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颖老师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7 08:3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平庸决裂
—— 孙颖老师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智慧

本刊记者
陶继新
孙颖说,教学的至高境界,不在教学技巧的高超,而在人格的高尚、思想的深邃和文化的积淀。是的,她的教学是很难复制的,因为她从来不教课本,她只是将课本当成“例子”,然后几乎是纵横驰骋地教学与之相关的一个相当宽泛的内容。在她看来,教师本身也是教材,而且是活的教材;如果教师底蕴深厚,教起学来就会将其内蕴的思想与文化传递给学生。
经验得来“费功夫”
庄子说:“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孙颖发现,创新还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做,不经由实践检验的创新,结论就未必正确。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创新没有严谨作保证,就不会具有价值。所以,任何一个小的课题的实验,孙颖都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在验证的过程中实现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有一次,孙颖要求学生测出一个土豆的体积。对于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测量,在许多的平面测试中,考试题目也一般止于让学生写出可行的测量方法:排水法、排沙法等。孙颖认为,学生虽然能够预设出多种方法,而且对于一部分逻辑清晰的学生来说,测量步骤也能写得有条理、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孙颖没有止于此,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步骤实施,通过实验得到真实的数据。不做不知道,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他们的“报告”中写满了意想不到与小小的“抱怨”。经过修改与再实验,学生更加细致地制定了实验步骤,选择了规范的器皿进行操作。这样的体验,学生感受到要获得真实数据所费的周折,好的计划要在实践中验证才不至于只是空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孙颖在盛满水的塑料袋上用大头针扎出一个洞,让其细细地流水。这流出的水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她让学生用这个微不足道的水的重量再乘以全国人数的时候,学生个个惊诧万分:那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一点一滴的水都不能浪费。就在一个小小的数学运算中,让学生增强了节约意识。
孙颖认为,有的问题司空见惯,可是,人们大多只看到了表层的东西,没有对其进行深究,可是,这个看似正确的表层却恰恰是错误的。比如,20支的一盒香烟,究竟是怎样排列的。开始的时候,孙颖认为非常简单,是上下整齐地排上两排,每排十颗而已。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原来香烟是排成三排交错排列的(7,6,7)。这个发现令她思考一个问题,大自然都有其自身的规则,而这种排法正是遵循了这个规则。它既有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又有了物理学重心下移的原理,所以,可以节约纸张。可是,有的学生说,这样只节约了一点点纸。孙颖就告诉他们,一盒是节约一点点,可是,成千上万以至于上亿几十亿呢?那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这本来并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可是,孙颖却用了很多时间在课堂上讲解这个问题。有人质疑这是不是有悖于教学规律。孙颖认为,她教学生,不是着眼于哪一堂课,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样做的结果,正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打开了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只是做题,还有比做题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探寻问题的乐趣。
数学上的定理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孙颖认为,不能只让学生背会这些定理,还要让他们研究这些定理是如何得来的,包括一个数据的得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都要付出努力。
她在教圆周率的时候,请学生做实验。开始的时候,学生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事实上,操作的结果却是五花八门。有人得出的结论竟然是2.5。只有一个孩子说得出的结论是3.14。按说,孙老师应当表扬这个得数最接近圆周率的学生。可是,她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个结论是不是真实。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最后,这个学生也只好说,是他“预习”出来的,他做的实验并没有得出这个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每个学生所使用的器具各不相同,而一丁点儿差异,得出的结论就会千差万别。孩子用的都是自己的器具,是不可能得出接近于圆周率3.14这一数据的。圆周率数据是经过几何推理得来的,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于是,孙颖告诉学生,一定要尊重实验的结果,尽管这个结果并不理想,但是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具备尊重实验数据的品质,从来不去简单地信奉理论。
“因学定教”重在思维品质的培养
孙颖第一次听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谈“因学定教”的时候感到特别新鲜。这与因材施教有什么不同?这个“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坦率地说,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这个新的命题她是不太清楚的。可是,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越是不清楚的事情越非要弄个明白。孙颖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破解这四个字。首先,她自我追问:“什么是学习?”她一追问,竟然吓了一跳——回答不出来。后来就查相关材料,而且不断地思考,这才发现,这“学”的要义是改变,是人作为主体的其能力与心理倾向的变化,这种改变要维持一定的时间,一时的改变不能算作学习,而且引发改变的动因是学生或是人的经验,没有经由自身体验的改变也不是学习。
有了对“学”的这样一种思考,她的课就有了以前没有的景观。首先,她关注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没有改变?其次,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发生了什么转变?第三,学生的心理倾向有没有向正向的方向发展?而所有这些变化,还都不能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由了自身的经验而调动起来的。
于是,孙颖上课的时候就不再用教材。因为,这些“变”教材上找不到。教学是环境的产物,具有个性特点,只有在这个环境中才能产生效果。同时,由经验而发生的变化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孙颖还要让学生从这个转变点继续向外延伸,进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了这样的认识,孙颖要求自己的课堂具有以下的特点:
1.深刻
