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7 09:3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
特级教师

熊生贵

[此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年第10期]

一、与“有效教学”相关的几种教学状态[1]

教学的效率怎样?围绕这个问题的审视,有以下几种教学状态:

1.无效教学——漠视的盲区。

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有专家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无效教学的普遍存在。

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改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

2.低效教学——无奈的现实。

有一则短信描述教师生活,充分说明教师教得苦:

起得比公鸡早,睡得比猫头鹰迟,吃得比营房士兵快,催作业比黄世仁狠,搞辅导比待骨肉更亲,死得比阿斗更早。

审视一下“教师教得苦”的背后:“时间+汗水”“日光+灯光”,教师除了低效的大讲特讲以外,大量的低效练习是造成教师教得苦的主要原因。

3.负效教学——期望的悖论。

当违背教学本质施行所谓的“教学”时,我们把这种教学叫做“反教学”,从效率的角度,我们称之为负效教学。

“起好心却办坏事”,这本来是用来形容知识浅陋者常犯错误的,但在我们教师群体中,却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庸师害人,或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或扑灭学生的求知热情,或过量占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甚至伤害学生稚弱的心灵、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高效教学——认定的困惑。

有的教师会说,提倡“有效教学”,标准只在“有效”,如此之低,为什么不提“高效”呢?

何为高效教学?何等效率才称得上“高效”?效率与比值如影随形,教学效率的比值怎样计算才更为合理?

基本的道理是,高效教学肯定是节约投入量和增加学习收获量的教学。如果比值可以计算,那节约到何等程度才算“高效”,或增加到何等程度才算“高效”?高效教学是我们有效教学研究的目标,但当我们为“高效教学”作概念界定的时间,我们遭遇了认定的尴尬。正因为此,教育学家们往往回避对“高效教学”进行界定,而采用“有效教学”的概念。

5.有效教学——基本的诉求。

教学必须有效,教师应该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最基本的诉求是,教学必须有效。

二、有效教学关注的历史演进

1.有效教学研讨的历史考察。

有效教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其讨论从自至今,并一直伴随着近现代教学研究与改革。

对此,学者刘良华考察中国教学传统的源流和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认为“有效教学”在中国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2]

从中国教学传统的源流来看,“孟荀之争”、“朱陆之争”(以及后来的“科玄论战”)所争论者,不过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就是“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什么”?从古至今,所有的教学实践几乎没有不重视“读书”的。学生就是“读书郎”,上学就是“读书去”,这些说法大体上反映了教学的现实状况。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给教育者提一个问题:“除了读书,还有什么?”这就值得追究了。

荀子、朱熹等“博学论”者的思路,自然是很看重“读书”。荀子的《劝学》几乎就是“劝读书”,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更是直接地劝勉人“如何读书”。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会学生“读书”,这在“博学论”者那里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性假设。至于“除了读书,还有什么?”这在“博学论”者那里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

孟子、陆九渊等“明心论”者,也是看重“读书”的,但他们似乎更喜欢追问“为什么读书”或者“读书为何”;在他们那里,“读书”虽然是重要的,但“除了读书,还有什么”似乎更重要。

究竟“除了读书,还有什么”?其实很简单,在“明心论”者看来,还有“思维”(思)、“情感”(德性与心志)与“生活实践”(行)。于是,“孟荀之争”、“朱陆之争”(以及后来的“科玄论战”)的主题,实际上就是三个:一是“读书”与“思维”(学思),二是“读书”与“情感”(尊德性与道问学),三是“读书”与“行动”(知行)。而中国古代的教学改革,几乎都在“思”、“情”(或德)、“行”三个主题上发出呼声。孟子、陆九渊等人认为这些比读书更重要,所以要“先立乎其大者”。

“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大体上也沿着“思”、“情”(或德)、“行”三个主题展开,但其话语体系有所改变:

一是“主动探究”,接近“思”的教学传统。如20世纪前半期的“自学辅导主义”教学实验、“分团教学”实验、“设计教学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文纳特卡制”实验;20世纪后半期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八字教学法”实验、“异步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法”实验、“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实验,等等。

二是“美感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接近“情”(或“德”)的教学传统。如“美感教育思潮”与“科玄论战”中的“玄学派”。

三是“生活实践”,接近“行”的教学传统。如“生活教育思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验、活动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实验,等等。

也就是说,从“中国教学的源流”以及“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的经验来看,大致可以获得三个关键词:主动探究;情感意志;生活实践。

2.有效教学的含义。

当一个概念大家耳熟能详时,往往无法说清它的准确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有效研究的视角主要是:

第一种视角: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比如,曹琼认为,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这就是有效教学。[3]

第二种视角: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代表性的观点有:有效教学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4]上述刘良华研究的有效教学三个关键词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从这个角度思考的。

第三种视角:从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与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如张璐用“三段论”来描述“有效教学”:(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5]

如此众说纷纭,实难给予准确界定。肖成全等在《有效教学》一书中,认为界定有效教学,以下两方面是必备的:1)它应该有理想的教学效率,强烈反对低效、无效和负效的教学效果,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教学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    2)它有理想的教学效益,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和个体的积极而进步的需求。

我们认为,不必太过纠缠所谓概念或内涵,不妨坚持这样的立场: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让教学必须有效,并力求达到高效教学。在我们看来,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我们赞同刘良华的主张,从宽广浩瀚的“有效教学”“领域”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学有所得,从中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探索其要义,努力寻求达成的路径与措施。

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以丰厚的学识积淀为基础,以功力操练为过程,在教学实现的各环节上下功夫,讲究——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练习巩固的有效性;

作业批改与辅导的有效性;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还有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观照下的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有效课堂对于有效教学,它是观照“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高效性。

判别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高效,考察的维度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主张,将视点集中于“课堂”这个“动态定格”,排除隐含在背后的相关因素,如教学管理宏观层面的所谓促进有效教学的机制建设等,课前的所谓“有效预设”“有效准备”等,教师基本功的所谓“有效组织”“有效引导”“有效提问”等,课后的所谓“有效教学评价”“教师有效反思”等。从课堂的结果形态去考察“有效性、高效性”,再去探究达成取得优异教学效果的路径与方法,有利于改善教学。这样更能锁定课堂,研究的“有效课堂”更名副其实。

即使如此,在衡定课堂有效性(高效性)的标尺上,指标内容也是多维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显然也不能强求一律。

杨东先生对此认为有“十度”:活动度,参与度,合作度,兴趣度,生活度,开放度,生成度,掌握度,整合度,亲和度。[6]

在有效课堂众多的要素中,有没有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我们的想法是,抓住关键问题,提炼关键词,从关键词探寻有效课堂的核心内涵,再反观达成路径与方法,这样更容易把握住有效课堂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有效课堂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哪些?

我们曾几次在不同地方组织一线教师进行参与式讨论,叫每位教师列出5个有效课堂的关键词,然后再分小组议论,提炼出小组共同认可的5个关键词,再将各小组的5个关键词书写出来,最后议定出大家相对认可的5个关键词。结果大家最终筛选出的5个关键词,无论是此地与彼地的一线教师提出的,还是各种专著或期刊中专家提出的,都有惊人的相似,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如四川省泸州市梓桐路小学的老师们研讨后认为,有效课堂的应该是五维度:(1激情参与,(2)训练扎实,(3)思维碰撞,(4)拓展延伸,(5)生成发展。

笔者综合了各方面的研讨,并按自己对建构性课堂教学的理解,提出衡量任何一堂课是“有效课堂”(状态达成),其核心五度是:

1情境诱人度。

建构性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强调构筑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即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与特定的背景与条件紧密联系的,总是真实而复杂的。

