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家应该是教育责任的担当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 21:4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家应该是教育责任的担当者 


赵福楼




天津的一个高端教师培养项目——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结业;共92人,从张俊芳市长手里接过了结业证书。
这几乎用了半个小时,如此辛苦市长,可见张市长用心殷切。她在讲话中强调大家要能正确看待名师之“名”,不要汲级于名利,而要做到名副其实,要珍惜名誉。
教育家是教师发展和校长发展的终极目标,它注定不是一纸证书可以确定的,也注定不是谁能授予的名号;其是教育与社会的普遍认同,是众口相传的口碑,也是教育事业浪潮上独立峰端的那一束水花。
三年,一个项目,不可能速成教育家。而着眼于未来,教育需要一大批教育家来担当责任,即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教学。教育家一定不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交锋中的妥协者,他看到了应试成为了大众化行为,若被这股势头裹携着,成为追逐应试的先锋,他就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要知道,现在的一些名师,所得到的认同,不少是因为在名校,这里考试成绩好,于是舆论以为他也是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好成绩的老师,于是趋之若鹜;还有的是荣誉多,头衔多,是漂浮在空际的,他并不降落在地上,如此名声的人好看不好用,未必做成事情。
教育家需要独立的思想,要有改革的锐利和勇气,还要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我们现在提到杜威、陶行知,总以为他就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以为他们一出世就像太阳,成为了大众的精神支柱。其实,不然。杜威,强调学生中心,也有时代背景,即教师中心正在倡行,学者中也多支持由教师来拯救学生的思想。杜威认识到个体独立精神和学习解放非常重要,这是现实教育最为缺乏的品质。于是,他反拨性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后世学者以为他的思想带有偏执特点,可是不知道他的理论和思想在当时舆论中是少数人的发言,他是一个现实批判者。当时他很孤立,学者中很多人批判他的思想,实践中也少有支持,他自己做实验,而在重视知识传播的环境条件下,他的实验注定不能取得现实社会的认同。现在大家还都在说,他的实验是失败的。缺乏相应和支持,这就是杜威学术思想提出后的处境,他的坚持和不人云亦云太重要了。我查阅教育史,发现对杜威思想的全面认同,用了接近一百年。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程注定会淹没人类个体的生命,若贪图当下利益,谁愿意付出和担当呢?我不觉对杜威肃然起敬。再说陶行知吧。他是杜威的学生,好像没有独立的思想,却被人们视为教育家,原因何在?他强调知行统一。因为在当时中国,教育不是国家第一关切,支持教育的力量非常薄弱,而他用一己之力,鼓吹平民教育,要用知识改变大众的命运。这样的做法和教育的行进姿态,决定了他是教育发展中的殉道者。如杜威,如陶行知,有大的担当,才会成为教育发展中的先知者和先行者。
当前教育发展进入深化阶段,有人形象地称为深水区。这时大众教师带有茫然性,颇需要一些先导,带领我们走出去。谁做这先导谁就是教育责任的担当者,我们以为这个先导就是现在的教育家。有一种观点,现在是催生教育家的时代。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应试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觉醒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追逐应试多带有被动性,是制度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使然,因此需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和改良。中国教育需要设计新的发展路径。这不是一条路,这是由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决定的。中国教育的管理权要下放,解放各个办学主体的思想,激发主动性,以创办具有适应性的教育。在学术上也要存活各种思想,提出各种的教学路径和方法,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要意识到,中国的教育太复杂:你着眼于前沿,以为中国教育应该与国际教育同步,就是没有看到,在山区和一些偏远农村,最需要解决的是有书可读的问题;而你在一般化的学校考察,以为这样的教育首先需要把课本读好,要突出解决核心课程的学习效率问题,又把两端的学生放弃了,中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太需要高端人才了,未来社会也需要解决低端人群的就业和社会福利问题。我们到基层走走,尤其看看落后地区的教育,也许没有长期坚守的师资,这些地区怎么开课,怎么提高学习效率,更需要一些技术方法的变革。这样看,针对不同的地区条件的不同,大约有三条路;而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为中高低三段的学生,也需要设计三条不同的发展路径。
学术往往设定对象和条件,即着眼点是同一的。他这么说一定有自己的着眼点,而另外的观点可能正好相反,其实着眼点变化了。这双方绞杀在一起,进行学术批评,其实没有多少意义。教育研究,要先让别人存在,思考他的学术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寻找可以认同的地方,然后思考你的解决问题与之差异在哪里,由此得出一种观点,即设计另外的教学出路。
复杂化的局面决定了教育发展需要细化人群,根据各自需要解决具体问题。一些泛泛的讨论已经失去意义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以及不同学生和老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由此看,未来的教育家不能放弃社会责任,若心存小我,汲级于个人名利,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他注定不会担当责任,甚至要脱离教育,这个清水地。如此,我们就知道,中国教育发展到现在还缺乏教育家,未必是教师和校长这个群体缺少知识和他们不够聪明,更多一点原因在于这份责任的担当决定了你要成为扭转教育应试车行的反拨者。我们有这份勇气吗?
我总是说,给予现实生态,教育不能茫动,教师改革要能带着镣铐跳舞。这不就是妥协吗?
还有不妥协的真猛士在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27 , Processed in 0.0927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