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例非王荣生所评是“好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8 13:2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例非王荣生所评是“好课”

徐江

       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本来就存在严重的问题,但王荣生老师却是这样说: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这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的效果,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愚公移山》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正面直对。……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一个“判例”,因为它满足一堂“好课”的标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第377、385页)

       客观地说,王荣生老师并非完全肯定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课。但是,他是在基本肯定的前提下对郭老师的教学予以一定的质疑。令人遗憾的是,整篇所谓《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除了炫耀某些外来的解读术语外,并没有对课例作出明晰的分析,根本不具有“课程论”的品性。郭初阳的《愚公移山》教学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是“坏”的,到底应该怎样教?这些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王老师的评课没有中肯的意见。所以,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越听越糊涂。他的最大问题就是把一次“糟得很”的教学评为“好课”,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

       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及王荣生老师的评课都需要重新讨论。要认清王荣生老师的评课错误,必须先认清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的错误。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充满了诡辩性的师生互动,但这种诡辩性的互动是无意识的诡辩。因为老师是不会主动培养学生的诡辩能力的。其实一个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诡辩,我们在否定他诡辩意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能搞诡辩的人是聪明的人,是有能力的人。然而无意识诡辩是诡辩者自己搞了诡辩,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搞诡辩,这是非常可悲的,是愚昧的表现。

        同样,一位课程论博士生导师面对这充满无意识诡辩的课堂教学却说它是“好课”,那么,对这位博导的评课思维如何评价还需要说出来吗?

        那么,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中师生无意识诡辩思维表现在哪里呢?

      本来,《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不能处处按照现实生活做实际的联系思考。常言说,“诗不徵实”。同样,寓言也是不能“徵实”的。我们只要理解其内在的道理就可以了。

      退一步说,既便有人做些“徵实”性的联系思考,那其自身的追问也应该讲究理据,用王荣生老师评课的话来讲就是“有道理”的。但在郭初阳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考问愚公是“没有道理”的。下面就来分析他们的互动。

1.谁能保证“子子孙孙全都是男的”

      当老师要求学生站在智叟的角度反驳愚公时,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因为愚公说“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郭初阳对学生的反问大加赞赏——“非常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证是男的”,要保证愚公纯正的“血缘不断”。郭老师甚至在课堂还这样引导——“万一不小心生了个……”,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地接茬说:“生了个女儿,然后就断子绝孙了。”所以,愚公移山,子子孙孙相承搞下去是不可能的。

        这是多么滑稽的对话!

        老愚公所说:“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子”的内涵理解。“子”的内涵应是指相对于上辈的下辈,是第二代传人,是上一辈的孩子。这里的“子”,作为上辈的孩子,他们包含有男,也包含有女,并不仅仅指“男”。《论语·公冶长》云:“以其子妻之。”由此可见,“子”也指称女性的孩子。所以,不管“子”是男是女,这“子”的“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是老愚公的“子子孙孙”。“男”的“子”是“男子”,“女”的“子”是“女子”。大家都是老愚公的后人。特别是包括“女子”的“子”以及“女子”的“子”的“子”,也都是老愚公的后人。在这里强调“血缘”的“纯正”是荒唐的解读。

         学生狭隘地以为“子”仅仅限于“男子”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老师诱导学生以狭隘的“子”观讲究“纯正”的“血缘”关系则是应该受到批评的,这是语文老师不应该出现的知识“硬伤”。既便在课堂上一时兴起,与学生唱和,但在媒体上发表讲课实录时也应再反省。以“子”的部分内涵为依据攻击“子”的全部内涵,在逻辑上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把部分当成整体”;其二,“语词歧义”,“即同一个词表示不同意义的欺骗性使用”,只不过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而已。

2.关于“移民美国”的想法

      在郭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站在智叟的立场上质疑愚公说:“移山是愚公他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对此,郭老师说:“说得太好了。说不定他的哪一代想移民美国呢”。
这种质疑是无效教学,且引导学生作不切实际的幻想。

       首先说,《愚公移山》原文很清楚地写了愚公“聚室而谋”的情况,文中说:“杂然相许。”“杂然”者,“全都”的意思。也就是说愚公当时的几个儿子“全都”赞成“平险”,怎能说是愚公“本人”的行为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脱离了文本。

