笔等。2010年8月,我刊召开重点作者笔会,邀请了他来。一见面,我不由一惊,这个人不像老师啊!扎成马尾的长发,一脸的络腮胡子,戴一副细边眼镜,斯文,健壮,忧郁,沉默,像一路卖艺的歌手,又像落魄街头的画家,还像三跪九叩赶赴圣地的信徒。在南昌,在三清山,夏昆绝对是一个吸引无数眼球的移动景点。可是,当时众人还不怎么知道他的内心更加风光旖旎、色调斑斓啊!
他爱古典音乐,擅长乐器,当过键盘手、歌手、吉他手、贝斯手、鼓手,曾经梦想当崔健那样的摇滚乐手。可是,命运把他推进了中学校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学生却常常误以为他是音乐教师。于是,他在教语文的时候,学生学会了音乐;他在教音乐的时候,学生学会了语文。
他懂历史,曾经通读《二十四史》,获得了丰厚的历史涵养。他爱诗歌,精研唐诗宋词,领着学生步入古典诗歌的璀璨王国,还出版了诗歌诗人鉴赏专著《唐诗的江山》。于自己而言,他是美的享有者;于学生而言,他是美的引导者。他要让学生生活在美的包围中。他说过:人生如果有美的东西相伴,不管这美的是音乐还是诗歌,是绘画还是舞蹈,那么,人生都会因此而更精彩。当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忆高中的时候,能够想起那么多美丽和温馨的瞬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他热爱教育,又批评教育,不停地观察、思考、反省、总结,他常把自己的感悟之泉和思维之花汇聚起来,于是就有了即将出版的《率性教书》。钱理群先生欣然为之作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钱老高度肯定夏昆清醒独立的思想、怀疑批判的精神,又称赞他知行合一,并不是专门的牢骚制造机,而是一心一意带班教学的教育坚守者。他属于这样一类人——“这是一群极具教育活力、创造力的永远都走在路上的教育行动者,他们把自己的教育信念、理念化作日常教育伦理和实践,又反过来用自己实践的成功,来证明、发展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念,在现行体制下撕开一个裂口,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寻找一个空间。
他还善饮。记得在三清山上,他嫌饭席上没有喝够,就买了几瓶酒,邀几个好友,在卧室畅聊痛饮。这次在四川的最后一顿晚餐,就是他热心做东的。当时他携了夫人,在场的还有木云、烟霞、《四川教育》编辑余小刚等人。大家坐在喧闹非凡的成都一家正宗火锅店大厅里,周围都是红彤彤的汤锅和热腾腾的食客。因为夏昆要开车,不能饮酒,木云有小恙,也不能饮酒,故敬酒劝酒的重任就落在了烟霞和余小刚身上。烟霞是西蜀奇异的才女,工作在刻板和势利的机关,写作却在清寂和幽雅里穿行,特别是迷悟于佛道真义,曾有《不负如来不负卿》畅销于市。她不停地给我倒酒,斟得满满,也不停地和我碰杯,干了又干。看她轻松言笑的姿态,酒量真的不可小觑。倒是余小刚酒量不大,却热诚灼人,直喝得眼珠子血红,整个人像蒸熟了的大闸蟹。而夏昆夫妇,始终安静温和地看着这一切,含笑不语。末了,他开车送我们到火车站,木云送我们到候车室。
之后,我们怀藏一肚子酒水,心系一拨拨川人,将感动和思念化作双翅,在暗夜的轨道上,贴近大地飞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19:5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到精神河流的源头
——读方心田《平静的忧思》有感
史金霞

《平静的忧思》这本书,放在床头已三个月了。
常常,在静夜无眠之时,我倚在床前,黄晕的灯影里,翻开它,清思,浅笑,浩叹,长想……心波随之漾开,灵台为之激荡,一如书的封面设计,那带蜿蜒流淌的水,汩汩而去,回溯到我们“精神河流的源头”。
(一)残忍的故园

刘小枫曾这样描述“故园”:“‘故园’并非仅指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并非人人都有自己的‘故园’。严格来讲,‘故园’是个精神性的语词,其中凝结着某种弥足珍贵失去了又无从寻回的气息。
所谓故园,只有在你失去后,才能拥有。
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吗?
