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城名师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学习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0 00: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渐入佳境再扬帆 ——水城名师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学习报告李银乐 2012年2月17日





华师大——中国教师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有叶澜教授等一批中国当代的教育大家,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向往的地方。2010年4月,我有幸随33位“水城名师”与济宁“杏坛名师”一起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修学习。美丽的丽娃河孕育的大夏文化、“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浓厚学术氛围、专家教授们前瞻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大师的学者风范无不让我产生震撼之感,在思想、境界、理念、认识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学到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更激发了我专业成长的动力。感受颇多,诉诸笔端,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收获:让专业成长走向自觉

这次研修,市县教育局领导都非常重视,张聚传局长、安云云书记、郭忠岭科长、我县李立光局长等领导亲自参加。研修方式包括精彩纷呈的专家报告、贴近实践的名校考察、各具特色的录像课、务实热烈的分组研讨等不同方式。老师们学习热情高涨,在听课、考察和分组讨论中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充分交流,收获了理念、方法、知识、动力、朋友和信心,收获了专业成长的自觉。

1.收获了理念。两周的研修学习,置身于华师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聆听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与教育大师交流对话,感受深

厚的华师文化,接受了当今中国最前沿、最实用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李政涛教授“栽培自己、生命自觉”,胡东芳教授的“try哲学”,以及温总理关于教师成长“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经典论断,都有效地引领着新时期教师的专业成长。

2.收获了方法。赴华师研修之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迷惑,通过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和案例指导,这些迷惑迎刃而解。比如校本教研如何搞、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进行学生评价、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等,让我们学到了具体实用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3.收获了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但翻开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著作,几十年不变的师范教育课程,好像是上个世纪的古董,理论性过强而觉得离现实相差甚远。因此,老师们就有了这样的感受:在师范大学只能学到一些教育原则和学科知识,真正的教师成长要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自己摸索和自悟。而这次华师大之行,教授们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透着草根气息的植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让我们再也感受不到教育理论的枯燥和呆板,这些教育理论好像就是产生于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这种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中小学老师们所期盼的、所需要的。

4.收获了动力。就像菲利普·杰克逊在《课堂里的生活》一书中描述的隐性课程一样,华师大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严谨治学、扎根实践的可贵精神都对我们每一位学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师就是每天浸润在个人和学生生命成长的气息中,直面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唤醒学生和自身的生命成长自觉,这种价值取向给予了每一位学员专业成长的动力。

5.收获了友谊。以大师为友,以名师为友,广交各个层次的教育界朋友,以便在未来的教育探索实践中及时请教交流、切磋技艺,为自己找到成长的沃土。华师大各位专家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我们的成长之路多了一批良师益友;同行的各位领导、名师相互关爱、执着追求的精神、课余饭后的争论、小组讨论时的交流,让我们收获了志同道合的真诚友谊,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结伴前行。

6.收获了信心。华师大的老师们既是教育理论家,又是教育实践家,给了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和自身成长的理论引领和教育实践技巧的直接指导。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任务,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大好形势,让我们为之振奋,我们身上承载着祖国未来振兴的重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信心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启示:让专业发展再次提速

(一)有感于专家教授精彩的授课

研修期间,我们聆听了华师大十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每一堂课都让我们感动和震撼:

1.震撼于国内前瞻完善的理论体系。

感觉前瞻是因为华师大的教育教学研究引领着全国课改的潮流,解决着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吴亚萍教授的《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策略研究》从理论上指导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王斌华教授的《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为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胡东芳教授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科研实用策略》和示范性开题报告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提供了实用全面的指导,让倍感困惑的中小学教师不再迷茫;王建军教授的《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和李政涛教授的《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体系,引领了教师成长的自觉;戴立益教授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听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让实施新课改后的听评课有了标尺;席居哲教授的《师生沟通艺术》让师生间的年龄代沟不再成为障碍。

2.震撼于源自一线实践的理论研究。

华师大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研究扎根于一线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每位老师在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所讲内容都经过了多年实践的论证。他们的研究与当前课改课堂的零距离,让我们听起来感觉到亲切与实用,所讲的一切就是我们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有类似于陶行知先生的草根情怀,是真正的教育大师。

3.震撼于深入浅出的通俗教学艺术。

我们以往接触到的通俗易懂的教育讲座,大部分来自教育实践工作者,如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等;大部分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就理论讲理论,理论体系堪称经典,但不实用,内容枯燥,深奥难懂,很难说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华师大的老师让我们改变了这种观念,高深的理论原来也可以变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在一个个生活故事中让人领悟教育的真谛。如胡东芳教授将高深枯燥的教育科研理论溶于孩子起名等生活化的通俗故事之中,王建军教授通过《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实例形象地告诉我们:忘掉所有招式,练好“九阳神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厌学,让孩子们喜欢课堂、享受学习,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在我们中小学的课堂上更应呼唤这种教学艺术。

4.震撼于求真务实的学者风范。

在华师大老师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治学严谨、植根实践、求真务实、创新超越、谦虚谨慎、胸怀宽广等学者大家的风范,正是这样一个学者型的教育大师群体领跑着中国的教育改革,他们的治学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员,并必然通过每一位学员传播给我们的同事和学生,让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二)有感于名校的考察

