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级教师吴群老师主编的《课程简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3 22:1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简报(小学语文)第1期

班级:0108班 湖南岳阳(2) 日期:2007年08月20日
班主任:吴群    指导教师:方西河 严霞
主编: 吴群     责编:严霞 方西河

新闻动态
好一个“快”字了得
    本报讯 (记者 方西河)今天是参加研修的第一天,正好又是暑假学习的第一天。每一个教师都要参加全天的学科培训,这样空出来的时间就真的不够。加之有的教师对网络不太熟悉,真可以用“用忙脚乱”来形容。
    好在大家水平还真不错。一个“快”字就能概括我们的工作效率。中午12点时,所交的作业只有7篇,真是急人。等到下午3点时,作业铺天盖地而来。一下子让我们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好势头,还是大家的敬业精神起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第一位交作业的曾令冷老师,3点14分上交。电话采访时她说:“我的水平不高,只好笨鸟先飞了。”这是谦虚的话。既然已经定下了“快”的目标,也已经初见成效,大家都有信心在这次研修中夺得好成绩。
(张桂华今天最大的收获,引用高林生教授说的九个字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对学生要求如此,对自己要求又何尝不要这样呢?
作业分享
刘  颂 [312806],发布于 2007-08-20 20:51
注重实效,让阅读课的形式在新一轮的研讨中进一步成熟
——变课堂“演” 为课堂“排”
  题记:课堂表演容易停留在浅层次的低级的层面上,甚至弱化对文本的“读”,而表演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让"演"更好地促进"读"?

  也曾热衷于在公开课上让孩子们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也曾因此而受到过好评,但是细想下来,孩子们在课堂的表演中到底学到了一些什么?作为教者的我其实也很茫然。只好安慰自己:虽然参与表演的只是小部分人,但在观摩过程中,其余学生有样可学,不是也能有点收获吗?课堂上无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但是上台表演的这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一年两年坚持下来,不是就会有大面积的学生得到锻炼吗?基于这些想法,我还是尽量给学生安排一些这样表演机会。
在活动中,我进一步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表演活动中的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段内容,哪怕只分到一句对白,哪怕参与的是一个学习困难相对较大的学生。在指导中,我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在排练过程中是如何成长进步的。也许,排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表演收获更多。我思索着。若能将“排练”这一过程搬上课堂,成长进步的就该是所有的学生了。

《奴隶英雄》一课的感悟与思考,我尝试着让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完成。

环节一、布置排练,自主学习。
为了在短短的一课时内对故事及人物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完成排练,在预习时,我就布置了分组排练的任务。孩子们摩拳擦掌,积极性很高。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对课文的了解,相对来说,显然会更深入点,但此时孩子们对文本的了解还应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我没有进行任何辅导。

环节二、交流情况,引发思考
上新课了,同学们一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我就势问最积极的那个孩子:你演的谁?你喜欢演他吗?刚巧这孩子在组内争取到的是“斯巴达克”这个角色,他十分兴奋地告诉我很喜欢演“斯巴达克”,于是我也“非常感兴趣的”继续这个话题:“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演他呢?”“他是英雄呀!“那,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他英雄?”我继续追问他,也让其余组的“斯巴达克”们加入讨论,那些一心想演“斯巴达克”却没能如愿的更是抢着答话。“比较一下你熟悉的荧屏英雄,说说你的看法。”“你觉得演好这位英雄你有哪些方面的长处,哪些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谈话继续着,看似完全说的是表演这回事,但对故事细节的关注就在对“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他英雄?”这一问的思考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在“比较你熟悉的荧屏英雄” “演好这位英雄你有哪些方面的长处,哪些方面的不足”的思索中深入。

环节三、再次排练,细心揣摩
说实在的,孩子们的理解还很不深刻,但是,在谈话和细节的排练中,孩子们知道了不是光背下了台词就能胜任角色表演。我没有就“斯巴达克”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作过多地分析,我想,在接下来的排练中会多几分沉思,这就够了,让他们慢慢去悟吧。我只是在接下来的自由排练时提醒孩子们多读读剧本。同时我宣布,将根据对人物的理解和表演,选出各个角色的最佳人选。

环节四、挑选演员,交流感悟
十分钟后,排练告一段落,我又抛出了“你喜欢演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这次被问到的孩子演的是贵妇人。她说不喜欢这个角色,迟疑了一下又说还可以,因为“比司令官好些,没那么凶残”。马上有同学反驳:“我觉得贵夫人也非常残忍。斯巴达克要一人对付十个,够惊心动魄的了,她却说‘要用武器打才好看’可以看出她是个铁石心肠的人”。我很欣慰,孩子们在排练中更注重对人物的理解了。还有一个孩子说,她不喜欢贵妇人,但愿意演,她说贵妇人的残忍可以衬托斯巴达克他们不被当人看。我让孩子们演其中一个细节,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演。就在这演与评中,孩子们感悟到,贵妇人越是娇声娇气、满不在乎,越可以看出她无聊、无耻与残忍。

环节五、导演剧本,深入思考
随着一个个细节的排练,孩子们对故事的背景,人物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告诉孩子们,一出好戏要有好演员,更少不了好导演,导演得对每个细节如何演心中有数,再读读剧本,理理思路,看谁能胜出。孩子们再一次沉入文本中。选导演了,我说:“演员们练习的时候,咱们布布景。”孩子们布景,我就念叨:“多麻烦,算了吧。”孩子们略一思索,总能告诉我每一处布景的作用。布斗兽场时,聪明的孩子们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密密麻麻的座位和观众,并且联系故事背景告诉我,观众多说明奴隶主多,坚固的场地说明这样血腥的场面经常上演,更可看出他们的残忍。在导演们(我安排了众多的布景导演及助理,每个演员也都有专门导演及助理,这样让全班同学能继续参与排练活动)的指导下,我们的只剩下最后一个环节了——演出。

在尝试中,我感受到:
变 “演” 为 “排”,交流更顺畅。在排练中交流,交流气氛会更轻松。
变 “演” 为 “排”, 学得更主动。交流为着完成一个真实的目标(演出),孩子们有更强烈的思维内驱力。
变“演” 为 “排”, 感悟更深刻。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维角度,思想的撞击会使思维更深入。

另附:“冲击读书训练的另外一种形式还有表演热。……老师不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而是让学生表演,这种表演它是浅层次的,是低级的。……也因此有不少老师把这样的表演课称为绣花枕头。”对这段文字颇有感触,因此写下自己的随感。

刘雪琼 [312970],发布于 2007-08-20 15:30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孰重孰轻?