深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全面而有深度,还体现在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中。这就意味着,教学必须要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全部教学活动中去(观察、阅读、讨论、交流、质疑、答辩、练习等),强调在“做”中学;同时,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交互式关系,强调对话与协商,强调在思维与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
孙颖认为,“因学定教”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特别是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在于做会了多少道题。她给自己的定位是思维的深刻性,是从多个经验现象往中间概括而来的,教师只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邃之中,才能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妙。在一般人看来,应当由易到难,其实,有的时候,如果对难的问题掌握了,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有情
在孙颖的认识中,数学学习需要有情,需要让学生动情,有激情。这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在亲身实践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构建知识,“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促进其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和精神人格提升目标的实现。数学学习应该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数学教学中情感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有:第一,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第二,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的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第三,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主要包括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态度及习惯。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是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实现的。第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数学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逐步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和数学观。学生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等。学生的数学观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有趣性;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推理是严谨的,结论是明确的,数学的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3.和谐
“君子和而不同”,课堂教学中“和谐”的本质是尊重差异。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学习。“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和解释学习材料的”,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积淀是有差异的,因而,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解释也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学生与老师、家长等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交流、讨论与沟通中达到取长补短和共同提高。另外,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因此,在孙颖的数学课堂教学机制构建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努力创设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4.创新
创新是一个生命的本质属性,这是孙颖在从事多年创新教育改革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她关注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她的学生将“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的信念作为自己的信条而实践着。
不过,开始的时候,孙颖认为创新就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是,后来她发现,如果一味地发散,学生就会无的放矢地胡思乱想,结果,所谓的创新就缺乏了生命的张力。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深刻性之上,不然就谈不上创新。创新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深入其中、入乎其内,不然就培养不出来学生创造的张力。
孙颖认为,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还要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其快捷和敏捷地思考问题习惯。
这样,才算真正实现了“因学定教”的目标。
5.批判
孙颖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批判精神。在教学生的时候,孙颖从来不说某个专家是如此说的,也不说课本上早有定论,而是问孩子有没有疑问,而且还要大胆地说出来,即使错了,也不会受到批评。如果哪一个孩子在质疑权威的时候有点儿突破,她就会大加赞赏。要想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首先要有一个心理安全场,在这个场里,他们才能各抒己见,甚至“肆无忌惮”地发表各自的“高见”。
当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说只要挑战就是批判,这只是勇气,因为批判的前提首先是发现问题,而后才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解决的方案。她的学生曾经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过质疑,而且给编辑叔叔阿姨写信指出问题所在。他们很快回信,对孩子们表示感谢与赞扬,并于再次出版时改掉了原有的问题。
在教学中,孙颖惊喜地发现,学生有着无限的创造空间,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于是,她就对这样的“当仁不让于师”的学生大加赞赏一番。结果,学生的批判精神越来越强。
当孙颖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就有人让她总结在课堂上是如何讲课的。她说,有的时候讲,但是,只是不得不讲的时候才讲的,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且能不讲则不讲。她重视学生的悟,如果学生能悟出来的,就绝对不讲。而且这个悟特别重要。
