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造美好的写句题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4 16: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造美好的写句题型
余映潮
  高考、中考中的绝大多数句子写作题,都可以称作“句式仿写”或“句子仿写”,不论其形式或难度怎样变化,此类题的设题特征都只有两个:一是给出仿写的材料;二是要求学用材料的句式特点进行仿写——或另写一个句子,或补写一个句子,或续写一个句子。
  这种仿例造句题是近年的考试中出现的语言实践与运用方面的题型,它的设题材料精致,感情色彩浓郁,语言生动形象,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此类题型经反复运用之后,“至今已觉不新鲜”,它从产生之日起就有一个“句式仿用”的要求,学生须对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模仿,才能完成答题的任务,这多多少少显得比较刻板,比较局促。所以我们应该创造角度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写句题型。如果我们把“写句”看作一次微型写作的话,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我曾在荆州市中考语文卷中创造过一种“点示语意”的写句题,如:
  揣摩文段的表达意图,根据文意填写恰当的语句。
  不舍昼夜的流水,阴晴圆缺的明月,树的枯荣,燕的来去,翻飞的日历,嘀哒的时钟……这一切让你感到的,难道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你就不进一步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题就不是“句式仿用”题。它对考生的阅读品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整体地理解材料,认真地揣摩语言材料表达意图,才能够“点示”出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上题,考生如果能从一系列的“形象”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由此想到该如何珍惜这宝贵的分分秒秒,他就能自由地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我还在荆州市中考语文卷中创造过一种“提炼句式”的写句题,如:
  在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下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相同。
  ①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②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题是一个句式写作题而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题,它不要求刻意地、规范整齐地仿写句式而要求先对句式的写作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提炼,其思维的分量大于写作的分量。考生首先要阅读、观察题中所提供的两个例句,运用求同思维方式找出句子写作的规律,即,这样的句子先点出事物,再用两种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先形容描述,后比喻描述。得到这样的体会之后,考生才能正确地进行句子写作。
  在荆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卷中,我又创设了两种角度崭新的写句题型,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试题上:
  6.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18.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
  第6题出现在试卷的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部分,是一个有所限定的自由表达题。从题干来看,它表达了三层意思:请同学们自由地写句,请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写句,请进行创造性的联想与写作。换个角度看,题干也在表明:这样的写句因为不需要进行仿写而天地广阔,这样的写句要求考生表达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样的写句更讲求文学知识准确而灵活的运用,更讲求有个性的创意与创造。
从考后的调查看,考生喜欢这样的写句题;从阅卷的情况看,这个题难度适中,考生创造的“名言”异彩纷呈。
  第18题是选文《人是一本书》阅读题的六个阅读题的最后一题,是一个“话题式”的自由写句题。选文将人生喻为“书”,主要内容为“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请考生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主要是让考生自由地开放地表达自己阅读选文之后的感受、感悟与启示,正如课标所说的那样: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如果只从“写句”的角度看,“话题”式写句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累,从阅卷的情况看,答卷中的好句美不胜收。
(刊载于《语文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38 , Processed in 0.0590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