我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孰重孰轻的问题。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属短期目标。包括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学习和理解字词句,简单的积累和迁移运用。可光一篇课文再迁移也毕竟有限。如何让学生学懂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的进行阅读,并真正地学会读这一类型的文章。这就是长期的目标。


我们平常总是目光短浅的把重点放在短期目标上,上完课就了事了。我认为造成这一原因有:1、课文的单元性不够强,单元主体知识突出不够。2、教学评价的方法不到位。3、教学条件的限制。


实际上我们教学的长期目标即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主阅读,从而不用老师再教。我们可以在课外多找相关资料,如类似文章、相关知识等,在后面的教学中继续加以巩固,让学生在反复强化、练习中真正掌握。真正会读书。这样,在提高学生读书能力的长期目标指导下,不知不觉中,有针对性的阅读了大量文章,培养了阅读兴趣,也拥有了一定的积累背诵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活读书,会读书。

王智超 [312826],发布于 2007-08-20 16: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大部分的语文教学活动和目标都是从阅读开始。今天看了教授的录象,联想自己在教学中的举措,真是收获多多。通过在网上搜集其他老师发表的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我自己在工作中的听闻,我总结了以下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件滥用充场面。

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
二、活动花哨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学习的注重,小学语文阅读课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三、不甘冷场放声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声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四、肢解课文韵味无。

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教师总是喜欢将文章分析得透透彻彻的,生怕挂一漏万。好端端的课文总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经过此番折腾,课文的美感从何而来,学生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呢?一堂课下来,这些精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非常差。
五、重视主体失主导。

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理念停留在口头上。

新课程理念很多,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脱口而出,但是真正能将理念落实到位的又有多少呢?有的语文教师仍然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教参上有的必讲,而且还让学生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了以防万一,教参上的答案就被认定是唯一的标准。如有学生越雷池半步,便将其使劲拽回,美其名日:这是为学生好!”
七、作业被挤出课堂。

如今的学生普遍感到作业成堆、学业负担重。看看时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为学生留下了几分钟动笔作业的时间?阅读课常常是满打满算,可唯独没将学生的作业时间算在内。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便开始布置作业。这作业便成了学生课间休息娱乐的死对头,它占去了孩子许多休息玩耍的好时光。虽然孩子们人在教室中拼命写作业,可心早已飞到了操场上。由于语文作业常被挤在课堂外,学生的作业常常是字迹潦草、正确率低下,不能很好地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蒋雪芳 [312835],发布于 2007-08-20 13:57

    阅读教学呼唤开放的课堂
    现在开放一词运用最多之处,是经济的开放、政策的开放。近几年来,又提出对教育的开放,对课堂的开放开放的形式之丰富,手段之多,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研究与改革的丰硕成果。
所谓课堂教学的开放,指将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其主权包括的主权、的主权、的主权、的主权。教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
导、点拨,是鼓舞,是营造和谐快乐的气氛,让学生愉快、自主地受到教育,让学生多发现,多感悟,产生积极的思维,形成个性的学习方法。
而与开放相反的就是封闭。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有计划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机械地帮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封闭盲目地遵循计划,服从于计划,按步就班地完成40分钟的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低估学生的能力,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大学学了许多物理的、化学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然而现在那些对生活无用的书本知识多数被遗忘,而小学时所学习的统计的方法,一直在生活中被沿用至今——每天做什么事、怎么做、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达到怎样的效果,统计的方法每天被反复运用。由此可见学习的方法、再学习的能力、思维的方式以及个人的人文情怀是多么重要。在学习中形成的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决策人的一生,因此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然纵观现实的阅读教学,开放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开放的层次、开放的方向、开放的手段均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仅仅只是一个研究方向,到真正落实,还有一段距离。
为什么不能将课堂开放,其原因是多样的。
其一,教师没有开放的意识,教学观念急待转变。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许多课堂采取严格一问一答的形式。老师问,学生答,整个课堂没有赋予学生的
权力
,没有给学生提供的机会,没有的过程,一堂课风平浪静稳稳当当、按步就班地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样封闭的课堂,表面看似没有
任何问题,其实没有问题的课可能存在更大的问题。课堂上不能见识学生的灵气,看不到学生的激情,未曾撞击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又怎能算是一堂好课?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生受到启迪,得到发展呀!
其二,老师不敢,没有的胆量和基础。示范课是教师非常重视的,许多教师具有的意识,但的胆量不够,了收不回怎么办?了学生会提出更多难点,解决不了怎么办?了教师本身的缺陷暴露了怎么办?如某一次听阅读教学《刻舟求剑》的示范课,教师提出你有什么办法将故事讲
得有趣?从这里可看出教师是有的意识的,但真正在对办法这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老师舍不得放手,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按教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去要求学生写,用评价的语言将学生引到自己的思维中。然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层次有深、有浅,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独特体验则少。教学中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多想、多感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想象与拓展。
有老师害怕学生了收不回来,会根据文本提出一些奇奇怪怪、不着边际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好现象,可知学生在思考。他们当然不可能都按你需要的方向去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可能很浅薄,没有价值与意义,这是孩子们思维发展必经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孩子思维只有如此程度而己,但也不能因此不让孩子问,不给问的机会。作为教师,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辨析问题的价值,提升思维的层次,培养问题意识,时间长了成效就有了,创造的火花通过碰撞自然产生了,孩子们也就有灵气了。
至于害怕暴露自身缺陷就更没有必要了。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缺陷的暴露其实就是一次自我完善的过程。当缺陷暴露的时候,如何自我检讨、自我完善才是真正的要做的事。不足并不代表失败,要以开放的思想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害怕暴露缺陷与不足,不断将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约束自己决不再犯同类的错误,久而久之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当然反省的过程是痛苦的,结果却是美好的。
第三,教师低估了学生,没有把握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也存在许多对学生估计不足的现象,失去了的条件。例如,《母爱》的教学中,这是一篇比较易懂的课文,学生借助读,就能自己理解课文内容。不需要老师一段一段带着去理解,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读通,然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哪一段?你是怎么理
解,怎么把这种理解读出来。为什么这样读?感悟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集体的讨论,在合作的条件下能自主完成任务。之后通过理解再过渡到,在—— 理解——再读——感悟与情感升华的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理解,学生理解了重点词句,再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能品味故事的意
境,读出文章的意蕴。
当然,课堂的开放不是无度、无法的一通乱,它是有意识的,如于永正先生的,形散而神聚,那是我们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目前,如何以开放的思想,去再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去开放我们的课堂,促进教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虽然我们开放的条件还不充足,但舍弃封闭的思想,自主寻找自己的不足,做好开放的准备,一切则在迟早。