情境创设怎样才会有效?一般来说,所创设的情境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等,就会是有效的。但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情境中,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那“诱人度”就高,那就是有效的。

2活动刺激度。

建构性教学注重以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活动推进学习过程。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既然是“学习”,就必须有学习主体的凸现,有学习者的交往和实践,有学习内容的理论操作和学习意义的物化凝固;既然是“活动”就必然涉及到活动情境、活动运作、活动效果和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构建,就应该是这些教学基本事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整合。对于教者,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活动的合理筹划与开发性组织。活动设计,应坚持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现过程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息传递、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习活动的构建是否有效?从活动的质上考察,要有利于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如果活动虽然好玩,但游离了语文学习,或“语文含量”太低,那有效性是要受到质疑的。从活动的量上考察,我们同意这样的定量标准,一堂中,学生自主活动(含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应该在50%以上。从活动的效度上考察,每一个活动展开后,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将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吸引到活动之中,保持兴趣与注意力,使学习达成度最高,这就是教师设计活动、展开活动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活动刺激度。所谓刺激度是指情境展开、活动推进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保持,各种感官的调动,思维的激发,情绪的煽动等所构成的综合强度,这样的综合强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度就越高,学习的效度就越高。反之,这样所构成的综合强度越低,则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度就越低。

3自主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那就是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的指标。

“学生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课堂上,学生不应该是没有感情、没有思考的应声虫。……参与有‘度’。这个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参与是每个集体成员的基本权利,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专利’。教师的任务是指导他们参与,引导他们参与,为他们的参与服务。所以,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敢于参与、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7]

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参与的有效性,主要是:全员参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面达到100%;全程参与——学生全程介入学生活动;主动参与——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参与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真实参与——学生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真切地感受知识的获得、体验能力的操练。

4训练扎实度。

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决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注意“注重”与“扎实”两词,强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训练”的有效性。语文课有哪些“基本技能”是需要训练,从而打下相应的“语文基础”呢?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包括:汉语拼音技能,识字技能,写字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倾听、表达与交流技能,使用语文工具书的技能等。这些技能显然是要通过一堂又一堂的课(当然还有课外学习活动)来落实训练,让学生从学习、学会到熟练运用、完全掌握。语文教学各领域的课,其担当的训练各有侧重,但同时又相互兼容,其阅读教学担负训练的任务最为综合,除主要承担字词句段篇的阅读(理解、应用)训练外,还要适当承担识字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很多时候是渗透)训练,以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自学能力的学习方法训练等。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训练扎实度主要看:广度——训练内容与学生参与的面;深度——准确选择训练点,层层落实训练,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效度——语言文字基本功方面的教学目标兑现与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

5.建构生成度。

这一维度是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上考察。目标达成从表层上看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全面实现。从深层次上看:就是实现了建构——知识得以生长、技能得以提升,这其中旧有经验被激活,新知(包括含新知的技能)被浸养情感态度,渗入心智,化为生命元素,贯通为智慧、能力与德性。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总的体现为自主探究性(即使是接受学习也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融入了个体情感意志,所以也是体验式的学习,由于知识技能已被活化,所以学习主体感受到所学与生活实践的链接——这就是有效建构生成(与前述有效教学三关键词主张是吻合的)。

从建构生成度的视角出发,课堂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由于精心预设而生成如期达成,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成,是要充分肯定的;同时,那“不曾预约的精彩”,是生命课堂的灵性之花,创造之花,智慧之花,更要予以充分肯定。


总之,有效教学是着眼于教学效率的研究,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承载,抓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视点,着力探索其解决措施,可以力避语文及其它学科教学的少慢差费的问题,让教学步入有效、高效的境界。




[1] 参见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2]
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3] 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66295

[4] 曹琼。有效教学研究[A]。苏州大学硕士论文,3

[5] 参见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6] 杨东主编。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1920

[7] 吕谦。“参与”没有休止符[J]。四川教育,20074):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0 16:54 , Processed in 0.2266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