        接下来,我们再看移民美国的问题。诚然,人各有志。愚公是无法保证他的子子孙孙都和他以及开始“平险”时的几个儿子那样有坚定的改变家乡闭塞状况的意志。“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比如说像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肯定不去的,移民美国那是许多人许多人的梦想。郭老师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诱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愚公所主张的立足现实,改变家乡闭塞状况是错的呀!“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我”是对的,也不意味着那件事情是错的,因为判断问题的前提——“我”的意愿——并不一定是对的。以模糊的前提为依据的判断,其结论不能明确地说是对的。这是“推论不当”错误,也就是说推论的前提是“我”以为“搬山”是一种“傻”的活动,但这个“我”的“认为”其实本身就是错的!

       但是,人们还是很容易相信自己所愿意信的。而移民美国更是人们所期盼的“天上掉馅饼”一般的好梦。遗憾的是中国人这么多,倘若百分之一的人有这样活动的脑筋想移民美国,那就是1300多万人哪!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人口的国家那么多的人。这仅仅是中国呀!还有其他如印度、朝鲜、泰国、菲律宾等等国家的想移民美国的人加在一起美国受得了吗?所以,想移民美国是可以的,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那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而已。美国接受移民是有条件的。其一,你在某些方面有较高的专业才能,为美国所需要;其二,你有较为雄厚的资本,美国最新移民政策在美国投资50万美元便可拿到绿卡。

        话再说回来,美国就是天堂吗?到那里就可以万事大吉没有困难吗?就没有各种形式的“山”存在吗?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想尽办法在自己的家乡奋斗吧!搬“山”吧!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好一点儿,自己及其子孙后代才能活得好一点儿。诡辩的特性就欺骗!郭老师的“移民美国”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种虚幻的引诱,是不切实际的。以此否定“移山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搬山不如搬家”违背了反驳的基本条件——充足理由律。“搬家”,哪一个较为美好、合宜的地方不限制外来人口的增加呢?不要说别的,你移民江苏的华西村试一试,容易吗?

3.关于“山阻碍人的出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问题

         郭老师在解读《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山阻碍人的出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他对学生说:“请你来告诉我们,两座山到哪里去了?”当学生答出朔东和雍南之后,郭老师又问:“那边有没有像愚公这样年纪很大的人?”言外之意这里的愚公脱离了山路闭塞之苦,朔东和雍南的老百姓不是“从天而降两座山”,出路又成了问题吗?学生们大吃“一惊”,郭老师在他的讲课实录如是描述上课的情景,他像当年航海家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前边我们已经说过,这是寓言故事,不必那么苛求“实”的问题。如果一定要求实的话,那也只能说这是作者写作思维有点儿问题——结尾处理不当,并不影响对主要人物——愚公——的整体认识。因为故事中的愚公“聚室而谋”时就已经考虑到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投诸渤海之尾”。置朔东和雍南是夸娥氏二子搞错了地方。若是夸娥氏二子理解老愚公的心思,把二山投诸渤海之尾,岂不是给今日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环渤海经济区又造了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吗?当然,这是调侃了。这就是说,不能以结尾缺陷而否定主人公。郭老师的教学引导找错了原因——“关于事物的就一般原因的判断,并潜伏着错认原因的谬误,即错误家谱的谬误,比如……由于一些基督徒的失败而指责基督教”(《经院辩证法》,(英)吉尔比著,王路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8月出版,第321页)。

        至于郭老师的教学中又引出愚公移山是与天帝达成某种默契,“帮助建立帝的秩序”而设下的“苦肉计”,愚公是一个“狡猾”、“阴险”、“毒辣”的老头儿,把先祖在寓言故事中塑造的一个为改变自己家乡生存状况的愚公形象糟塌到如此地步,这近似网上的“恶搞经典”了,这哪里是语文学习呢?这已经完全脱离了文本对学生进行愚弄性“教育”。这是什么“好课”呢?