刘华良 [312768],发布于 2007-08-20 13:27

  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感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所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老师用自己的情感来指引学生,学生没有读出自己的体会
  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们是用成人的眼光在看待问题,用成人的思想在指导学习,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童心,当真正的面对时,有谁能真正的做到呢?所以在指导中也自然达不到学生的心态,学生读的时候读不出自己的感受,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
二、     范读,禁锢了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拓展空间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运用到的是老师的范读,学生跟着老师有板有眼的朗读,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成为模仿的机器,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三、     多样的阅读形式花哨但不实际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用指名读、分角色素、小组读、同桌之间互相读等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在朗读前学生没有对文章进行较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之前,学生真的能读出自己的感情来吗?每次朗读的感情是不是一样的呢?这就很难说了。我们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你带上你的感情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没有自己的思考,美从何来?如何让学生有美的体念?
四、     阅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一
   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在传统文化的侵袭中,再加上家长们不理解,不配合,是我们的阅读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即使老师有大量的精力来组织学生阅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的课堂阅读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最好的也就是在读文课本后指导学生读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些课外读物,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内涵何其博大精深,靠我们的课堂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家庭阅读就显得很重要了。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农村的孩子家长们有时间、有能力指导阅读吗?即使是城市的学生,家长们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会比较热情地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而有的家长根本就不重视课外阅读,认为只要学好了课本的知识,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根本就不知道要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家长甚至成天沉迷于麻将等一些不良的赌博娱乐活动中,根本就没有闲心来管孩子。
  阅读,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阅读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家长等必须紧密地配合起来,才会真正的让阅读落到实处,才会让每个学生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易玲玲 [312767],发布于 2007-08-20 13:27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加工作几年,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强烈感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也一直受着一些方面的困扰。
一、阅读训练少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1、正确的朗读。2、流畅的朗读。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而在现行课堂教学中,要不就是全班齐读,要不就是个人读、小组读,方式多样,但是达到的效果却不怎么样。
二、课堂上难以面向全体学生
  现在班额大,学生人数多,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教师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语文课程承载的知识点多,难以把握。
  在三维目标中,以前过于重知识目标,刚开始实施新课程时,又过于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忽视知识目标。有时容易顾此失彼。
四、公开课多媒体课件使用频率高,而平时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少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特别是公开课,几乎节节都有多媒体的使用。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学校里的幻灯机、录音机有时候对现在课堂的教学作用不大。教师平时工作任务重,又没有很多教学资源共享,于是就造成了平时上课一支粉笔一本书,而公开课上却多媒体光彩夺目的现象。



朱江华 [312919],发布于 2007-08-20 14:28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与课文阅读

语文课本里所选择的课文,只是专家们根据各自的经验,选定了一些具有特定代表意义的阅读代表。如果把语文学科的课文,等同于数学学科中的例题公式。作为例子给学生理解,也就带来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狭隘和贫瘠。
2、阅读教学与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当今阅读教学的悲哀。从教师的观念来看,有许多教师仍然把阅读教学等同于语文课中课文的阅读和讲解,把阅读教学的目的理解为提高语文考试的分数,甚至以为只要学生学好了课文,就能学好语文。于是,语文课外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课文学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关注教材本身。语文课内学生的交流基本上侧重于回答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尚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交流、探讨和研究。本来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快乐、精彩的阅读,被我们功利目的,单一取向的阅读理解彻底击碎,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
3、阅读教学与传授性和指导性

把阅读教学的方法规定为传授指导,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学生永远只是接受阅读结果的容器,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最简单的思维操练语文课改就失去意义。
4、阅读教学与考核评判

语文作为一种学习科目,考核评判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考什么,如何评判。我觉得语文教育的评判必须从破除唯一性标准答案开始,建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充分的生长的土壤。其实,不少是课文都有着丰富的意蕴,有些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样的一句话,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所以,考题的答案应是灵活宽泛的,怎么会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呢?

陈丽 [324978],发布于 2007-08-20 16:17

创办我们自己的巴学园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
  刚刚学完拼音,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成了我们共同向往的地方。《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级的小豆豆因淘气而退学后,来到一个叫做巴学园的小学,在这里,她受到了真诚的爱护和对待,后来成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巴学园是孩子们的学校,也是他们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的自然之园,魅力之园,是孩子们心中的天堂。孩子们感叹:我也真想去巴学园啊!我又何尝不去创办我们自己的巴学园呢?
  创办我们自己的巴学园,我们开展了班级读书活动,从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始,现在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初见成效。每每看到孩子一本正经地坐在图书角或自己的座位上读书,心中唯存的是感动和希望。
  要求学生读书,自己也必须是一个有书香气质的人。为此,我也没有间断地读,包括读大量的儿童文学著作。《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和《爱的教育》中的师长们相比,我是多么惭愧,这更坚定了我要热爱学生的信念。《夏洛的网》是一本关于生命和爱的童话。在这个故事中,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爱则能沟通彼此、消除隔阂。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激起了我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小王子》让我和孩子们尽情享受童话的想象力与天真。还有《汤姆索娅历险记》、《杨红缨童话系列》、《小布老虎丛书》《大个子一年级,小个子二年级》……
  我津津乐道地向孩子们讲述我读到的这些动人的故事,还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们宣传读书的好处。从入学起,我就要求孩子们每天读书15分钟。一开始很多家长做不到,我就把自己家里的书搬到班里来。看到小小的他们读起书来一天天在进步,家长们也逐渐转变了态度。同时我加大了对学生表扬鼓励的力度,每天都问读书的作业。后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记下自己读书的书名、作者、内容,比一比谁读的书多,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假期中,我上网看到了许多教师就关于读书的建议。尤其是人教论坛的嫣然老师和紫色偶然老师的建议既具体又合理,这使我在理论上又有了新的认识,方法也比原来多了些。第二学期开始了,我上书店买了孩子们喜欢的《汤姆.索娅历险记》。我每天中午提前20分钟到教室,先给学生读故事5分钟,然后全班读书15分钟。我挨个打电话给家长,诚心感动了家长,三周之内孩子们人手有了一本书。在学生有书可读的问题解决后,就是要学生怎样读书了。我们读童话、读名人少年时的故事、读儿歌、读小诗。在全班读书的时间里,没有人做别的事,包括我。慢慢地孩子们适应了这种读书方式,也习惯了这个读书时间。中午,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停留在操场、走廊,没一个学生在教室打打闹闹,孩子们都陶醉在自己喜欢的书里。
  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既充实又愉快的暑假,我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为了引导孩子们主动地求知,我用书信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下面是是我在放暑假前写给小朋友的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就要放暑(shǔ)假了。也许你已经打算好在假期里干些什么了吧!作为你们的大朋友,我希望大家好好玩耍,好好游戏。同时,作为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希望你们利用假期好好学语文。因此,我建议大家这样做:
 1.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大街上的广告牌、警示牌等各种招牌上的汉字,把它们写在采蜜本上。
   2.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把书名和作者姓名抄录下来。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介绍一下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这样,我检查你的作业时也等于看了这些书,对此,我将非常感谢你。
   3.把你最喜欢的两条广告词写下来。
   4.摘录两条以上发生在假期的重大新闻。
   5.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写话本领,因此,在假期里请写话五篇以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都可以写,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6.开学前,请打电话或写信告诉我你完成作业的情况。打电话要注意礼貌,写好的信可以放在学校的传达室,但要请注意把话讲清楚,让我听(看)明白。
最后,祝大家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
                你们的大朋友:陈 丽
                       628

第三个学期,我班继续每天中午进行读书活动。不过,我增加了班级图书角。我要求学生捐一本或一本以上的课外书,至少要八成新。孩子们非常踊跃地把自己喜欢的书捐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实实在在解决了家庭中买书难的问题。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为了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我教孩子们自制读书卡,记录读书的时间、书名以及喜欢的词语、句子。认真记录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面大红旗。(平常一般只奖一面小红旗。一面大红旗相当于十面小红旗)。孩子们读书的热情高涨,兴趣越来越浓了。有的连下课也搬着书在走廊上看,有的孩子看着、看着就捧腹大笑,有的看完书就叽叽喳喳讲给别的学生听。坚持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语言有声有色,见识大大增强,学习习惯越来越好,文明素养也越来越高。我班的读书活动也带动和影响了其他班,促进全校形成了读书活动的良好风气。