在华师大研修期间,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两所名校的考察,一所是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一所是上海怀少实验学校。两所学校都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对两所学校的考察都采取了听课、参观的方式,其中,在进才实验学校,杨龙校长还亲自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并进行了交流;怀少实验学校则采取了互动评课的方式。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一下对两所学校的整体感受。

1.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普遍得到落实。

在两所学校我分别听了一节英语课和数学课,从每一个课堂细节都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新课程理念:课堂的日常生活化设计,包括本校建筑、办公场景等;设置对抗赛,采用量化积分的办法对提问、回答、交叉问答、设计问题等进行评价;分发彩纸、彩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海报,进行拓展感悟,并进行展示;数学解题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数学方法的引导;学生讲解和编制试题作为作业……都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中。

2.拓展课程开发全面、开设到位。

上海进才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被称为拓展课程,该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共开设陶艺、科技、形体、书画等拓展课程79门,每周2课时,主要靠老师和家长们开设,让学生全面掌握了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技能,让学校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学生小组在制作英语海报


3.学生课间活动、特长培养全面充分。

上海进才实验学校以艺体为特色,对艺体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普及和提高。比如,音乐要求每人掌握一样乐器,成立了交响乐、管乐、弦乐等不同乐团,请中央歌剧院、中央艺术学院的教师进行指导排练;体育包括排球、跆拳道、太极拳等,排球专设有排球俱乐部。每天下午第六节全部开展这些艺体特长活动,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4.创新性的学校文化和活动展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创新活动的参与和学校创新文化的熏陶,上海进才实验学校

生命树的雕塑、组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展示,以及每天渗透在课堂和活动中的创新实践,都在培养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新创造就会塑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品质,如果让这样的教育成为中国每个学校的常态,诺贝尔奖离我们还会远吗!

5.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与成长自觉。

教师的良好工作状态来自于学校良好的运作机制。两所学校都通过人才引进、同伴结对、校本培训、教学反思、风采展示、研讨交流等方式搭建了教师成长和展示的舞台。进才实验学校展示英语课的老师自费出国留学,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和专业素养,就是老师们专业成长自觉的真实写照,教学真正的减负增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调动在这两所学校已成为现实。

6.社会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需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上海进才实验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开设的拓展和特长课程:绝大部分的拓展课由家长来开设,由社区来承担,工厂里的工人师傅到学校开设技能课,社会上的艺术体育团体参与学校特长生的培养活动等。由此我想到,聊城的家长,包括社会对孩子教育重视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蔬菜种植、果树修剪、环境保护、机械维修等社会教学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再加上我们老师可以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很好地形成我们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的开设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有感于名师的交流

两周的研修学习,名师之间精神的感召和交流也成为了很好的学习资源。两周的朝夕相处,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群体的优秀与高素质,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聊城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听课纪律自不必说,老师们听取专家授课的专注与执着、考察学习时的细心与追问、上课途中和茶余饭后谈论的教育话题、晚上在宾馆里对一天学习的整理与反思、交流研讨时的踊跃发言和真知灼见、回程时老师们买回的一摞摞教育书籍……国家提出的让每一位校长都成为教育家,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者型教师的理想,正在我们这一群人身上变成现实。

三、建议:群策群力共铸辉煌

我们33位水城名师的上海之行,是领导的重托,肩负着共铸聊城教育辉煌的重任。研修期间,除了利用好一切机会学习交流、实现自身提高外,我们都把聊城教育今后的发展当成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去求索、去对比、去思考。

1.我市的课程改革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教师教学理念、课堂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质性转变,让课改课堂成为我市所有中小学校的常态课堂,将成为我市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2.真正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在这一点上,上海的中小学校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我市通过改变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加强指导培训和行政督导等办法已做了一些探索,切实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校本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市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会更好地让素质教育惠及我市的广大学子。

3.按照市教育局制定的打造专家型教师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名师研修学习的力度。一方面让各位名师接受高层次教育理念和大师的引领与熏陶,开阔名师的视野;另一方面搭建名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而引发名师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名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4.充分利用我市的“水城名师”人才资源,根据名师各自的专长参与对口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每位名师运用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一项重点研究项目,作为教师培训的讲授课程,以讲促研,以研促讲。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名师的理论体系,提高名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内涵,有力促进“水城名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名师的先进思想和实践现身说法,带动全市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可解决教师培训的师资问题。

5.建立与华师大、北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等师范类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市教育局与各师范大学的联系,为以后名师研修学习做好资源储备;二是各位名师与各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的联系,尤其是与名师从事专业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联系,以便名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中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

有聊城市教育局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各位名师献身教育的执着与专注,有全国教育界顶尖专家的引领,借这次华师大研修之行的东风,聊城市的教师专业成长一定会“渐入佳境再扬帆”,让我们共同期待聊城市的名师们在不久的将来冲出山东,走向全国,成为聊城骄人的名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02:20 , Processed in 0.0981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