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宜兴寻根只见族人不见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19: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蒋介石宜兴寻根只见族人不见官2012-06-19
    来源:扬子晚报     

  蒋介石夫妇在了亭侯墓前与族人谈话。
  1948年5月,蒋介石曾携宋美龄到江苏宜兴寻根祭祖——一则刊载于民国时期宜兴《品报》的文章,把在史书中几无交集的蒋介石和宜兴,勾连在一起。蒋氏宗祖怎么会在宜兴?蒋介石又如何知道此事?在当时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蒋介石夫妇宜兴寻根祭祖又是怎么样一番景象?本期“档案穿越”,让我们顺着往事秘档的指引,踏上蒋介石始祖长眠的土地,解开这一系列的“谜”。
  在宜兴市档案馆内,记者见到了解放前宜兴地方报纸《品报》留存。翻至第752期,字体醒目的头条新闻映入眼中:“蒋主席夫妇昨莅都山祭墓”,副题则是“诣了(ǒu)亭侯墓静默献花圈并把晤族人”。
  根据报纸日期推断,蒋氏夫妇此次宜兴之行的时间应为1948年5月16日。这篇署名为“品报特派记者”的报道如是描述当日场景:蒋主席之专车于昨晨8时由京开出。一时十分抵达徐舍。随行者除夫人外,并有军务局长俞济时。主席着黑马褂,灰夹长袍,持手杖、戴紫色礼帽。夫人着紫红色旗袍,罩黑色外衣,戴阔边旅行草帽。车停徐舍河西北首电灯厂附近之广场,两分钟后离车登预泊河旁之游艇,向都山荡进发。
  当时,蒋氏了亭侯墓位于宜兴官林区都山以南约2里。文中记载,蒋介石夫妇大约在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到达了亭侯墓地。“官林区长蒋泽云以及族人蒋耀坤、蒋耀祖等已先行赶到迎接”。蒋、宋二人进献花圈后,又在墓前并立静默三分钟之久。
  有意思的是,蒋介石此行与地方官员几无接触,而只是“根据族人地位予以见面”。言谈中除了问起族中长序,还会闲聊地方治安等琐事。在1个多小时的逗留行将结束时,蒋氏夫妇还与在场的蒋家后人合影,并“发放名片,嘱有事可到南京找他”。
  匆匆而来,匆匆离去的蒋氏夫妇显然让当年宜兴一众政要乡绅大失所望,对此《品报》这位记者也曾著文调侃:
  “议长邵贯洪,以地方人民代表资格,事先分别向各机关首长罗集名片,拟于主席莅宜时投刺,无如专车过宜未获片刻停留,大批卡片只能原璧奉还。”
  “主席来宜消息,十五日传抵此间,交通旅社全部房间为县府包光,房间纷纷出新。主席并未在宜停留,该旅社岂能蓬荜生辉,真是福薄了。”
  “宜兴陶器本可一出风头,凡城内陶器店中名手出品,莫不罗列于保安大队部主席行馆。主席过宜未停留,所有陶器全部退还,惜哉,惜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9:17:39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来了,柴油机声吓得族人家家闭户   祭祖仪式很简单,结束后,老蒋和族人合影了几十张
  蒋氏夫妇宜兴祭祖,因为种种原因,今时很少能在史书中看到。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知情者都对此讳莫如深,直至他们老去。但显然,即便是在60多年后的今天,再踏足都山那片土地,仍能寻到历史留与后世的印痕和记忆。
  宗伟方为记者找来了74岁的蒋建中老人,他是官林镇一所中学的退休历史老师,更巧合的是,当年围观蒋氏夫妇祭祖的人群中,就有9岁蒋建中瘦小的身影。
  “那是个大晴天,我和伙伴在都山荡的滩皮放牛。”这样的画面,曾无数次出现在蒋老的回忆里——
  快到中午的时候,都山荡西南入口处传来了“噗噗”的柴油机声音。“在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挂浆船的声音,但在饱经战乱的1948年,人们本能地警觉起来。”声音响处,开过来一艘汽艇,依稀可以看到士兵的身影。“人们立即慌乱地奔跑,家家户户都把门关了,躲在里面连声音都不敢出。”
  不久之后,在家里吓得大气不敢喘的蒋建中听到外面有人喊,说蒋介石主席和夫人来乡里祭拜祖先了。全家人半信半疑,但蒋建中已经忍不住,头一个冲出了家门。
  “蒋向人群招手,我们这些被警卫拦住的蒋家村村民(直到现在,全村人仍全部姓蒋)全部涌了过去。蒋双手捧着大花圈放到石碑前,退后两步和宋美龄并排立正然后三鞠躬。整个仪式非常简单。”