我幸运,在2003年秋成为了岳阳楼区第一批课改实验教师;我幸运,从那时起就领着我的孩子们一起读书,创办我们自己的巴学园。愿在探索课改的征途上,伴随我们的是一路书香……

刘文颖 [312766],发布于 2007-08-20 16:27

       给阅读多一点时间
    阅读需要充足的时间,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技巧,培养阅读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我阅读实践机会,让他们去体会阅读的快乐,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

看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文章,心里被一种感动和震撼盈盈满满地充实着,大家都在如此严谨地审视着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几许无奈。我觉得阅读时间太少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先说早读。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可学校早读的时间本来就短(740——800),还有一些迟到的时不时打乱一下,往往是在孩子们刚进入状态中就匆匆结束,忙着准备5分钟后的课堂。

再说课堂。一篇课文,既要学文,又要学字,还要拓展,再加上还要组织教学……很多老师都在感叹:怎么还没有干什么就下课了!?所以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都是赶着赶着把课完,至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的时间就可想而之是少之又少

还有家庭。孩子在家的活动时间大大多于学校,虽然我们每天都布置了阅读的作业,可真正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的又有多少,还有一部分孩子是根本没有完成。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教育环境是保证这些孩子们阅读时间的根本。

阅读需要充足的时间,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技巧,培养阅读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我阅读实践机会,让他们去体会阅读的快乐,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


[312806],发布于 2007-08-20 15:57

           边走边写
    教师的背诵肯定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好的激励作用,但若是在学生背诵的同时用无声的口型伴随背诵,一则同样起到激励作用;二则陪伴背诵,学生会背得更轻松,关键处教师的口型也可起提示作用;三则节约课堂时间;更重要的不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他不会有多大的效应。……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可能有些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是太大,……但是有些时候可能对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喜欢这个课堂、喜欢这名老师、喜欢这个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不要以为在课堂上它是画蛇添足,有时候甚至可能成为锦上添花。喜欢这段话。
  是呀,学科知识,少说一句甚至说错一点都还有机会弥补,而一旦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无功,甚至是做工越多,反作用力越大。有很多时候,自己课堂上的有些环节可能也有这样一点作用,但是自己也不能说出这一环节究竟有何妙处,当然就更谈不上有意识的运用了。
  感受一、在实践中感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放胆去践行,不用顾虑太多。虽说最完美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或者有了好经验就尽量总结提高,但在自己水平不够的情况下,还是少些条条框框,做起来再说得较为实际。
  感受二、调动学生情感也还是要把握好度。一不可拓展过远,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离文本太远;二不可光想着展示自己,展示变成了炫耀的话,学生的喜爱也就变成了厌恶。教师的背诵肯定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好的激励作用,但若是在学生背诵的同时用无声的口型伴随背诵,一则同样起到激励作用;二则陪伴背诵,学生会背得更轻松,关键处教师的口型也可起提示作用;三则节约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不用忧虑展示变成炫耀,当然也不用忧虑学生的喜爱变成了厌恶。
  有时候我研究西方有些国家他们招聘老师的广告,我发现跟我们招聘老师的广告确实是不一样。他们招聘老师第一条老师有激情、有幽默感、爱学生、爱孩子我们给自己的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不也是以这样的标准选老师吗?

任艳 [313004],发布于 2007-08-20 16:35
一是追求多学科综合。如有的老师在教《燕子》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边际。
二是热衷于开放探究。让学生讨论一些懵懵懂懂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感受浮光掠影。
三是贪多求全。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貌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我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2007-08-20 17:16 0108
湖南岳阳(2) 严霞 [323684]
动不动就画啊、唱啊、跳啊,语文课姓的原则,在泛滥的拓展与综合中迷失了。
任艳老师的思考很有价值。
2007-08-20 17:04 0108
湖南岳阳(2) 方奇志 [312972]
有同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了,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教师要首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择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学环节要简,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
2007-08-20 16:56 0108
湖南岳阳(2) 吴桢 [315937]
在教学中很难把握的尺度,得太多,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展示,得太多,又害怕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喻金梅 [324972],发布于 2007-08-20 16:12
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关系
 1、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2、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3、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4、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精彩评论
题目:低年级阅读存在的问题 0108班曾令冷 日期:820
低年级阅读存
在的问题

造成的原因
1  阅读量不够,独立阅读能力不强

孩子光靠在学校课堂上朗读那么点课文,,回家后,就很难自发主动去读书,去看书,去品书,加上家长忙,没从这方面去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课前在家预习也就成了困难,导致第二天上课上不动.希望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培养孩子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2  怕苦怕累

即使读了,因为怕苦不愿花时间去背诵文章或古文古诗和一些故事等.
3  阅读积累不够

比如搜集背诵警句
名言名句
好的字词句式等,教育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学会积累运用.
2007-08-20 12:55 0108
湖南岳阳(2) 方西河 [323685]
你所说的不错.说明你对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平时,我们要求学生按要求学好一篇课文,这中间就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包括字音与词语的理解,也包括体会表达的效果等等.如果我们不去让学生大量在去读,那么,课堂上我们无法很"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遇到要赶进度,我们还会把所有的原因不当地压到学生或者是家长的头上.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另外,还要让家长配合孩子去读,还可以采取更多的办法.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增设,只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地去实现,我们不能不让学生去实践.这是我闪必须牢牢记住的一个真理。

08-20 11:50 0108
湖南岳阳(2) 朱江华
能不能试试班级读书会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呢?课前5分钟的阅读,老师先选择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书,课堂上面读给孩子们听,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读更多的书。对于孩子家里书少的情况,我们可以建一个班级读书角,建议学生每个捐两本书,相互借阅,集中管理。

08-20 12:42 0108
湖南岳阳(2) 张桂华
低年级阅读应从识字开始。班上四十多个孩子,识字水平相差甚远,阅读能力的差异就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低年级的阅读课应把识字放在重要位置,把字认会了,再提其他要求。
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真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尤其是袁老师说的我心入书,书入我心更让我感触颇多。平常教学虽也注意让学生读书,但大多是些浅层次的,以后在这方面要多花功夫。

[312765],发布于
2007-08-20 14:02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入,大多数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怎样来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质疑的质量,使学生敢问善问呢?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太少,很多都是老师在问,当学生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时,教师忽视了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继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火花没有激发,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不敢也不会提问了。