你只有远离了它你才能发现它,你远离了它后你便发现了它,而你却再也不能重新属于它,你从远离后发现的那一刻起,你就在生活中永远地失去了它,你意识到你已永远地失去了它以后,你便开始日日夜夜地思念着它,可是到了儿,你在这漫长恒久的思念的过程中,终于明白,其实,当初你跟它在一起时,你是多么地憎恶它而想方设法地逃离它,而当你发现,你的全部都植根在它那里时,你已经只能在回忆里,一遍遍温习它给你的美与丑你对它的爱与恨,你是再也回不去了,它却永远是它。
心田兄一直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点文字,我却一直不曾动笔。
之所以迟迟不动笔,全是因这笔墨中,蕴了太浓太厚太重太苦涩的心事。我需将它化开,化到我可以试着用一串字符表达的程度,才敢写字。
我不知道老舍先生在抗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前夜,是用了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够那样,幽远清凉地写出《想北平》的,可是我却能体会出,他文末那一句淡淡白白的“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里所藏储的深情。
正如,我不知道,心田先生是如何克制自己汹涌的情感之涛,而刻画出二十二篇“乡村场景”,缅怀那“故园”的万年河、大港渡,回味那“故园”荸荠的甜润、花生的肥美、爆米花的芳芬,流连那“故园”的露天电影、秋天的田野和醉人的鄱余万……
那是怎样的一个“故园”啊!
那是“地上池塘、心上港湾的源头活水”,那里,有裁缝乌里走家串户“势如破竹”,有秃顶放映员吃完“排饭”,猛踩“小黑猪”“突突突”地发电放电影,那“瘦棱棱的枝条上”,“长满了绿叶和白花”,“一朵花一粒枣”,“身子单薄,但生枣子很卖力”的枣树,不正是我们的“故园”吗?
那“故园”,那孕育了我们的“老家”,那无数次为我们而“受伤的妈妈”,那栖居着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的地方,那地方,有许多与我们血肉相连的人,他们默默地在那里受难遭灾,再默默地自己疗伤,那任你在寒夜里,凝眸远望,萧索,失神,怅惘,再有多少“痴爱”与“深忧”,也无能为力的“故园”。他们与她们,还有它们,构成了你的全部“故园”的风景,你的童年,你的母校,你的第一份工作,你的老同学,你的小家庭……你全部的生命之根啊,一直扎在“故园”的泥土里。
可是,是什么时候,你渴望对它的逃离?是什么原因,你拔出生根的双脚,将脊背留给了“故园”,将自己扔在了路上,扔给了外面?
难道,只是为了这最后的,无奈的获得吗?
所谓故园,只有在你失去后,才能拥有。
当我们这些渡客,再摆渡回到你的港口时,我们那残忍的故园啊,你为什么没有一点责备,而我们又为什么好像是过客?
因此,我觉得,这部文集的第一辑,“乡村场景”,是方心田先生献给“故园”的一组离歌,第一辑的第一篇,《过渡》,则是一个漂泊者内心的吟哦。

(二)飞满梦想的天空
“我等年轻时,无不像飞蛾一样扑向城市;等到岁月老去,又大都渴望回到乡村。如今,我站在城市,遥望乡村,仿佛在怀想一段动人的爱情。”
心田先生这诗一般的语句,真情,诚挚,灵动,忧伤,让我不禁咋舌生叹。
第二辑“城市漫笔”的十四篇文章与第三辑“屐痕处处”的十二篇文章,我将其视为姊妹篇。
作为一位弄文为生的文人,这两辑共二十六篇文章,除了承续第一辑的敏感多情深衷婉款之外(如《在路上》、《火车》、《安妮是一种病》、《流浪季》、《今生,谁为你筑一座风雨茅庐》等),还向我们展现了方先生博雅开阔的襟怀(如《漂浮的城》、《没有爱情的人是可耻的》、《冲出人生的缩减漩涡》、《低碳的风雅》及“屐痕处处”一辑中的篇什等)、幽默风趣的性情(如《知己一梦是红颜》、《好女人是男人的净化处理器》、《男人的味道》、《婚姻随想》、《澳门的女导游》等)和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方先生说,在铁栅栏还像一堵围墙的时代,我们只有努力地朝天上生长,以汲取那些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
第四辑“思想放风”(13篇文章)和第五辑“人文品鉴”(11篇文章),我亦将这两辑文章,连为一个整体。
如何评价一个知识分子呢?