  在蒋建中的印象里,行礼完毕后,蒋、宋二人站在石碑前照了相,又连声喊“摄照”、“摄照”,和蒋家后人合照了几十张照片。因为年纪小挤不上前,蒋建中始终未能从那张流传至今的合影中找到自己。
  简短的交流之后,蒋介石留下了一些嘱咐,表示蒋侯的墓地还要扩大一点,遍植松柏,建成一个可供游览的景点,修一条接通宁杭路的公路,还要筹建一所中学,以培养后代等等。而关于《品报》中提及的名片,蒋建中后来从族长蒋耀坤处看到过多次,上面印着“蒋中正”三个字。
  蒋建中告诉记者,蒋耀坤和另外一位蒋家长辈后曾两次到南京找蒋介石,都得到了接见。蒋介石还曾亲笔题“世德清芬”匾额让其带回,“落款为蒋中正,没有署几世孙,而是在匾额上方正中加一朱红篆体大方印‘民国总统之玺’,高悬在祠堂进门大厅的正中。”
  奉化蒋介石为何宜兴祭祖?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9:18:17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偕夫人于1948年5月16日至宜兴祖先了亭侯墓前行礼致敬。本版资料图片由宜兴市档案馆提供
  宜兴蒋氏后人上书老蒋,让他根据族谱找到了在宜兴的根
  祖籍浙江奉化的蒋介石为什么会到宜兴寻根祭祖?记者注意到,在当日的《品报》上,编者似乎也考虑到可能有很多读者会和今时记者一样,对文中比比皆是的“了亭侯”以及素传祖籍浙江奉化的蒋介石何以到宜兴“祭祖”心生疑惑,故而在报纸中央醒目处附短文一则——《元首系出宜兴,明清间徙溪口》。
  文中介绍,汉亭侯蒋澄,字少明,封于了亭,墓葬都山。明末庙毁,清初复建于城区东庙巷。蒋侯后裔支派繁衍,计108支,部分回图(都山一个村)支后裔迁居浙省,即奉化蒋氏。“去年国府文官奉命莅宜,调查蒋氏木本水源。参议院蒋乃人保回图支,即检家乘以呈,请即奉京呈核。蒋主席按是谱,核对奉化系出宜兴约唐时徙浙江天台,宋元时徙奉化三岭,明清间由三岭徙溪口……”
  这段颇有些晦涩的短文,经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同时也是文史研究者的宗伟方解读,还原了当年蒋介石苦觅祖根不得却偶得于宜兴的故事。
  “天下无二蒋,尽是九侯家。”宗伟方告诉记者,这是和宜兴蒋家颇有渊源的苏东坡所做诗文中的一句。所谓九侯,指的就是了亭侯蒋澄一门九兄弟,人人封侯而让蒋家成为宜兴乃至整个中国的名门望族。“据今人考证,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90%以上出自宜兴蒋澄一脉。以蒋介石为例,五代时蒋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迁居宁波一事可以在史书中找到,及至明清,蒋仕杰迁到奉化武岭禽孝乡(即后来的溪口镇),这就是蒋介石的先祖。”
  这段复杂的族脉迁徙,在1946年被时任宜兴县长的蒋家后人蒋如镜知悉,他随即上书蒋介石,详述经过后表示:“奉化蒋氏与宜兴蒋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
  记者随后在《宜兴县志》上看到,在蒋如镜上书的同年,国民政府曾拨款到宜兴,以供修葺蒋氏了亭侯墓地之用。这也佐证了宗伟方的讲述,“蒋介石是个传统家族观念极强的人,一直在找寻自己浙江先祖再往上的族脉,调阅了几乎浙江所有蒋氏家谱始终未果。他接到蒋如镜的信件并在随信族谱上找到与自己有关的线索后非常高兴,在‘得偿多年心愿大喜’之余,以蒋澄后人身份亲手写下了《先系考序》。”
  如是,才有了1年多之后,彼时已被正式推选为总统即将就任的蒋介石,在战事吃紧的百忙之中,轻车简从奔赴宜兴认祖寻根之事。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9:18:49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1948年宜兴谒祖,当时的报纸曾大篇幅报道。
  ■延伸阅读
  宜兴蒋氏了亭侯墓重建在即
  那位繁衍了今世大多蒋姓后裔的了亭侯,墓碑安在?“早就没了。”蒋建中很有些无奈。
  在官林一条村路步行几百米,蒋老说“到了”,但记者却并没看到有墓园,顺着蒋老手指方向,所见只是一湾鱼池水域。
  原来,历经战火之后,了亭侯的墓碑早被破坏殆尽。“先是墓砖、墓泥被挖运到附近砌成了砖窑;然后墓碑被凿开,有的用作猪圈围栏,有的作了围墙;再后来碑座也被修进了码头,因残破沉进了河里;墓碑原来的位置也成了一个鱼塘……”
