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问题分析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 22:2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问题分析与思考(《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

  摘   要:语言规范化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村学校是语言规范化工作的主阵地和薄弱环节。由于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学校在语言规范化中存在语音不准、语句不通、专业术语不规范等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的关键。提高语言规范化的实效性,可从积极营造语言规范化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学校语言规范化程度、加大语言规范化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等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师语言;规范化
  作者简介:王洁,女,江西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工作人员(江西南昌   330046)。
  语言是师生在课堂上传递信息的载体、交流情感的桥梁。对教师而言,语言是其精神的外化,是敲开学生思维外壳的工具;对学生而言,语言是其心灵成长的印记,是奠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元素。语言规范化是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中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表现在未把“语言规范化”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也没有把语言规范化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内容和重要环节来抓,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和号召上,因而语言规范化的氛围不浓,这就导致了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语言表达的差距较大,对他们进一步学习以及生活、未来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加强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是一项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的工作。
  一、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学校的调研中,发现农村学校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发展中,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老教师偏多,受方言环境、系统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语句表达不通顺和语音不标准的问题,加上新教师经验不足、所学专业不对口、来不及接受系统严格训练等的影响,在语句、语音和专业术语等方面存在问题。
  1.语句表达问题。正常情况下,课堂教学对语言表达通顺的要求:一是句与句之间畅达通顺,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教学者的思想感情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错乱、含混和别扭之处。二是用词妥帖、恰当,教学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学生听后的感受与教学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在听课中,常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用语听起来看似流利,实则语法错误、逻辑性错误却比比皆是,有些低级错误甚至连听课的学生也能指出来。有的语句的关联词语用法错误,如“王老师讲课不但(因为)生动,而且(所以)我们很感兴趣”;有的语句重复累赘,如“他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去掉“不禁”与“忍不住”其中之一);有的语句成分残缺,如“下午不上学,有专家到校(进行)讲座”;有的还是名字,如“生活必须品”“文化必须品” “寻物启示”“招领启示” 不时出现在课堂上和校园里。这种以教师的不规范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进而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来追求流利的现象实在不可取。
  2.语音标准问题。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和特色,学生获得标准的语音,主要靠教师的示范、指导、纠正。在近十多年来的语言培训与测试工作中,发现如今的教师的语言水平整体上虽有了较大提高,但还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用语带有浓重的方言或干脆用方言教学。有调查统计显示,农村学校有三成左右的教师语言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乙等以上,加上45周岁以上的农村学校教师在自己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阶段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语音训练,基础相对较差,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甚至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中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师的语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语音素质偏低,他们对学生良好的语音面貌的形成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习惯于地方音,不读普通话标准音,把“肖(xiào)像描写”误读为“肖(xiāo)像描写”,把“垂涎(xián)三尺”误读为“垂涎(yán)三尺”,把“ 秘(bì)鲁”误读为“秘(mì)鲁”等。
  3.专业术语问题。课堂教学专业术语的表达是一门艺术,规范、准确、文明是对教师课堂专业术语的共同要求,而且不同学科中的那些概念、专有名词是教师必须准确掌握的。但在农村学校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计算机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将“存储器”说成“储存器”,存储器不能反过来说成储存器,因为“储存器”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这种生活化的不规范语言,虽然在理解上问题不大,但当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之后,其负面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的问题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既与农村特殊的位置环境、长期滞后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有一定的联系,也与相关教师基本素质、能力水平的因素以及责任心不强的因素相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地区,很多地方的党政部门对语言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语言规范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长期无人过问,被严重边缘化了。而教育行政领导及学校领导也存在对语言规范化的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认为语言的规范程度是一项“软”指标,不与单位或学校的形象直接产生联系,所以不少行政领导和校长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语言规范化的工作仅停留在案头上的文件规定而已,缺乏过硬的措施把“语言规范化”列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也没有把语言规范化作为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的内容和重要环节来抓。受教育的直接影响,除了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外,大多数教师对国家的语言政策知之甚少,他们不了解也不关心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这是民族文明水准的体现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因而缺乏维护语言规范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师也存在“只要能让学生听懂、理解就行”的错误认识,对语言规范化深层次意义认识不到位,责任感不强,致使提升他们自身语言规范化的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
  2.语言规范化的机制不健全。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对如何将语言规范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认识不清、探讨研究不够,都未将抓好语言规范化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既没有制定必要的措施和制度,也没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更没有专职人员分管此项工作。有的学校单纯地把语言规范化认为是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因而谈不上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化管理。多数学校的语言规范化工作采用的是临时性、突击应对性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没有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即使学校制定了语言水平应用情况同教师自身利益挂钩的各种制度,有的也是为了应对评检。加上监管工作没有形成经常化,“上面评估抓一抓”、“检查时候管一管”的现象较为普遍,监管责任难于落实。
