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7 08:3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即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体现
合肥市胜利路小学时小马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 “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等教育思想,虽距今已数十年头,但却历久弥新,仍引领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方向。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生活即教育”,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 深挖教材,立足学生,数学课堂生活化

陶先生认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他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已不再重点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数学。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引导学生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的过程中,先出示价钱是一元的实物圆珠笔,每人发给一定数目的钱,接着提问:如果买一支圆珠笔,要付多少钱呢?请你拿一块钱给售货员?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生活情境后,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分组进行活动。根据学生的付法,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的进率:1元=10角。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于是自然地领会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这样一个日常生活情境中,不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意识已成为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习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有时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把教学材料能动地进行加工。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有关时,可以提供与数学问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学生剪好后,分组交流剪的情况。随后,我提出问题:“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梯形,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我又追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操作,借助观察,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我又深入提问:“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考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三、学有所用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小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都是已经通过数学处理的。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所以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进行练习或实践,创设“生活情景”,开展演练,就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逐步培养。
  1、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生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便是看是否能激发学生高涨的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播放了故事画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哦!不对,是三个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烙的饼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和尚吃,还没给,小和尚就叫开了。矮和尚说:“我要一块!”高和尚说:“我要两块!”胖和尚说:“我不要多,只要四块!”老和尚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矮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高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胖和尚。师父刚刚分完,矮和尚便跳出来说:“我不同意这样的分法,师父你太偏心了,凭什么胖师兄吃那么多有八分之四,而我却吃那么少才二分之一。这时我适时出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判断一下,矮和尚说的对吗,师父真的偏心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认为矮和尚多的,有认为高和尚多的……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故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学生喜闻乐道的情境中,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为学习新知聚集了动力。
  2、活化数学问题,创设数学情境。
  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遇的概念,我首先用电脑出示一副自行车相遇的情境图: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辆自行车由西向东前行,另一辆自行车由东向西前行,两辆自行车在运动中相遇。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最后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情境图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联系紧密,直观地演示了两辆自行车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使其获得一种轻松、舒适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在我设计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学习,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的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索、自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主动探索,追求新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教师注重“实践”,也就是以“做”为中心,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反对“教死书、死教书”。要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具体化、学科化,要用生活化观点来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8:35:0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2:04 , Processed in 0.0754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