我想,还是用心田先生的话来说吧,“最关键的,不是看有没有文化,而是看有没有良知”。从这两辑共24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一颗随着时代的脉搏而激烈跳荡的男儿之心,我们可以听到一颗有血性的心脏的,庄严而沉重的,“怦怦怦”的呼吸。
这呼吸,是元气淋漓的人性的呼吸;这呼吸,关涉着这个世界给予的小悲小欢、大离大合;这呼吸,倔强而顽强,从泥土里生长,向天空去飞翔,翕张之间,传递着真实的力量,为了美丽的梦想!

(三)建起一个精神王国

我与方先生可谓神交已久,但素未谋面。
对他的全部认识,皆从文字中得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读他的书,第一辑让我清夜浩叹,拂起我缭乱的乡愁,回望我梦海深处的故园,喟叹复喟叹,凝睇即潸然。
第二辑,让我心生万端感慨,叹人事无常,种种情愫,随风飘散,人生漩涡,多少无奈与欢歌?
第三辑,则羡煞我也,好一个潇洒的方心田!江南,塞北,中原,异域……踏遍青山人未老,屐痕处处印珠玑。
第四辑,读来竟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心田诚能尔,时以冰炭置我肠!对“偷看”的反思,直击“我们的现实处境与心境”,一个“购书的恐惧”,道出了对自由和人权的渴望,“老了才说真话”?一个问号里,多少无奈与苍凉……
第五辑,读书读人,观影观剧,另开一片洞天。老先生者如钱理群,别具慧眼,是一个“非常重感情、有激情”的人,是一个“非常有自信、有活力”的人——“这是一个可爱的人”;突围的囚徒如索尔仁尼琴,对于我们中国人,是“朴素的教科书”,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写作,如何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尽一个公民的责任”;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范晓波的散文涂国文的诗,魏建宽,王芳……这一串串令人齿颊生香的名字,都从心田的书里翩然向你走来,携着他们各自的风华,让你为之倾倒。
所惜的是,影评与剧评仅收录了三篇,略为单薄了一些,实不能一快朵颐。期待在他下一部著作中,能够弥补读者这一遗憾。
纵观这部《平静的忧思》,诚如作者自叙,它“的的确确”是作者“精神成长的点滴记录”,是作者“倔强的灵魂在路上踽踽而行的影子”。
方先生认为,很多社会问题,只靠世俗的手段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依赖某种信仰,必须让每个人建立起一个精神王国。阅读他这部书,浏览他的博客,点击他的微博,以及欣赏他拍摄的那一帧帧优美的图片,我都充满了感激之情,感激上天,赐予我这样一个朋友,在我的生命里,可以给我这样的机会,走进他的精神王国,领略他的精神风采,得到智慧和激情的润泽。
写至此处,不禁望一望QQ,或许,方先生的头像又会闪闪动来,问我:“我们计划下周去婺源呢,油菜花开得最旺时,想不想参与?”