有的人认为,课堂上学生这个说一句,那个说一句,热热闹闹就是多维互动。孙颖认为,这不是多维互动,而是在一个平面上滑移。真正的多维互动,必须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要有一定的张力。这个维度主要不显现在表面上,更多流动于隐性的层面,是心灵的互动,甚至是心灵的震动。这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更需要教师的文化积淀。
让学习数学充满审美张力
如果问一问孙颖的学生喜欢什么学科,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说喜欢数学。于是,有人就问孙颖,你的课堂是不是通过很多游戏才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孙颖的回答是否定的,她的课上几乎没做过什么游戏,也没有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她认为,即使学生一时有了兴趣,如果缺少审美的张力,学生的兴趣就会很快转化为心理疲劳。关键是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在孙颖看来,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即使一时失败了,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成功;一个意志力坚强的孩子,在学习中会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甚至将破解困难视作一种幸福。数学不只有抽象的定义,还有美。学生体味到这一点,就会将学习数学变成一种追寻美的其乐无穷的探索。这一时的兴趣,而是有着持久的动力支撑。所以,一旦拥有了自信心与意志力,不但数学可以学好,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学好。
这种超越传授知识之上的审美学习,还会不断地在学生那里延伸,从而使其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地追寻幸福的人生。
孙颖对她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并不特别关注,而关注的是她的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在教学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审美态度。学习不是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应当是学习个体走向审美、走向幸福的探索之旅。如果学生有了这种精神与态度,就一定会有一个审美的人生,就一定会一生幸福。
在孙颖看来,老师在教某一学科的时候,不只是教这一学科的知识,也是在传递智慧,更是在塑造人格。民国期间的一些在中小学教学的大师一级的老师,他们往往洋洋洒洒地一讲几个小时,甚至一讲一天,并没有什么书。但是,学生却从他们的讲之中感到震撼,而且提升了自己的人格与学识。
孙颖对记者说,她虽非大师,但叩问的是数学的本质与学生生命成长的走向。她不会直接给孩子一个结论,而是从生活中自然地引进课本知识,让数学教学生活化,甚至思想化。但是,由于深入浅出,学生照样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学生由此便爱上了数学,也爱上孙老师。有人认为,数学太过抽象,孙颖认为,那是你没有真正探寻出数学的奥妙所在,那是因为你太过学科化。在她看来,数学就是在画一个又一个同心圆,数学学习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与引申。学习数学获得的美感,在思考中生成。
孙颖教育她的学生,行动之前先思考。思考,引领我们走向远方;思考,让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无序的工作变得条理清晰;思考,能让人们从千头万绪中捋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考,能让我们在经历百转千回后发现解决问题的良机,寻找到出奇制胜的方法。会思考的人是具有智慧的人,其智慧之思,因其简捷而闪现灵光、美轮美奂,直让人赞叹出其不意,但又合情合理。所以,学会思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十分重要而又必要。在做事的过程中,经过缜密思考,人们就会减少盲目决策的产生,使行动有序、有效,大大降低失误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具有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他的工作效率一定高于没有思考习惯的同事。因此,她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时,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例如,她在教学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三年级数学)时,对教学内容作了大胆的改造,给出了一组图形:包含有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两种(教材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在学生明确周长的概念之后,孙颖请学生根据所理解的周长的含义,经过测量,自己求得这组平面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一般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当这种意图一传达到学生那儿时,小孩子们便要迫不及待地开始测量。其实,这样做难度很大,很可能会完不成任务。但孙颖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思考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方法,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是这堂课在这个要求下达之后的故事:
孙颖先请同学们保持安静,请他们思考:这么多图形,是否每一个图形的每一条边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此时有的学生认为是,而有一些反应快、聪明的学生马上发现这组图形当中许多图形有规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对称的六边形和五角星形,对于这些图形,根据其特征与所具有的对称性,只需要测量必需的边就可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规则图形,我们只能逐一测量。但此时孙颖仍未让学生开始行动,而是引导学生接着思考:在计算方法上还有没有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的办法?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们明确对于含有相同加数的计算,用乘法比用加法简便,特别是对于五角星形和正方形,乘法的简洁方便更是明显。以上的思考过程总共用时不到5分钟,原本需要大量耗时的测量活动变得简单而有序,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工作,掌握了求规则的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也明确了一般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一堂高密度、高容量的带有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建构的数学概念方法课,在有条不紊中结束。学生不仅掌握了方法,在如何思考能够提高效率方面更是收获颇多。
师生之间的牵挂
有人说,小学生远走高飞之后,特别是到了大学之后,就把小学老师给忘记了。孙颖听后,淡然一笑:我并不求他们记住我,而只求我无愧于他们。因为,他们只在一所小学上过学,只有一个童年,如果在这个唯一的时段我做了一件对不起学生的事情,就会悔恨终生。
学生毕业之后,相继而去。可是,她对学生的那份牵挂,学生对她的那份怀念,却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淡去,甚至有的时候越来越浓。有一个学生终于在网上寻找到孙颖的电话,对孙颖说:“您是我最尊重的老师,我已经把您当成我的大姐姐了。我不告诉您我的名字,不想让您有太多的牵挂。”可是,从他的第一声里,孙颖就听出了他是哪一个学生,而且问他,你的眼睛还是那么大吗?你长多高了?