2007-08-20 16:22 0108
湖南岳阳(2) 方西河 [323685]
  学生起初并不会提问,因此课堂上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开始努力引导学生提问,但是,问题意识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形成的,因此课堂上学生往往提出这篇课文有几段?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由于这样的提问没有预期的效果,所以,没有耐心的教师考虑到教学进度等要求,只好忍痛割爱,用自己的提问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会提问,关键还是教师没有引导好的缘故。
  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自己要有问题意识。教师问题意识的强弱会很自然地在课堂内外表现出来,成为学生的榜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老师。我在上课时常常这样说: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作者这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没有其他的写法吗?请大家帮帮我。学生一听可以帮助老师,自然很有兴趣,慢慢地,他们也学着像我的样子提问了。
  二是要逐步教授提问的方法。光由学生慢慢地学着老师提问还不行,这样太慢了。我们可以选择典型的课文(容易提出问题的课文),作一个专题介绍。如我在教《钓鱼的启示》(人教社第七册)时,引导学生这样提问。
  原文:我钓到一条大鲈鱼,父亲发现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我让学生把钢笔当作鲈鱼,然后盯着它看一会儿,想一想,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由于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教学自然就精彩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还总结出几种提问的方法。(1)从字词入手提问,如“‘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能不能调换位置;(《穷人》)(2)从句子入手提问,如我恍然大悟了,为什么伯父他们还哈哈大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从篇章入手提问,如课文的结尾能不能换成五彩池真是美丽的地方!’”;(《五彩池》)(4)从不合常理的地方提问,如一位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十里长街送总理》)(5)从前后矛盾的地方提问,如明明是捞铁牛,怀丙和尚为什么说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三是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强了以后,他们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良莠不齐,常常有不少的差问题。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些差问题,毕竟提问由有一个过程,并且不同的学生表现不一样。同时,一些同学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是求之不得好的资源,教师要正确对待。有一位教师在上《十六前的回忆》时,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李大钊明明有手枪,为什么他不开枪呢?这个同学的问题其实不错,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形势的分析,对亲人的爱,因为,他开枪也无济于事,还可能伤至亲人。但是,这位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大吼一声:坐好,难道李大钊就没有你聪明?可以想象,这个同学乃至于整个班级的同学,还有哪位会大胆地提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但只要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理念,相信学生的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堂会更加精彩。
◎ 2007-08-20 16:53 0108班 湖南岳阳(2) 方西河 [323685]

背下《水浒传》的回目以后
  怎样才能做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收获呢?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读名著。我计划从四年级开始,每年读一本名著,小学毕业时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读完。之所以安排这样的顺序,是因为我通过反复阅读发现,这三大名著中,就语言而言,《水浒传》最接近我们的口语,适宜初读;而《三国演义》半文半白,对今后学习文言文有益;学习《西游记》则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精彩。
  这样的计划最先遇到的阻力来自家长。有几个家长有顾虑。他们打电话说:“方老师,这些名著大人都读不懂,小孩子怎么能读呢?”我没有反驳,只是说:“既然大人都读不懂,看样子名著谁也不能读了。”他们听后觉得自己说的不对,慢慢地也就同意了。
  过了家长关,最关键的还是引导学生去读。我事先举办故事会,把《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果然,他们听后都觉得很过瘾,都想知道这故事是从哪里来的。我拿出《水浒传》,翻到相关的地方,让他们开始阅读。他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课了,我故意把《水浒传》收上来,说:“要想自己天天都能读到它,还是每人买一本《水浒传》吧。”不久,书都买齐了,但是,还没看几天,他们就不爱看了。也难怪,他们平时看的就是画画书,整本的书看得并不多,再说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量是140万字,现在一下子要把90万字的《水浒传》看完,谁没有畏难情绪呢?我归纳他们的意见,一是小说太长,看不完;二是人物和事情太多,记不住。我没有责怪他们,正在这时,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声:“如果老师能把《水浒传》的回目背下来,我们就有信心了。”这可是一个难题,以前我只背过《红楼梦》的回目,背了一年多,还是没有背完,这回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真是逼上梁山啊。我说:“好吧,给我两个月时间,如果我把《水浒传》的回目背下来了,大家就读;如果我没有背下来,大家就算了。”他们同意了。
  我便开始认真地读《水浒传》,边读边记回目,每读完一回,又把前面的内容进行巩固,如此循环,终于用一个半月把所有回目背了下来。后面的半个月就是“总复习”,自我检测,查漏补缺,慢慢地,我背得滚瓜烂熟了。两个月的期限到了,那天,同学们拿出《水浒传》,眼睁睁地望着我。我把回目先从头到尾地背了一遍,再从尾到头地背一遍,又由学生随意抽背。当我一字不错地背完100回的回目后,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有同学问,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也有同学问能背下这么多的回目到底有什么秘诀。我说:“能背下回目,就说明你对全书有了更完整的了解,这样,你不但能听懂别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能学着对别人进行讲解,到那时,你就这方面的专家了。至于我有什么秘诀,一个字,就是读。”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水浒传》,听我讲其中很多精彩的故事。当我把这些精彩的故事一个一个地讲出来时,他们终于明白了这种读书方式的妙处。
  就这样,同学们信心倍增,也开始照着我的方法读起《水浒传》来。由于我能背下回目,对《水浒传》非常熟悉,因此,我能随时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在抽查中,我发现不少同学也能把回目背下来,讲起《水浒传》也是头头是道。我暗暗高兴。一年过去了,他们又开始读起《三国演义》来。我也是先把120回的回目背了下来。正好易中天教授讲《品三国》,他们边看原著,边听讲座,更加体会到我教的读书方法的妙处。在班上举办的《三国演义》故事会中,他们也津津有味地介绍着自己的体会。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三国演义》按诸葛亮的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诸葛亮出山到去世。”我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在家长反馈的意见中,他们都觉得这样读名著真的有效果。
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读名著的,我觉得,只要我们自己读进去了,再加上引导得法,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就高了。当然,借此机会补一补文学名著这一课,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学习随笔
陈丽 [324978],发布于 2007-08-20 00:02

   第一次走进学习班
    一上网,我到处找到处看,就像乡巴佬上街一样,头都看歪了。现在,终于登录了,修改了密码、个人资料,建了博客......一个晚上忙得晕乎乎的。

卢娉娣 [312839],发布于 2007-08-20 15:55
  从这里起飞
  这次我参加远程教育研修,有一种感觉无从用言语来表达,我知道我做的不够好,还有很多的差距,要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向专家请教,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做学生喜爱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课堂上的点滴做起!
(严霞)三十岁过了,仍然希望自己成长,面对让人疲惫的现实生活,保有适当满足内心需求,这样叫生活的质量.
  那么,何妨把成长,不停的成长,当作自己的内心需求呢?
  婴儿的成长那么的迅速,让人惊喜.
  孩子的成长那么的天经地义,让人不易察觉.
  那么我们呢,把成长看作一种幸福吧.能够不停地成长,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仰望苍穹,如小草或是树木那样,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
  在感受成长,追寻成长的旅程中,幸福的感觉也不会少.那路上会有些什么呢?让人憧憬,一种惴惴不安的憧憬……
  走下去……
   [312798],发布于 2007-08-20 12:47
   
让读书声在课堂上响起来
    今天上午听了专家们的讲课,我可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是边听边思考,小学阅读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老师讲得太多,我认为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老师老怕学生听不懂,读不明白,一味的灌,结果是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一无所获,责骂学生笨啊,蠢啊,什么的,殊不知自己在做无用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老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钻研教材是关键,这篇课文学生要掌握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老师要一目了然,同时老师要寻找最佳方法教,让学生听得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效果。