                                         
                                                             2011-4-2

史金霞,中学语文名师。现在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任教。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30902685http://blog.sina.com.cn/u/1430902685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20:00:10 | 只看该作者
心田的滋养
——读方心田《平静的忧思》
江西  林子
   《平静的忧思》这本书我用了足足20天的时间才读完。用这么长的时间读一本三百多页的书,一是因为我读字的速度远不及快递的速度,12月20日寄出的书21日就拿到手;二是因为这是一本故乡参考书,和所有的教学参考书一样不可以一天看完。
    一本《平静的忧思》,通篇闪现一个字——“真”,真生活、真性情、真故事。毋庸置疑,心田是个爱字的“真”人,就像他写的《我的同学李立志》《奶着孩子去烧香的母亲》《澳门的女导游》一样的真挚、真切、真实。心田的字就像一块土质肥沃的好“田”,不排斥、不夸饰,不刻意、不矫情,从容而温厚,安静而大度,清晰而简约,在滋养植物的同时巩固自己的内心。于是爱字的心田因为文字而节节高,年年好。他踏着文字跨越乡村走向城市,他骑着文字穿梭城市走向网友,而今他正捧着文字越过学生走向教师。
    根扎得越深人就能走得越远。怀揣敦厚而朴拙的乡村情结的心田渴望走得远点,再远点。然而树高万丈也离不开根,他能走出《一所即将消失的学校》,能走出《受伤的妈妈》的视线,能陪女儿走过十八年,却走不出自己,走不出自我的性情,走不出自我的渴求,走不出自我的担当。在黄昏,他会“独自一人漫步至离学校较远的一座山头,眺望着西天苍茫,在阵阵松涛中号啕大哭”(《一座即将消失的学校》);“在梦一样的日子”,他会“不知为什么”的《塞北行》。莫非这是心田抖落身心尘土的一种方式,所以尽管觉得《做个编辑也辛苦》,但他却能坚持着从编辑做到主编,做得像土地一样安适、关怀、理解、尊重与同情。“无论这个世道多么繁杂、浮躁和功利,总有人洁雅、沉静和单纯。这就像河边的一株芦苇。这种人不是很多,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我没有找到这句话的主人,却邂逅了《万年河》边一株会思想的芦苇。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心田不闲,但他与现代人坐垒长城消耗体能不同,他常假公济私或亦公亦私遍览山水,实践着心灵上的“离群索居”。他互联网上存蓄能量,访文友时释放酒量。生长于《醉人的鄱余万》的心田总不忘用酒来擦洗“屐痕处处”,逢友必喝,逢喝常醉。文集中喝酒的文字选得不多,但在他的博客中能读到,一则《醉卧长安》显露他深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味。心田在《我博故我在》中写道:“真正积极、健康、快乐、美观的博客可以使我们疲软的生命雄起、萎靡的精神振奋,可以刺激我们碌碌无为的日常,可以拯救我们日益缩减的灵魂。”他“以我博写我心”,2006年开的博就已经有500多篇原创,50多万的访问量。
    曾有编辑问我为什么不在博客上多放一些文章。我虽然喜欢豢养一些文字,但我深知自己的才气和收入一样的窘迫,三天不读书就憋不出一个字来。心田书中写到的人、物、事,我也熟悉,也曾经历,但我看山就是山,那种幽微的人生境况、庸常的生活场景就是不知如何表达,偶尔写出却总觉得词不达意。回头看心田写的散文随笔,看《荸荠》不再是荸荠,而是自己的童真;看《花生》不再是花生,而是生活的意趣;一艘木质渡船渡的不再是人而是人生、是生死。这样的文字和感悟,聪明而不卖弄,练达而不轻浮,每个字看起来是那么自然舒适地躺在纸上,是一切刚刚好的妥帖和通透。心田的字,不华丽,不炫技,清淡醇厚中还夹杂着方言,在不动声色中透着奔涌不息的爱与恨、喜与忧。读心田的字心里一边佩服,一边庆幸,佩服他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和底蕴,庆幸自己没敢在博客上贴出来献丑的自知之明。现在我可以回答那位可爱的编辑了,有心田在,灯就亮着,有心田的滋养我努力就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地向上生长”,就“能汲取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林子,知名中学教师,发表教育文章多篇,出版有教育专著。博客:http://blog.sina.com.cn/lpl321654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20:04:34 |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方主编
    向晴
