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首向来萧瑟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5 22:2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首向来萧瑟处
■    江苏  王开东


王开东:“深度语文”倡导者;高考作文研究专家;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河南教育》专栏作者。
著有《非常语文课堂》《教育:突破重围》《深度语文》《教育:非常痛,非常爱》《教育:谈何容易》《高考不怕写作文》《坚守与穿越》。曾应邀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演讲几十场。

别出心裁的见面
1995年大学毕业,我一个人挑着沉重的担子去找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名字叫汤沟中学。
拿到派遣证的时候,我觉得天塌了——我居然被分回了老家。老家在县的最西边,而我的爱人恰好在最东边。我的倔劲上来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该去哪就去哪吧。于是,我拿着派遣证去报到。可是,乡教办工作人员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我的名字。一问教育局,对方答复:弄错了,让他回来重新分配。我这才去了汤沟中学,一个靠近长江的地方。
学校所在的地方本来叫芦花荡,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但诗意常常是和荒凉、冷寂在一起的。一进校门,我就被吓坏了:长假刚过,校园里连个人影也没有,几栋歪歪扭扭的平房,到处是野草、鸟粪、落叶。好几辆大卡车把这里当做了免费的停车场,把操场碾压得疮痍满目。一间宿舍有两张上下铺,不足 20平方米的房子要住4个教师。几年间,于雷、小水、阿邬和我成立了一个“花花公子俱乐部”,4个人谁做饭和洗碗,都是通过打牌决定。
我被分派担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为了迎接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我准备了一篇美丽的文章——在这篇歌颂校园的文章中,我把所有学生的名字镶嵌其中。见面那天,我先声情并茂、声嘶力竭地把这篇文章朗诵了一遍,孩子们都听傻了。然后,我说:从现在开始,我们都是这篇文章的组成部分,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一篇美文,我们密不可分。如果站在真理的一边,我甚至可以对抗校长,为你们争取该有的自由。还有,我也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们荣辱与共,祸福相依……
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我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写作才华,还送给孩子们一份别致的“礼物”。学生们将这篇文章读啊读,最后,所有的人都熟读成诵。