4.究竟谁是“一根筋”

      “一根筋到底”是郭老师与他的学生互动时对愚公作出的一种形象的评价。但他们的这个“一根筋到底”并不是从精神上肯定愚公的坚持,而是“愚不可及的愚”。郭老师甚至把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幅满脸“沟壑”、浸满沧桑的父亲画像搬上大屏幕,并且对学生说:“假如你很幸运,假如你幸运生出来就是愚公的子孙,上面那个就是你。”(指罗中立油画——《父亲》——所代表的农民形象)。

       哲学家吉尔比说:“一种开放的心灵将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一种封闭的心灵将产生障碍和阻碍;……哲学将不是生气勃勃的和镇静自如的,而是受到人为限制的约束并且由于愚蠢的诅咒而躁动不安。但是实际上,根据人的气质是乐观型还是忧郁型的,一个大酒杯可以要么是半满的,要么是半空的。”(同前,第314页)。

       以什么样的思维去读《愚公移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事实,是不可统一的。思维“开放”的与思维“封闭”的,从中会看出截然相反的东西来。正像乐观型的人看到一个大酒杯盛了半杯酒说:啊,这是半满的,很好,居然有半杯酒;而忧郁型的人则说:唉,那是半空的,只有半杯酒。

        心灵开放的读者从《愚公移山》看到的是一个坚韧的有长远打算的敢于面对现实的行动者。心灵封闭的读者从《愚公移山》看到的是一个“愚不可及的”的“挖山者”。面对这形象的哲学教本,前者欢呼它塑造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奋斗者形象;而后者则诅咒它写了一个傻傻呼呼的糟老头儿。

       那么,究竟谁是“一根筋”式的解读者呢?还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吧!

5.质疑郭初阳两个教学环节

       除上述几个关于《愚公移山》解读思维方面的问题外,郭初阳的教学过程还夹杂了两个令人不解的教学行为:其一是把《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相联系;其二是把采访他们本校两名外籍教师读《愚公移山》的感想作为攻击愚公行为的根据。把愚公、夸父、精卫三者联系在一起讨论来讨论去,不过就是“人数”、“外援”、“结局”有些差异而已,就算知道这些差异对学生来说有何价值?对此郭老师并不明确。其实,解读《愚公移山》就没有必要把《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拉扯上。夸父为啥逐日?似乎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在探寻宇宙的某种奥妙,结果没有什么结果;精卫为啥填海?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正身女娃游泳溺水而死;而愚公移山,则是为后世子孙生存环境的改善。它们三者之间既不匹配,又没有什么渊源相关,这种“拉郎配”式的解读,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这种做法,在逻辑上讲是“不相干谬误。”

         说到这一点,使人想起王荣生老师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样章”也有类似的情况。王老师在讲完这篇文章后出了一道思考题——“下面两幅画(齐白石的虾和蒙娜丽莎),你认为清冈卓行可能会对哪一幅评价更高一些?”(见《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第365页)齐白石的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怎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呢?“不相干”嘛!

看来语文界“不相干”的情况在教学中时有发生。俏皮一点儿说,这叫“语文教学中的‘关公战秦琼’现象”。

至于郭老师采访两位年轻的“洋大人”,以他们的感觉来忽悠中学生,更是可笑的。因为这种采访先天就存在着不可靠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如果把一篇精妙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其耐品味的兴味就会大大减少,更何况翻译成英文呢?比如“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英语的意思是“肚子里有根竹棍”。鲁迅先生还批评过“银河路”与英译“牛奶路”之间的汉语韵味的流失问题。而且把文言《愚公移山》译成英文《愚公移山》的英文老师的翻译能力,人们也不是不怀疑。然后,英文老师又把“洋大人”阅读英文《愚公移山》的感想译成汉语。这来来回回的翻译,事情的本意在翻译的道路上要损耗多少有意味的东西呢?这种不可靠的采访进入教学过程,参与《愚公移山》文本教学的质疑对话,是不是一种“胡乱拼凑”谬误呢?

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在王荣生老师的眼里是“好课”。那么,王荣生评课,特别是评“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说:

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课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

郭老师的《愚公移山》,显然知道自己教什么并且为什么教这些。(《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同上,第123页)

由此,我们对王荣生所谓“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很怀疑的。或者说,王荣生老师只会嘴上说说这些空头标准,他并不会真正地评判具体的课。因为郭初阳的《愚公移山》教学内容脱离了文本,既不明晰又不集中,有一点儿点儿“合宜”的东西也被更多“不合宜”的东西湮没了,冲散了,剩下的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2 14:54 , Processed in 0.1017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