  方兄是《教师博览》原创版的主编,一个感性、坦率、丰富、真诚得近乎透明的男人。江湖传闻说,从1岁开始就多愁善感,充分具备了诗人和文人的气质;8岁已情窦初开,懂得仰慕女生,充分具备了风流才子的条件。于是一路走来,风景无限。可惜小编多次旁敲侧击、恩威并施,使出浑身解数,均未能掏出他一星半点的彩色故事,别的他倒是慷慨解囊,悉数道来。唯独那些精彩绝伦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他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呵护着。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小编决定继续不懈努力,伺机再掏。其实,方兄别的故事一样动人心弦。
  有几个字可以恰到好处地概括方兄。一曰“真”。方兄无论为人作文,均真诚有加,不夹丝毫杂质。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方兄无疑是最好的践行者。纯真的生命是快乐的,更是不设防的。他待人的真情真性,让你亦无法遁形,只有敞开心胸献出真情与之交往。所以跟这样的真人在一起,你也会感觉心境澄明,海阔天空。蒙田有段话,就好像为他所说:“如果我希求世界的赞赏,我就会用心修饰自己,仔细打扮了才和世界相见。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
  胡适也曾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方兄写文章,完全因情而起,随兴所至,遵从心灵的呼唤,说出的都是真话、实话、惊世骇俗的话,可谓天籁之音。里面的幽默、机智、美好与无奈,亦是生活与心灵本身就有的。他的自由、本真、诚挚、无畏在他的文章里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窃认为,一个城府极深,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成熟”得滴水不漏的人,其面部肌肉早已丧失了大笑的功能,更不大可能写得出好文章。从此意义来说,方兄实算不得成熟男,甚至是天真无邪的。他的文章和为人,真真正正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尤爱他的散文,朴实而不张扬,优美而不媚俗,细腻而不夸张,典雅而不哗众,语言干净利落,娓娓道来,让你耳目一新,读后口齿留香,余味无穷。
  第二个字曰“丰”。就像蔚蓝、大气总是和大海联系在一起,丰富、丰厚、丰满也总是和方兄站在一起。他的丰富不仅表现在情感和知识的拥有方面,更在于他的广交天下文友。他的网友可以拼出一张中国地图,所以每次出门他都要见很多人,喝很多酒,拍很多片,写很多字。他文章里表现出来的开放的、包容的、自由的、有张力的、质感的、鲜活的感受让人不自觉地沉迷,那种满溢着生命活力和透示着生命底色的美,那种平静下的汹涌,冷峻中的激情,随意中的深邃,读来让你酣畅淋漓,欲罢不能。能写出如此好文的人,本身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至于丰满,别误会,绝不是平时描写女性那种意义上的,方兄长得绝对不够丰满,甚至偏瘦小。但他的生活丰满文字丰满思想丰满。会写文章且文章写得好的人多了去了,但会写作懂生活的人却凤毛麟角。文学是艺术,生活更是艺术,方兄外表儒雅,实则内心疯狂。他的文章也总是寄托着他别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情致。
  “丰”字当然还体现在他作品的数量方面,此不赘述,几本厚重的书可说明一切。总之,生性浪漫、洒脱不羁的方才子写情诗写散文写小说,全面开花,且均做到了极致。
  关于方兄的第三个字当然是“酒”。方兄与酒的故事可以编本《新一千零一夜》,人家是利令智昏,方兄则是美令智昏,才令智昏,酒令智昏。他对工作很执着,对文学很执着,对女人很执着,对酒却是痴迷。他的生命,一半浸泡在文字里,一半浸泡在用友情酿出的酒里。一次在鄱湖之滨与众文友喝酒论文,夜未央人已醉,在桌上瘫成了一袋面粉。朋友们也均摇摇晃晃,力不从心。最后只好请附近的民工把他背回了酒店,次日醒来后方兄感动不已,说:民工们还真够义气,没把我扔到鄱阳湖喂鱼。若真如此,“鄱湖醉鱼”神圣诞生。
  某次到西安出差,听说方才子驾临古城西安,众网友闻风而动,倾巢而出,于是觥筹交错谈经论道间又演绎了一出“醉卧长安君莫笑,谁叫臣是酒中仙”的好戏。被大家七手八脚搬运到酒店后他一直昏睡不醒,无声无息,把同房的领导吓坏了,一晚上没敢睡,其间抖抖索索给他把了五次脉。大有李太白之遗风啊!而就喝酒而言,方兄和李白实在有得一比,想当年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方兄亦是醉酒著文章,大笔一挥,一本名刊即横空出世,力压群芳。
  是的,一本杂志就是主编的影子,所以,教师博览原创版有方兄坐镇,有伟仔华仔两大才子助阵,不火都不行。也的确,这本杂志不仅大气、清新、真实、深刻,兼具专业性和责任感,更充满批判和唤醒的力量。
  如果有一天,你愿意来和传说中的方兄喝酒聊天论《教师博览》,将会受到最隆重的接待和最高贵的礼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1:57 , Processed in 0.0635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