激动人心的大奖

1998年,县里评选“首届教坛新星”,可以说这次评选带给我的影响是终生的。评选分为演讲、教育写作、解题比赛及抽课、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涵盖所有学科。在全县一万多名教师中,比出100名优秀教师,前十名命名为“无为县首届教坛新星”。
因为一个“目中无人”老师的刺激,我决定参加比赛,想法很简单,就是一定要在学校,至少要在组里出线,争一口气,然后弃权,决不出去丢人现眼,因为我对自己的普通话很不满意,还因为我刚刚定级,三级教师的证书还没下来。很快,我在语文组出线。终于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了,到这时,我才知道先前想法的幼稚,学校所有学科只有我一个“独苗”,我哪能弃权呢?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
过了大概三个星期,评委们来了,一共有8个评委,是本乡8所学校的教导主任。上午抽签,我抽到的是一个糟得不能再糟的班级。中午学校的教导主任偷偷来通知我,为了确保学校荣誉,想来个“掉包计”,请我把自己班学生和抽到的那个班学生调换。我不肯,不能获奖是能力问题,“掉包”则是品格问题。不得已,我立下军令状,声称一定拿下这场比赛。
海口夸下了,可谈何容易!那些评委多不是语文专业的,又碰上这么个差班。中午,我思来想去,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原先准备好的课抛开,给学生上“歧义句”。在我看来,只有“歧义句”才能够让非语文学科的人听懂,感兴趣,而且那些捣蛋的学生说不定也喜欢参与。
刚巧学校附近出了一件大事,一户人家办丧事,错把硝当盐用了,造成五死三伤的特大事故。下午上课时,我从这个特大事故导入,点明这起事故的起因是当事人看到说明书上写“硝不可轻用”产生歧义而造成的,让学生就此进行分析。很多学生抢着回答,不可“轻用”是不能“轻易使用”,而不是“轻量使用”的意思。我问“这种现象叫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歧义句”……整节课,我按照“提出问题(歧义句)——分析问题(歧义句的原因和类型)——解决问题(消除歧义)”的思路进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结果8个评委都给我打了最高分。
决赛的时刻到了,我抽到的课文是《友邦惊诧论》。那节课我上得十分轻松,我以“一个成语——有的放矢;一个俗语——打蛇打七寸”为引子,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这篇精彩的驳论文,“树立什么样的‘靶子’?击中什么样的要害?”整节课上得如风行水上。随后,我在规定的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了《我的语文教学观》,有三千多字,基本上代表了我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认识。
晚上是演讲。我的普通话很差,但我只有硬着头皮上。莫泊桑说得好:大狗要叫,小狗也得叫。我的演讲题目是《班主任工作要“唯新”》,大致意思是说:只有创新的班主任,才会有创新的集体,才会有创新的学生。我从两个方面来谈我的创新体会:第一,我准备了三个“镜”,用望远镜观察学生的未来,鼓励他们走自己的路;用显微镜寻找优生的缺点,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并且当众批评,私下里则跟优生交心,老师之所以严格要求你,是因为你是卓越的学生,大有潜力可以挖掘;用放大镜寻找差生的优点,当众表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第二,正确处理男女生的关系。我鼓励男女生大胆交往,在学习、工作、文娱、体育各方面表现自己。每个月,我都要让女生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选出最佳男生三名、最佳进步男生三名,然后让女生代表为男生颁奖;同样,男生也选出最佳女生三名、最佳进步女生三名,并为女生颁奖。这样一来,就把男女生的表现欲引上了正确的轨道……
演讲到最后,所有学生的身影浮现在我面前,我忍不住说了这样一段题外话:“1997年,我眼睛受了伤,请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假,回来的时候,学生全部站起来流着眼泪为我鼓掌,并且送了我一张大大的卡片,上面有这样一段话——老师,您不会有事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眼泪是小溪的流水,幽幽的、平和的、无力的,却能折射出孩子纯净的心灵,牵动起老师的情感之潮!那一刻,我闭上眼睛,任眼泪肆意地奔流——选择了教育,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感觉无怨无悔,因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
演讲完了,所有评委呆呆地坐在那里,我的教育故事打动了他们,我的演讲竟然获得了一等奖。年底,我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荣获“无为县首届教坛新星”光荣称号!这是我们县最高级别的“骨干教师”称号了。市级报纸以“无为升起一颗教坛新星”为标题,刊登了关于我的图片新闻。
当时,我从教还不到三年。