孙颖常常回忆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头,晚上几乎9点以前没有回过家,事业成了她的另一个“恋人”,而且爱得如火如荼。其实,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她敬畏教育事业,不然,就不会如此投入,又如此快乐。
2008年春节期间,被清华自动工程学院提前录取的一位学生来看她这位小学的老师。孙颖问他现在的情况如何,他说,他感到特别的快乐。他说自己特别能坐得住,因为他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觉很美,让他流连忘返,这完全得益于小学的学习,是孙颖使他走向了今天这样一种状态。他认为,孙颖教学生与别人不一样,别的老师希望学生考高分,孙老师虽然也希望学生有一个好的成绩,可是,她更希望学生从小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他说,直到今天,他还记得孙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你是一个男人,是男人就应当志在四方,就应当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今天说起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他说,这可能会影响他的一辈子。所以,当孙颖问他是不是打算出国深造的时候,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出国,就一定上一所最好的大学,学到最有用的东西,然后回到我们的国家,为祖国建功立业!”
孙颖对记者说,她有一批这么好的学生,他们有的时候来看她的时候,送给她的都是幸福,都是回味无穷的美。
有人问孙颖,为什么学生都与您无话不谈,那么亲密无间?他们尽管远走高飞了,为什么还是那么牵挂着您?孙颖笑着说,没有比孩子再天真无邪的了,教师尊重这种天真,呵护这种天性,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孩子们与老师产生隔阂,原因大多出在教师身上。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教师身上是呈示出真善美还是假恶丑,他们看得一清二楚,教师如果是真善美的化身,学生自然就会爱上他们。所以,师生之间的喜欢、牵挂都是相互的。
超越知识传授的教育境界
孙颖在师范上学的时候,一次她的语文老师与学生一起诵读《诗经·关雎》,大家陶醉其中,美不胜收的情景迄今在孙颖的脑海里回旋不去。是的,连孔子都说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中庸之美,君子所向往的淑女是那么的美好。
她的教学中,师生不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还都拥有着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
有人说,听孙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是的,她的课的确精彩,她已经将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进行研究。因为她喜欢艺术,特别是对于艺术大师的作品更是崇尚有加。在她看来,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大师独特的审美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所以,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复制的。
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不可复制的话,那么,孙颖的课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一节课都投注了她的感情与思想,还有她的与教师心灵相通的学生。在她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应当心怀敬畏,都应当用高尚的心灵去触摸它,使之走向高尚。在某种意义上说,孙颖是与学生一起弹奏高尚的乐章,是在一起走向精神高贵的领地。
有一次,孙颖给一个班级学生成绩非常好的老师代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反映听不太懂,因为她不只是在教知识,她经常化地问为什么,而且问的问题比较深。她认为,浅层次的追问大多没有价值,只有直逼知识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的时候才能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同时,她让学生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拥有一种长久的发展动力。后来,孩子们喜欢上了孙颖的课,而且充分感觉到了自己的快速成长。孙颖发现,她教的学生到了中学之后大都呈现出很大的潜力,甚至当时未必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在中学里有了出类拔萃的表现。
有一次上公开课,孙颖设计了一个练习。她问学生下一步教师将有什么教学步骤,学生立即回答:“老师一定会问为什么。”甚至有的学生在孙颖还没有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了。看来,她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是停留于对与错的回答上。
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因为这往往可以启动学生深层思维,而且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在探索任何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思想追问。数学学习,如果在学习中没有问题意识,特别是没有深层追问的意识,就不可能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孙颖的课开始形成品牌,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家长也都知道了她的大名。所以,如果她代了哪位老师的课,往往就会有家长找到学校,要求千万不要再换老师了,就让孙老师教下去吧!
