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时报:“老外”艺术家讲述北京创作生活 |
| 日期: 2010-1-
来源: 中国网
| |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0日文章题:“老外”充实的创意生活(记者 丹·莱文发自北京)
2005年一个寒冷的早晨,中国、欧洲、北美的数十名艺术家被告知,在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索家村里,100来栋违章建筑即将被拆除,他们还有两个小时时间收拾行李。那不是当局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威胁要赶走这些艺术家,但还是令人感到害怕。
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聚居区一样,中国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难题,但这里的老外认为回报大于付出。
对外国人来说,不管多么习惯这里的生活,哪怕看上去和本地人一样,他们也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当地文化。在旧金山出生长犬的华裔艺术家拉尼娅?何(音)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开了一间小画廊。她说在这个盲目热衷于改造自己的社会里,她就像个局外人。
40岁的何女士说:“生活在北京会迫使一个人重新思考一切,有时很困难,让人筋疲力尽,但大多数时候很有趣,给人以启迪。”
25岁的约瑟夫?埃利斯在2005年从纽约来到中央美院进修。去年春天,他成了唯一从这所学院的雕塑系毕业的西方人,论文还得了奖。为了获得成功,埃利斯“完全汉化”了。他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学会处理“关系”。他说自己给教授端茶送水,“他们则给我工作和尊重”。他说:“美国教会我如何动脑,而中国教会我如何动手。”
38岁的亚历山德罗?罗兰迪是意大利米兰人。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来到中国,身上只有一个朋友给他的一名中国艺术家的电话号码。很快,他结交了许多中国艺术家,他们帮助他在北京艺术圈站住了脚。
自从来到中国,他看到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推到重建。北京生活瞬息万变的特点体现在了他的雕塑作品中,他说,这样的生活给了他“将一个地方的活力转变为某种不同的东西的机会”。
2000年前后,中国突然引起了海伦-库奇曼的关注。2006年,她经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到了北京嗜杂混乱的火车站。3天的漫无目的的闲逛过后,她知道自己想在这里生活。
作为一名摄影师,她看到了奥运工程在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前推进,她同时看到的还有相对于她生活了15年的伦敦而言,这里较低的生活成本。她说:“在伦敦一张4英镑的地铁票够我在这吃一顿饭。”一年后,这名36岁的英国人搬到了北京。
虽然一些外国艺术家在中国功成名就,另外一些人却宁愿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2007年8月的一个午后,北京警察闯入阿尔弗雷多?马丁内斯在宾馆的房间,里面有许多关于枪支及炸弹的画作。宾馆服务员发现了这些画,于是报了警,警察想知道马丁内斯是否是恐怖分子。
来自美国布鲁克林的马丁内斯说:“我是个画家。要么逮捕我,要么出去。”警察离开了,不过43岁的马丁内斯留在了北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