刻骨铭心的体罚

做班主任的时候,我发誓要给学生完全的民主,让学生学会在和谐中相处,在文明中自律。但民主有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一部分孩子认为,班主任是老实人,好欺负。一些根红苗正的孩子甚至认为我不负责任。还有的孩子不服别的孩子约束,认为老师说了算最好,既方便又简洁。到了后来,民主宣扬到了极点,学生民主意识空前高涨,甚至演化成了放纵意识,让很多授课老师大为不满,校长也来找我谈话。
鲁迅先生说,民主是最容易滑入专制的。太多的烦心事,让我一怒之下从民主滑入了专制。
整风运动的第一刀,我选择了班级一个最大的“刺头”谢某。这家伙有点痞气,有点吊儿郎当,似乎一切都不放在他眼里。兵法上说“擒贼先擒王”,我当然懂。老天有眼,那天谢某竟然没有交作业,我逮住这个机会,在上课前准备好了刑具——一根粗壮的柳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柳条郑重其事地放到了桌上,孩子们哈哈大笑,他们不知道厄运就要来临了。
我耐心地等他们安静下来,一字一顿地说:我今天要打人,狠狠地打。因为有人放纵到连作业都不做了,我命令这个人站起来。孩子们大气也不敢出,教室里静极了,谢某终于缓缓地站了起来,佝偻着腰,低着头,像一个犯人。看到他那副蔫巴巴的样子,我更加愤怒,大声呵斥道:“说,为什么没有做作业?”
他什么也没有说,但,眼睛里已经有了泪水。那一刻我心里一动,几乎准备放弃了,但想到我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被这帮家伙糟蹋成笑话的时候,我咬紧牙关,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出“大戏”唱下去。我让他伸出手来,我挥舞着胳膊狠狠打下去,他浑身一颤,身体倾斜了一下,又把手伸出来,于是,我继续打……到后来,他反而没有眼泪了。孩子们都吓傻了,先还有人看,后来所有的人都低着头,在鞭子的呼啸声中,每个人都在颤抖。效果达到了,我立马约法三章,并且说:违反这些规定的,打。
那以后,令行禁止,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用拙劣的恐怖手段实现了我的教育目的。更严重的是,我失去了孩子们的笑脸和信任。那以后,我想了很多办法,终于等来了一次好机会。在一次运动会上,我为我们班每一个孩子加油,喊哑了嗓子,最终我们班获得了总分第一。在胜利的喜悦中,面对全班学生,我向谢某说了对不起,尽管那是一个迟到的道歉,但我最终解除了内心的魔咒,也重新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那时候,我还是没有意识到,简单的一个道歉,谢某的伤痕能够就此抚平吗?谢某后来辍学了,并且成为黑道中人。我不知道是否与这件事有关,但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我常常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无定法,但有一点一定是明确的:没有触动心灵的教育,一定不是好的教育。
           
教育理念的提纯

高中开始,我不再是培养学生,而是驯养。我和学生互相驯养,把对方变成生命中的独一无二。互相“驯养”实质上是把“我和它”的关系,转化为“我和你”的关系。
所谓“我和它”,就是将对象工具化,“它”被物化,是我利用、支配、控制的对象。而“我和你”,则是恢复双方的主体性,变独白关系为对话关系。在对话中,每个人都不丧失自我,同时都在平等地表达自己,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驯养”关系。
评上“教坛新星”后,学校让我接手高二的一个班。我只提出一项条件,就是学校必须让我有独立的想法和思路。我要让学生的思想有自己的跑马场。接手后,我有一周没有上课,而是和学生重点讨论四个话题:“你了解你的父母吗?你懂得父母的艰辛吗?你知道农村的贫困吗?你有信心吗?”
最后,每个孩子都发出呐喊:我们要把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自己改变命运!
课堂永远是班主任获得尊重的重要途径。升入高中,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率先创建“高中语文自读课文小组授课式”,引导学生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师的教学过程;再在实践之后的评价中,加深对教与学的认识,对教法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这样有助于学法的更新和改进。更何况,学生在小组授课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加强了合作意识,还体验到老师的艰辛,也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德育是第一生产力。我仿照央视节目《道德观察》,由学生自荐或民主推选班级的“道德模范”。然后,我聘请这些“道德模范”担任班级的“道德观察员”。“道德观察员”负责监督班级的道德建设,并向班主任和同学们反映本班的道德建设情况。学生反感老师的道德说教,却愿意接受“道德观察员”的监督。事实表明,道德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降低内耗,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他们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班级文化建设,我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几个方面来进行。在班集体内,我积极营造一种“同心、同行、同乐”的民主氛围,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在环境布置上,我采用“每周一新”的方式,包干到组,每组四人,每周都让班级环境焕然一“新”。通过张贴大师画像、名言精粹,介绍名人传奇、名人业绩,让班级充满文化气息。同时,让资料的提供者举办一次关于主题名人的讲座或故事会,润物于无声。在活动开展上,我坚持一项原则:活动内容由学生讨论决定,不拘一格,唯求实效。可以是经典影片的影评,可以是读书经验的交流,可以是有关阅读的辩论,还可以是文化遗迹的走访……特别是美文荐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
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我和学生做了一个刺激性的游戏,我用一个特大的信封装好学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和梦想。然后,我们师生把它用封条封起来,等待高考尘埃落定,我们一道揭晓。那以后,我们常常提到我们的梦想,但谁也没有权利打开它,这是我们共同的一个“沉睡”的梦!
2000年高考揭晓,一个接一个学生打电话向我报喜,那一刻我满眼都是泪水,那一刻我只会说两句话,一个是——好!一个是——谢谢你!结果,我们班高考指标300%完成。我们用自己的汗水诠释了一句名言——除了自己,没有谁能够把你打倒!