  3.教师语音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一地一方言的特性造成各地教师语言不规范的难度。近些年来,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一些人眼里金钱和名利就是一切,大量有才干的中小学优秀教师纷纷外流,教师素质降低,教学水平因而下降。过去中等师范学校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重视基本功训练,毕业生经过全面、系统的教学和扎实的训练,绝大部分能达到基本要求。但近几年来,因中等师范学校被陆续地取消、升格、合并,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相继被削弱。而非师范毕业生加入到教师行业,则是采用突击式的短期培训代替全面、系统的教学和扎实的训练。而且在培训过程中,缺乏配套的有声教材和学习资料,缺乏准确的声音示范,对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难以自我矫正。因此,近些年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的语文素养不高、语音理论功底不扎实,这表现在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标准没有掌握,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敏感。这里既有对教师的从业资格把握不严的原因,也有职前培训课时较短、培训的教学内容很难做到系统性、针对性地训练的原因,还有各地方言严重影响教师语言规范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三、解决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在各种信息载体中,语言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语言的正确、有效使用有利于信息交流和传播。语言水平低下、言语修养欠缺、言语交际低效,会影响整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实现语言规范化意义重大。广大农村学校是语言规范化的薄弱环节,是需要花大力气工作的地区。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公平、均衡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1.积极营造语言规范化的良好氛围。规范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人们对规范对象了解的程度。考虑到我国的语言使用现状,考虑到政策的连续性,目前都有必要对语言规范化的宣传深入到农村特别是乡村学校的每个角落。首先,要宣传造势,大力宣传国家语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和参与意识,扩大社会的知晓度,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为学校语言规范化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仅就学校而言,可在学校设置长期性的醒目的宣传标语、标牌,开辟橱窗宣传栏,开辟各班黑板报,编发宣传材料,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推普宣传周等形式宣传语言规范化的重大意义,介绍语言规范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师生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以新时代的宽阔胸怀,树立开放的现代语言观念,自觉地规范语言运用的意识,并内化为提高语言规范应用水平的动力。其次,要从点到面向外辐射,营造良好的语言规范化的校内外氛围。学校所有集体活动、各种集会、公务活动、学生的各种活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种种交流沟通,都要求全部使用普通话,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向社会、家庭辐射渗透,带动影响社会、家庭语言规范化的普及与提高。再次,要积极创造讲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的情境,倡导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使用普通话,努力使自己的普通话更标准流畅,使说普通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使普通话成为共同的校园语言,形成良好的校园语言交际环境。
  2.努力提高学校语言规范化程度。为提升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整体水平,要确立“教师为主、全员参与,教学为主、全面渗透”的工作原则,制定语言规范化工作规划,把普及普通话和语言规范化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纳入师生培养目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师生语言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一是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语言规范化培训和规定相当数量的时限要求。在规范培训内容的同时给教师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不能使培训内容成为应对测试的课程。对增加汉语拼音的培训内容,可就现有教材中针对性不强、缺乏音像示范教材等问题,制作或购置最具权威性的(尤其是读单、双音节字、词,朗读短文三项)音像规范示范教材。例如根据“大力推广、重点普及、逐步提高”的推普方针,学校每学年为全校教师举办一次语言文字规范知识讲座,以增加教师对语言文字知识的了解。由普通话推普员培训全体教师,45周岁以上的教师也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二是要针对目前测试环节中存在的口语化测试程度不高的问题,逐步强化口语的测试分量,尤其要加大汉语拼音准确发音和口语交际测试的分量。在测试过程中,以注重检测教师的口语交际能力为重点和突破口,以测促培,强化教师对语言规范化的敏感性,使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三是要鼓励教师学习、实践。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让他们虚心学习,在思想上重视它,注意课堂用语的系统性、规范性、交际性和针对性。对于口语有一定的困难的部分中老年教师来说,要让他们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消除自卑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自信心,扩大课堂用语的交际性。例如利用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培训,为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每个年级组推选出一名推普宣传员组织开展全年级的推普工作。对乡音浓重的教师,除利用课堂培训时进行矫正外,还要组织教师推普员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每年的推普周都安排一次普通话专题讲座。
  3.加大语言规范化的监管力度。加大语言规范化的监管力度,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制度监管机制,形成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格局和管理模式。学校要有领导分管,有机构有人员负责落实,要通过“三纳入一渗透”(即纳入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等教育活动中)确保工作目标要求的实现。一是要依法正确处理推行语言规范化与方言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农村使用和保留方言的自由,又要对在校园或课堂上滥用方言的行为或方式进行干预和引导。二是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即坚持定点、随机相结合的抽测制度,推行实施学校领导同教师签订责任书的做法和实施由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推行课堂“文明语言”的检查员制度的做法等。三是要依法建立完善教师语言规范化培训测试制度,严格执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退岗和实行证书有效期制度,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语言的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与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教学成果评奖挂钩。
  4.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资格准入制度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组织手段,是与教育现代化所内含的专业化、知识化要求相一致的。我国自实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以来,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无到有、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它将对语言规范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农村地区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在语音、语句等方面的资格认证过关考试时就与普通话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甚至还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如果不从严要求和纠正,将导致一些水平不合格的教师继续流入学校,从而增加农村学校语言规范化的难度。因此,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必须在培训、考试、监督等诸方面、诸环节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可行性。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行农村地区教师全员持证上岗制度,实现教师上岗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学校语言规范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不可能脱离各项活动单独存在,而总是与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又相互融合的。为此,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语言规范化工作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实效,从实际出发 ,积极创造有利于普及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热爱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并认真组织各项活动,使之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丹.教师的学生意识[J].四川教育,1988,(6).
  [2]刘初生等.教育实习概论[M].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6:24 , Processed in 0.0853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