孙颖不但代数学课,也代教科学课与健康课等。不管教什么课,学生都反映说她与别的老师教得不一样。其实,开始代教健康课的时候,有人也曾怀疑过,一个数学老师,能教好这门从来没有教过的课吗?特别是那些性健康方面的知识,一般老师总觉得张不开口,于是,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己看。当然,这样的老师的初衷还是好的,他们担心学生由此出现问题。可是,孩子的特点恰恰是对越神秘的东西就越感兴趣,老师越是不讲就越是看得兴味盎然。但是,同时,他们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方面的知识,将最美好的东西过滤掉了。所以,孙颖老师说,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全讲好。她认为,男孩应当了解自己,也应当了解女孩;女孩应当了解自己,也应当了解男孩。她的期望是,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揭开蒙在学生眼前的那层面纱,使原本美丽的东西不再存有污垢,而是成为孩子们欣赏的人性之美。
孙颖告诉学生,子宫是母亲肚子里一个孕育孩子的宫殿,孩子生出来之前,只是这个宫殿里的一个器官。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上的宫殿就要每月打扫一次,科学上叫月经。并要男孩注意观察,在妈妈来月经的时候,要帮助妈妈做家务。这样一讲,孩子非但不会胡思乱想,反而在兴味盎然中学会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孙颖怀孕的时候,孩子们高兴地说,孙老师要生宝宝了。
孙颖预测,通过这种教育,会使孩子成人之后更加知道爱:男人知道如何体贴女人,女人也知道怎样体贴男人。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教育,而不是神秘莫测的玄学。
在大道至简中感受美丽
孙颖喜欢世界名著,她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下子就可以走进作品之中,与其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她特别感叹这位世界大师能有如此的生花妙笔,而且将其深邃的思想“天然去雕饰”地渗透于故事情节的描写之中。她也喜欢中国古代经典,特别钟情于《古文观止》,甚至背诵了其中的不少篇章。也许有人认为这与数学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孙颖却从中学到了超越数学教学之上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容载着厚重思想的内容在无形中影响着她对教育的理解。她也背诵老子的《道德经》,尽管有的地方还不一定理解到位,可是,老子的理性思辨却不经意间拓展了她的思维。她发现,如果读了这些东西,再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竟是那么的简单。《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的层面经常游弋的人,一旦行走在器的层面,当然就会游刃有余了。大道至简,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则。但是,如果没有对道的触摸,就不可能感受到简的美丽。
多年来,孙颖很少去逛商场,晚上看书之后多是去做那些难之又难的数学题,而且最终总能达到化难为易的地步,以至简单到只有几个定理而已。这个时候,推窗遥望天涯,孙颖就会无限感慨:天地万物如此和谐而美丽,数学则是这美丽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浪花的每一次翻卷都会在她的心里留下异常美好的印记。
孙颖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在帮助别人发展。正如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别是当了业务校长之后,孙颖带动着一批富有朝气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走向了一个更高的精神领地。她对记者说,既然敬畏教育,就要做可为之事,就要影响更多的人敬畏教育。
为孩子心灵种植爱的种子
孙颖提出一个观点:“平庸就是对学生犯罪。”
此语一出,便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人说,我们做老师的天天做着平常的事,怎样拒绝平庸?
孙颖认为,平常与平庸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前者之中可能会有高尚;后者与高尚则是绝缘的。
在做平常的工作的时候,如果为着学生一生幸福着想,就是高尚。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是出于爱心且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呢?还是出于气愤且发泄这种气愤,让学生感受到侮辱呢?这完全是两种境界。
孙颖认为,爱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你的心里有没有爱。
一次孙颖去厕所,发现一个学前班的女孩好长时间一直在那里蹲着。孙颖问她:“是不是肚子疼?”她摇摇头。也许是出于女性的敏感,孙颖又问她:“是不是没带手纸?”女孩羞涩地点点头。孙颖跑到办公室,拿来手纸,笑着递给她。小女孩擦完屁股,一句话没说匆匆地跑掉了。可是,就在她跑向教室的一小段路上,竟然十几次地回头在看孙老师。她还不会表达感谢,可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回头,怎一个“谢”字了得?她也许在厕所里已经蹲了很长时间,尴尬而又无助的时候,是孙颖给予了她一个举手之劳的爱。可是,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的老师过去都没有发现呢?为什么孙颖会问她带没带手纸呢?这也许就是孙颖的独特之处吧!因为在她看来,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就必然会有一个本能,那就是对孩子的爱,甚至是对人类的爱。见了孩子,摸摸他的头,问候一声,拥抱一下,老师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他们就会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爱的温暖。在她每次做这种非常“小”的事情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孩子们的心里栽种一颗又一颗爱的种子呢?
所以,孙颖认为,老师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它不停地载着学生走向幸福的远方。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则说“上善若水”。老师,就应当成为乐者、善者,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真正感受到幸福。
这高尚吗?这困难吗?
一点儿都不。
可是,如果天天如此,一生如此,就是相当困难,就特别高尚。
孙颖简介
孙颖,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数学教师。她的教学经验得到了许多全国知名专家的好评和肯定,成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培养对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潍坊市特级教师,多次荣获潍坊市政府成果一等奖,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10次举行国家级、省级观摩课,获第五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第一名。
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个人教学专著《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载《创新教育》(报道版),2009年第4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4:39 , Processed in 0.0876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