课堂上读书声音太少,也是阅读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老师讲的多。一篇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学生读书的方法多种,老师要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在默读中,在小组讨论中,在课外读物中等等去理解课文,找到学习的乐趣。
08-19 21:32 0108
湖南岳阳(2) 曾艳芳
有了学习的机会,我要加油,好好干,多向前辈们学习.
冯学兰 [312769],发布于 2007-08-20 17:10
虽说认教二十余年,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都曾教过,教材内容基本熟悉,对小学各学段的目标与要求也有基本了解,照说在认真阅读文本并备课后经过教学,学生应该有所收获.可很多次一堂课下来感觉不如人意,让人茫然和无奈.原先总把这种低效的阅读教学追究在一些客观原因上,觉得班额大,课堂纪律难组织,孩子们缺乏自制力,上课习惯不好......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深受启发.尤其是李希贵专家老师所说: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没做好,那就是缺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我想,要调动学生情感,先得老师自己有激情,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除文本知识以外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另外就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我想以后自己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胡艳玲 [312838],发布于 2007-08-20 15:11
阅读教学值得深思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应该做到阅读为本,让孩子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从而发现、创造。
而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读书的次数多,但对朗读的指导少;课堂上老师提问多,而学生质疑少;课堂上教师关注文本多,而关注学生少;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多,而让学生动笔写得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教师对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理解不到位;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四、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采用制约了阅读教学。
下面讲讲我班学生、家长读书的做法:(只是做法,各位语文教师可以在我的基础上改进,扎扎实实地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抓起来。课外阅读抓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如同是把鱼儿放在大海里养、把羊儿放在草原上养,想不大都难。
1、学生读书是这样的:
每周六、日、一、二、三、四为一个周次,一周一张阅读卡,把每天坚持课外阅读20分钟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在固定时段亲子阅读半小时,每周五早上上交阅读卡,一周一评比。
另外在班上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大约是前年12月份,有一个学生送给我一本童话书,我说:“好,借给我看3天,看完后还给你。”他说:“送给你”。我问他:“你不要了?”他说:“我看完了,不要了。”当时,我就问班上的孩子:“成立‘小书虫’俱乐部,把你看过了、不要了的书给我,我再组织借给其他同学看,好不好?
当时就有7、8个孩子要给我书,我请这些孩子上讲台排成队,放下书、报学号。我呢,也是懒人采取懒办法,第一个孩子放下书站在我旁边,第二个孩子放书,报学号,拿第一个孩子的书,我就进行登记,打个“√”即可,最后一个孩子的书给第一个孩子,挺快的。而且要求只有你借出了书才能到我这儿借书,第二天又有几十个孩子带书来要求交换。交换看书,这是一笔很好的资源。当然,我们学校每个班设立了图书角,为学生读书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2、关于家长读书:
在我带班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班每个家庭均读了2本以上我推荐的书,给家长看的书有《写给年轻妈妈》、《告诉孩子你真棒》、《优秀是教出来的》、《成长》等。
我为什么要推荐书给家长看呢,是受看云老师一句话的影响:家长才是真正的教育专家。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父母素质高的家庭,孩子的家教相对较好。所以,要改变一个孩子,首先得改变他的父母。当然,这很难,不着急,慢慢来。先拿5本家教书,表现好的孩子借他一本,并说明:这是通过你的努力得到的给父母的奖品,借给你家长看3天。积少成多,一期下来,每个家庭我都借给了2本书,周一借、周四、周五还;周五借、周一还。像易郡的家长在规定时间内没有看完还写条子来要求续借一天,我当然同意。给家长推荐书,比找他谈话要好得多。如果他是关心孩子学业的,到时候自会过问,如果他是只管养不管教的,即使电话通知他“看见”,顶多也就狠揍一顿,恶骂一场,除了得到气急败坏,三败俱伤外,丝毫用处也没有。对于有些学生,适度放弃是一种无奈,也是对人的尊重,班上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说白了应该就是有差异,就像我的十个手指头,正是因为长短不一,所以才如此美丽,但是十个手指头一个也不能少。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坚信持之以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他山之石

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儿
heichi 发表于 2007-8-20 7:31:00

第一次接触到黄耀红老师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一书是在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师之前,这本书当初给予我的,与其说是启示,还毋宁说是震撼,在此之前,我很少接触网络,也很少看到这样对于语文教学振聋发聩的作品,所以,我几乎是狼吞虎咽地浏览了这本书。当时只是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的语文课真的是不行,套一句现在的词说是太不人文了。至于没有语文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样的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当时也不甚了了。近些日子,重又找出此书来看,便有了许多的共鸣,也有了许多对于自己教学的回顾和反思。

什么叫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说: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像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这样的断语对于我们语文教学的现实来说,确实是一针见血,恰如其分。书中《发现语言的海下冰山》《教材处理中的辩证法》两节非常内行地、专业化地细细历述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再造语中形象体味语中情感捕捉语中旨趣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钻进教材与跳出教材深入浅出与浅出深入。而《冲破语文课的话语套子》、《语文评课的隐性话题》和《语文课堂不是复制车间》让我看到自己和周围老师们的影子。

这本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追求的一样,实现了论文写作的文体突围,没有一般的论文调调,而是从平凡的生活现象、教育现象出发用自然、晓畅、从容、淡静且时时跳跃着意象的文字来表达。没有一般论文专著那种艰涩、枯燥的味道,而是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我细细拜读了这本书,想得最多的也是书中涉及最多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阅读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我的阅读教学,我听的阅读课中究竟有多少语文呢?反思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备了些什么?我们教了些什么?学生从中收获了什么?
阅读课我们备什么

我们平时的所谓备课,积极一点的说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说透了便是研究教学技巧,搞清楚这个课文有哪些知识点,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要表现什么,怎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比较容易了解,接受教者的意图和想法。而更马虎的一种则是搬来教参、教案等一些教学资料,从中拼凑出一些教学的基本程序和花絮

我自己以前就是这样,思维总跳不出教材与教法的圈子,一到备课,便会四处找来一些教案和教参来参考,看到教学杂志,最先留意的也是那些即看即用的教材分析和教学案例。大多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阅读。以为仅仅这样的复制就可以帮助自己好好把握教材,领会最先进的教法。说到底,就是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缺乏应有的阅读自信,我没有自己用心去体验教材文本,而是依赖于别人的体验。我的阅读视野局限于教学实用主义的案例与教参,必然会失却对于文学作品敏感的体悟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底蕴,陷于浮躁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有过无数次这样了无生趣的模仿秀之后,我痛定思痛,重新寻找备课的新定位。尤其是参与了语文出版社的教案、教材编写后,我对于备课,有了自信和新的认识。我开始注意教材教法以外的东西,慢慢体会到功夫在文外。我不再依赖任何的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拿到一篇课文,我会自己用心地品读,体验,最大限度地体悟文中的深层内涵,而后,再去引领学生阅读体验,与作者作心灵的对话。

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古诗时,我反复吟咏,从贺知章回乡的喜悦中品味出他情感中沧桑无奈的一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游子回乡的喜悦,也有时光荏苒、青春不再的慨叹。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对诗句的朗读、想像、感悟,二年级的孩子不但能体会出显性的,也能想像出诗人由一个青春少年变成一个白发老人的,感受并读出了诗句丰富的情感体验。

