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好的国际诗歌之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1:5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好的国际诗歌之夜2011-10-31
    来源: 晶报      作者: 叶辉     


北岛主导筹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1”将于下月10日揭幕,参与盛会的中外诗人共20位,包括墨西哥的玛丽娅·巴兰达, 巴西的雷寄思·邦维希诺,俄罗斯的阿尔卡季·德拉戈莫申科,土耳其的白江·马突尔,爱尔兰的保罗·穆耳顿,印度的维瓦克·那拉扬南,斯洛文尼亚的托马斯·萨拉蒙,德国的西尔克·朔伊尔曼,美国的卡罗琳·赖特,日本的谷川俊太郎,旅日中国诗人田原,中国内地的西川、于坚和宇向,台湾的陈克华、零雨和罗智成,澳门的姚风,香港的王良和与在下。
在下有幸敬陪末座,有西报记者问:“对你来说,诗歌是什么?”这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只能先从文类的角度说起,借用了罗兰·巴特在《零度写作》所举列的等式:诗歌=散文+a+b+c,散文=诗歌-a-b-c;那就是说,诗歌比散文多了(而不是少了)一些什么。在古典时期,a、b、c大概是一些技术,诸如音韵、节奏和修辞的规矩,可在今时今日,a、b、c大概也应有所转变,指向一切语言上的发现或发明,让我们认知自己其实在现实世界沉沦得太久,以致对心灵一无所知。
台湾诗人痖弦也曾说:诗歌是凤爪,散文是鸭脚;那是说,两者的分别是让趾爪相连的蹼,那就是指向语言与句子的连贯法,亦即思考或感知世界的方法。我对西报记者说,对我而言,诗歌是冰封之火,它是一种还我自由的精神信仰,它既是语言创作的无神论,也是泛神论,既是弗洛斯特所说的“诗者,译之所失也”(倒过来即变成“译者,诗之所失也”),也是很多诗人所说的“一个人对他自己之所以是人的反叛”,那是说,读诗和写诗至少意味着不再以简化的感思去应对日趋复杂而悖理的世界。
我因而期许,国际诗歌之夜对香港人来说,是每年一度的、1%对抗99%的精神运动,来自四方八面的诗人也许不必“占领”什么(比如说“占领华尔街”),那一种精神上的反抗只是像一幅爱恨交织的、无声但震耳欲聋的黑白海报:一名少女在铜牛背上翩然起舞,背景是一个沙尘滚滚的战场,上端有一句红色的标语:“我们唯一的诉求就是……”诗歌的声音就是活在这个嚣喧的世界的少数异议者唯一的诉求。
如果我们同意诗歌的终极意义是还我自由,我们就禁不住有这样的想象:在言论受到控制的世界,在经济霸权横行的时代,诗歌作为一种反叛的声音,尤其要向一切灭声器说“不”,在这样的处境中,只有诗歌是最自由的,允许每一个人都发挥自我创造的天性,成为唯一的自己,允许一切自由的想象,允许每一行字的开头都用大写;我对西报记者说,诗歌作为一种反叛的声音,既是对一切教条的异议,也是对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浅薄快乐的反思。
伟大的诗歌来自诗人伟大的心灵,那就是丹麦哲学家齐克果所说的“诗人是不快乐的人,他的心总是怀着沉痛”,诗人的天职是拒绝自我重复、拒绝一劳永逸,他经常都会提醒自己:“但愿新的痛苦折磨你的灵魂”;如果用莱昂纳德·科恩较为世俗化的语言来说,“诗歌正是生命的证据,如果你的生命得够旺盛,诗歌正好是生命的灰烬”,我对西报记者说,在我看来,伟大的诗歌就是无私地分享这些精炼的沉痛与灰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08:26 , Processed in 0.1781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