意外之外的选择

20048月,我到张家港看望老同学。老同学带我到各个学校转悠,张家港的每一所学校都让我啧啧赞叹。老同学似乎很随意地说:要不你就应聘到张家港教书,怎么样……说干就干,我和妻子马上向外国语学校的许永华校长投寄简历。许校长告诉我们:“只要过得了教研组长的关,你们就是我们的老师。”
2004829,我们夫妻俩顺利进入该校。但由于是自主应聘,没有编制。刚进校,学校就安排我代表新调入教师讲话。记得我发言的最后一段话,让在场的妻子潸然泪下。“香港电影《阿飞正传》中有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鸟,它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一旦落下来,就只能死去。我想,我也没有脚,我也会不停地飞,飞到我的羽毛皆白,飞到岁月锈迹斑斑。”
2006927,我很偶然地写下一篇博文——《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说:我买下了一所房子,因为没有钱装修,干脆住进了偌大的空房子里,晚上楼顶上的风呼呼作响……没想到,第二天下午,几位校领导就开着车找到我家,他们来考察我家的实际情况,学校准备出资帮助我装修房子。
什么叫诚惶诚恐,什么叫手足无措,什么叫大家庭的温暖,一刹那间我都尝到了。后来,虽然我拒绝了学校的好意,但这份厚重的情感,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忘不了。我只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献身港城教育,一步一个脚印。
我以一颗感恩之心,投入到学校的教学教研中,多次在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把握学科比赛、社会哲学成果评比中获奖;连续三年在“课堂展示月”中开课……在苏州这方教育的热土上,我像一只破茧之蝶,展开了翅膀。
2005年,我与干国祥、铁皮鼓一起开创了“深度语文”学派。200511月,“全国一线名师西部行暨深度语文全国研讨会”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成功举办,我应邀开设了深度语文观摩课——《窗》。2006年,《中国教师报》在新生代栏目,整版介绍我提出的“三有六让”式教学方法:“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三有六让”一经推出,就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成了新课改浪潮中一朵闪亮的浪花。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也及时给予了关注。
伴随着课堂研究的深入,我的课堂教学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我的学生先后两次夺得苏州市文科状元。2007年,我接受《语文学习报》独家专访——“王开东老师和他的‘三有六让’”,并开始在《求学》杂志开设“名师课堂”专栏;2009年我又成为《教师博览》第4期、《语文教学研究》第10期封二人物;2010年,我在《河南教育》开设“开东视界”专栏,并与吴非老师合作,在《扬子晚报》开设“听老师说”专栏。
为了把教研教改推向深入,我大胆改革,实现无作业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成绩。几年来,我应邀赴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演讲数十场,均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
为了在更大范围推广自己的教研成果,2004年以来,我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博览》等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三百多篇,先后出版教育专著《非常语文课堂》《深度语文》《教育:非常痛,非常爱》《高考不怕写作文》等数种。
由于突出的教学成绩,2009年我获得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的优秀奖励,并被破格晋升为学科教改带头人;同年,我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我的“深度语文的研究和实践”,获得“江苏省十年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我也因此成为张家港市首位获此殊荣的老师。2010年,我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2011年,我再次破格获评“苏州市名教师”。
一个平凡的农村教师,来到苏州,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获得了不错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苏州文化教育战略的胜利。

没有句号的尾声

当然,理想的教育永远在彼岸,只能无限靠近,却永远不能抵达。重要的是,此刻,我们都在路上。伊丽莎白女王说: “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是的,在发展的路上,我们没有句号,更没有终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43 , Processed in 0.0593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