曾有老师针对目前备课的抄袭、敷衍现象提出备课改革的观点:备课不用抄教参,写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即可。我认为,语文老师的备课,写出自己对于课文的解读即可。你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课文引发了你什么样的生活、情感与人生体验,你感受到了文章怎样的文字魅力,你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阅读课我们教什么

不管是听课,还是自己上课,总认为阅读课是比较好把握的,有琅琅的读书声,有热闹的讨论声,有煽情的激励声。阅读课,不寂寞,不沉闷,能出彩,容易上,总是这样去想。于是,当我为朗读而朗读时,当我鼓动学生表演时,当我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我以为,那样就是阅读课了,一堂好的阅读课也就是那样了:朗读+评价+表演。我经常这样在演绎我的阅读教学观,直到有一次,我在听别人也是这样的阅读教学时,仿佛看见了镜子中的我自己,猛然发觉我们的浮躁与肤浅。

那一次听市里的语文竞赛课,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一者,想出各种花样让学生反复读教者所认定的重点段,企图把学生套进那一种教者所需要的感情朗读,之后进行一些发散思维的尾巴,比如主题引申啦,结尾续写啦等等。在读了很多次很多形式之后,我们却仍然感受不到学生对课文有什么自己的感受,而老师的范读也显得那样的苍白失血。师生就这样站在文本之外,茫然无措。这尚是较优的教法,虽不让人觉得有什么高明精彩之处,倒也只是憋闷一点而已。其二者,条分析缕,把个文章解剖的七零八落的,结构啊,写法啊,特色啊,句句似乎都在学文章,又没有看到文章的一点儿身影。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初中时代,我的头都听得大了,何况可怜的学生们。

我在想,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呈现的,就像那些喧嚣热闹的电视节目一样,让学生在纷纷扰扰中失去了自己对于文本的感受能力。怎样还学生一个清新如大自然似的阅读课堂,不再约束他们自主地呼吸?给语文课松绑后,会不会因为失重而失去目标感和归属感?有很多老师在迷惘:我们原来还知道一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分段,会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现在这些都不讲了,那我们还教些什么呢?
我想,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只是一颗沉静下来,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心。读四年级的女儿一日在家预习课文《小珊迪》,文字并不难懂,可是,孩子读过之后,却丝毫体会不到文章的感人之处,匆匆读了一遍之后,便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哦?我让她慢慢地好好地再读一遍,她知道了大致内容,仍然没有什么更深入的感受,便急于去看辅导资料。我很害怕我的孩子因此而失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因为她已经有了这种对于课文模式化的理解和对于辅导资料的依赖。但是,她很喜欢看课外书籍,其中也有比较深的文章,却从没有问过什么意思,大概是她眼中,课外书可以自由看自由想,课文只能按照一定的规矩来读的缘故吧。由此而看,自由的广泛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按照统一的规矩来读课文,最终,学生会失却对于课文的热爱和敏锐的感受力、想像力、创造力。      
既然是阅读课,既然要让学生读,教师的任务就是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和组织学生质疑问难,交流阅读的体会并分享阅读的快乐。很多时候,孩子们通过阅读自己感悟到的比老师教的更精彩,更富有个性色彩。
听过一节竞赛课,二年级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整个程序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记得当时感觉学生没什么劲,老师也教得很吃力,反复讲着雄日为什么没有种出花来,他多么多么诚实。而我听着听着,就想,这个国王要选个最诚实的孩子当继承人,他自己就不诚实嘛!弄个煮熟的种子发给大家,还说谁种出最美丽的鲜花,就可以当国王。这种方法不是骗人吗?有了这个印象,我在上到这一课时,先想到的是我要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学,怎么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先把雄日是多么诚实的主题灌给学生。课文的前面部分,讲雄日精心培育那些种不出花来的种子,我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后讨论,如果是你,你种不出花来,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学生有的说:我很着急,我不种了。也有学生说:我要问问国王,为什么这个种子为什么总是不发芽。很好,我问:雄日这样做,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雄日很诚实;有的说,雄日很有毅力,永不放弃;有的说,雄日有点傻,不会思考为什么。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我没有将自己那个比较叛逆的观点国王不诚实跟他们说,但学完结果后,孩子们却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觉得国王也骗人!”“国王可以有更好的办法选最诚实的继承人,他可以把孩子们放到一个有很多金子,很多美味食品的房子里,看他们谁不会自己去拿。妙啊!多可贵的思考。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觉得这样就是教给他们阅读,教会他们思考。
阅读课上学生学到什么
    “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

课内的阅读只是我们阅读生涯中的很小很小的一个部分,小学生在阅读课上学到的如果只是:这篇课文分为几段,一段有几句话,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它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等等,他们是得不到什么阅读的精神愉悦的。也许,这些对他们在应试时顺利的做题不无好处,但是,对于他们的自主阅读来说,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感觉妙不可言,这种收获比起那些写作特点,文章分析重要得多。孩子一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能主动去阅览各种书籍,那么,他的书面语能力的发展将指日可待,就像口语能力的发展一样,积累多了,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模仿多了,就会闪现创造的火花。

让孩子在阅读课上品味到书中的美妙之处,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这应该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幸福鸟》,最后一段描写找到幸福鸟之后,一切变得非常美好:清清的河水流过绿色的田野,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广阔的大地……”我和孩子们一起想像那美丽的景色,让他们表现自己想像到的画面,他们有的说,好像听到了丁丁冬冬的流水声,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一边背诵一边翩翩起舞,有的则用彩色笔画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大家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
后来我们的一次看图写话中,有的孩子就用上了这些美丽的句子描写环境,把对课文的感悟变为了自己的表达。我想,孩子们已经从阅读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儿,在于教师对于文本的自我解读欣赏感悟中,在于教师对于学生阅读需求和情感需求的了解中,在于教师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充分引导和充分尊重中,在于学生语感的充分发展中。
   