  眼前种种,与地方志中关于了亭侯墓地“主墓占地约1.3亩,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墓址地势高亢,墓高约5米余。主墓前立有高1.8米,宽约0.9米,厚0.2米的墓碑。碑前有个一米见方的石台,石台朝西正面有阳刻‘汉了亭侯祭案’六字……”的记载,相去远矣。
  在官林都山乡民旧时存放骨灰的安息堂外杂草丛中,看到了已断裂成三块的了亭侯碑石。记载中的“上沿两条盘龙浮雕,两龙口之间有圆珠”早难分辨,唯有那“了亭侯墓”几个正楷大字虽被从中断开,仍勉强可认。
  记者在宜兴市档案馆看到了当年蒋氏夫妇留影于此的照片,肃立碑前的蒋介石彼时刚当选总统,正站在人生的巅峰。可他不会想到,一年之后就将战败远遁,与始祖和族人的第一次见面,已是永别。
  读罢了亭侯的种种史记,再看今时其墓之荒凉,让人不免会有些感伤。更遑论蒋建中这些宗室后人,长久地失去了这处最适于凭祭先祖的所在。不过所幸,历经30多年辗转呈请, 了亭侯墓重建计划终于得以付诸行动。记者采访时,已能看到推土机正在平整地面,作为重建项目的史实顾问,蒋建中告诉记者,原地重建后的蒋澄墓,将成为一座以之为中心的公园,供全天下的蒋家后人和游客来此祭奠先祖、旅游休闲。(张磊)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9:20:36 | 只看该作者
首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在河南举行2012-04-09
  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信阳4月7日电(记者 李贵刚)凝聚两岸社会贤达的智慧,促进中华蒋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7日,以“寻根谒祖、联谊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在河南淮滨举行。台湾蒋姓宗亲会理事长蒋炳岩老先生说,此次论坛使得此前因隔阂造成的两岸蒋姓“断链”衔接起来。
  当日,来自海峡两岸的姓氏文化专家、学者、蒋氏宗亲参加论坛。期间,专家、学者认为,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根脉、文脉,研究姓氏文化,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河南省台办副主任郭俊虎说,本届论坛得到了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心参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亲自为论坛《征文集》题字。
  身为台湾蒋氏宗亲会荣誉会长的蒋孝严,在2011年会见淮滨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长时曾表示,蒋姓就是从淮滨期思镇走出来的,淮滨就是蒋姓的起源地。他说:“这一点,我很清楚,但是岛内的多数宗亲还不清楚。因此在两岸开展蒋氏文化交流研讨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我非常支持。”
  据知,是次活动,原本打算回祖地祭祖的蒋孝严因故未能成行,特意委派台湾蒋姓宗亲会理事长蒋炳岩老先生前来祭祖并转达祝愿。
  第一次来此祭祖的蒋炳岩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由于此前的隔阂造成两岸蒋姓没有衔接上,希望大陆与台湾的蒋姓结为一体,彼此来寻找蒋姓的根文化。同时,他还诚邀海内外的蒋氏宗亲到台湾再续前缘。
  史料记载,河南淮滨期思镇是西周时期的蒋国都城,是全球公认的中华蒋氏祖根地,每年均有来自海内外的蒋氏后裔来此寻根谒祖。目前,该地已经成立了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且正在谋划建设蒋氏文化园、中华蒋氏总祠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06:49 , Processed in 0.0830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