读出词语的味儿”——词语教学感受
heichi 发表于 2007-8-20 7:35:00
一、背景

语文A版教材第二册《识字一》,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歌》和关于四季描写的12个四字词语。教材上有四幅插图,分别是四季景色。备课时,我反复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脑中浮现出一年四季各自富有特色的景物:春天——“春光明媚、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绿树成阴;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雪中送炭。我决定采用竞争的形式,来构建词语教学的课堂。
二、案例再现
我首先出示了春、夏、秋、冬的四幅风景图,让学生看图描述四季的景物特点,为后面的理解词语创设情境,做好铺垫。然后,提出了要代替四季进行超美丽季节大比拼的竞赛活动。以四季的广告词形式抛出12个词语,激起了学生读准字音、识记词语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将12个词语分类,贴到对应的季节景物图下面。至此,学生已大致了解了词语的大概意思。
因为之前我一直鼓动学生用四季的广告词为四季打广告,进行超美丽季节大比拼,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现在已经把词语读准确,又知道了词语的大概意思,自认为马上可以开始比拼了,看着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故意问了一句:会读了,了解大意了,现在够了吗?很多学生见我这样一问,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够!我笑望着他们,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还不够,要怎样才算。等他们困惑的眼神齐投向我时,我语重心长地说:要让别人觉得美,首先得自己体会到美。”“读到一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美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去读词语,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我鼓励学生在读词语是跟同桌一起交流感受,互读互听。我给了学生近十分钟的时间朗读体会。在行间巡视时,发现有很多孩子兴致勃勃地跟同桌讲述,还有部分孩子饶有兴味地读着词语。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举手的孩子很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都说得棒极了,也读得棒极了。有位学生说:我读到骄阳似火时,感到夏天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好像地板都要被烤化了。
考虑到学生对于五谷丰登这个词语不是很熟悉,我自告奋勇地说:秋天来了,稻子、小麦、玉米……都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还有那火红火红的一片,那是涨红了脸的高粱。农民正忙着收割,好一幅美丽繁忙的丰收景象!”“同学们,你们猜猜我说的是哪个词语?沉吟片刻,大多数同学都想到了——“五谷丰登!我高兴地说:多让人喜悦的丰收啊,让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学生读了一遍,我觉得还体现得不够,于是,我伸出手去,做了个的手势,笑着说:哟,这么大的玉米,这么多的稻子!你们高兴吗?”“带着你的喜悦再读一次!大家饱含激情地、笑吟吟地读出了这个词语。
一个女孩说:我读到鸟语花香的时候,好象听到鸟儿在唱歌,到处都开满了鲜花,花儿的香味一阵阵飘过来……”说到这里,这个朗读能力较强的女孩,学着我平时上课范读的样子,闭上眼睛,把头微微扬起,一副陶醉的样子。我们都笑了。她在读鸟语花香这个词语时,把后面的两个字读得较轻,那种轻柔的语气,真让大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灵机一动,念起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班学生一起接着诵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找到了感觉,我趁热打铁,请学生继续交流。
这一回,有三个孩子都选了滴水成冰这个词语。
一个说:我看到这个词语,觉得很冷。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妈妈让我把洗脸水倒在外面的地上,过了一会儿,那些水就结冰了,好冷啊!他一边读还做了个发抖的动作,我笑着说:听你读得还打哆嗦呢,感觉到你的冷了。学生都笑了起来。
第二个学生说:我觉得滴水成冰很漂亮啊,那天下雪了,爸爸带我出去玩,我看见路边的树叶上有冰,爸爸抱着我把叶子上的冰拿下来,透明的,像水晶一样漂亮。我请她读了一遍,她有意识地把后面的字略提高了一点,仿佛真的透明清亮似的。
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滴水成冰很有趣。我们家的屋檐下结了一根根冰柱,我扳下来几根,敲的声音很好听,咬一口还嘎嘣嘎嘣响呢!我已经完全被孩子们的童真所感染:真有趣!那就读出你的感觉吧!这个小调皮一边读,一边用手打了个手势:滴水成冰!把我们都逗乐了。
我为孩子们所折服,禁不住赞叹:老师为你们骄傲!你们让我知道了,原来对于同一个词语,每个同学的感觉都不一样,多么神奇啊!现在,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和体会,读出每个词语的味儿吧!每个学生都带着得意的神态大声读起来,我们沉浸在由词语和感悟构建的世界里。

由此,我进行了简短的评述小结:每个词语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生命,等你用心找出来呢!如果你读着这个词语,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你就会把它读,从此,这个词语就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了!
三、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与积累有这样的表述: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一学段中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都安排了词语集中阅读积累的内容。以往的教法,大多是带着学生认一认,读一读,讲解词语的意思,再造句,就算学得很扎实了。怎样把握每一个词串的特点,怎样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体验感悟、积累运用,同时培养语感的目标呢?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教材上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当然不是一堂课所能解决的。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词语积累并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讲一讲,造造句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词语体验的情境,在体验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词语的内化,再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口语交际中体现词语的反馈与应用。将词语真正积累到学生的头脑中,积累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这正是我从这节课中所得到的启示。
1、联系生活,启发想像,引导学生对词语产生个性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考虑得较多的是怎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个性解读词语,体会每个词的味儿。查阅词典理解词语,这种方法当然更简单也更准确,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如此的解词除了体现工具性之外,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没有多少裨益,而且也谈不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关注。
因此,在本堂课中,我试图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场景,使词语成为一幅幅风景画的诠释;成为学生生活场景的一幕一幕;成为学生印象鲜明的一种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语的生命。在体验朗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联系生活体验词语,感悟词语所描绘的图景,这是一种课文阅读中常用的过电影的方法,学生在了解了词语的模糊意思后,读到这个词语,联想到相关的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感悟。本堂课中,学生对词语的个性解读达到了让我惊奇的地步。对滴水成冰这个词的解读真可谓异彩纷呈,而且精妙可贵。让我在始料不及的惊喜中品尝到了词语的独特魅力。我也没有想到,给学生一个情境,他们会创造出如此的精彩!在感慨之余,我也陷入思索:词语的教学是否也该如课文阅读一样,放手让孩子们赋予词语以个性色彩,把词语变为我的词语,还原词语鲜活的生命。对孩子们而言,词语我的词语是多么不同的两个概念!也许正是这样,也许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的触摸了词语,亲近了词语,从而真正积累了词语。
2、激励感悟,融情于读,启发学生读出词语的味儿
学生的感悟,需要老师为之创设一个适合的土壤。激励的评价,适时的点拨,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学习的催化剂。在学生读准词语,了解大意,满足感产生的时候,我启发他们:这样就够了吗?在学生疑惑之时给以点拨:要让别人觉得美,自己首先要感觉到美。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我带着真诚的喜悦赞扬,珍视他们的感受,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将老师自己的示范融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五谷丰登这个词语的味儿。所以,学生在后面的交流中,能慢慢地融情于词,把自己的感受试着表达出来,朗读出来。他们读出了词语的味儿,读出了自己的味儿,体会到了词语的魅力,也让听的同学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了语文的熏陶。
叶谰教授说: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质量。我想,词语教学课堂上,也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有思维的流淌,有想象飞扬。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更有价值、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课题:     中年级阅读作业设计
题目: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作业目的: 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方面,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有益的课外书籍,给学生以具体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作业设计:
第一步:自由阅读,培养兴趣
开始布置学生自由阅读,对阅读内容稍做推荐或不做限制,再在第二天利用早自习搞个小小“发布会”,各自讲讲所看课外书中有趣的、好玩的、不懂的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第二步:逐步指导,摘抄评比
请家长密切配合,要求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并动手作阅读笔记。开始只要他们记一记书名、作者、主要人物、主要内容、精彩片段、名言佳句、不懂之处等;后来再规定每周摘录不少于500字,每周检查一次。并利用班会组织集体评比,及时肯定鼓励。
第三步:深化阅读,学以致用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一面指导学生写出读书心得,进行交流、展览;一面开展课外知识竞赛、背诵好词好句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活学活用,变成自己的东西,运用到作文和生活中去。
作业评价:
自由阅读,读、说同步,旨在培养兴趣,可做“一分钟演讲”形式,根据其说话内容、表达能力打等级,以鼓励为主。
逐步指导、摘抄评比中定期检查,每周一次。并组织集体评比,展示优秀摘抄本,及时肯定鼓励。
深化阅读,学以致用中,开展“课外知识竞赛”“背诵好词好句”等活动,活学活用,进行交流、评比。
                                                      (设计: 刘雪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37 , Processed in 0.1268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